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糖类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4.1 糖类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2023-2024学年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5 23:48:16

文档简介

新授课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第10课时 糖类
【学习目标】
1.了解糖类的组成及存在,认识糖类的分类。 2.掌握糖类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 学习笔记
目标一:了解糖类的组成及存在,认识糖类的分类。 任务1:阅读教材P83页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糖类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为什么曾经将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 (2)糖类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各类代表物有哪些? 任务2:(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糖”是有甜味的,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糖类都是有甜味的物质,那么糖类都是有甜味的物质? (2)根据分子式我们发现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那么淀粉和纤维素也互为同分异构体?将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合理吗
目标二:掌握糖类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任务1:(1)葡萄糖是最重要的单糖,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什么官能团? (2)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2 mL 10% NaOH溶液,滴加5滴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的Cu(OH)2。再加入2 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程案·视频】 课时10 葡萄糖跟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3)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溶液,然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稀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得到银氨溶液。再加入1 mL 10%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放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象。 【学程案·视频】 课时10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任务2:(1)实验——①将碘溶液滴到一片馒头或土豆上,观察现象。②在试管中加入0.5g淀粉和4mL2mol/L H2SO4溶液,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将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加热。观察现象。 【学程案·视频】 课时10 淀粉的检验和水解 (2)在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时,为什么不能向水解液中直接加入新制Cu(OH)2 (3)多年来,人们对吃糖与健康的关系有许多误解,认为吃糖会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病和龋齿,甚至把糖称为“白色毒药”。其实除了龋齿以外,这些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a.淀粉进入人体,是如何实现为人体提供活动能量? b.我国人们很早就掌握了用粮食酿酒和制醋的技术,写出淀粉供能和酿酒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所学,画出思维导图新授课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第10课时 糖类
【学习目标】
1.了解糖类的组成及存在,认识糖类的分类。 2.掌握糖类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 方法与路径
目标一:了解糖类的组成及存在,认识糖类的分类。 任务1:阅读教材P83页内容,完成以下内容。 (1)糖类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为什么曾经将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 【参考答案】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很多糖类分子中的H、O原子个数之比恰好是2∶1,符合通式Cn(H2O)m的,因此糖类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2)糖类根据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各类代表物有哪些? 【参考答案】糖类根据是否水解及水解产物的多少不同分为: 单糖: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 二糖: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 多糖:淀粉[(C6H10O5)n]、纤维素[(C6H10O5)n]。 任务2:(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糖”是有甜味的,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糖类都是有甜味的物质,那么糖类都是有甜味的物质? 【参考答案】糖类不一定有甜味,如纤维素等没有甜味;有甜味的也不一定是糖类,如糖精(C7H5NO3S)。 (2)根据分子式我们发现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那么淀粉和纤维素也互为同分异构体?将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合理吗 【参考答案】淀粉和纤维素的通式都为(C6H10O5)n,但n取值不同,且结构单元结构也不同,故两者不是同分异构体。 不合理。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并不能正确反映糖类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特征。①在分子中H与O并不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②在有些糖类分子中,H 与O原子的个数比并不是2∶1;③许多符合Cn(H2O)m 通式的物质也不属于糖类,如甲醛(CH2O)、乙酸 (C2H4O2)等。 围绕目标一: 任务1由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糖类物质的分类标准,思考并完成所设问题,完成后利用平台拍照提交展示,教师点评。 任务2由学生根据糖的组成及生活常识,独立分析思考并完成所设问题,完成后教师讲评。
目标二:掌握糖类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任务1:(1)葡萄糖是最重要的单糖,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HCHOHCHOHCHO,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什么官能团? 【参考答案】羟基(—OH)、醛基(—CHO) (2)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2 mL 10% NaOH溶液,滴加5滴5% CuSO4溶液,得到新制的Cu(OH)2。再加入2 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程案·视频】 课时10 葡萄糖跟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参考答案】现象: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砖红色氧化亚铜(Cu2O)沉淀。 结论: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被弱氧化剂如新制Cu(OH)2悬浊液氧化,生成砖红色沉淀。 (3)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 mL 2% AgNO3,溶液,然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2%稀氨水,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得到银氨溶液。再加入1 mL 10%葡萄糖溶液,振荡,然后放在水浴中加热,观察现象。 【学程案·视频】 课时10 葡萄糖的银镜反应 【参考答案】现象:向AgNO3溶液加入稀氨水,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加葡萄糖溶液后,经水浴加热,在试管内壁形成银白色光亮的银镜。 结论: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被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氧化,生成光亮的银镜单质银。 【知识拓展】 制取银氨溶液所发生的反应方程式: 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任务2:(1)实验——①将碘溶液滴到一片馒头或土豆上,观察现象。②在试管中加入0.5g淀粉和4mL2mol/L H2SO4溶液,加热。待溶液冷却后向其中加入NaOH溶液,将溶液调至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加热。观察现象。 【学程案·视频】 课时10 淀粉的检验和水解 【参考答案】现象:①馒头片变蓝,②最终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结论:①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色。②淀粉在稀硫酸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的葡萄糖,与新制的Cu(OH)2共热生成氧化亚铜(Cu2O)。 (2)在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时,为什么不能向水解液中直接加入新制Cu(OH)2 【参考答案】淀粉的水解是用硫酸作催化剂,水解液显酸性。Cu(OH)2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存在。用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时,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需先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和掉催化剂H2SO4后,才能加入新制Cu(OH)2进行后续实验。 (3)多年来,人们对吃糖与健康的关系有许多误解,认为吃糖会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病和龋齿,甚至把糖称为“白色毒药”。其实除了龋齿以外,这些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a.淀粉进入人体,是如何实现为人体提供活动能量? b.我国人们很早就掌握了用粮食酿酒和制醋的技术,写出淀粉供能和酿酒过程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淀粉为人体提供能量,具体变化过程可表示为:淀粉[(C6H10O5)n]糊精[(C6H10O5)m,m<n]麦芽糖(C12H22O11)葡萄糖(C6H12O6)→缓慢氧化。 (C6H10O5)n+nH2OnC6H12O6, C6H12O6+6O26CO2+6H2O; C6H12O62C2H5OH+2CO2。 围绕目标二: 任务1由学生依据实验操作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思考并回答问题,完成后利用平台拍照提交展示,实验完成后引导学生对比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量,知道氢氧化钠是大大过量的。教师讲解。 任务2由学生依据实验操作进行实验,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加氢氧化钠会出现什么结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分组实验:一组加氢氧化钠,另一组不加或加少量。并记录好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思考并回答所设问题。完成后利用平台拍照提交展示,教师讲讲解。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所学,画出思维导图 让学生独立自主的绘制本课时的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再展示思维导图给学生做对比,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可在课堂完成或课后完成上交老师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