《出师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
2、了解“表”这种文体。
3、指导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意义。
5、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6、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资料链接】(结合注释1填空并识记,
1.关于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 ,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 ( http: / / baike. / view / 3541.htm" \t "_blank )阳都 ( http: / / baike. / view / 28930.htm" \t "_blank )(今山东临沂市 ( http: / / baike. / view / 42561.htm" \t "_blank )沂南县 ( http: / / baike. / view / 136354.htm" \t "_blank ))人, 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 家、 家。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 ( http: / / baike. / view / 75888.htm" \t "_blank )(今宝鸡岐山 ( http: / / baike. / view / 54459.htm" \t "_blank )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2.表
表是 的一种文体,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3.写作背景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经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决定北上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二、导入新课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宋·赵与时《宾退录》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通千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陆游《感状》
三、自主学习
1.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给加点的字注音。
(1)中道崩殂( )(2)裨补阙漏( )( )(3)行阵和睦( )(4)以彰其咎( )( )
(5)陟罚臧否( )( )( ) 6)以遗陛下( ) (7)庶竭驽钝( )
(8)猥自枉屈( ) (9)咨诹善道( ) (10)夙夜忧叹( )(11)疲弊( )
(12)恢弘( ) (13) 妄自菲( )薄( )(14)以塞( )忠谏之路也 (15)郭攸( )之 (16)费祎( ) (17) 斟( )酌( )损益 (18) 长( )史
2.朗读技巧: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调、语速适中、感情充沛。
诵读全文,划出下列句子停顿: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D、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E、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四、合作探究
1.自行研读第一段,解决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中道崩殂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盖追先帝之殊遇
诚 宜 开张圣听 以 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 塞忠谏之路也
2.当堂背熟第一段。
3.合作探究第一段
(1)文中分析了当前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2)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起笔凝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也隐含着 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
(6)概括段意
五、课外拓展
1.《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精彩故事: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看《三国演义》时,我对一个人物记忆犹新,一个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占有这么大的位置,是因为他是位足智多谋的天才军事家。“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和“空城计”等,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胆果断,善于发现敌将的弱点,攻其不备。他根据自然现象,巧用大雾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范例。他利用司马懿的多疑,巧施“空城计”,吓退了追赶蜀兵的魏军。
这个上通晓天文,下熟知地理的的智者,把他智慧的结晶化作一场场精彩的智斗,和他那把常拿在手中轻摇的羽毛扇一起深深刻进每个人的脑海中。
他本是个平民,深居简出,清高脱俗,淡泊名利,才留下了“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效忠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作文
虽然他不是一员猛将,不会跨在战马背上挥刀浴血杀敌,但他在蜀国有着不可一世的地位,不只因为他的才智,还有他的高尚品德。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为了使农民更方便地灌溉农田,发明了脚踏水车。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发明了“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流马的肚子装粮草,把舌头一扭就会走动或停止。
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庐”以知“三分天下”,使刘备能有安身之处。他的“联吴攻魏”的策略,使蜀兵节节胜利。他采取“抚民生息”的方针,让蜀国一步步走向强盛。
诸葛亮,这位有杰出成就的军事家、发明家、政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不披铠甲的英雄。
《出师表》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巩固知识
1、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原文填空
(1)文中表明不利于蜀汉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2)有利于蜀汉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二段
1.自行研读第二段,解决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 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 私
2.当堂背熟第二段。
3.合作探究第二段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2)如何具体执行?
(3)提出怎样的劝诫?
(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5)概括段意
(二)、研读三、四段
1.自行研读第三、四段,解决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此皆良 实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悉以谘之 必能裨补阙漏 性行淑 均
试用于昔日 必能使行阵和睦
2. 当堂背熟第三、四段
3.合作探究第三、四段
(1)作者向刘禅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3)作者认为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三)、研读第五段
1.自行研读第五段,解决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
2. 当堂背熟第五段
3.合作探究第三、四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
(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
(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事”指什么?
(5)先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原因是他们 , 。
(6)“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7)概括5段主要内容
(8)第五段提出建议,那三、四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小结:1.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 、 、 三条建议,其中
一条是主要的,因为
。
2. 3、4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三、当堂巩固
1、翻译句子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原文填空
《出师表》中揭示汉代兴衰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 __ __
。”
《出师表》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一、知识巩固
1.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 、 、 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
。
2.翻译句子
(1)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六段
1.自行研读第六段,解决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諮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 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 当堂背熟第六段
3.合作探究第六段
(1) 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 , 。其中以 表示身份,为下文 作铺垫。
(2) “ , ”两句表现了诸葛亮 、 的高洁志趣。
(3) 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4) 文中说诸葛亮对刘备“由是感激”“感激”的原因是什么?从而称颂了刘备什么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 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其中哪两句成为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
(6)概括段意
(二)研读第七段
1.自行研读第七段,解决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夙夜忧叹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深入不毛 当奖率三军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此臣所以报先帝
至于斟酌损 益 则攸、祎、允之任也
2. 当堂背熟第七段
3.合作探究第七段
(1)诸葛亮接受遗命后的心情怎样?付出了哪些行动?
心情:
行动:
(2)亮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
(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什么?
(4)出师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5)文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6)概括段意
★小结:
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
和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三)研读第八、九段
1.自行研读第八、九段,解决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则责攸之、祎、允之慢 以彰其咎 以諮诹善道
察纳 雅言 临表涕零
2. 当堂背熟第八、九段
3.合作探究第八、九段
(1) 第八段从内容上,先 ,其次严格要求 ,最后向后主提出“ ,
, ”的希望。
(2)刘备给刘禅遗诏中说:“ , 。 ,
。”
(3)概括段意
第八段:
第九段:
★小结:
1.本文情词恳切,十分感人。你认为《表》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用文中的六个字来概括。
。
2.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三、巩固提升 品析对联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上联中的“两表”指 ,“酬”字体现了诸葛亮 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一对”指 , “ ”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
2.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选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1)排八阵: (2)六出: (3)七擒:
(4)三顾: (5)东和 : (6)北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