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30 DABAB ACCCB BCCBC
DBBDC DDACC DDCBC
31.(1)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新兴通信工具的应用等。
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出现。
(3)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私有为公有。
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32.(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
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积极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
33.论题: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并在相互交融中发展。
阐述: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等,世界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西亚、埃及、印度,中国和希腊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农耕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波斯帝国、亚历山太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强交流,并相互影响,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入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希腊文明对地中海地区的文明特别是罗马文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朝与罗马帝国也建立了经济和文化联系,从而促进了各自文明的发展。总之繁荣与发展的各地早期文明,已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应该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这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卷
班级 姓名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有学者把这一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商业革命的影响 B.黑奴贸易的影响
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D.地球板块漂移的影响
3.1990年,国务院决定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起以中央储备为核心,地方储备为支柱,社会储备为基础,多层次、全社会的储备体系。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实施表明
A.政府科学应对国际政局变换 B.国家粮食调控能力提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4.下表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
A 闭关锁国 清朝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使中国与世隔绝,不利于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
B 重农抑商 自战国以来的一种经济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是政府鼓励和奖励发展农业生产,禁止百 姓从事商业活动
C 朝贡贸易 自秦以来中外贸易的唯一形式,其主要特征是外国朝贡与中外贸易相伴进行,中国人大 量输出商品换取巨额税
D 铁犁牛耕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汉代走向成熟
A.A B.B C.C D. D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近年来,“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也纷纷出现,人工智能正在融入金融、医疗、教育、农业、零售等各行各业。这表明人工智能()
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困局 B.深刻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
C.削弱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D.加剧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A.商业活动较为规范B.边境榷场贸易繁荣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秦半两钱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然而在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惨烈的楚汉之争后,汉初经济萧条,百业待兴,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币,则小的物品无法交易,财货难以流畅。故汉初熔毁大钱,铸为小钱。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秦半两钱的货币价值消失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货币改革适应了经济发展 D.楚汉战争导致了货币混乱
下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商业文书的基本构成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类别 数量 组成 出土地或文献出处
土地买卖文书 44件 买地券及实用土地买卖文书 集中在南京及其周围,武昌、鄂州、 长沙及桂林、始兴地区
人口买卖文书 至少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 卖文书 新疆吐鲁番、塔里木
其他买卖文书 至少4件 买棺约、卖驼券、买布券、买毯券等 新疆吐鲁番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无 息借贷、有息借贷和质押借贷)
租佃文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南方租佃关系比北方普遍 B.国家对农民控制力减弱
C.商品交易注重契约化形式 D.人口迁移范围不断扩大
《全球通史》中说:“铁路和汽船有效的将大批大批的人运过海洋和大陆……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有14.5
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100万移民。”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危机的发生 B.早期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铁路和汽船的出现
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条款规定:“缔约方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办法进入另一缔约方商业,并且因此对某一缔约方领土内工业造成实质损害……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还规定:“各缔约方反倾销法的内容不能与
该规定相抵触”。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 )
A.顺应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要求 C.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贸易自由化 B.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法制化进程 D.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继建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消除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向各国贷款,促进了各国经济恢复
中国古代北方传统村落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经常面临干旱、洪涝、降雪等多元且频发的灾害,治理中总结出“排蓄一体,以蓄为主”的治理目标,并创建出以井、窖等非生态型为主的设施,区别于南方“排蓄一体,以排为主”和以水系、基塘等生态型为主的治理模式。这说明()
自然环境决定村落形成发展 B.北方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南方
C.村落建设体现劳动人民智慧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民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这说明()
工业发展提升了工人生活质量 B.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
C.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 D.曼彻斯特是工业中心
从隋唐到元明清,大运河线路的改变反映了()
(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
)
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增强 B.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C.黄河水患得到有效遏制 D.统治者巩固海防的需要
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快递传播信息 B.加强帝国间的联系
C.巩固帝国统治 D.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以下是关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图表。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1949~2013年)
5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60年代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趋缓,主要因为“右”倾错误泛滥。
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化密不可分。
在1349年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后,封建地主发现过去的耕种方式、土地所有权方式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了;以节省人力为目的的新制度与新技术被空前的重视。天主教信仰也遭受重创,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被点燃。这次欧洲瘟疫()
导致劳动力过剩工资下降 B.一定程度促进了社会转型
C.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推翻了罗马天主教的统治
魏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对外感温病的认识不仅受到《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影响,也吸收了华佗、王叔和等医学家的成果,在结合前人理论与自身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前人理论有所发展。这体现出()
魏晋时期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B.中医学具有传承与创新特征
C.古代医学薪火相传治病救人 D.医学的发展基于诊疗的实践
19.1958年2月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
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958年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已在半数以上的流行区基本消灭。据此可知,此时医疗卫生工作()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需要 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解决了血吸虫病治疗问题 D.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
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 B.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
C.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有利于( )
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秩序 B.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
C.推行不别亲疏的严刑峻法 D.施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鲁迅在介绍汉译的《百喻经》时这样评价:“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亦随在可见。”由此可见( )
佛教的传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佛教内容全是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C.佛教的翻译成为喜闻乐见的社会现象 D.佛教传入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新航路开辟后,来华的传教士把孔子的学说介绍到西方,引起了西方的“孔子热”。伏尔泰在自己的书房挂着孔子的画像,在《论孔子》一书中说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 B.文化传播过程必然因区域而产生误读
C.孔子思想对西方政治变革有指导作用 D.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思想存在故意曲解
下表是地理自然环境与对应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据此分析,早期人类文明( )
地理自然环境 区域文明发展的表现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 通条件 需要精确计算泛滥日期,埃及进行天文学研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退水后需要重新丈量土地,划定地界,几何学诞生。埃及实现统 一,建立较完善的系统。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 的水源,但经常泛滥 在与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 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产量和人工。
洪水泛滥对其产生起决定作用 B.都是依赖农业经济而产生的
C.多元特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D.只有靠近大河流域才能发展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贷谷年利率为33.33%,贷银年利率为20%,债奴由终身转为三年制,期满即恢复自由民身份,负债的自由民遇旱涝灾害,不付当年的债谷,另订还债新期限,债权人擅自提高利息者,丧失其贷付之物。这一规定()
祛除了习惯法的印记 B.保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C.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D.侧重于私有财产保护
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受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的影响,长久以来人们认为修建金字塔的是奴隶。古埃及学家哈瓦斯经过考古发现,在距离金字塔不远的遗址中有许多建造者的坟墓。哈瓦斯认为地位低下的奴隶的坟墓不可能直接建在法老墓旁边。因此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平民。对此,我们可以得出( )
历史因时代久远变得扑朔迷离 B.历史在学者的修正中不断接近真实
C.希罗多德的著作时间离古埃及更近更为真实D.考古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献的不足
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很少交流,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地理环境导致其衰落
公元前4000年开始的地球小冰河期,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和顿河流域变得天寒地冻,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
族古印欧人为了生存,开始大迁徙。在这次跨越3500年的大迁徙中,古印欧人征服并毁灭了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新的文明也因此诞生了。据此推知,印欧人的迁徙( )
导致了亚欧大陆区域文明的衰落 B.对亚欧大陆区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C.引发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高潮 D.促使东欧地区族群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据统计,在16—20世纪,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第31题共16分,第32题共20分。合计28分)。
31.(16分)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的组织形式所发生的变化。(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并说明“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4分)
32.(12分)阅读财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并传播了中国的传统茶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6分)
三、开放性试题:(共1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反思世界文明史,从文明早期到现当代,人类文明始终在两个层面上表现出多样性,一是不同文明体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一是同一文明体内部构成要素、构成领域的差异性、多样性。正是这双重的多样性,推动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也使人们不断遭遇新的问题和冲突。可以说,“文明”与“多样”具有共生性,多样性是文明的内在本质性特性,是文明得以发展的内在结构性动力,也是导致各类文明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历史长河中,文明在总体上是以文明群、多极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正如城市是以城市群的方式,人是以人群、社会的方式发展一样。
——摘编自陈忠《文明多样性:历史趋势与伦理自觉》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层次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