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自然灾害
目 录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2024·浙江1月选考)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答案】1.A 2.D
【解析】1.读图可知,①夜间灯光强度最大,③图夜间灯光强度最小,而②图夜间灯光强度居中。震前2月4日,输电网络和各项设备都正常运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大,对应①;震后2月8日,设施破坏严重,影响供电和道路通行,夜间灯光强度最小,对应③;灾后救援随即展开,部分受损的道路恢复通行,供电设备部分的到恢复,夜间灯光强度较2月8日大,对应②。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用于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和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的是遥感(RS),AB错误;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用于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C错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可以用于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D正确。故选D。
(2023·福建卷)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左图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万m 、11.91万m 和11.04万m 。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右图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发前 ( )
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
4.右图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3.C 4.A
【解析】3.2013年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发前,沟口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少,C正确;降水冲刷作用强,残留物多,径流的搬运能力也强,冲出量大,B错误;沟道弯曲程度小的话,洪水畅通,河流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冲出量大,A错误;土壤水分较少,土壤含水量少,不易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C。
4.由QP剖面线经过的不同年份的堆积体界线来看,Q地一侧堆积体界线较密集,说明坡度较陡,P地一侧堆积体界线较稀疏,说明坡度较缓,CD错误;从沟口冲出量的大小来分析,2019年的冲出量最大为11.91万m3 ,沉积层的厚度较大,2020年的冲出量最小为11.04万m3,沉积层的厚度较薄,综上所述,B错误,A正确。故选A。
(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 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5.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6.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答案】5.D 6.A 7.C
【解析】5.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分布在30°~60°N的中纬度地带,以40°~50°N最多。尼罗河流域、中南半岛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带,排除AB;北冰洋沿岸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带,排除C;亚洲中部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较寒冷,多高海拔山地,冬季有大量积雪,春季升温快,因此多融雪洪水
灾害,D符合题意。故选D。
6.表格数据表明,春季的融雪洪水灾害频次远大于秋季,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冬季积累,春季地表积雪多,且春季处于升温趋势,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而秋季经过春夏季的融雪,地表积雪少,且秋季处于降温趋势,不容易产生融雪洪水灾害,①、②符合题意;秋季气温不一定低于春季,秋季雨水不一定少于春季,且雨水多少与融雪洪水灾害出现关联度不大,③、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7.混合型洪水是雪面雨水与融雪洪水混合形成,雪面雨水带来热量并冲击积雪,使得积雪消融速度快,混合型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因此破坏力更强,C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但频次高并不能表明单次洪水的破坏力强,排除A;雨水和积雪融水均为液体状态,在同一环境条件下的流动性差异不大,排除B;材料信息表明,两类融雪洪水中均有冰凌和融冰,排除D。故选C。
(2022·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9.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0.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8.A 9.A 10.C
【解析】8.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山洪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暴雨时地表径流汇集快,在山谷中水量集中流速大,从而形成山洪,A符合题意;该地位于北方地区太行山麓,降水量并不大,如果降水大但不集中,也不引发山洪,排除B;该地河流为山区河流,河道弯曲不是其突出特征,不是易发山洪的主要原因,排除C;地质条件复杂与易发山洪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故选A。
9.从方便取水的角度来看,聚落应接近河流,图中d区离河流较远,不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D;在a、b、c三个地点中,均接近河流,因此区分应从防洪角度分析,b、c两地临近河谷底部,容易受山洪影响,a地位于山脊之上,受山洪影响较小,因此a地应是该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地,排除BC,A符合题意。故选A。
10.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的频率,①错误;该地起伏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因此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022·浙江6月选考)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1.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答案】11.B
【解析】模拟冰川移动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PS不具备这个功能,A错误; RS可通过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和识别,因此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冰川监测可分析出冰川面积变化 ,B正确;冰面温度受大气成分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红外线测定,GIS不能实现对冰面温度的测定,C错误;VR即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不能获取冰川厚度信息,D错误。故选B。
12.(2022·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遥感平台及传感器信息采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和乙都属航空遥感 ②甲为被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③甲和乙都可重复监测 ④乙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2.D
【详解】结合题干和图文分析可知,甲需要靠云层和地面物体反射或者折射采集信息,没有主动发射辐射源,应为被动式遥感,但是由于只能发生在电磁辐射红外、紫外和微波波段,所以不能全天候监测地表,但可做重复监测;而乙主动发射出人工辐射源,采集信息,计录数据,因此为主动式遥感,可以全天候反复监测,故②错,③④正确;航空遥感多用在飞机等使用的传感器运载工具,因此甲乙都不是,故①错,最终答案应选D。
13.(2023·重庆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 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 下图 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
(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
(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
(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
(4)分析落水洞发育对乙谷地地表岩溶作用的影响。
【答案】(1)冬季。理由:甲谷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冬季。
(2)地形平坦; 河曲发育; 河段中有峡谷; 落水洞少。
(3)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顺直),泄洪快。
(4)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进入落水洞; 地表水减少,地表岩溶作用弱。
【详解】(1)结合材料可知,甲谷地位于南欧巴尔干半岛,该半岛位于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因此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为冬季。
(2)甲谷地为溶蚀谷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读图可知,甲河谷较为弯曲,河曲发育,水流速度慢; 河段中甲下游部分有峡谷分布,不利于河水下泄;甲河谷落水洞少,不利于地表水下渗。
(3)读图可知,人工河设置于城市上游,在洪水达到城镇前实现分流洪,事城镇所在河段河流水量减少,可以减少洪水发生的概率; 线路上设置两个分洪口分洪,对河流水的分流调节作用强; 原有河道特别弯
曲,水流不畅,与原有河道比,人工河道流程短,较为顺直,可以快速泄洪。
(4)落水洞是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乙谷地落水洞大量分布,地表水顺着通道进入落水洞,可任意使 地表水减少,对地表岩石的溶蚀作用弱。
14.(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答案】(1)强风且适逢涨潮,风暴潮强度大;出现在夜间,大部分居民已入睡;荷兰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经济损失大。
(2)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风暴潮强度大;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人们已入睡,没有察觉,疏于防范;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属于发达国家,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风暴潮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
(2)风暴潮是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台风、飓风)、温带气旋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处于盛行西风控制区,属于向岸风,风力强劲,故常受风暴潮影响;台风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菲律宾位于副热带海区太平洋西岸,夏季海水温度高,极易形成台风,故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
(3)根据材料可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加剧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的产生,因此人类活动可能加剧自然灾害。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使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遇到暴雨容易引发洪涝等气象灾害;洪涝灾害水量大,水流急,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容易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5.(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答案】(1)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干燥;森林茂密,枯落物积累多;植物富含油脂,易燃。
(2)方案:冬季采用机械有选择性采伐部分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等可燃物,放牧通过牲畜食草,减少地表枯落物的数量。影响:减少地表枯落物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利于减轻干扰,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林下光照增加,利于幼苗萌发与群落更新;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林下光照要充足;落叶具有季节性,相对集中;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森林群落结构复杂;资金充裕。
【详解】(1)试验点靠近地中海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夏季高温干燥;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森林茂密,枯枝落叶积累多,易燃物多;该地区植物富含油脂,油脂易燃。
(2)方案:由图可知,冬季采用机械,选择性采伐部分林下次生林木;春季用机械移除地表枯枝落叶,减少易燃物;并通过放牧牲畜,减少地表植被,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的数量,减少可燃物。影响:通过机械采伐、人工移除、放牧牲畜等减少地表枯枝落叶物等的数量,降低野火发生频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利于减轻干扰因素,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通过对林下次生林木的采伐,增加了林下光照,利于幼苗萌发与林下群落更新;这种方案减少了枯枝落叶,不利于枯落物归还土壤,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3)由材料可知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所以说林下光照要充足;图中为亚热带地区季节明显,落叶具有季节性,落叶相对集中;地中海式气候降水有明显的的季节差异,干湿季分明,湿季降水充足;由图可知该地区的林木群落较复杂;各个阶段的实施需要机械作业,需要充足的资金。
16.(2022·浙江6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 位于西北(北) 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
(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
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
(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
(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
17.(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 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18.(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详解】(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
(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
(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
回顾知识体系(可用简单思维导图)
回顾核心考点
考点1 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
一、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类型
(2)成因
危害
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防治措施: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性措施
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5)我国的洪涝灾害
发生区域: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成因:1)自然原因:
气候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
水文水系原因: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原因: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
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原则: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6)城市内涝
2.旱灾
3.台风
台风的形成过程:
①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由于水面温度高,加热近洋面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
②热带低压形成后,外围空气水平方向不断向中心汇集上升,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
③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底层气压进一步下降,气流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台风。
4.寒潮
沙尘暴
【总结】(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2)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二、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危害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破坏建筑以及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滑坡多发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河道,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淤塞江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3)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海洋灾害
灾害性海浪
成因: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
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地震海啸形成条件: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海啸的特点:能量巨大、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形成滔天巨浪
风暴潮
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直接因素是连续向岸边吹的强风(热带、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狂风巨浪、水位暴涨;
间接因素(危害增加):天文大潮;沿海地势低平;海岸形态呈喇叭口状;河流水位高。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多发区: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危害:冲跨堤防、淹没农田与城镇、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和海上油田开发、倾覆海上船只、海水入侵、耕地盐渍化,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分类:风暴潮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发生次数多、破坏性强,其中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台风风暴潮。
风暴潮防避措施:
①要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②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③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④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考点2 自然灾害的防御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类防御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②加强监测与预报,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③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④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旱灾)。
⑤参加防灾保险。
(2)工程类防御措施
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目的 措施
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利用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保护堤内的居民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避免泥石流掩埋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
2.我国三大河流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1)淮河的治理
(2)黄河的治理
(3)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3.滑坡和泥石流的防避措施
(1)防灾减灾措施
防御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具体措施 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2)自救
滑坡发生时 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若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体下滑时,无法逃离,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泥石流发生时 应迅速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考点3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1.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方法
(1)用“点”与“面”区分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
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
选取地理信息技术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看其是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要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监测森林火灾则选用遥感技术,在某城市为大型商业中心选址则选用地理信息系统。
(2)用“看”与“想”区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人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是对大范围、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遥感技术
(3)用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关键词举例
遥感技术 电磁波特征差异、获取、监测、普查、勘探、动态监测、卫星影像等
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 定位、导航、三维坐标、地理位置、高程、深度、时间、速度、精确、精准等
地理信 息系统 查询、统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储存、图层(叠加)、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模型等
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易混易错归纳
1.滑坡发生一定要有水的参与。( )
分析:×。水的参与会加速滑坡体下滑;即使没有水的参与,在重力作用下也可能发生滑坡。
2.天文大潮会加剧风暴潮灾害的发生。( )
分析:√。
3.台风移动路径图应用了GIS制图功能。( )
分析:√。
(2024·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 )
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 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
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 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
2.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
A.震中以东 B.震中以西 C.震中以北 D.震中以南
3.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震中距小 B.人口密集 C.资源丰富 D.土质疏松
【答案】1.D 2.C 3.B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变形后因承受不住压力,进而发生断裂,两侧岩体随着断裂面发生滑移形成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一般越靠近震中,烈度越高,因此图中内圈的烈度较外圈大。读图可知,图中震中位于内圈的偏南部,因此可以震中以北大面积区域均属于高烈度区,受灾严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高于震中地区,因此震中距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由于人口密集,受灾程度最大,B正确;资源丰富和土质疏松的地区并不一定受灾程度就大,CD错误。故选B。
(2024·全国·模拟预测)海绵城市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汕头位于韩江三角洲的南端,是我国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有着“大雨必涝”的城市“顽疾”。位于汕头中心城区的华侨公园是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华侨公园中草地边呈“凹”字形的植草沟格外惹人注目(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汕头市“大雨必涝”城市“顽疾”的主要形成原因有(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海潮的顶托作用强 ③城市规模大 ④雨季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与普通绿地相比,“凹”字形植草沟( )
A.汇集雨水能力强 B.维护成本低 C.可替代下水管道 D.植被长势好
6.汕头市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城市生活用水 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 ③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④缓解低洼地区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4.A 5.A 6.C
【解析】4.汕头位于韩江三角洲的南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①正确;汕头为滨海城市,拥有内海湾,海岸线较长,海潮的顶托作用强,不利于雨洪入海,②正确;城市规模与城市内涝之间并无绝对关联,③错误;在我国东部季风区,一般越往南,雨季越长,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对城市内涝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但雨季长并不一定造成城市内涝,④错误。综上可知,故选A。
5.与普通绿地相比,“凹”字形植草沟地势较低,汇集雨水能力强,但当过量雨水汇入植草沟时,可能产生植物烂根的现象,且“凹”字形植草沟内容易堆积泥沙和垃圾等,不利于植被生长,A正确、D错误;与普通绿地相比,“凹”字形植草沟的维护成本较高,B错误;下水管道主要用来排放污水,“凹”字形植草沟并不能替代下水管道完成排放污水的工作,C错误。A正确。
6.海绵城市建成后,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可以“释放”蓄存的水并加以利用,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洼地区内涝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②④正确;城市生活用水量不
会因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而减少,①错误;城市排水能力与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的关系较大,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是为了蓄积、再利用雨水,这对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影响不大,③错误。综上,选C。
(21-22高三上·山东青岛·期末)四川西部某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心为监测某学校附近的一处山体滑坡,分别在学校内(基准点)和滑坡体顶部(监测点)安装了监测设备。下图为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以学校为基准点监测到的滑坡体位移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7.该滑坡体的移动方向是( )
A.西偏南 B.南偏西 C.东偏北 D.北偏东
8.推测导致该地滑坡位移速度变化的主要诱因是( )
A.地震强度 B.重力条件 C.大气降水 D.气温变化
9.除了地面监测,还可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7.A 8.C 9.B
【解析】7.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体主要在偏北和偏东的负方向上位移累计,并且偏东方向的负方向位移累计更多,即主要位移方向应该是西偏南,B项错误,A项正确。图中并没有出现偏东和偏北方向的正方向的位移累计,CD项错误。故选A。
8.根据图片信息,该滑坡位移速度变化持续时间较长,应该与短时间内的地震和重力崩塌无关,AB项错误。气温的变化只有在更长时间的物理风化中引起岩石断裂,再在重力作用下崩塌,从持续时间以及位移速度变化上看,与气温变化无关,D项错误。所以主要诱因应该与该时间段内的大气降水强度有关,C项正确。故选C。
9.GPS是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对目标用户精确三位定位,但不能采集雨量信息,①错误。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精确的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②正确。GIS是指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对已有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和共享,④正确。RS是指遥感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发生地区进行连续性监测,通过对获得的地质形态、色调、影纹结构进行
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定应急预案,但并不能模拟滑坡动态过程,③错误。故选B。
(23-24高三上·河北张家口·期末)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的主要种类有风暴潮、海冰、海啸等。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台风、温带气旋等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与其他海洋灾害相比,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下图为2010~2019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风暴潮影响范围广 ②我国沿岸以平原海岸为主
③风暴潮发生的频次高 ④东南沿海地震频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比重变率较大,说明( )
A.我国防灾减灾的力度较小 B.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C.风暴潮的因子年际变化大 D.厄尔尼诺现象持续稳定存在
【答案】10.A 11.C
【解析】10.结合材料可知,风暴潮是强风、台风、温带气旋等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出现的频率应该较低,不是地震引起的,③④错误。由于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岸线漫长,且主要是平原为主,人口城市密集,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密集,故造成的损失较大,①②正确。故选A。
11.我国防灾减灾力度较大,该说法不符合实际,A错误;产业结构即使调整转型,仍位于沿海,仍有部分产业可能受到风暴潮的影响,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经济损失可能更大,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气候异常现象,不可能持续存在,D错误。据材料可知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主要是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的,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C正确。故选C。
【能力提升】
(2024·贵州毕节·一模)杀威台子滑坡是位于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河段的一个巨型古滑坡,研究其发展变化,对掌握流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杀威台子滑坡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堆积体( )
A.曾掩埋N堆积体 B.河道两岸高度相同
C.主要由白云岩构成 D.主要由千枚岩构成
2.次级滑坡发生的主要基础地质条件是( )
A.首次滑坡刨蚀 B.堰塞湖水冲蚀 C.断层频繁活动 D.河流凹岸侵蚀
【答案】1.C 2.A
【解析】1.读图分析,滑坡白云岩源区存在不整合接触面,而且不整合接触面和坡向大致一致,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软弱面,断层的存在削弱了斜坡的结构完整性及阻滑能力,导致滑体高位顺层滑出,高速滑入并堆积于金沙江河床,形成对岸高、本岸低的滑坡堰塞坝,即M堆积体,B错误,C正确;千枚岩源区滑坡为白云岩源区滑坡发生后形成的次级滑坡,规模较小,形成N堆积体,覆盖在M堆积体之上,AD错误。故选C。
2.读图分析,由于第一次滑坡体(白云岩源区)在滑动过程中对部分岩体刨蚀、扰动剧烈,导致千枚岩源区岩体强度下降,最终发育为次级滑坡,A正确;断层分布在次级滑坡区域的上方,对次级滑坡的形成影响较小,C错误;堰塞湖水冲刨、河流凹岸侵蚀都可能会诱发滑坡,但不属于次级滑坡发生的主要基础地质条件,BD错误。故选A。
(2024·湖北·一模)冻雨是大气中过冷雨滴(温度小于0℃的液态水滴)下降到近地面0℃以下的物体表面迅速冻结成冰的天气现象。大气中固态水下降过程中经过暖层(温度>0℃)液化后,再遇冷形成过冷雨滴降落到地面冻结,是冻雨形成的机制之一。图示意湖南省怀化市某次冻雨发生时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影响本次怀化市冻雨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冷气团 D.暖气团
4.若固态水下降经过了锋面,则锋面对应图中的高度范围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5.怀化市冻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A.棉花冻伤 B.路面积雪 C.水运中断 D.电线崩断
【答案】3.A 4.C 5.D
【解析】3.文字材料“大气中固态水经过暖层(温度>0℃)液化后遇冷形成过冷雨滴降到地面冻结,是冻雨形成的机制之一”说明大气固态水在下降过程中,大气气温垂直分布是上层暖、下层冷,这不符合单一气团的气温垂直变化特征,但符合锋面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垂直变化特征,C、D排除;根据“过冷雨滴下降到近地面0℃以下物体表面……”和图片可知,冻雨发生的条件是温度上下冷,中间暖,冷锋过境时,冷气团强烈插在暖气团下方,暖气团被迫上升,最易形成该气温变化条件,故怀化冻雨的产生只能为冷锋,B错误,A正确。故选A。
4.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区域,锋面附近垂直方向上上层气温较高,下层气温较低,气温由下往上升高,读图,只有②~④区域符合该状况,故选C。
5.冻雨发生在大气和近地面温度低于0℃时期(多为冬季和早春),怀化属于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怀化市棉花生产时期主要在夏半年,冻害影响几率较小,A错误。冻雨由过冷雨滴落到温度低于冰点的地面成物体上时,会迅速冻结成透明成半透明的冰层。易导致电线和道路结冰,而非积雪,B错误;怀化河流无结冰期,冻雨不会导致水运中断,C错误。冻雨时电线遇冷收缩,再加上电线上的积冰加重电线重量,电线可能会产生崩断,D正确。故选D。
(2024·山东·三模)路基边坡指路基横断面两侧与地面连接的斜面,岩层倾向与坡面的关系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不稳定的边坡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护坡喷浆是将水泥、沙子等材料混合后均匀地喷涂到坡面上,是一种常用的边坡加固措施。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路基边坡示意图中最易出现滑坡的是( )
A. B.
C. D.
7.护坡喷浆可以有效地减轻边坡风化、崩塌、滑坡,主要原因是( )
A.能够粘结土壤和石块等颗粒物质,形成坚固的保护层
B.有利于水分渗透到坡面内部,填充缝隙,增强稳定性
C.有利于坡面上植被生存,利用植物根系提高固坡能力
D.喷浆后会增加坡面荷载,利用自身重力增加稳定性
【答案】6.C 7.A
【解析】6.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选项A中岩层水平,不易发生滑坡;选项B中岩层岩层完整未受破坏,倾向与坡面平行且无临空,不易发生滑坡;选项D中岩层不完整,但上层岩层倾斜方向与路基边坡的坡面相反,为逆向坡,不易发生滑坡;选项C中岩层倾向于公路面,为顺向坡,若遇暴雨,岩层易错位滑落,发生滑坡。故选C。
7.护坡喷浆是将水泥、沙子等材料混合后均匀地喷涂到坡面上,能够粘结土壤和石块等颗粒物质,形成坚固的混凝土保护层,A正确;喷浆作业后不利于水分渗透到坡面内部,B错误,也不利于植被生存,C错误;喷浆后会增加坡面荷载,重量增加不利于保持稳定,D错误。故选A。
(2024·广东东莞·模拟预测)壤中暴流主要指供水充足期间,地表以下水流透过土层或风化层基岩等高渗透区,在相对不透水界面快速出流的现象。某研究团队对四川龙溪河流域进行观测,发现壤中暴流是山洪突发性强的主要原因。下图为该山区壤中暴流影响下的山洪成灾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符合该流域壤中暴流形成至成洪过程中,观测点的流量变化曲线是( )
A. B. C. D.
9.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防治该区域山洪灾害的有效措施为( )
①借助RS监测气象云图动态变化 ②借助BDS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
③借助GIS采集短历时的雨量信息 ④借助GIS预警山洪灾害风险等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8.A 9.D
【解析】8.由材料可知,符合该流域壤中暴流形成至成洪过程中,观测点的流量变化曲线是A图;壤中暴流主要指供水充足期间,地表以下水流透过土层或风化层基岩等高渗透区,在相对不透水界面快速出流的现象。根据壤中暴流的定义可以推出从壤中暴流到形成洪水,是一个流量快速累积的过程,斜率较大,排除CD选项,降水量在先,壤中暴流形成在后,故排除B。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故选A。
9.RS遥感系统能够对当地气象条件进行监测,从而判断强降水的范围,有助于防治山洪灾害,①正确;BDS北斗定位导航系统虽然能够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但是其无法监测降水量和易发生山洪的位置,对防治山洪灾害作用较小,②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无法直接采集短历时的雨量信息,③错误;GIS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分析降水、地质条件从而对山洪灾害进行评估,并且做成预警,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24·安徽蚌埠·三模)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河流。强风是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对淮河航运带来的风险主要位于下游河段。下图示意2018-2022年淮河航道强风风向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淮河下游强风事件出现频率高于上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降水 D.河流流速
11.淮河航运发布强风警报次数最多的季节可能为( )
A.春季和夏季 B.夏季和秋季 C.秋季和冬季 D.冬季和春季
12.淮河航道强风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易发生强风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洲高压强盛 ②冷暖空气频繁 ③台风登陆次数多 ④强对流天气多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0.B 11.D 12.A
【解析】10.淮河下游强风以偏北风为主,主要来自北方的较高纬度,因下游地势平坦,对偏北风遮挡小,故受强风影响大,出现频次高,B正确;淮河为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下游纬度差异不大,A错误;降水、河流流速对风影响小,CD错误。故选B。
11.冬春季节,我国北方气温低,南北温差大,北方冷空气势力强,活动频繁,南下次数多,会给淮河下游带来强风,D正确;其他季节,气温较高,冷空气势力较弱,风力较小,ABC错误。故选D。
12.淮河航道强风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是冬春季节,易发生强风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气温低,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易南下;春季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大风天气,①②正确;台风登陆多在夏秋季节,③错误;强对流天气,气流以上升为主,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湖南岳阳·二模)研究表明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形成,两者之间相关显著。累积气旋能量指数(I cr)能直观地反映当年热带气旋的活跃程度,指数越高,热带气旋活跃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读春季印度洋关键区海温距平与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a)及ACE(b)图。
13.据图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979年—1989年,春季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增温趋势
B.1979年—1989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表现为增加趋势
C.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春季印度洋海温呈持续降温趋势
D.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活跃
14.春季印度洋海温与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相关性说明( )
A.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B.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有滞后性
C.海温是影响台风的唯一因素 D.海温与ACE的相关性更显著
【答案】13.B 14.B
【解析】13.读图可知,1979年—1989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从1979年的24个到1989年的30个,其表现为增加趋势,B正确;1979年—1989年,春季印度洋海温距平为负值,说明表现为降温趋势,A错误;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春季印度洋海温距平有时正值,有时负值,印度洋海温呈波动变化,C错误;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有时增加,有时减少,D错误。故选B。
14.读图可知,当春季印度洋海温升高时,随后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会增加,负值时,随后频数会减少;说明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有滞后性,B正确;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不呈正相关,A错误;海温会影响台风,但不是唯一因素,C错误;读图可知,海温与ACE的相关性较小,D错误。故选B。
(2024·广东东莞·模拟预测)2019年2月底,北美寒潮爆发,伊利湖中的冰块滚滚而来,冲上岸边的马路,形成高达12米的冰墙。这种大量的冰块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的现象被称为冰啸或冰海啸。下图示意北美2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及伊利湖轮廓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四地最可能发生强冰啸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湖面完全冻结后,该地( )
A.水汽含量变低 B.水气温差减小
C.湖陆风增强 D.冰海啸增强
【答案】15.B 16.A
【分析】1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形成冰海啸需要有:①结冰期较长的湖泊或海域,以便形成的冰层厚度较厚,这些厚厚的冰层就是冰海啸的物质来源;②推动冰块运动的强劲水流,所以发生冰海啸的区域往往有十分强劲的盛行风。由北美2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可知,伊利湖区盛行西北风,因此最可能发生强冰啸的地点在伊利湖的东南岸,图中乙地位于伊利湖的东南岸,其他三地都不位于伊犁河的东南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湖面完全冻结,湖水蒸发量减少,该地水汽含量减少,A正确;湖面完全冻结后,湖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增强,湖水热量不易散失,水气温差增大,B错误。湖面完全冻结后,湖面与陆地的热力差异缩小,湖面与陆地的温差减小,湖陆风减小,C错误。湖面完全冻结后,盛行风难以将冰块吹向陆地,冰海啸将减弱,D错误。故选A。
17.(2024·江西九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方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起初为荒无人烟的干旱黄土台塬,塬边无泉眼排泄,亦未发生过滑坡。后因修建刘家峡水电站,库区居民移民至此。人们抽取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长期漫灌致使黑方台上出现了落水泂、黄土沉降,塬边出现众多泉眼,发生了数百次山体滑坡。图为黑方台某处台塬边缘滑坡失稳模式图。
(1)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台塬边缘饱和黄土层泉水出露的过程。
(2)结合图,分析台塬边缘黄土滑坡的成因。
(3)列举两项黑方台滑坡治理的农业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案】(1)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黏土层阻碍地下水下渗,使下层黄土层水分饱和;受重力(水压)影响,地下水在台塬边缘出露为泉。
(2)台塬边缘,坡度较陡;黄土中垂直裂缝发育,易产生滑动面;地下水增多,黄土稳定性下降。
(3)农业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或答:推广喷灌、滴灌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或答:种植耐旱作物,控制种植规模等);理由:减少灌溉用水,控制下渗量,维持黄土稳定。
【详解】(1)据材料可知,人们抽取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长期漫灌致使黑方台上出现了落水泂、黄土沉降,塬边出现众多泉眼。因此其过程为:大水漫灌,地表水增多,黄土台塬地形较平坦,地表水下渗;读图可知,基岩上方有粘土层,黏土层阻碍地下水下渗,使下层黄土层水分饱和;受重力(水压)影响,地下水在台塬边缘薄弱处出露为泉。
(2)台塬边缘,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黄土中垂直裂缝发育,沉积过程中受重力作用影响,土粒间的上下间距变得愈来愈紧密,而土粒间的左右间距却保持原状不变,易产生滑动面;长期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多,黄土稳定性下降,形成台塬边缘黄土滑坡。
(3)黑方台滑坡的人为原因主要与长期的大水漫灌有关,使得黄土稳定性下降,因此农业措施的治理应减少大水漫灌,具体农业措施可从灌溉措施和农业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发展节水农业,例如推广喷灌、滴灌技术;优化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控制种植规模等;理由:节水农业和耐旱作物可减少灌溉用水,控制下渗量,维持黄土稳定。
18.(2024·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隆藏布位于藏东南惟有藏布江大拐弯北部,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发育有多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其中天摩沟(主沟长度7.10km,高程范围2400~5560m)近年发生多次大规模泥石流,大量堆积物进入帕隆藏布河道,并在沟口发育大型冲积扇,帕隆藏布河道由原本窄深发育成游荡的辨状,沟口对岸的G318国道被迫改道。下图示意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辨状河道(下左图)和G318国道改道(下右图)。
(1)说出近年来天摩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附近由峡谷型河道演变为辫状型河道的过程。
(3)分析天摩沟泥石流引起帕隆藏布沿岸原G318国道被迫改道的原因。
【答案】(1)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夏季风迎风坡,多暴雨,河流水量猛增;流域地势起伏大,水流湍急;地壳运动频繁,加上冰碛物增加,松散碎屑物质增多。
(2)多次发生的泥石流带来的堆积物淤高淤平帕隆藏布河床,降低了落差;帕隆藏布侧蚀作用增强,河道展宽;河床中堆积形成边滩和江心洲分割水流,形成辫状河道。
(3)泥石流形成的天摩沟沟口冲积扇占据了帕隆藏布河道,形成了凸岸形态;帕隆藏布河道变窄,水流变急,G318国道一侧河道受侵蚀;随着河道变弯,凹岸侵蚀,河岸后退,原有G318国道需要改道。
【详解】(1)据材料可知,天摩沟位于藏东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部,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地带,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出现,容易导致河流水流猛增,搬运能力快速增强;近年来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流域内冰川大量融化,既提供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又提供了丰富的冰川堆积物;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层破碎,崩塌滑坡多发,沟谷松散堆积物多;天摩沟主沟长度7.10 km,高程范围2400~5560m,落差巨大,水流速度快。
(2)峡谷型河道一般落差比较大,水流速度快,据材料可知,近年发生多次大规模泥石流,大量堆积物进入帕隆藏布河道,导致沟口附近河道被淤平,河道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河流流速变慢之后,侧蚀作用增强,不断侵蚀展宽河道;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淤积作用增强,形成江心洲和边滩,分割水流,形成辫状型河道。
(3)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天摩沟泥石流形成的冲积扇,占据了帕隆藏布河道,导致河道在该位置凸出,形成凸岸的形态,该处原水流方向右偏,且河道变窄,流速加快,不断侵蚀对岸;河道逐渐变得弯曲,形成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格局;G318国道路基位于沟口对面的凹岸,侵蚀作用毁坏路基,河岸后退,原有的G318国道被迫改道。
19.(2024·四川·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冬半年,英国常会遭受多场风暴。某年10月25日至30日,英国遭受风暴侵袭,南部海岸地带遭到严重破坏。图示意当年10月27日该区域局部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hPa)。
(1)描述该区域60°N以南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特点。
(2)分析冬半年图示区域多强气旋活动的原因。
(3)说明之后几日图中气旋东移过程中,甲地风向、风力的变化。
(4)指出英国南部海岸地带防御风暴可采取的工程与生态措施。
【答案】(1)气压值东部高西部低;气压梯度东部小西部大;西南部有一强低压中心,气压梯度最大。
(2)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大,西风势力强;冬季南下的极地强冷空气势力强;南下强冷空气与盛行西风相遇,冷暖气团激烈交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旋转)易形成气旋;位于大西洋东岸,附近海域暖流势力较强,(海气温差大,)使气旋势力进一步增强。
(3)随气旋中心东移,甲地)风向逐渐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再转为西(北)风;风力先增强,再减弱。
(4)修建和加固海堤;修建海岸防护林带。
【详解】(1)读图可知,东部气压值最高,西南部气压值最低,气压值东部高西部低;等压线东部稀疏,西部密集,气压梯度东部小西部大;西南部有一强低压中心,等压线最密集,气压梯度最大。
(2)可从大气环流、洋流等角度来分析。该区域主要位于40°N—60°N之间,位于中纬度地区,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西风势力强;冬季降温快,极地气温低,南下的极地强冷空气势力强;南下强冷空气与北上的盛行西风相遇,冷暖气团激烈交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旋转),暖空气被迫抬升,易形成气旋;位于大西洋东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附近海域暖流势力较强,(海气温差大),使气旋势力进一步增强。
(3)随气旋中心东移,甲地开始位于气旋中心东侧,风向逐渐由东(南)风转为东北风,随着气旋中心逐渐东移,甲地位于气旋中心西侧,再转为西(北)风;气旋中心经过甲地时,气压梯度力增大,风力先增强,气旋中心过境后,气压梯度力减小,风力再减弱。
(4)英国南部海岸地带防御风暴可以采取多种工程和生态措施。在工程方面,修建和加固海堤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能够阻挡海浪的冲击,减少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在生态方面,修建海岸防护林带是防御风暴的重要措施之一。防护林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并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通过种植防护林,可以形成一道自然的屏障,降低风暴对海岸地带的破坏力。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自然灾害(新高考通用)
目 录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2024·浙江1月选考)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灾后救援随即展开,恢复和重建工作积极推进。完成下面小题。
1.下图为灾区某城市震前2月4日、震后2月8日和9日获取的三幅夜间灯光强度图,正确反映时间先后顺序的是( )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2.在灾后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可运用( )
A.全球定位系统(GPS)动态获取灾区夜间灯光强度
B.地理信息系统(GIS)实时采集灾区气象要素信息
C.遥感(RS)模拟分析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辅助决策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准确提供急需救援的位置
(2023·福建卷)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左图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万m 、11.91万m 和11.04万m 。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右图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发前 ( )
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 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
4.右图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 )
A. B.
C. D.
(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 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 总计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升温型 混合型
0°~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5.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6.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 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2022·湖南卷)某地(下左图)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下右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易发山洪,主要是因为( )
A.水流汇集快 B.年降水量丰富 C.河道较弯曲 D.地质条件复杂
9.从防洪和方便取水的角度,推测该地早期民居主要布局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0.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有利于当地( )
①降低暴雨的频率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抑制土壤盐碱化④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2·浙江6月选考)近年来,全球冰川消融日益严重。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成员跟随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某地利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并拍摄了冰川消融后的地貌照片。完成下面小题。
11.在用无人机研究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可以( )
A.利用GPS模拟冰川移动 B.利用RS监测冰川面积变化
C.运用GIS测定冰面温度 D.运用VR获取冰川厚度信息
12.(2022·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遥感平台及传感器信息采集示意图,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和乙都属航空遥感 ②甲为被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③甲和乙都可重复监测 ④乙为主动式遥感,可全天候监测地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3·重庆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 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 下图 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
(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
(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
(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
(4)分析落水洞发育对乙谷地地表岩溶作用的影响。
14.(2023·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荷兰(图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较低,常遭受风暴潮袭击。1953年1月31日夜间至2月1日凌晨,荷兰遭遇由强风引发的风暴潮,适逢涨潮,水位异常抬升,有些地方浪高接近7米。夜间持续的暴雨导致河水泛滥,在洪水和海浪的夹击下,无数房屋被毁,数千人丧生,数万人流离失所。
材料2:菲律宾(图2)每年都要遭遇大约20次台风,莱特岛是菲律宾遭受台风和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长期以来,莱特岛居民在附近的山上乱砍滥伐。2006年2月,当地连续两周暴雨,发生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导致数百人丧生,千余人失踪。
(1)据材料1分析该次风暴潮危害严重的原因。
(2)从地理位置角度分别说明荷兰常受风暴潮影响、菲律宾常受台风影响的原因。
(3)据材料2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三者之间的关联性。
15.(2023·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森林茂密,但多为结构相似的低龄次生林。该地区林冠层主要由松树组成,光线可穿透到地面,促进了林下植物生长,这些植物富含油脂,野火风险很高。研究人员在该地区开展了一项火灾应对试验项目,图左示意试验区位置,图右示意项目技术方案。
(1)说明该地野火高发的原因。
(2)据图描述该项目技术方案,并分析这些策略对林下自然环境的影响。
(3)列举该方案的推广条件。
16.(2022·浙江6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
(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
(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7.(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18.(2021·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回顾知识体系(可用简单思维导图)
回顾核心考点
考点1 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
一、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类型
(2)成因
危害
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等;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防治措施:
1)工程性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①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②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③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性措施
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5)我国的洪涝灾害
发生区域: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成因:1)自然原因:
气候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
水文水系原因: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河道弯曲(荆江河段)
地形原因: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
a.中上游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b.退耕还湖;c.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d.裁弯取直,加固大堤;e.开挖入海河道(淮河);f.修建分洪蓄洪区;g.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原则: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6)城市内涝
2.旱灾
3.台风
台风的形成过程:
①热带或副热带海区,由于水面温度高,加热近洋面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洋面气压降低,形成热带低压。
②热带低压形成后,外围空气水平方向不断向中心汇集上升,同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旋转运动。
③垂直方向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下降,水汽凝结释放热量,促使气流进一步上升,底层气压进一步下降,气流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形成台风。
4.寒潮
沙尘暴
【总结】(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
(2)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3)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二、地质灾害
(1)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及危害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
地震 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破坏建筑以及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 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下滑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滑坡多发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堵塞河道,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淤塞江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2)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3)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的原因
海洋灾害
灾害性海浪
成因:由强烈的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等引起。
危害:掀翻船只,摧毁海岸工程,给海上航行、施工、渔业捕捞和军事活动等带来危害。
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引起的巨浪。大部分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地震海啸形成条件:一是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50千米;震级较高,在里氏6.5级以上。二是要有海底大面积垂直运动。三是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起海啸。
海啸的特点:能量巨大、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形成滔天巨浪
风暴潮
概念:由强烈大气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气压骤变、寒潮过境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或降低,使附近海域的潮位远远偏离正常潮位的现象。
直接因素是连续向岸边吹的强风(热带、温带气旋、强冷空气)——狂风巨浪、水位暴涨;
间接因素(危害增加):天文大潮;沿海地势低平;海岸形态呈喇叭口状;河流水位高。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面对海上大风袭击、海岸形状呈喇叭口、海底地形较平缓、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达的地区,风暴潮灾害较为严重。
多发区:太平洋、印度洋和西北大西洋沿岸地区;中国、孟加拉国和美国是世界上受风暴潮危害最严重的三个国家。
危害:冲跨堤防、淹没农田与城镇、摧毁港口和盐场、破坏海岸工程设施和海上油田开发、倾覆海上船只、海水入侵、耕地盐渍化,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分类:风暴潮分为热带气旋风暴潮和温带气旋风暴潮。热带气旋风暴潮发生次数多、破坏性强,其中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称为台风风暴潮。
风暴潮防避措施:
①要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信息,特别是有关警报,提前做好各种防灾准备。
②低洼地区、海边的人员要及时安全撤离。
③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
④船舶在航行中遭遇风暴潮的袭击时,要及时与岸上有关部门联系,动员船员将船只驶入避风港。
考点2 自然灾害的防御
1.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类防御措施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②加强监测与预报,建立健全法规体系。
③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④调整农业结构,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旱灾)。
⑤参加防灾保险。
(2)工程类防御措施
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目的 措施
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建设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利用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保护堤内的居民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避免泥石流掩埋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
2.我国三大河流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1)淮河的治理
(2)黄河的治理
(3)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3.滑坡和泥石流的防避措施
(1)防灾减灾措施
防御措施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建立灾情监测网络及预警系统;恢复植被,加固山体等
具体措施 滑坡:设置滑坡体外截水沟;修建阻滑支撑工程;泥石流:修筑排导槽,疏导泥石流物质到特定位置
(2)自救
滑坡发生时 向滑坡两侧迅速逃离;若遇到高速滑坡或滑坡体下滑时,无法逃离,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
泥石流发生时 应迅速向垂直于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考点3 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影响
1.地理信息技术的选取方法
(1)用“点”与“面”区分遥感技术(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
别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
选取地理信息技术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如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技术或地理信息系统,看其是突出监测方面还是需要处理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如监测森林火灾则选用遥感技术,在某城市为大型商业中心选址则选用地理信息系统。
(2)用“看”与“想”区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技术 主要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 人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尤其是对大范围、不易观测的地物信息的获取,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遥感技术
(3)用关键词判断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 关键词举例
遥感技术 电磁波特征差异、获取、监测、普查、勘探、动态监测、卫星影像等
全球卫星 导航系统 定位、导航、三维坐标、地理位置、高程、深度、时间、速度、精确、精准等
地理信 息系统 查询、统计、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储存、图层(叠加)、趋势分析、模式分析、模拟模型等
2.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易混易错归纳
1.滑坡发生一定要有水的参与。( )
分析:×。水的参与会加速滑坡体下滑;即使没有水的参与,在重力作用下也可能发生滑坡。
2.天文大潮会加剧风暴潮灾害的发生。( )
分析:√。
3.台风移动路径图应用了GIS制图功能。( )
分析:√。
(2024·甘肃兰州·一模)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 )
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 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
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 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
2.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
A.震中以东 B.震中以西 C.震中以北 D.震中以南
3.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震中距小 B.人口密集 C.资源丰富 D.土质疏松
(2024·全国·模拟预测)海绵城市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汕头位于韩江三角洲的南端,是我国唯一拥有内海湾的城市,境内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有着“大雨必涝”的城市“顽疾”。位于汕头中心城区的华侨公园是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华侨公园中草地边呈“凹”字形的植草沟格外惹人注目(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汕头市“大雨必涝”城市“顽疾”的主要形成原因有( )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②海潮的顶托作用强 ③城市规模大 ④雨季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与普通绿地相比,“凹”字形植草沟( )
A.汇集雨水能力强 B.维护成本低 C.可替代下水管道 D.植被长势好
6.汕头市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城市生活用水 ②促进雨水资源利用 ③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④缓解低洼地区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1-22高三上·山东青岛·期末)四川西部某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中心为监测某学校附近的一处山体滑坡,分别在学校内(基准点)和滑坡体顶部(监测点)安装了监测设备。下图为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以学校为基准点监测到的滑坡体位移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7.该滑坡体的移动方向是( )
A.西偏南 B.南偏西 C.东偏北 D.北偏东
8.推测导致该地滑坡位移速度变化的主要诱因是( )
A.地震强度 B.重力条件 C.大气降水 D.气温变化
9.除了地面监测,还可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3-24高三上·河北张家口·期末)海洋灾害是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海洋灾害的主要种类有风暴潮、海冰、海啸等。风暴潮是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台风、温带气旋等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的现象,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灾害。与其他海洋灾害相比,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下图为2010~2019年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重最大的主要原因有( )
①风暴潮影响范围广 ②我国沿岸以平原海岸为主
③风暴潮发生的频次高 ④东南沿海地震频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我国风暴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际比重变率较大,说明( )
A.我国防灾减灾的力度较小 B.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C.风暴潮的因子年际变化大 D.厄尔尼诺现象持续稳定存在
【能力提升】(2024·贵州毕节·一模)杀威台子滑坡是位于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河段的一个巨型古滑坡,研究其发展变化,对掌握流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次生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下图示意杀威台子滑坡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堆积体( )
A.曾掩埋N堆积体 B.河道两岸高度相同
C.主要由白云岩构成 D.主要由千枚岩构成
2.次级滑坡发生的主要基础地质条件是( )
A.首次滑坡刨蚀 B.堰塞湖水冲蚀 C.断层频繁活动 D.河流凹岸侵蚀
(2024·湖北·一模)冻雨是大气中过冷雨滴(温度小于0℃的液态水滴)下降到近地面0℃以下的物体表面迅速冻结成冰的天气现象。大气中固态水下降过程中经过暖层(温度>0℃)液化后,再遇冷形成过冷雨滴降落到地面冻结,是冻雨形成的机制之一。图示意湖南省怀化市某次冻雨发生时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3.推测影响本次怀化市冻雨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冷气团 D.暖气团
4.若固态水下降经过了锋面,则锋面对应图中的高度范围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5.怀化市冻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A.棉花冻伤 B.路面积雪 C.水运中断 D.电线崩断
(2024·山东·三模)路基边坡指路基横断面两侧与地面连接的斜面,岩层倾向与坡面的关系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不稳定的边坡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加固,护坡喷浆是将水泥、沙子等材料混合后均匀地喷涂到坡面上,是一种常用的边坡加固措施。完成下面小题。
6.下列路基边坡示意图中最易出现滑坡的是( )
A. B.
C. D.
7.护坡喷浆可以有效地减轻边坡风化、崩塌、滑坡,主要原因是( )
A.能够粘结土壤和石块等颗粒物质,形成坚固的保护层
B.有利于水分渗透到坡面内部,填充缝隙,增强稳定性
C.有利于坡面上植被生存,利用植物根系提高固坡能力
D.喷浆后会增加坡面荷载,利用自身重力增加稳定性
(2024·广东东莞·模拟预测)壤中暴流主要指供水充足期间,地表以下水流透过土层或风化层基岩等高渗透区,在相对不透水界面快速出流的现象。某研究团队对四川龙溪河流域进行观测,发现壤中暴流是山洪突发性强的主要原因。下图为该山区壤中暴流影响下的山洪成灾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符合该流域壤中暴流形成至成洪过程中,观测点的流量变化曲线是( )
A. B.
C. D.
9.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防治该区域山洪灾害的有效措施为( )
①借助RS监测气象云图动态变化 ②借助BDS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
③借助GIS采集短历时的雨量信息 ④借助GIS预警山洪灾害风险等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4·安徽蚌埠·三模)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河流。强风是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对淮河航运带来的风险主要位于下游河段。下图示意2018-2022年淮河航道强风风向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淮河下游强风事件出现频率高于上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降水 D.河流流速
11.淮河航运发布强风警报次数最多的季节可能为( )
A.春季和夏季 B.夏季和秋季 C.秋季和冬季 D.冬季和春季
12.淮河航道强风出现频率最高的季节,易发生强风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亚洲高压强盛 ②冷暖空气频繁 ③台风登陆次数多 ④强对流天气多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4·湖南岳阳·二模)研究表明春季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形成,两者之间相关显著。累积气旋能量指数(I cr)能直观地反映当年热带气旋的活跃程度,指数越高,热带气旋活跃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读春季印度洋关键区海温距平与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a)及ACE(b)图。
13.据图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979年—1989年,春季印度洋海温表现为增温趋势
B.1979年—1989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表现为增加趋势
C.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春季印度洋海温呈持续降温趋势
D.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异常活跃
14.春季印度洋海温与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相关性说明( )
A.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B.海洋对气候的影响有滞后性
C.海温是影响台风的唯一因素 D.海温与ACE的相关性更显著
(2024·广东东莞·模拟预测)2019年2月底,北美寒潮爆发,伊利湖中的冰块滚滚而来,冲上岸边的马路,形成高达12米的冰墙。这种大量的冰块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的现象被称为冰啸或冰海啸。下图示意北美2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及伊利湖轮廓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四地最可能发生强冰啸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湖面完全冻结后,该地( )
A.水汽含量变低 B.水气温差减小 C.湖陆风增强 D.冰海啸增强
17.(2024·江西九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方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起初为荒无人烟的干旱黄土台塬,塬边无泉眼排泄,亦未发生过滑坡。后因修建刘家峡水电站,库区居民移民至此。人们抽取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长期漫灌致使黑方台上出现了落水泂、黄土沉降,塬边出现众多泉眼,发生了数百次山体滑坡。图为黑方台某处台塬边缘滑坡失稳模式图。
(1)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台塬边缘饱和黄土层泉水出露的过程。
(2)结合图,分析台塬边缘黄土滑坡的成因。
(3)列举两项黑方台滑坡治理的农业措施,并说明理由。
18.(2024·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隆藏布位于藏东南惟有藏布江大拐弯北部,属雅鲁藏布江一级支流,发育有多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其中天摩沟(主沟长度7.10km,高程范围2400~5560m)近年发生多次大规模泥石流,大量堆积物进入帕隆藏布河道,并在沟口发育大型冲积扇,帕隆藏布河道由原本窄深发育成游荡的辨状,沟口对岸的G318国道被迫改道。下图示意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辨状河道(下左图)和G318国道改道(下右图)。
(1)说出近年来天摩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帕隆藏布天摩沟沟口附近由峡谷型河道演变为辫状型河道的过程。
(3)分析天摩沟泥石流引起帕隆藏布沿岸原G318国道被迫改道的原因。
19.(2024·四川·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冬半年,英国常会遭受多场风暴。某年10月25日至30日,英国遭受风暴侵袭,南部海岸地带遭到严重破坏。图示意当年10月27日该区域局部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单位:hPa)。
(1)描述该区域60°N以南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特点。
(2)分析冬半年图示区域多强气旋活动的原因。
(3)说明之后几日图中气旋东移过程中,甲地风向、风力的变化。
(4)指出英国南部海岸地带防御风暴可采取的工程与生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