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林觉民
导入一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一百多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与妻书’即丈夫给妻子的书信,丈夫给妻子写家书本属寻常,然而无数家书在历史长河中寂然此信却穿透了百年的时光,至今读之,仍令人动容,以至泫然泪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封信 作者在信中到底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妻书》。
导入二
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又称庇能)召开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广州起义。敢死队突人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义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镇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起义军浴血奋战,
导入二
终因寡不敌众面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革命志士浴血奋战,其中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目录
背景知人
初读明意
品读明志
诵读明情
贰
壹
叁
肆
背景知人
壹
林 觉 民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侯人。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 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
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林觉民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岁。
背景探寻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在攻打两广督署衙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义。就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妻子。本文就是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题目是后人加上的。本文形式上是一封书信,实际上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与妻书》
①与:给。
②妻:指林觉民的妻子。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文题解读
①称呼:也称起首语,位于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称呼要和署名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可以使用姓名、称谓,还可以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
②问候语:位于称呼后,空两格写起。根据收信人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问候语,如“您好!”、“你好!”等。
书信格式
③正文:位于问候语后,空两格写起。这是书信的主要内容部分,可以根据需要陈述事情、表达观点或交流思想。每段段首也要空两格。
④结尾:位于正文结束后,可以使用“此致”、“祝”等词语表示结束。例如:“此致敬礼!”、“祝您身体健康!”等。
⑤署名和日期:位于结尾下方,靠右书写。写信人姓名或昵称写在上面,日期写在下面。日期要写全年份,例如:“张三 2024年3月29日”。
初读明意
贰
听读原文:听准读音,听准节奏,听出感情,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卿( ) 晤( ) 彀( ) 恸( )
语( ) 婉( ) 嗟( ) 虐( )
称心快意( ) 必不能禁( )
使之肖我( ) 依依旁汝也( )
的的非吾所忍( ) 念六夜四鼓( )
qīng
wù
gòu
tòng
yù
wǎn
jiē
nüè
chèn
jīn
xiào
bàng
niàn
dí
诵读明情
叁
意映卿卿①如晤②: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③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④吾衷⑤,谓⑥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一段
①卿卿:旧时夫对妻的爱称。后来泛用为对人亲昵的称呼。
②如晤:如同见面,旧时书信用语。
③竟:完成。
④察:知晓,了解。
⑤衷:内心。
⑥谓:认为。
吾至①爱汝!即②此爱汝一念③,使吾勇于就④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⑤,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⑥?司马春衫⑦,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⑧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⑨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⑩敢先汝而死,不顾⑾汝也。汝体⑿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⒀,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⒁勿悲。
第二段
①至:极,最。②即:就是。
③念:念头,想法。④就:接受。⑤眷属:夫妻。⑥彀:同“够”。⑦司马春衫:出自《琵琶行》,这里比喻极度悲伤。春衫,应为“青衫”。⑧太上之忘情: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记了喜怒哀乐之情。太上:即圣人。⑨充:扩充。⑩所以:…的原因。⑾顾:顾及。⑿体:体察,理解。⒀福利:幸福和利益。⒁其:极、甚。
第三段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①语②曰:“与使③吾先死也,无宁④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⑤,而亦无辞相⑥答。吾之意盖⑦谓以⑧汝之弱,必⑨不能禁⑩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⑾先汝而死乎!
①尝:曾经。
②语:告诉。
③与使:与其。
④无宁:不如。
⑤是:正确。
⑥相:表自称,我。
⑦盖:因为。
⑧以:凭。
⑨必:一定。
⑩禁:承受。
⑾卒:最终,终于。
第四段
吾真真①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②有小厅,厅旁一室,为③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④冬之望日⑤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⑥,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⑦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⑧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⑨,妾愿随君行。”吾亦既⑩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⑾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⑿也,更恐不胜⒀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⒁形容之。
①真真:确实,的确。
②折:弯。③为:是。
④适:恰好。
⑤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⑥切切:形容声音细小。⑦空:徒然,白白地。
⑧泣:名作动,流泪。
⑨妾: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辞。⑩既:已经。
⑾乘便:趁机,顺便。
⑿有身:有身孕。⒀胜:能承受。⒁寸管:指笔。
第五段
吾诚①愿②与汝相守以死。第③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④处今日之中国,国中⑤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⑥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⑦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⑧,试问古来几曾⑨见破镜能重圆⑩,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⑾?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⑿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⒀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⒁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①诚:的确,确实。②愿:希望。③第:只是。④吾辈:我们。⑤国中:国内。⑥抑:还是。⑦徒:白白地。⑧骨化石:“望夫石”。
⑨几曾:何曾。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⑩破镜能重圆:南朝陈徐德言夫妻,国亡时,破镜各执一半为信,后得重聚。后世即以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又重新团圆。⑾奈…何:(拿…)怎么办。⑿率性:顺着本性、索性、任性。⒀同志:志同道合。⒁肖:像。
第六、七、八段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①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②汝也,汝不必以③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④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⑤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⑥不忍独善其身⑦!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模拟⑧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⑨!辛亥三月念⑩六夜四鼓⑾,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⑿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①九泉:犹黄泉,地下深处。死人埋葬的地方,即在阴间。②旁:靠近。③以:因为。④的的:实在,的确。⑤偶:婚配,嫁给。
⑥卒:终于。⑦独善其身:意思是原指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后指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事哲学。⑧模拟:想象,揣摩。⑨一恸:很悲痛。⑩念:同“廿”,二十。⑾四鼓:四更天。⑿诸母:各位伯母,叔母。
品读明志
四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作者“忍悲”所言衷情是:“吾至爱汝”且“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忍悲为汝言吾衷”--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为什么要悲呢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为什么要诉“吾衷”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这两个为什么就引出了全文的主旨-“忍悲为汝言吾衷”。那么“吾衷”到底是怎样的呢 就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第二部分(第二至五段):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
①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②从理义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③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④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汝“清静过日而已”。
2.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第三部分(第六至八段):加深言情,情深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
①加深言情:“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②深入说理:“吾爱汝至”“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这样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志高不幸生中国”的真情实理,使全文的言情说理达到子至善至深的地步,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理想之高尚,突出了作者文笔之精粹。
3.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作者在第五段写出了不能与妻子“相守以死”的原因。作者从内心发出“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分析当时中国的现实,“天灾”“盗贼”“瓜分”“奸官污吏虐民”使“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即使不死,也要经受“较死为苦”的离散。“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意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这就是“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
3.课文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原因。自己并非心愿先于爱妻而死,是清朝的血腥统治和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迫使有志之士走上起义的道路。至此,明知妻子“不欲吾死”,而竟然就死的心志已表达得十分清楚了。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决心,死无余憾”,相信会有后来的同志继承革命事业。又叮嘱妻子善抚后代,使之继承父志。这一段于说理中抒情,说情中喻理,情、理交织,感人至深。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1)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 何情不诉 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这几句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深眷恋之情。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2)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把爱情融于家国情怀之中。
4.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3)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这两句话写作者希望死后灵魂永远陪伴妻子,表现出对妻子的依恋之情。
5.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5.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至诚美好得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道理。
5.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由意志做出决断,自愿牺牲幸福、自由、生命,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谢谢观看
于蓉蓉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