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09: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最苦与最乐(后附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达观(guān) 落地(là) 包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监督(dū) 契约(qiè) 海阔天空(kuò)
C.循环(xún) 排解(jiě)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D.圣贤(xián) 大抵(dǐ) 失意(yì) 任重道远(chóng)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达观,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对不如意的事都能够看得开,真令人羡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 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独自在异乡闯荡。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 。广东新会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著名 家和学者。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 ,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4.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文中梁启超的主张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合作探究
6.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7.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8.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9.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拓展延伸
10.作者认为人生尽到最大的责任就是最大的快乐。你学了这篇课文后,能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补充一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 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 谨慎,不粗心,不 苟且。写汉字, 一点、一横也不放 过;写外国字, “i” 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 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 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 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 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 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 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 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11.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2.本文谈良好习惯的养成时,第②段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1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为什么?
14.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请联系上下文,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链接材料】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 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社化自信。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答案:
16.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自主突破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达观(guān) 落地(là) 包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B.卸却(xiè) 监督(dū) 契约(qiè) 海阔天空(kuò)
C.循环(xún) 排解(jiě)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D.圣贤(xián) 大抵(dǐ) 失意(yì) 任重道远(chóng)
1.C 解析:A项“落地”的“落”应读:luò;B.“契约”的“契”应读:qì;D.“任重道远”的“重”应读:zhòng。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B.瑞敏生性达观,每天都是乐呵呵的,对不如意的事都能够看得开,真令人羡慕。
C.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D.每次和好友小聚, 海阔天空地畅谈之后,他总觉得自己又有了新的力量,不再畏于独自在异乡闯荡。
2.B 解析:“达观”的意思是: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与后边的语义重复。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作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 。广东新会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著名 家和学者。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 。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 ,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梁启超 饮冰室主人 思想 未尽到责任 尽到了责任 担负责任
4.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 )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
4.(1)设问(2)引用 (3)反问(4)对比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文中梁启超的主张是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5.B 解析:孟子和曾子的话都作为论据论述尽了责任是苦中有乐。
合作探究
6.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6.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7.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7.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8.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8.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9.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9.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拓展延伸
10.作者认为人生尽到最大的责任就是最大的快乐。你学了这篇课文后,能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补充一个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10.略。要点:列举人物事例要真实、具体,并让事例与观点相符。
当堂测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的题目。
良好习惯的养成
胡适
①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通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告诉我们说:人品性格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品格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阶段是定型的阶段,中学生时期与其注重治学的方法,毋宁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个人的坏习惯在中学还可纠正,假使在中学里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人的前途便差不多算完了,在大学里可能不会是个好学生,在社会里可能不会是个有用的人才。
②我们的国家以前专注重文字教育,读书人的指甲蓄得很长,手脸都是白白的,行动是文绉绉的,读书可以从“学而时习之”背诵起,写文章摇摇摆摆地会写出许多好听的词句来,可是他们不能动手,也不能动脚,连桌凳有一点坏了,也不能拿起斧头钉子来修理。这种只能背书写文章的读书人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动手动脚的习惯。
③良好的习惯怎样养成呢?我在台湾大学讲《治学方法》时,讲到一个故事:宋时有一新进士请教老前辈做官的秘诀,老前辈告诉他四个字:勤谨和缓。这四个字,大家称为做官的秘诀,我把它看作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秘诀。
④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地去做。要用眼睛的用眼睛,用 手的用手,用脚的用脚。先生叫你找材料,你就到应该到的地方去找;叫你找标本,你就到田野,到树林里去找。无论在实验室里,在自然界里,都不要偷懒,一点一滴地去做。
⑤谨,就是 谨慎,不粗心,不 苟且。写汉字, 一点、一横也不放 过;写外国字, “i” 的点、“t”的横,也一样不放过;做数学,一个圈、一个小数点都不苟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做小事关系天下的大事,做学问关系成败,所以细心谨慎,是必须养成的习惯。
⑥和,就是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要虚心,要和和平平。什么叫做虚心?脑筋不存成见,不以成见来观察事,不以成见来对待人。就做学问来说,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做化学、数学、历史、地理,并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无论对事、对人、对物、对问题、对真理,完全是虚心的,这叫做和。
⑦缓,这个字很重要,“缓”的意思是不要忙,不轻易下结论。如果没有缓的习惯,前 面三个字就不容易做到。譬如找证据,这是很难的工作,不花时间,就不能做到“勤”的工 夫;忙于完成,证据不够,不管它了,这样就不能做到“谨”的工夫;匆匆忙忙地去做,当然不能做到“和”的工夫。所以证据不够,应当悬而不断,就是姑且先挂在那里,悬而不断, 并不是叫你搁下就不管,是要你勤,要你谨,要你和。缓,就是南方人说的“凉凉去吧”, 缓的意思,是要等着找到了充分的证据,然后根据事实来下判断。无论作学问、作事、作官,都是一样的。达尔文写生物进化论,费了三十年的工夫,他到四海去搜集标本,做研究,并 与朋友们反复讨论。朋友们都劝他发表,他仍然不肯。后来英国皇家学会收到另一位科学家 华莱士的论文,其结论与达尔文的一样,朋友们才逼着达尔文把研究的结论公布,并提出与朋友们讨论的信件,来证明他早已获得结论,于是皇家学会才决定同华莱士的论文同时发表。达尔文这种持重的态度,不是缺点,是美德,这也是科学史上勤谨和缓的实例。值得我们去 想想,值得把他作为榜样,尤其青年学生们要在中学里便养成这种习惯。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
11.从全文看,围绕“在中学生里提倡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观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11.一方面论述“以前的读书人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论述“良好的习惯要从勤谨和缓四方面来培养”。
12.本文谈良好习惯的养成时,第②段提到“专注重文字教育”有什么作用?
12.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描写以前读书人只能背书写文章而没有养成动手动脚的习惯,从而突出了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1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有了这种好习惯,无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将来不怕没有成就”能否删去?为什么?
13.不能删去。这句话通过阐述好习惯对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影响,点明了好习 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结了上文,点明了中心,也与题目“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14.作者认为“要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学语文”。请联系上下文,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链接材料】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 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社化自信。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
14.略 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