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逐字稿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4个字。(12分钟)(重点)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8分钟)(重点)
3.初步了解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20分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链接回顾,揭示课题(5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古诗三首》中认识了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成边将士;渴望收复失地,“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爱国诗人陆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杜甫,这些志士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今天,我们继续以“致敬英雄”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走进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1.齐读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解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有没有同学可以针对课题提问或者担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思考,请你来。
生:忠骨,根据预习我猜测是:忠烈的遗骨。
评价:能把厚书读薄真不容易。
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标题的意思。
生3:青山处处都埋藏着忠烈的遗骨。
师:师:孩子们,试着继续猜一猜,这里的忠骨指的是谁呢?
生2:毛岸英。
评价:好的预习为课堂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点赞!
过渡:孩子们,毛岸英和毛主席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谁可以借助背景资料和我们大家聊一聊。
生4:毛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
教师补充: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我国人民志愿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数志愿军战士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过渡:最爱的长子离去,伟大的毛主席又会是什么心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伟人的记忆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聚焦学习任务,识记生字。
过渡: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56页,自由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难懂的词多读几遍,难写的字可以动笔写一写,同时在你感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做上批注,写下你的思考。不动笔墨不读书,开始吧。(3分钟)
1. 识记生字。
过渡:静的时光是思考的时光,也是思维发散的时刻。同学们默读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1)请女生读第一排词语,男生读第二排词语。
(2)全班齐读生字词。
2. 书写生字。
过渡: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学习积极性更强,生字识记很好,接下来,请同学翻开书本58页,看一看本课需要我们书写的生字。
(1)请同学们从第一字书空到最后一个生字,书空的过程中遇到比较难写的字可以动笔写一写。
(2)师:同学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哪些字需要老师的帮助?
预设:“尊、眷”。师书写生字,生跟着书空,并在书上写一个。
总结:能够准确的识记生字、书写汉字,为认真听课的孩子们竖一个大大的拇指!赞!
(三)梳理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过渡:准确认识生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阅读文本,走进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现在请我们的汉字朋友们都已经进入了课文中,我们再次默读课文,可以尝试补充思维导图,说一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是哪些内容,在你感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做批注,留下你的思考。
小组讨论。
过渡:通过独立思考,同学们对于课文一定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自己的思考成果。
生讨论。
全班汇报。
过渡:同学们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脉络,又和同学们交流分享自己的思考加以锤炼,相信同学们对于本篇课文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了自己独道的见解。现在邀请2位同学上台分享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以第一人物视角说:加入一些动作、语言、神态、表情。
两位学生分享。
评价:同学们的认真关注的目光、倾听的神情无疑不是再告诉我们:两位同学们的分享实在是精彩极了!能把厚书读薄,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点赞!
(四)任务式品悟伟人心路
过渡:伟大领袖毛主席刚开始惊闻噩耗,那他最后做出什么抉择呢?谁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毛主席他的身份是国之领袖,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
生:父亲。
师:伟人的身份和父亲的身份会如何在毛岸英离世这件事上平衡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领悟他那一份矛盾又真实的情感。
学习第一部分(1~4自然)
出示学习任务
过渡:请同学们自由默读1~4自然段,把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分别用“横线、波浪线和三角形”进行标注,并在下面批注:我从毛主席的( 神态|动作|语言 )中,感受到了( )。
2.小组交流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分析自己的所感,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品析毛主席内心情感
过渡:毛主席的哪个动作、神态、语言特别触动你内心的琴弦,哪位同学此时此刻特别想要分享?
(1)聚焦句子:“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师:简简单单一句话,好像有没有什么不同,孩子,你体会了什么呢?
①品词析句。生:一天、一句、几次这些量词的细致描写了毛主席的一举一动,表现出毛主席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师:毛岸英已经是毛泽东一家为了革命献出生命的第6位亲人,此时的主席悲痛万分。此刻,你就是毛主席,请你将感受到主席得知噩耗时的内心悲痛放进文章中读。
②折射主席内心。
师:同学们, 一般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一言不发, 不思茶饭, 此时此刻, 一言不发的毛主席会想些什么?
生:这一切一定不是真的,岸英一定还好好的。
生2:大家肯定在和我开玩笑。
③情感朗读
引读:那是昔日美好的画面,可此刻却天人永隔,请你读——
是不舍,是悲痛,是不愿接受这一噩耗,请你读——
过渡:我们来看整句话没有一个悲或痛,却让我们感受了其急剧下沉的悲痛内心这是动作描写的精彩之处。一起来读。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吗?
(2)聚焦句子:“‘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生:从“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这一处描写感受到此时毛主席更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板书:常人之情)
①联系语境理解,走进人物内心
师: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毛主席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他送到毛主席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自己的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此刻,毛主席心理在想什么呢?
生1:毛主席内心充满悲痛和无奈。他心里想:岸英真的不会后来了吗?
生2:毛主席难以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内心十分悲痛。
生3:可能毛主席在想,自己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了太多私人的情感,包括对儿子的爱。或许他在思考这一切的代价是否值得,同时也在回忆与岸英在一起的时光,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领导者背后的孤独和沉重。
②探讨主题意蕴
师:通过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国家领导者的沉重,同时也能看到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的柔软。岸英的去世不仅是对毛主席的打击,更是对他人性中父爱的一次深刻挑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性和责任之间的冲突,这样的冲突给了我们对于领导者人性化的更多思考。而这种常人之情在历史的巨流中显得尤为珍贵和动人。
③嵌入情感,朗读文本
l1930年,岸英8岁生日那天,他随母亲一同被捕入狱,母亲被害后,他历经艰难,平安回到自己身边。读:“‘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936年,岸英去苏联留学,他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可也是平安回到了自己身边。这一次,怎么会……指名读: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946年,岸英到农村去锻炼,搞土改,做宣传,进工厂……每一次都平安回来了。主席忍不住地一次次问自己……女生读。
想到岸英从小历经坎坷,颠沛流离,和父亲聚少离多,主席深深自责,悲痛如潮水般涌来……学生齐读。
(五)总结
孩子们,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描写毛主席语言、 动作、 神态的语句进行想象体会, 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感受到了他的悲痛之情, 这种方法就是聚焦描写,体会内心,这种方法不仅能让我们感受人物内心,更能 帮助我们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自由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
(六)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撰写一篇日记或信件:假设你是毛主席,在得知岸英去世的消息后的某个夜晚写下的文字。运用神态、动作、语言表达你作为一个父亲的情感挣扎,对岸英的回忆,以及对国家与个人生活的反思。(约400字)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
2.谈谈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重点)
3.感受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为人的胸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历史、缅怀英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携手穿越时光的迷雾,回到1950年的朝鲜战争,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在那硝烟弥漫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不屈不挠的英雄赞歌。在这众多的英雄中,有一位特殊的身影——那就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毛主席是伟大的革命领袖,但他同时也是一位慈父。当他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时,他的内心该是何等的悲痛欲绝啊!作为一个父亲,他何尝不希望儿子平安归来,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二、情深如海:领袖的悲痛与胸怀
引言: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内,一块一米高的花岗岩石矗立在墓前,正面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撰写的一段碑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O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师:当司令部请示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要求把岸英安葬在朝鲜时,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才能做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抉择?让我么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自由默读文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在你感兴趣的地方还可以做批注,留下你的思考。(学生边读边画)
(一)思维碰撞,智慧结晶
过渡:经过一番独立思考,相信同学们已经在心中勾勒出课文的画卷。现在,让我们以小组为舞台,尽情挥洒自己的见解,让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让智慧在讨论中闪耀。
生讨论。
(二)百家争鸣,知识盛宴
过渡:独立思考如一叶扁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行;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则似百川汇流,众流归海。通过思维的交锋与碰撞,你们定已收获满满,对毛主席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深的领悟。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深入走进毛主席那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
师:现在,哪个小伙伴愿意与我们分享你在文字海洋中捕捉到老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呢?
师:你若有所思的样子像极了正在思考,你一定有自己的收获,请你来分享。
(三)探秘心海:领袖的情感世界
1.聚焦句子: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师:孩子,这一段中的哪个字哪个词那个神态那个动作那个话语触动了你的心弦?
预设1:从“站、仰、望”这些动作,“无限眷恋”的目光,“就让我见见遗骨吧!”的想法,体会到主席强忍悲痛、思念、自责、愧疚。
师: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毛主席?
生1: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因为面对爱子逝去的苦痛,心如刀割。
师:同学们, 让我们把视角拉近,专注于一个普通父亲对于失去爱子的感受。设想一下,如果这位父亲有机会与他的爱子对话,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2:他可能会说:“孩子,你的离去夺走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每当夜幕降临,你的笑容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多么希望这一切只是一场梦。”
生3:他可能会轻声说:“我的宝贝,自从你离开,家里变得空荡荡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你的回忆,每个回忆都让我无时无刻不想念着你。”
师:那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思念。继续想象,如果这位父亲在夜晚仰望星空,希望自己的话语能够传达到儿子那里,他会怎么说呢?
生4:他可能会望着星空中最亮的那一颗星说:“儿啊,你看到了吗?那颗最亮的星星,就像你的生命一样灿烂。你永远是我内心的光。”
师:情感真挚而深远。那么,如果这位父亲希望给予儿子最后的告别与祝福,他又可能会怎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生5:他可能会深情地说:“孩子,你的旅程已经结束,而我的还在继续。但在每一步路上,我都会把你带在我的心中。再见了,我的儿,愿你在天堂安息。”
师: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连接,即便是生与死的界限也无法阻隔。每位父亲的内心对于子女都有一片独一无二的天空,而在那里,爱是永恒的。
请所有男生想象自己就是毛主席,带着你的情感来读一读这一段。
2.聚焦句子:
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过渡:孩子们,我们一直在体会毛主席作为父亲的那一份常人之情,那他是如何做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决定呢?
生1:我从“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体会到毛主席认识到自己是国家领袖,不能搞特殊,内心需要顾全大局。
师:挣脱情感,回到文本,他除了是父亲,他同时更是主席。此时,你就是毛主席,你的内心在想什么?
生2:尽管我很希望岸英能回到国家,但是同时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想到自己作为领袖更不能因为一己私欲搞特殊化。
师:你也想说,请你来
生3:毛主席可能还想到了毛岸英是为了朝鲜而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最终选择了让爱子和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于朝鲜。
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毛主席什么精神品质?
生4:伟人的胸怀
师:是啊,透过文字我们体会到了毛主席他既有常人之情又有伟人得胸怀,以国家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孩子们,让我们体会到的情感放到朗读中来,一起来读这一段。(板书:伟人胸怀)
3.聚焦句子: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过渡:文中像这样的体会毛主席内心深处的句子还有很多,谁想继续分享?
生1:我从“下意识踌躇,黯然的目光,指指写字台”等动作神态,体会到主席虽然做出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决定,但是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作为父亲的情绪:犹豫、悲痛、沮丧、纠结。
师:作为领导者,他必须表现出坚定和果决,但作为一个父亲,他必然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他又在想什么呢?
生2:毛主席可能在想,这场战争索取了太多的生命,包括他自己深爱的儿子。他一定在权衡一个领袖的责任与一个父亲的情感。
师:非常好,他的确是在面对国与家的双重角色。那么,如果毛主席此时能表达出他的内心独白,你觉得他会怎么说?
生3:他可能会说:“我的儿子啊,你为国捐躯,是父亲的荣光,但这荣光背后隐藏着我作为父亲的无尽悲痛。你的英勇牺牲是革命的需要,但我的心,如同被抽空了一般。”
师:这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领袖对国家大义的坚持,同时也揭示了他作为一位父亲深藏于心的痛楚。他是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的呢?
生4:他可能会在内心深处告诉自己,每一个为国家牺牲的英雄都是他的儿女,他要坚强,不仅为了毛岸英,也为了所有英勇的儿女们。
师:精彩的想象,通过你们的思考,我们可以感受到毛主席那种超越个人之痛的胸怀。这份沉重与伟大并存的情感,正是历史上许多伟人的写照。
过渡:毛主席的内心冲突不仅仅是个人的悲痛,更是作为国家领袖对于所有献身的英雄们的共同悲痛。他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必须将个人的情感置于国家的利益之下,这是一种极大的牺牲和胸襟。我们现在来读这一段令人动容的历史片段,感受一下毛主席所承受的情感重压和他所表现出的坚强。
4.聚焦句子: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透过文字,你有什么感受?
生1: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想象到毛主席在做出这一决定时的心情。虽然他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先,但作为一个父亲,他的内心同样充满了悲痛。
生2:这段历史让我们理解,伟大的领导者也有脆弱的一面,他们也有着深厚的人性和情感。
(四)学以致用,体会哲理
孩子们,在抗美援朝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英雄泪,热血洒,青山作证忠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每一个字都凝结着先烈们的热血和泪水。孩子们请拿出你们课前收集的的资料,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人物的故事聊一聊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1. 学生讨论。
2. 全班汇报。
过渡:有人说,每一座青山,都是一座丰碑;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英雄的鲜血。无数将士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此刻,让我们用虔诚的心聆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去感受英雄们的赤子之心,去领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内涵。
生1:“青山处处埋忠骨”指的是无数像毛岸英一样的英雄,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异国他乡的青山之下。他们虽然牺牲了,但精神永存。
生2:“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这些英雄们虽然没有像古代战士那样,裹着锦衣玉袍归来,但他们的牺牲同样壮烈、同样让人敬仰。只要祖国不忘,他们就永远"还"在人们的心中。
生3::正如毛主席所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抗美援朝的烈士们,正是新中国最可爱的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三、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分享和讨论,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英雄先烈的敬仰之情和对名言内涵的深刻理解。正如大家所说,“青山处处埋忠骨”,每一座青山下,都长眠着一位位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他们虽然没能"马革裹尸还",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永远地刻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化作了新中国不可磨灭的丰碑。
“舍生忘死,归依故国”——这是多少仁人志士的情怀写照。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挺立时代潮头,用生命诠释家国大义。今天,我们缅怀先烈,更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勇向前。青山埋忠骨,热血铸丰碑。让我们以先辈为榜样,用青春和汗水去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四、作业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对英雄先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让这份崇敬之情在心中生根发芽,老师设计了一个特别的课后作业,希望大家用创意的方式来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纪念。
作业内容如下:
英雄颂歌,你来谱写
请你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如诗歌、绘画、书法、短视频等,创作一件作品来赞颂英雄,纪念先烈。你可以选择本节课提到的毛岸英烈士,也可以选择你心目中任何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要求:
1. 形式不限,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件书法作品,或者一个短视频等,发挥你的创意。
2. 作品要紧扣主题,表达出你对英雄先烈的敬仰之情和你对英雄精神的理解。
3. 在下次课上,我们将进行作品分享会,请每个同学都准备一段3分钟以内的介绍,讲讲你的创作灵感和心得体会。
孩子们,无论你选择什么形式,重要的是投入你的真情实感。让我们用青春的方式,歌颂英雄的风采;用创意的笔触,描绘不朽的丰碑。期待在下次课上,欣赏你们每一个人独特的英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