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分层练
A级——基础达标练
1.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以下选项中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掌握了冶铁技术,并将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是( )
A.班图人 B.印第安人
C.苏美尔人 D.阿拉伯人
2.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 )
A.拥有丰厚的黄金资源
B.将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
C.兴建学校,文化相当繁荣
D.外贸发达,城市繁荣
3.下列为某同学整理的关于古代非洲的桑海帝国与美洲的印加帝国的相同点的表述,其中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A.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B.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C.都扩大了奴隶制对外贸易
D.都实行移民政策稳固统治
4.我们说文化的交流在当今世界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从该角度看,美洲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则是( )
A.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B.彼此间孤立缺乏交流
C.富有文明的多样性
D.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5.世界上有一个独特的非洲黑人文明存在。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麦罗埃文字就是其中之一。非洲麦罗埃文字是简化的埃及象形文字,但其拼音来自希腊文。由此可推断()
A.不同文明交往有利于产生新文明 B.黑人善于学习
C.古希腊文明强势 D.古埃及文明古老
6.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马铃薯 ④番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统治方式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
罗马帝国 元首制、行省制
印加帝国 国王、四大政区
A.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 B.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C.三大古代文明有一定渊源 D.人类政治文明多样性并不明显
B级——提升高分练
8.桑海帝国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省,由国王派遣总督前去统治,总督不世袭,由国王任免。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导致机构的臃肿
C.提升了官员素质 D.提高了行政效率
9.英国著名东非史学家马修回忆他20世纪50年代在东非的考古工作时说:“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据此可推知( )
A.东非文明的发展深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
B.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
C.东非文明遗址的存在说明东非外贸发达
D.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文明在东非广泛传播
10.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11.中古西欧城市文学中的典型代表是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狮子代表国王,象征正义和权力;骆驼代表邪恶又虚伪的僧侣;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
A.封建贵族统治彻底衰落 B.王权强化受到普遍的认可
C.基督教神学丧失统治力 D.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2.我们说文化的交流在当今世界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忆今思古,那么从该角度看美洲印第安文明,其衰落的原因则是( )
A.彼此间比较孤立,缺乏交流 B.相互联系不断进步
C.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D.富有文明的多样性
C级——素养综合练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廷巴克图,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尔河之岸”。14世纪,世界黄金的2/3来自于西非,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巨大利润吸引了众多商人参与“黄金—盐”贸易,经过廷巴克图的驼队动辄成百上千,进城门就要花上一整天时间。14世纪末,廷巴图克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该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讲学交流,使这座城市声威远震。“若论社会公共机构的稳固、政治权利、道德纯洁、人身安全、对外邦人的体贴和同情、对学生和学者的谦恭有礼,没有哪里能与廷巴克图相比”。14~16世纪是廷巴克图的“黄金时期”。“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医生、法官、教士和其他有学问的人,这种储备是靠国王慷慨地支付种种费用来维持的。在这里,潜水员捞上来的巴巴里的手稿和书籍,能卖出比其他任何商品都高的价钱”。
——摘编自占心磊《跨撒哈拉贸易和廷巴克图的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4~16世纪的廷巴克图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并分析说明其成因。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非洲黑人文明》
材料二 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25年后决定委托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英]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根据材料二,说出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参考答案
1.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其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故A项正确;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苏美尔人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阿拉伯人最初生活在阿拉伯半岛,后来通过扩张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答案:A
2.解析:据材料“10~15世纪”可知,该时期的这些东非国家对外贸易发达,阿拉伯商人把中国的瓷器等手工业品输入东非,作为交换,东非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故选D项;拥有丰厚的黄金资源主要是几内亚等西非国家,排除A项;将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的是西非的马里帝国,排除B项;西非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排除C项。
答案:D
3.解析:桑海帝国的官吏由国王任免,印加帝国的国王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因此,二者的相同点是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故选A项;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属于印加帝国,排除B项;扩大了奴隶制对外贸易属于桑海帝国,排除C项;实行移民政策稳固统治属于印加帝国,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题目要求思考的角度是文化的交流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出发,一种文明走向衰落应该是不交流导致的,所以印第安文明衰落是因为彼此孤立缺乏交流,故选B项;西方殖民者入侵是导致印第安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但这不是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的,排除A项;题干要求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思考作答,而不是文明的多样性角度,排除C项;题干要求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思考,而不是从文明的特点角度思考,排除D项。
答案:B
5.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麦罗埃文字字形是简化了的埃及象形文字,拼音则来自希腊文,反映出不同文明交往有利于产生新文明,A项正确;麦罗埃文字的书写、读音等特点不能说明黑人“善于学习”,排除B项;古希腊文明强势并非材料体现的主旨,排除C项;古埃及文明古老与“(非洲麦罗埃文字的)拼音来自希腊文”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6.解析:水稻并非是由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植物,②错误;①③④均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7.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东西方和美洲地区,虽然处于不同的地域,但是在统治方式方面具有相似性,说明人类文明进程具有规律性,A项正确;古代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B项错在“普遍”,排除B项;三大文明之间是孤立发展,不存在制度渊源,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不明显”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8.解析:根据材料“总督不世袭,由国王任免”可知,国王可以控制地方,进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机构是否增多,故排除B项;国王任免总督,对官员素质提升没有直接作用,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员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故排除D项。
答案:A
9.解析:据材料“我认为所调查的一些遗址是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但我逐渐发生了怀疑,因为它们是非洲式的”可知,马修发现东非的一些遗址中有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由于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使东非国家深受阿拉伯或波斯文明的影响,这与材料的说法相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非文化受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文化的影响,不是“阿拉伯或波斯殖民者的文化逐渐东非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沿海地区阿拉伯或波斯殖民遗物受到殖民文化的影响,强调文化领域,与东非的外贸发达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一些遗址”,未体现广泛传播,排除D项。
答案:A
10.解析:因为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所以印第安文明内部缺乏交流、发展相对缓慢,由此可知,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故C项正确;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交流很少,不等于没有任何交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战争频繁,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印第安文明的衰落,故D项错误。
答案:C
11.解析: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动物故事中,“伊桑格蓝狼代表残暴又愚蠢的贵族……主人公列那狐是城市富商的代表,它精力充沛、机智多变”,反映了中世纪市民阶层对社会各阶层的评判,歌颂了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中古西欧的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人们普遍认可王权强化,排除B项;基督教神学在中世纪欧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D
12.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交流促进文明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是彼此间比较孤立,缺乏交流,A项正确;印第安文明间并未相互联系,B项错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与文化交流的角度不符,C项错误;富有文明的多样性不是导致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D项错误。
答案:A
13.解析: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廷巴克图,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尔河之岸’”“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得出西非地区(撒哈拉商路上)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尼日尔河之岸”得出位于尼日尔河岸,农业发展较好;处于撒哈拉商路,贸易兴盛;据材料“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得出修建大学,吸引各地学者,扩大了影响力;据材料“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得出经济繁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俗。
答案:地位:西非地区(撒哈拉商路上)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4分)成因:位于尼日尔河岸,农业发展较好;处于撒哈拉商路,贸易兴盛;修建大学,吸引各地学者,扩大了影响力;经济繁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俗。(每点2分,共8分)
14.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可知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农业设施相对完善;据材料一“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说明存在比较发达的商品贸易活动,而且贸易范围较广;据材料一“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说明存在较为明显的贫富分化,甚至是阶级对立。第(2)问第一小问调查结论,据材料二“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可知认为考古证明中世纪大津巴布韦的文明是由非洲土著的班图人创造的,属于本土文明。第二小问主要观点,据材料二“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可知津巴布韦的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第三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可知协调性意见强调的是大津巴布韦的文明是外来文明指导非洲土著文明的结果,将文明归功于外来者,这明显代表了近代殖民主义者的立场,极力论证殖民侵略的合理性,抹杀非洲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3)根据材料两位学者的学术观点都经历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坚持历史结论源自于史料支撑,体现了实事求是和注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答案:(1)特征: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每点2分,答三点即可得6分)
(2)调查结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2分)主要观点: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2分)原因: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2分)
(3)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注重证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