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5 23:16:53

文档简介

克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2第 1-15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埃及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甘蔗和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房间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这说明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
A.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当地自然条件
C.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传统文化习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埃及。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用泥和木材修建房屋,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建屋梁,再用椰子叶铺成屋顶,起到了防晒保温的作用,由此可见,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审美观念对房屋建造的影响,排除A项;“集体劳作的形式”与农业生产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习俗对房屋建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外来因素是
A. 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 B. 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C.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D. 高产农业作物的引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人口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属于外来因素,D项正确;社会的安定属于内在因素,排除A项;唐朝时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属于内在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3. 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只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才从城市购买。这说明,西欧庄园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B. 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C. 是欧洲唯一的社会组织 D. 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只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才从城市购买”可知,西欧庄园很少参与商品交易活动,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A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欧庄园“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的特点,排除B项;“是欧洲唯一的社会组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庄园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4.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01年就已经增加到33%。1800年,伦敦的人口达到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4%。由此推断英国( )
A. 城乡发展具有不均衡特征 B. 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C.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 人口结构呈现不合理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所知,英国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正好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的发展,没有涉及乡村的发展情况,不能得知城乡发展是否不均衡,排除A项;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在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排除B项;城市人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而增加是合理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5. 清末,英国在上海创办了电气公司,利用发电设备点亮了弧光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上海( )
A.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B. 交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C. 工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 D. 服务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清末(中国)。据材料“利用发电设备点亮了弧光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可知,上海利用发电设备点亮了弧光灯用于洋行和街道,使用范围逐渐推广,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反映了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交通发展和人口流动,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新兴产业,排除C项;在近代上海, “服务业发展为支柱产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周飞舟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经历了工业城镇化(由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动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政府出让土地加速城市建设)、人口城镇化(流动人口市民化)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由材料可以推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A. 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 B. 集中体现计划经济的特色
C. 是由政府主导并一手操办 D. 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理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78年以后(中国)。由材料可知,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都与改革开放的推进带来的经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改革开放早期,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工业城镇化,90年代以后国家财税体制变革,土地财政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对应的是土地城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大量流动人口市民化成为这一阶段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可见,城镇化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A项正确;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个阶段,更多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特色,排除B项;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由政府主导的,但不是由政府一手操办的,而是在以政府为主的一系列关系的互动中完成的,主要包括政府与企业、中央与地方、国家与农民三对关系,每个阶段各有其主导性的关系,排除C项;在人口城镇化阶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但是在前两个阶段,这一理念体现得并不充分,排除D项。故选A项。
7. 有学者认为,自西向东的长江、黄河就是两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南北,而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创造了南北方向的水利交通动脉。自此,统治者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该学者旨在说明大运河( )
A. 便利了南北交流 B. 保障了国家主权 C. 改善了自然环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自此,统治者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可知,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促进南北之间的联系交流,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便利南北交流是客观上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强调的重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外部侵略,不能说明保障国家主权,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自然环境的改善,排除C项。故选D项。
8. 下表为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这一现象(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A. 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 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 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 表明铁路里程与国家实力成正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870-1900年(世界)。据材料可知,1870-1900年世界铁路里程快速增加,便利了交通运输,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新式交通工具——铁路出现后,铁路里程快速增加,而非铁路里程增加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在20 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铁路修建需要国家具有经济、科技实力,因此较长的铁路里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实力,但铁路里程还与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因此铁路里程更长并非一定意味着国家实力更强,排除D项。故选A项。
9. 湖北襄阳因汉水穿城而过、地处陆路要冲,历史上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20世纪初,近代铁路通车,原先陕西货物改走陇海铁路运出,豫南、鄂北物产改赴京汉铁路南下,襄阳逐渐失去发展优势。这反映出( )
A. 铁路运输的价值大于水运 B. 交通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
C. 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市格局 D. 科技进步密切了区域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湖北襄阳因汉水穿城而过、地处陆路要冲,历史上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豫南、鄂北物产改赴京汉铁路南下,襄阳逐渐失去发展优势”可知,古代襄阳因为汉水等而得到发展,近代襄阳因为铁路发展而衰落,体现了襄阳城的发展受到交通变迁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将水路与铁路运输进行对比,且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有影响,但决定说法错误,且材料不体现城市格局,排除C项;铁路发展有助于加强区域联系,但材料信息仅涉及襄阳,看不出区域联系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之间多个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 )
A. 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 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限制
C. 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 交通发展密切了区域经济联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间多个中心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可知各地之间都能够快速到达,说明区域联系日益密切,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运输的发展,不属于新型交通工具,排除A项;“彻底突破”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交通发展的积极影响,没有涉及人们的竞争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从1960年开始,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几十公顷住宅区被开发出来,由于住宅空间设计与环境比市区更优越,价格更便宜,设施更齐全,这些区域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东京城市外围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综合性城市。这一现象说明( )
A. 现代交通促进城市化发展 B. 东京城市的发展潜力削弱
C. 大城市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D. 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配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开始(日本)。据材料“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几十公顷住宅区被开发出来,由于住宅空间设计与环境比市区更优越,价格更便宜,设施更齐全,这些区域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东京城市外围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综合性城市”可知,城市向外扩张,范围愈来愈大,结果使城市间的空白地带也发展为新的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京城市自身的发展潜力,而且日本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地域结构,最典型的是东京大都市圈,排除B项;“大城市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的所有航班停飞。这说明( )
A. 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 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
C. 航空业必定要走下坡路 D. 中国开创了交通新时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两地间高铁的开通,导致航班次数减少,根据所学,高铁具有安全可靠、平稳舒适、方便快捷的优点,高铁的竞争分源客流,冲击了航空业,A项正确;材料体现高铁和航空之间存在竞争,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排除B项;不同交通方式各有其优点,航空业有其不可替代之处,发展前景良好,并非必定要走下坡路,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中国在交通革新方面的成就,而是体现高铁对交通运输格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3. 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 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 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 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 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可得出,出土的东西包含了与医学相关的大量的材料,这说明东汉时期在医学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实践与积累,D项正确;仅从材料中“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的内容,不能得出体系完整,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疾病的预防,排除B项;有一定的医学积累,并不代表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朝代 发展情况
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 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 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 以继承传统为宗旨 D. 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宋元时期,政府鼓励发展医学,设置机构,编纂刊刻医书,校定古代医书,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一时期的医学得到了发展,B项正确;宋代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材料所列各朝的举措并非针对同一主题,因此无法看出其以继承传统为宗旨,排除C项;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并未宫廷医生主导,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欧洲“黑死病”过后,由于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乏,改变了原来对领主有利形势,农民不再争出高价来承租土地,而是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在西欧爆发了,结果是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反映“黑死病”( )
A. 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 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欧洲。根据材料可知,“黑死病”过后,农民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也在西欧爆发,结果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逐渐瓦解,由此可见“黑死病”在客观上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统治秩序,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地,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而且题干主要涉及农民阶层,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排除B项;宗教改革时期,宣扬本民族文化、语言、文字,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清末,显微镜传入中国,透过显微镜可从病人吐泄物中清楚地发现霍乱弧菌,一部分华人精英开始接受这种科学的结论,不再相信疫鬼之说。这表明( )
A. 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B. 科技发展影响民众卫生观念
C. 疫病传播得到控制 D. 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方科学技术和实验仪器的引进,导致中国传统的疫鬼致病与驱鬼避邪的迷信传说开始逐渐被打破,从而使现代医学卫生观念得以传播,B项正确;明末清初,西医即已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疫病传播得到控制的说法,排除C项;瘟疫流行与人们不讲公共卫生致使病菌广泛传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并未提及中国应对公共卫生采取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用秦以来,邮辞有不同的称呼,秦朝把“道”“和”“置”等不同名日一概统称为“郎”。在秦朝,“郎”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距离近的用“步传”。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以首都成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
——据《汉书·贯山传》等整理
行命书(诏书)及书著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慕。
——秦代《行书律》
材料二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封设了若干邮辞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辞网。到了光绪年间,驿务萧条,据《河西驿日记》记载,河西锋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细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勘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服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我捧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带(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宫私囊,复速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 ”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威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驿传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邮驿系统急需转型的原因。
【答案】(1)特点:邮驿系统覆盖面广,以首都为中心;邮驿系统与文书传送相结合;邮驿系统与军事情报密切结合;系统规定严格。(答出三点即可)
(2)原因:列强侵略,边疆危机严重;政府财政困难;近代西方邮政制度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代(中国)。特点:由材料一中“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可知,邮驿系统与文书传送相结合;由“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可知,邮驿系统覆盖面广,以首都为中心;由“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可知,邮驿系统与军事情报密切结合。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封设了若干邮辞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辞网”及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由于列强侵华,边疆危机严重,因此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新设了若干邮驿机构,但其存在种种问题,邮传系统急需转型;传统的邮政系统存在“不断进行勒索”的现象,加上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中的大量赔款,造成了政府财政困难,邮传系统需要转型;西方近代邮政制度的推动是重要的外部因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期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集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动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建造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特点:理论体系独特完整;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政府介入与管理;医学思想影响国外。(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冲击了中医的地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可知理论体系独特完整;根据材料“战国时期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可知诊疗方法(脉诊和针灸)历史悠久;医学思想影响国外;免疫方面贡献突出;根据材料“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可知医学专著不断出现;根据材料“唐宋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可知政府介入与管理。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建造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可知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促进国人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可知冲击了中医的地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1%。到1870年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万,只有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1880年以后,城镇向外扩张,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1950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但是之后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 现代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到 1971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贸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丰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日本城市化发展特点。
【答案】(1)原因: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助长美国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掘起;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答出四点即可)
(2)特点: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回答分布地域集中也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的共同推动;政府用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到1870年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 万,只有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根据材料时间是工业革命时期可得出工业革命推动;据材料“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可得出两次世界大战助长美国经济发展;据材料“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可得出交通、通讯的进步;据材料“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可得出第三产业的崛起;结合所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知识可得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日本)。据材料“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可得出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回答分布地域集中也可);据材料“日本自20世纪六十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可得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据材料“到1971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可得出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可得出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的共同推动;据材料“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可得出政府用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作方式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一览表
阶段 劳作方式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古代 人类的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从石器、木器到铁器的演讲 ①劳动工具变得多样化和精细化,人们开垦的耕地越来越多,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②在农耕时代,人们开始借助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来提高生产能力
近代 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④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现代 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①网上就医、授课、会议、购物、娱乐等 ②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看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
说明: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机器替代人”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但也带来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的难题与困惑,如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为基础,使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伴随着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核泄漏、电脑病毒等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造成了巨大灾难。总之,我们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还要力争避免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的发生。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可以提炼出看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说明:根据“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带来的人类社会的改变进行说明,并结合所学,可从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也带来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也带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核泄漏、电脑病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巨大灾难。最后总结说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兴利除弊,使科技造福人类。克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史
全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2第 1-15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代埃及人用树枝和混合麻纤维的黏土筑墙壁;用木桩、树干加固支撑,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甘蔗和椰子叶铺成屋顶,用以防晒,房间内壁涂泥土防止热气进入。这说明古埃及房屋的建造取决于( )
A. 人们的审美观念 B. 当地自然条件
C. 集体劳作的形式 D. 传统文化习俗
2. 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外来因素是
A. 清朝前期社会的安定 B. 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
C.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D. 高产农业作物的引进
3. 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只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才从城市购买。这说明,西欧庄园
A.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B. 经营规模普遍较小
C. 是欧洲唯一的社会组织 D. 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
4.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01年就已经增加到33%。1800年,伦敦的人口达到10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4%。由此推断英国( )
A. 城乡发展具有不均衡特征 B. 人们的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C. 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 人口结构呈现不合理一面
5. 清末,英国在上海创办了电气公司,利用发电设备点亮了弧光灯,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上海( )
A.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B. 交通发展推动人口流动
C. 工业化催生了新兴产业 D. 服务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6.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周飞舟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经历了工业城镇化(由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带动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政府出让土地加速城市建设)、人口城镇化(流动人口市民化)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由材料可以推知,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A. 与改革开放进程紧密相连 B. 集中体现计划经济的特色
C. 由政府主导并一手操办 D. 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理念
7. 有学者认为,自西向东的长江、黄河就是两道天然的屏障隔绝了南北,而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创造了南北方向的水利交通动脉。自此,统治者可以把整个中国国土真正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王权范围,宛如揣在自己的怀中。该学者旨在说明大运河( )
A. 便利了南北交流 B. 保障了国家主权 C. 改善了自然环境 D. 加强了中央集权
8. 下表为1870-1900年的铁路里程(单位:千公里)。这一现象(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3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90 284 402 60 20 24
A. 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B. 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C. 得益于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 表明铁路里程与国家实力成正比
9. 湖北襄阳因汉水穿城而过、地处陆路要冲,历史上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20世纪初,近代铁路通车,原先陕西货物改走陇海铁路运出,豫南、鄂北物产改赴京汉铁路南下,襄阳逐渐失去发展优势。这反映出( )
A. 铁路运输的价值大于水运 B. 交通变迁影响城市的发展
C. 地理环境决定了城市格局 D. 科技进步密切了区域联系
10. 济青高铁建成运营后,构成了连接济南、青岛之间多个城市和通达沿海的烟台、威海、日照等城市的快速客运主通道,逐步形成省内的2小时交通圈。这表明( )
A. 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 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限制
C. 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 交通发展密切了区域经济联系
11. 从1960年开始,围绕东京城市外围的高速铁路站点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几十公顷住宅区被开发出来,由于住宅空间设计与环境比市区更优越,价格更便宜,设施更齐全,这些区域吸引了大量居民迁入,东京城市外围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综合性城市。这一现象说明( )
A. 现代交通促进城市化发展 B. 东京城市的发展潜力削弱
C. 大城市社会问题得以解决 D. 社会资源实现更优化配置
12. 据统计,武广高铁开通100多天后,武汉飞广州的航班从每天最多13班减为最多10班;郑西高铁开通不到50天,郑州到西安的所有航班停飞。这说明( )
A. 高铁发展冲击了航空业 B. 新式交通之间存在竞争
C 航空业必定要走下坡路 D. 中国开创了交通新时代
13. 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 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 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 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 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14. 下表为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医学发展情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
朝代 发展情况
隋 杨上善奉敕编撰《太素》
唐 中央置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地方也广泛设立医学校教授医学
宋 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定古代医书,编写本草、医方,并刊刻印行
元 现存最早的宫廷处方《御药院方》于至元四年刻板成书
A. 源于大一统的体制 B. 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C. 以继承传统宗旨 D. 由宫廷医生所主导
15. 欧洲“黑死病”过后,由于劳动力出现了严重缺乏,改变了原来对领主有利的形势,农民不再争出高价来承租土地,而是向领主提出自己的条件,广泛的农民运动在西欧爆发了,结果是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反映“黑死病”( )
A. 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B. 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心理冲击
C. 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 D. 为欧洲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
16. 清末,显微镜传入中国,透过显微镜可从病人吐泄物中清楚地发现霍乱弧菌,一部分华人精英开始接受这种科学的结论,不再相信疫鬼之说。这表明( )
A. 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B. 科技发展影响民众卫生观念
C. 疫病传播得到控制 D. 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用秦以来,邮辞有不同的称呼,秦朝把“道”“和”“置”等不同名日一概统称为“郎”。在秦朝,“郎”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距离近的用“步传”。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以首都成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
——据《汉书·贯山传》等整理
行命书(诏书)及书著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慕。
——秦代《行书律》
材料二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封设了若干邮辞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辞网。到了光绪年间,驿务萧条,据《河西驿日记》记载,河西锋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细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勘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服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我捧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带(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宫私囊,复速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 ”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威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驿传系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邮驿系统急需转型的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期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组织太医博士集元方等集体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动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建造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1%。到1870年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万,只有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1880年以后,城镇向外扩张,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1950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但是之后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 现代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到 1971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贸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丰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城市化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作方式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一览表
阶段 劳作方式的变化 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古代 人类的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从石器、木器到铁器的演讲 ①劳动工具变得多样化和精细化,人们开垦的耕地越来越多,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②在农耕时代,人们开始借助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来提高生产能力
近代 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④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现代 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①网上就医、授课、会议、购物、娱乐等 ②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