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难点】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征,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传入
(1)概况: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道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1)明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2)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3)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中华文化圈)
(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社会制度
①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日本:7世纪实行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教育体制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一样。
(5)其他
①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②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③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④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
①传入欧洲:8—13世纪经中亚、西亚(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影响:
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b、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c、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⑵16—18世纪的中国热
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达标检测
1.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这些留学生归国后,要求仿效中国。于是日本政府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2.晚清西学东渐围绕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等主题展开。下列符合当时“民主革命”主题的报刊是
A. B.
C. D.
3.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4.1920年3月,甘肃籍旅京学生在北京创办《新陇》月刊。《新陇》发刊词对其创刊缘由介绍道:“人则一日千里,我犹故步自封;人则采摘精华,我犹株守旧物。……输入适用之知识于本省,传播本省之状况于外界。”由此可知,《新陇》月刊的创办( )
A.助推新文化运动兴起 B.动员了学生革命力量
C.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 D.推动了社会思想启蒙
5.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这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而言,五四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6.明朝时,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积极应对,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下列史实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吴承恩融合佛教思想创作《西游记》 B.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
C.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 D.欧洲传教士翻译“四书”“五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