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同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邓稼先(同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08: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同步教学设计)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
●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解说: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自此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氢弹,同法国用八年、美国用七年、苏联用四年的时间相比,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让世界看到一个饱受磨难、任人宰割、历经坎坷的伟大民族站起来了,并正以一个崭新的姿态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导语:在这举世瞩目的成就背后,是许许多多科学家不计名利、不求回报、默默无闻为之所做出的终生奋斗。这其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先生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预习检测:
邓稼先、杨振宁人物传记和字词相关内容。(ppt呈现)
1.人物介绍:
邓稼先(1924—1986),邓稼先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我们可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来称赞他。
杨振宁(1922-),著名物理学家。1957年他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指名学生作答,教师适当点拨。
(1)梳理生字词。
①指名认读下列词语。
元勋(xūn) 殷红(yān) 鲜为人知(xiǎn) 鞠躬尽瘁(cuì)
锋芒毕露(lù) 妇孺皆知(rú)
②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表示对他人的称赞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特指好事情。
【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都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不能带宾语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不要误用为“死得很惨”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内容分明。
2.结合每段小标题,简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9):通过列举中国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10—18):简述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并对其进行了高度评价。
第三部分(19—29):通过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来写邓稼先,以凸显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格。
第四部分(30—33):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34—39):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胜利完成任务。
第六部分(40—44):引用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结评价邓稼先,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
3.说说六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
第一部分是引子;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第五部分重点写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四、小结:
作者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连缀全文。小标题简洁凝练、提纲挈领,使全文思路清晰、意蕴丰富。学习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抓住小标题来理解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板书内容:
一、历史背景(引子)
三、人物对比 (补充扩展)
二、生平经历和贡献 四、巨大贡献 (补充扩展)
五、沙漠创业 (具体化)
六、热情赞颂(总结)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小组合作研讨,发表看法:
1.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明确:
锋芒毕露 最不引人注意
奥本海默 善于辞令 邓稼先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复杂的人 “纯”
作者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自然而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杨振宁先生在写作这篇人物传记时,采用了大量的引文,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诵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
原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思考:
(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明确: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侧面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从而突出邓稼先坚韧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把读者带入中国历史的深处,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
(2)为什么第五部分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
明确: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邓稼先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3)为什么引用电报与书信的内容?
课件出示: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明确:引用电报与书信的内容,从朋友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人生观的角度、人生选择的角度总体评价了邓稼先的杰出贡献和崇高品格,饱含作者对挚友的深情。
追问:这一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
①从朋友的角度,对邓稼先的品质、精神、贡献进行深情赞颂。
②从历史的角度,对邓稼先为祖国和民族做出的杰出贡献进行高度评价。
③从人生观的角度,对邓稼先的生命质量给予了热情的赞颂。
④从人生选择的角度,突出邓稼先对事业和对祖国、民族的赤诚热爱。
表现了邓稼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精神品质,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
继续追问:你对课文最后一段话有怎样的理解?
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二、分析人物,思考与讨论:
1.作者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然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⑦1982年,“我不能走”——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2.说说文章哪些内容直接表达对邓稼先深情和评价?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明确: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文中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西方强调个体自由发展的文化,造就了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的个性,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朴实、爱国。邓稼先汲取了这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形成了自己谦虚谨慎、含蓄内敛的气质品格。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是党的理想党员,也就是说他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特征,他没有私心。这样人们才信任他,听从他的劝说和领导,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
明确: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人物总结:
邓稼先是一位无私奉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三、写作手法探讨
(一)以小见大
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但为什么作者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
明确:这是“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本文通过选择了邓稼先的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平凡中见高尚,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美他深沉的爱国精神和将个人生命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二)句式整齐、长短句交错使用: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达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1)有时句式十分整齐,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
(2)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作用: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写作手法小结:
A.运用小标题——条理清楚 内容分明
B.多角度描写人物——突出伟大的人格
C.取材精练、以小见大——四个生活片段
D.句式多变——排比句、长短句
四、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示例)袁隆平通过一粒种子把数以亿计的苍生从饥饿中拯救出来,他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是无与伦比、难以估量的。从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看,他的境界,已经超越了杂交水稻这一狭义的农业科研领域。在很多人心目中,他是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象征。他的名字和他所做的一切,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
五、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了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六、作业设置
通过探究,我们对邓稼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不愧为 “两弹元勋” 的称号。请模仿《感动中国》为获奖者写颁奖词的形式,也为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杨利伟的颁奖辞】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示例)
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就是——民族英雄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