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 表格式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5 22:07: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宿新市徐公店》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佳作,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和富有童趣的描写,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诗篇通过描绘田园春光的静谧与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场景,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童年的纯真融为一体。 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春天乡村的景致,篱笆稀疏,小路深深,树头的花已凋落,新叶尚未形成浓密的树荫。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春天的特色,也为后文儿童的活动做了铺垫。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儿童的动作“急走”和“追”,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与好奇。而黄蝶飞入菜花中,孩子们找不到它的场景,更是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欢乐与纯真的时刻。 整首诗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春色的赞美,也展现了诗人对乡村儿童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学情分析 考虑到这首诗面向的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应充分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 此外,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中的场景和感受,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会认“徐、疏”2个字,会写“宿、徐、疏”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核心问题 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宁静与美好,鸟儿啼鸣的声音充满了生机。 生答:“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诗用万紫千红来形容春天的丰富多彩,展示了春天的美丽与魅力。 学生自由讨论。 1、同学们,课件中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课件展示春天美景图片)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相当精妙,首先通过展示春天美景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动人,并鼓励他们用丰富的词语来描绘这一美景,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还唤醒了他们对春天的美好记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认读“宿、徐”二字,确保发音准确,为后续的诗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解题环节,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逐渐理解了诗题的含义,并尝试根据理解正确朗读诗题,这既加深了对诗的整体理解,又锻炼了朗读能力。最后,通过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得以窥见诗人创作时的情感世界,进一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
二、研读文本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课文。 2.学生自学生字词。 3.学生练写生字。 4.自由朗读古诗,一边交流并做好记号。 5.学生再次齐读古诗。 学生想象画面。 学生观察图片并填一填。 学生小声朗读诗句,寻找答案。 生答:“无处寻”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可以理解为“找不到踪迹”或“无法寻觅到”。 学生朗读古诗。 生答:映入眼帘的是稀疏的篱笆墙,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围出一片宁静的天地。篱笆墙内,一条幽深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远方的田野。小路两旁,新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尚未形成浓密的树荫,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生答:沿着小路前行,我们看到一群儿童在欢快地嬉戏。他们追逐着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翩翩起舞,时高时低,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蝴蝶飞入了金黄的菜花丛中,孩子们急忙追赶,却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这一幕充满了童真与欢乐,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生答:田园的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和碧波荡漾的溪流。山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青翠,溪流在山谷间穿梭,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风光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12.小组交流说诗意,然后全班交流。 13.学生自由交流。 生答:看着这样的景色,诗人杨万里心中定是充满了感慨与喜悦。田园的宁静与美丽,儿童的活泼与纯真,都让他深感生活的美好与和谐。他或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回忆起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或许会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激,感谢它给予自己无尽的创作灵感。 1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生字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边音“篱” ②指导书写“篱、疏” 词语理解。 4.了解景物,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5、再读诗句,读通顺。 6.想象画面,为诗歌配画。 7、看看图,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8、读诗句,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 ①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②选代表展示交流。 ③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我们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中的“无”也是指“没有”的意思? 10、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吧! 12、小组交流说诗意,然后全班交流。 13、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他有怎样的感受呢? 请学生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14、配乐一齐读诗。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实现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这样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用笔在文中圈出生字词,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课文细节,提高学习的专注度和深度。其次,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合适的方法解决生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资源和方法,如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 3.这个教学环节通过检查学习效果并相机指导,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相互启发,共同进步。这种互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通过再次朗读诗句,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还能在反复诵读中逐渐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要求读通顺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更加流畅自如,增强了自信心。 6.这一教学环节还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在配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将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体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7.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还让他们在描述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这样的教学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学生根据对词语的理解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还促进了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使得他们对诗歌的理解更为深入。接着,选代表展示交流,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见解,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拓宽了全班同学的视野。 9.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转述了古文中特定词语的含义,还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诗句,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诗句中“无”字的运用,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这种教学环节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还加深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0.通过多次朗读并注重节奏的处理,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语调,从而在朗读中更加自如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漫步在田园之中,欣赏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让学生们通过文字描绘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田园的宁静与美丽,还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欣赏景色的过程中,学生们调动感官,想象篱笆、小径、儿童、蝴蝶等元素构成的画面,丰富了想象空间。同时,这个环节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并欣赏自然之美,提升了综合素质。此外,通过亲身感受诗歌中的美景,学生们更能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激发了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巧妙,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12.小组交流能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同伴间分享对诗意的理解,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其次,全班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泛的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倾听更多不同的声音,拓展视野,丰富认知。在全班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还能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示,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意。 13.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通过朗读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更加热爱古诗词,更加珍视传统文化。 14.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随着悠扬的音乐,齐声诵读杨万里的田园诗。音乐的旋律与诗歌的节奏相互交融,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氛围。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还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三、总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 古时候的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更是充满了喜爱之情,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用喜爱的语气再读一读全文吧! 2、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想象丰富。 两个教学环节将传统的古诗教学与现代的教学理念相结合,既注重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又强调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 1.背诵《宿新市徐公店》;2.抄写古诗2遍。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儿童 黄蝶 菜花   (动)   颜色:黄(绿)(黄)
教学反思 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我带领学生们走进了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田园风光的古诗。回首这堂课,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反思的深沉。 课堂的气氛活跃得让我惊喜。孩子们对于古诗中的乡村景色充满了想象,他们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片金黄的菜花田,与蝴蝶嬉戏,与风共舞。当我引导他们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并朗读诗歌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热爱。 然而,在引导孩子们编写故事这一环节,我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还不够细致。有些孩子虽然能够描绘出大致的场景,但对于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到位,故事显得略显生硬。这让我反思,是不是我在讲解诗歌时没有足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导致孩子们在创作时缺乏灵感。 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有时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我会不自觉地加快教学进度,导致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得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这可能会让孩子们在课后对古诗的理解不够深刻。 针对这些问题,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调整。首先,我会更加注重对古诗内涵的深入挖掘,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我会在编写故事这一环节加强引导,鼓励孩子们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创作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故事。最后,我会更加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总的来说,这堂《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一定能够为学生们带来更加精彩、更加深入的古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