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5 23:25:58

文档简介

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Ⅰ卷共30个小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60分。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答案的代号涂黑。
下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阴影部分表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9.66人以上的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世界人口密集区分布的共性是( )
A. 沿江河分布 B. 临近海洋分布 C. 趋向低纬度分布 D. 以赤道对称分布
2. 甲区域人口密度小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 B. 深居内陆 C. 气候湿热 D. 水资源短缺
下图为武汉市1990-2000、2000-2010、2010-2014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变化图。其中市域由主城区和远城区两部分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3. 1990-2014年武汉市域人口( )
A. 先增后减 B. 整体呈增加趋势
C. 持续增长 D. 增长率总是≤2%
4. 2010-2014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变化显著,主要原因是主城区( )
A. 交通拥堵加剧 B. 环境质量下降
C. 生育观念转变 D. 人口接近饱和
5. 1990-2010年两段时期,武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变化表明( )
A. 市域人口增长率由主城区决定 B. 市域人口增长率由远城区决定
C. 主城区人口增长量少于远城区 D. 主城区人口减少量少于远城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而乡村60岁以上人口占了乡村总人口的23.81%,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与此同时乡村劳动力人口中55岁以上劳动力超l亿,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34.4%。据此完成问题。
6. 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 乡村人口平均寿命较长
B. 乡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
C. 60年代出现“婴儿潮"
D. 乡村劳动力曾大量外流
7. 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对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 农业科技经验积累多
B. 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升高
C. 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D. 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近年来委内瑞拉政局动荡,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大量青壮年选择迁移到与该国接壤的巴西北部地区避难。从2018年4月开始,巴西政府协同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制订一项针对难民本土化进程的方针,将委内瑞拉难民转至巴西各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导致委内瑞拉难民迁移至巴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水源 C. 政治 D. 经济
9. 大量委内瑞拉青壮年难民的涌入对巴西的主要影响是( )
A. 加剧供水紧张 B. 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C. 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 D.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图示意1950~2016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人口数量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0. 199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生育率高 B. 较多外籍人口迁入
C.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D. 育龄妇女人数较多
11. 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 )
A. 社会保障业已完善 B. 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C. 人们生育观念转变 D. 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12. 1971~2021年间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 )
A. 促进人口均衡分布 B. 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C. 调整三大产业结构 D. 应对人口的老龄化
新加坡是亚洲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该国国土狭小,使得水资源的汇集和保存成为难题。新加坡通过填海工程,国土面积已经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582平方千米扩展到2015年的719平方千米;通过海水淡化、向邻国购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使水资源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 )
A. 生活消费水平高 B. 科学技术水平高 C. 自然资源储量大 D. 气候条件较优越
14. 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 科技发展水平 B. 经济发展水平 C. 对外开放程度 D. 土地和水资源
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很多城市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会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工业对住宅区的负面影响。下图示意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绿化隔离带分布,其布局基本合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绿化隔离带
B. 商业区、住宅区、绿化隔离带、工业区
C. 住宅区、商业区、绿化隔离带、工业区
D. 住宅区、绿化隔离带、商业区、工业区
16. 推测该地最小风频的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17. 推测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 自北向南流动 B. 自西向东流动 C. 自南向北流动 D. 自东向西流动
“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是很多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8. 这一要求的落实,将( )
A. 增加城区水域面积 B. 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C. 增加城区水产供给 D. 缓解雨季城区的滞涝问题
19. “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的主要作用是( )
A. 增加下渗 B. 增加地表径流 C. 减少蒸腾 D. 减少地下径流
20. 与“透水铺装”功能相同的措施是( )
A. 兴建居民健身设施 B. 加快旧城改造 C. 推广城市地摊文化 D. 绿化道路沿线
一个区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会逐渐增多,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产业活动会使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读图所示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漫画直接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 城市土地不足 B. 人口数量较多 C. 教育资源紧张 D. 就业压力较大
22. 图示漫画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城镇化进程的(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再城镇化阶段
23. 下列缓解图示问题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A. 分散城市的职能和人口 B. 禁止外来人口迁入城市
C. 减少新生人口数量 D. 严格履行小班教学制度
地域文化景观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人类活动产物。地域文化景观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浙江水乡乌镇、重庆过江索道”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地域文化”有( )
①建筑风格②生活水平高低
③宗教信仰④消费习惯
⑤习俗⑥教育水平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25. “浙江水乡乌镇”与“重庆过江索道”反映出两地( )
A. 地形地势不同 B. 气候条件不同 C. 植被状况不同 D. 耕作方式不同
巴西南部城市库里蒂巴是著名的公交都市,也是首个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城市规划中,从市中心出发形成了5条结构轴线,并在轴线上设计了三重道路系统。该系统中心道路是两条相向行驶的公交专用快速车道(即BRT专用车道),BRT车道两侧是与BRT同向行驶的辅助车道,中轴线一个街区外则是供小汽车通行的两条大容量单行道。下图为库里蒂巴三重道路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库里蒂巴城市规划前最可能( )
A 生态破坏严重 B. 人口增长迅速 C. 出现逆城市化 D. 公共交通发达
27. 库里蒂巴城市交通规划影响( )
A. 城市内涝问题得以缓解 B. 中心区的居住密度上升
C. 城市居民通勤成本升高 D. 汽车出行的灵活性变差
28. 影响图中商业店面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靠近大容量单行线,车流量大 B. 靠近BRT专用车道,客源广阔
C. 靠近城市中轴线,环境优美 D. 位于高层建筑中,土地利用率高
下图示意我国1979年~2019年各年城市化增量曲线(城市化增量=当年的城市化率-上一年的城市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城市化增量最大时( )
A. 城市化水平最高 B. 城市人口数量最多 C. 逆城市化最典型 D. 人口城市化最迅速
30. 据图推测我国产业的变化是( )
A. 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 第二产业发展壮大
C. 第三产业出现衰落 D. 产业升级逐渐停滞
第Ⅱ卷综合题
第Ⅱ卷共3小题,共40分。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在试卷上答题不给分。
31. 下图2017年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2)东北平原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__________(填“稀疏”或“稠密”),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上图)。该县耕地面积狭小,村民在坡度较小的山坡上发展梯田种植,村落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梯田撂荒现象明显。下图示意剑河县农村劳动力配置情况及年龄结构分布。
(1)指出剑河县农村的主要人口问题。
(2)分析剑河县梯田撂荒的主要原因。
(3)说明梯田撂荒对剑河县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33.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但是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5亿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如果挤掉水分,我国只有44.4%的城镇化率。数据显示,至202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位居前茅。表为中国部分省份城镇化率。下图为江苏省各市城镇化率。
省份 2021年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上海 2489.43 89.30%
北京 2188.6 87.50%
天津 1373 84.88%
广东 12684 74.63%
江苏 8505.4 73.94%
辽宁 4229.4 72.81%
浙江 6540 72.70%
重庆 3212.43 70.32%
福建 4187 69.70%
内蒙古 2400 68.21%
宁夏 725 66.04%
黑龙江 3125 65.70%
湖北 5830 64.09%
山东 10169.99 63.94%
陕西 3954 63.63%
山西 3480.48 63.42%
吉林 2375.37 63.36%
江西 4517.4 61.46%
河北 7448 61.14%
青海 594 61.02%
海南 1020.46 60.97%
湖南 6622 59.71%
材料二 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任务艰巨。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来形容当今我国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23年扬州发展重点工作时指出,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篇章的重要章节,持续高品质锻造“三都”品牌,其中一都就是“世界运河之都”,架构“古城带动、江河湖联动”的城市格局,深化“运河十二景”及长江相关代表性景观建设,深度推进文旅融合。
(1)结合材料一,概括江苏城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从地理角度解释何为“身在城市,脚在农村”。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扬州旅游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地理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第Ⅰ卷共30个小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计60分。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答案的代号涂黑。
下图为世界人口分布图,阴影部分表示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9.66人以上的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世界人口密集区分布的共性是( )
A. 沿江河分布 B. 临近海洋分布 C. 趋向低纬度分布 D. 以赤道对称分布
2. 甲区域人口密度小的原因是( )
A. 海拔高 B. 深居内陆 C. 气候湿热 D. 水资源短缺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世界人口分布图可知,世界上多数大洲或国家、地区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临海地区,具有近海分布的特点,B正确。从图中不能确定人口集中沿江河分布的特征,A错误。图中北欧、北美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中纬度地区,C错误。图中人口分布并不根据赤道对称,北半球多,南半球少,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图中甲区域人口稀少,主要是由于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C正确。位于亚马孙平原,海拔较低,A错误。距离海洋近,B错误;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降水多,所以水资源丰富,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交通条件、城市、工农业基础、政治因素等。
下图为武汉市1990-2000、2000-2010、2010-2014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变化图。其中市域由主城区和远城区两部分构成。完成下面小题。
3. 1990-2014年武汉市域人口( )
A. 先增后减 B. 整体呈增加趋势
C. 持续增长 D. 增长率总是≤2%
4. 2010-2014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变化显著,主要原因是主城区( )
A. 交通拥堵加剧 B. 环境质量下降
C. 生育观念转变 D. 人口接近饱和
5. 1990-2010年两段时期,武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变化表明( )
A. 市域人口增长率由主城区决定 B. 市域人口增长率由远城区决定
C. 主城区人口增长量少于远城区 D. 主城区人口减少量少于远城区
【答案】3. B 4. D 5. A
【解析】
【3题详解】
1990-2014年武汉市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大于0,所以该地区人口数量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B正确、A错误。图中给出的数据是“年均增长率”,因而不能获知每年的具体情况,“持续增长”说法错误,C错误;主城区在2010年前增长率>2% 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2010-2014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放缓,而远城区的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化导致主城区的人口以及用地饱和导致产业外迁,使人口也向外迁移,D正确;主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说明人口虽在增长,但是已然不如原来势头迅猛,而此阶段远城区却增势良好,从武汉这类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表明武汉市主城区虽仍具有吸引力,但因种种原因无法保证人口增长的无限需求,交通拥堵或者环境问题,无法解释主城区依然具有较高人口增长率的事实,并且都属于次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1990-2010年两段时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主城区高于市域,而远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市域,因此,市域人口增长率是主要由主城区决定,而非远城区,A正确、B错误;1990-2010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大于远城区,但没有主城区与远城区人口数量的数据,因而无法获知主城区和远城区的人口增长量,C错误;主城区和远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均大于0,因此主城区和远城区人口均为增长而非减少,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心城区因土地资源、人口密度、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导致中心区城市问题严重,往往会使人口外流,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只要人口增长率为正值,人口就一直在增长,等到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为零的时候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而乡村60岁以上人口占了乡村总人口的23.81%,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镇,与此同时乡村劳动力人口中55岁以上劳动力超l亿,占农业劳动力人口的34.4%。据此完成问题。
6. 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A. 乡村人口平均寿命较长
B. 乡村农业产业基础薄弱
C. 60年代出现“婴儿潮"
D. 乡村劳动力曾大量外流
7. 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对农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 农业科技经验积累多
B. 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升高
C. 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D. 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答案】6. D 7. B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乡村与城镇相比,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较城市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平均寿命不一定比城镇长,A错;与城镇相比,乡村农业产业基础较好,B错;60年代出现“婴儿潮",对乡村与城镇的影响差别不大,C错;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城较多,老年人留守,导致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上升,而城市相对降低,D正确。故本题选D。
【7题详解】
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故A选项错误;由于乡村劳动力不足,需要劳动力多的农产品生产减少,粮食作物等相对投入劳动力不多的种植则会增多,故B选项正确;乡村农业劳动力人口高龄化不利于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故C选项错误;乡村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不足,难以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会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乡村人口的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有利:农村人口流动改变着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科学、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农村人口流动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渠道,带来了收入的稳定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农村人口流动满足了城市某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改善着城市劳动就业体制;农村人口流动影响着城乡差别的改变。
(2)不利:农村人口流动正大量减少农村居民对土地的劳动投入,导致农业生态、生产条件的恶化,而且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青壮年少,无技术、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弱,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现代农业步伐缓慢。
近年来委内瑞拉政局动荡,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大量青壮年选择迁移到与该国接壤的巴西北部地区避难。从2018年4月开始,巴西政府协同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制订一项针对难民本土化进程的方针,将委内瑞拉难民转至巴西各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导致委内瑞拉难民迁移至巴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 B. 水源 C. 政治 D. 经济
9. 大量委内瑞拉青壮年难民的涌入对巴西的主要影响是( )
A. 加剧供水紧张 B. 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C. 加剧人口老龄化问题 D.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委内瑞拉政局动荡,社会治安状况恶化,根据材料“巴西政府协同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制订一项针对难民本土化进程的方针,”因此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大量青壮年迁移到巴西。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9题详解】
大量难民难以管理,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对社会治安不利,B正确;巴西水资源充足,不会加剧供水紧张,A错误;大量青壮年涌入,会减缓人口老龄化问题,C错误;人口增多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D错误。故选B。
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2015年10月29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下图示意1950~2016年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及人口数量的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0. 1995年我国0~14岁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流动频繁导致生育率高 B. 较多外籍人口迁入
C.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D. 育龄妇女人数较多
11. 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说明( )
A. 社会保障业已完善 B. 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C. 人们生育观念转变 D. 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12. 1971~2021年间我国不断调整生育政策,有利于( )
A. 促进人口均衡分布 B. 改善我国人口结构 C. 调整三大产业结构 D. 应对人口的老龄化
【答案】10. D 11. C 12. B
【解析】
【10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1975年是0~14岁人口数量的高峰期,且1975年与1995年相差20年,到1995年0~14岁人口已成长到育龄阶段,育龄妇女人数较多使得1995年0~14岁人口数量再次出现小高峰,D对;人口流动频繁一般会导致生育率变低,A错;外籍人口迁入主要为青壮年,0-14岁占比小,不会导致明显人口年龄结构变化,B错;改革开放是1978年开始,而且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一直持续到现在,不是95年出现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C错。故选D。
【11题详解】
放开二孩政策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生育观念已发生转变,不愿意生育,C错;社会保障完善会促进生育率提升,不会导致该现象,A错;放开二孩时,居民收入较之前水平较高,B错;男女比例失衡不会影响二孩的生育,D错。故选C。
【12题详解】
我国1971~2021年间生育政策不断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的人口结构,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相适应,B对。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生育政策不能使人口均衡分布,A错;生育政策调整和三大产业结构关系不大,C错;1971—2021年间,我国生育政策变化较大,由限制生育转变成鼓励生育,限制生育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D错。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地区分布的因素很多,既包括社会因素,也包括自然因素。首先,人口分布是社会现象,深受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其次,自然环境也对人口的分布有重大影响;此外,开发历史的久暂、移民活动,以及政治动乱、战争和不同时期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都会影响一地区人口增长和人口移动,也会在人口的地理分布上表现出来。
新加坡是亚洲发达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该国国土狭小,使得水资源的汇集和保存成为难题。新加坡通过填海工程,国土面积已经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582平方千米扩展到2015年的719平方千米;通过海水淡化、向邻国购买、循环再利用等措施使水资源问题基本得以解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 )
A. 生活消费水平高 B. 科学技术水平高 C. 自然资源储量大 D. 气候条件较优越
14. 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
A. 科技发展水平 B. 经济发展水平 C. 对外开放程度 D. 土地和水资源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新加坡面积小,自然资源储量少,与其它许多国家相比,新加坡的气候条件不具有明显优势,而且单一气候条件也不能决定环境人口容量大小,因此CD不符合题意;新加坡为发达国家,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高,但环境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A不符合题意;新加坡科学技术水平高,使得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利用率高,加上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势力强,使得新加坡单位面积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B符合题意。故选B。
【14题详解】
新加坡为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是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排除ABC。新加坡国土面积小、水资源短缺(主要是集水面积小所致),这是制约新加坡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与资源、技术、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很多城市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会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工业对住宅区的负面影响。下图示意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及绿化隔离带分布,其布局基本合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
A.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绿化隔离带
B. 商业区、住宅区、绿化隔离带、工业区
C. 住宅区、商业区、绿化隔离带、工业区
D. 住宅区、绿化隔离带、商业区、工业区
16. 推测该地最小风频的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17. 推测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
A. 自北向南流动 B. 自西向东流动 C. 自南向北流动 D. 自东向西流动
【答案】15. B 16. D 17. C
【解析】
【15题详解】
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小,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工业区通常布局在城市外围,与住宅区之间多有绿化隔离带。所以图中①代表的功能区是商业区、C、D错误,②代表的功能区是住宅区、③代表的功能区是绿化隔离带、④代表的功能区是工业区,A错误、B正确。故选B。
【16题详解】
由材料该地区主要功能区及绿化隔离带分布,其布局基本合理,所以产业布局合理,有大气污染的钢铁厂和化工厂布局在城市的西北方向,根据所学知识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判断,该地最小风频的风向是西北方向,A、B、C错误,D正确。故选D。
【17题详解】
根据化工厂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判断,图中河流的下游在该地区的北部,所以河流流向是自南向北流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中主要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小,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工业区通常布局在城市外围,与住宅区之间多又绿化隔离带。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最大风频的上风向,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新建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推广使用透水铺装”是很多地方“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8. 这一要求的落实,将( )
A. 增加城区水域面积 B. 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C. 增加城区水产供给 D. 缓解雨季城区的滞涝问题
19. “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的主要作用是( )
A. 增加下渗 B. 增加地表径流 C. 减少蒸腾 D. 减少地下径流
20. 与“透水铺装”功能相同的措施是( )
A. 兴建居民健身设施 B. 加快旧城改造 C. 推广城市地摊文化 D. 绿化道路沿线
【答案】18. D 19. A 20. D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进而缓解雨季城区的滞涝问题,D正确。推广使用透水铺装不会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增加下渗,有可能减少水域面积,A错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若不收集地下径流则不会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状况,B错误。推广使用透水铺装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不能增加城区水产供给,C错误。故选D。
【19题详解】
“推广使用透水铺装”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对植物蒸腾影响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绿化道路沿线增加了绿地,可以增加下渗,作用和“透水铺装”功能相同,D正确。兴建居民健身设施、加快旧城改造、推广城市地摊文化和“透水铺装”关联不大,AB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城市建设使得地表硬化,使得地表水很难下渗,下渗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地表很难保存水分,使得蒸发减少;城市建设导致热岛效应加剧,城区盛行上升气流,有可能使得降水增多;由于前面环节的变化,使得地表径流增加。
一个区域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会逐渐增多,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产业活动会使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问题。读图所示漫画,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漫画直接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 城市土地不足 B. 人口数量较多 C. 教育资源紧张 D. 就业压力较大
22. 图示漫画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城镇化进程的(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再城镇化阶段
23. 下列缓解图示问题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A. 分散城市的职能和人口 B. 禁止外来人口迁入城市
C. 减少新生人口数量 D. 严格履行小班教学制度
【答案】21. C 22. B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图中漫画信息可以看出大量的学生涌入教室,超级大班可以反映该城市受教育人口较多,教育资源紧张,C正确;ABD不是该漫画突出的重点,故选C。
【22题详解】
该漫画出现现象主要是城市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所带来的教育问题,反映的是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B正确;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人口比重小,城市内部教育,医疗,交通等问题不显著,A错误;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问题逐渐得到缓解,C错误;再城镇化阶段,城市中心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对城市外围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教育等基础问题得到解决,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教育资源紧张问题主要是人口大量快速涌入,城市人口过多,导致教育资源紧缺,可以通过分散城市的职能和人口,减轻城市人口压力,A正确;禁止外来人口迁入城市和减少新生人口数量不现实,BC错误;小班化教学可以解决超级大班的问题,但也会导致师资紧张等教育问题,D错误;故选A。
【点睛】城镇化进程及差异: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镇化现象。
地域文化景观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人类活动产物。地域文化景观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浙江水乡乌镇、重庆过江索道”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有( )
①建筑风格②生活水平高低
③宗教信仰④消费习惯
⑤习俗⑥教育水平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25. “浙江水乡乌镇”与“重庆过江索道”反映出两地( )
A. 地形地势不同 B. 气候条件不同 C. 植被状况不同 D. 耕作方式不同
【答案】24. C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域文化景观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人类活动产物。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习俗都是地域文化,而生活水平高低、消费习惯、教育水平不属于地域文化的范围,①③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乌镇地处江南,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河汊纵横,形成特有的水乡特点,而重庆地势起伏大,多大江大河,所以河流两岸交通依赖索道,因此“浙江水乡乌镇”与“重庆过江索道”反映出两地地形地势不同,A正确。乌镇和重庆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耕作方式均为水田,一年两熟到三熟,B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巴西南部城市库里蒂巴是著名的公交都市,也是首个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城市规划中,从市中心出发形成了5条结构轴线,并在轴线上设计了三重道路系统。该系统中心道路是两条相向行驶的公交专用快速车道(即BRT专用车道),BRT车道两侧是与BRT同向行驶的辅助车道,中轴线一个街区外则是供小汽车通行的两条大容量单行道。下图为库里蒂巴三重道路系统的横截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 库里蒂巴城市规划前最可能( )
A. 生态破坏严重 B. 人口增长迅速 C. 出现逆城市化 D. 公共交通发达
27. 库里蒂巴城市交通规划影响( )
A. 城市内涝问题得以缓解 B. 中心区的居住密度上升
C. 城市居民通勤成本升高 D. 汽车出行的灵活性变差
28. 影响图中商业店面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
A. 靠近大容量单行线,车流量大 B. 靠近BRT专用车道,客源广阔
C. 靠近城市中轴线,环境优美 D. 位于高层建筑中,土地利用率高
【答案】26. B 27. D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材料不能判断库里蒂巴城市规划前的生态状况和是否出现逆城市化,A、C错误;从城市规划来看,规划后的城市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说明规划前该城市可能因人口增长迅速,导致交通压力,B正确;公共交通发达是规划后的结果,D错误;故选B。
【27题详解】
库里蒂巴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内涝没有影响,A错误;中心区的居住密度大小与城市交通规划无关,与城市中心房价和地租关系较大,B错误;公交系统的完善和快速发展,会降低城市居民的通勤成本,C错误;城市小汽车通行道路多为单行道,会使得汽车出现的灵活性变差,D正确;故选D。
【28题详解】
据图中“1、2层购物,商业店面”所在位置可知,商业店面布局在公交专用快速车道两旁,客源广阔,A错误,B正确;商业店面布局时主要考虑交通最优或市场最优,对环境是否优美,土地利用率高低要求并不高,C、D错误;故选B。
【点睛】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有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以市场最优的商业网点往往布局在城市中心,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以零售也为主。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网点往往布局在城市外围交通干线和环线交汇处,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以批发仓储超市为主。
下图示意我国1979年~2019年各年城市化增量曲线(城市化增量=当年的城市化率-上一年的城市化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城市化增量最大时( )
A 城市化水平最高 B. 城市人口数量最多 C. 逆城市化最典型 D. 人口城市化最迅速
30. 据图推测我国产业的变化是( )
A. 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 第二产业发展壮大
C. 第三产业出现衰落 D. 产业升级逐渐停滞
【答案】29. D 30. 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解读能力。
29题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城市化增量最大是2001年左右,由于增量几乎全是正值(图中是1980-1981年是负值,其余均是正值),说明城市化水平一直提高,城市化水平没有现在高,A错;城市化增量从1981年后一直是正值,反映城市人口数量一直增长,故2001年城市人口数量不是最多,B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2001年城市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逆城市化不典型。根据公式城市化增量=当年的城市化率-上一年的城市化率,当城市化增量最大时,反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最快,人口城市化最迅速,D对。
【30题详解】
城市化的发展伴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降低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升级不断发展,故B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点睛】本题要结合材料城市化增量=当年的城市化率-上一年的城市化率进行分析,由于几乎全是正值(图中是1980-1981年期间是负值,其余均是正值),可推算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除1980-1981年期间外)。
第Ⅱ卷综合题
第Ⅱ卷共3小题,共40分。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的位置。在试卷上答题不给分。
31. 下图为2017年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据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
(2)东北平原南部地区人口分布较__________(填“稀疏”或“稠密”),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
【答案】(1)人口分布不均;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2) ①. 稠密 ②. 气候较为温和;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地形较为平坦;矿产资源较丰富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17年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图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疏密的特点和成因,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例可看出,东北地区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小10人/平方千米,有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人口分布不均;从图中看,西南部及中部人口密度大于400人/平方千米,说明西南部及中部人口稠密;东北及东部、西部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东北平原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多属于100-400人/千米,人口密度较稠密。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海拔相对山地较低,东北平原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和,开发历史悠久,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对外交通便利,人口较为稠密。
3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上图)。该县耕地面积狭小,村民在坡度较小的山坡上发展梯田种植,村落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梯田撂荒现象明显。下图示意剑河县农村劳动力配置情况及年龄结构分布。
(1)指出剑河县农村的主要人口问题。
(2)分析剑河县梯田撂荒的主要原因。
(3)说明梯田撂荒对剑河县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答案】(1)劳动力短缺。
(2)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劳动力需求大;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当地劳动力短缺;梯田土地规模小,难以进行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低,梯田生产收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差。
(3)梯田撂荒后,缺乏维护,水土流失加剧,加剧水旱灾害;梯田撂荒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利用率下降,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经济收入;梯田撂荒使得梯田承载的文化价值丧失。
【解析】
【分析】本题以剑河县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人口问题,可持续发展,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梯田撂荒现象明显,可知,该地农村主要的人口问题是劳动力短缺。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和图示可知,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条件差,平坦区少,修建的梯田规模有限,机械化生产不便,需求劳动力较多,同时由于劳动效率低,而梯田的收益较低,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变差,由劳动力分配图可见,非农劳动力和兼业劳动力占比较高,说明大量劳动力从事非农业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该地县城的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吸引力较大,导致大量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农业劳动力短缺,梯田撂荒;由材料可知,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梯田撂荒现象明显,可知大量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导致了当地缺乏农业劳动力,导致梯田撂荒。
【小问3详解】
该地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位于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易发生水土流失。梯田的修建能变相的减少坡度,保持水土,梯田撂荒后,缺乏人工维护,地表裸露,缺少对梯坎修复加固,梯田垮塌,导致水土流失,泥沙进入河道后,河流含沙量会增加,会加剧水旱灾害,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撂荒地增加,意味着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影响该地粮食产量,减少了经济收入,同时,梯田是农业文明的重要遗产,大范围梯田撂荒会使梯田荒废,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3.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0.6%。城市空间扩大了二三倍,但是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人口城市化。中国有2.5亿农民工的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如果挤掉水分,我国只有44.4%的城镇化率。数据显示,至202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位居前茅。表为中国部分省份城镇化率。下图为江苏省各市城镇化率。
省份 2021年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上海 2489.43 89.30%
北京 2188.6 87.50%
天津 1373 84.88%
广东 12684 74.63%
江苏 8505.4 73.94%
辽宁 4229.4 72.81%
浙江 6540 72.70%
重庆 3212.43 70.32%
福建 4187 69.70%
内蒙古 2400 68.21%
宁夏 725 66.04%
黑龙江 3125 65.70%
湖北 5830 64.09%
山东 10169.99 63.94%
陕西 3954 63.63%
山西 3480.48 63.42%
吉林 2375.37 63.36%
江西 4517.4 61.46%
河北 7448 61.14%
青海 594 61.02%
海南 1020.46 60.97%
湖南 6622 59.71%
材料二 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任务艰巨。有人用“身在城市,脚在农村”来形容当今我国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我国须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23年扬州发展重点工作时指出,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篇章的重要章节,持续高品质锻造“三都”品牌,其中一都就是“世界运河之都”,架构“古城带动、江河湖联动”的城市格局,深化“运河十二景”及长江相关代表性景观建设,深度推进文旅融合。
(1)结合材料一,概括江苏城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从地理角度解释何为“身在城市,脚在农村”。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扬州旅游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较高;省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南部城镇化水平高于北部。
(2)“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说明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而户口仍在农村,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3)旅游业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带动消费,促进扬州经济发展;加强对外联系,促进当地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居民素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江苏城镇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城镇化的特点、城镇化发展对区域产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运用与调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一可知,至202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位居前茅,说明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整体较高;从图可知,南部地区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普遍在70%-80%之间,北部地区普遍在60%左右,故省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南部城镇化水平高于北部。
【小问2详解】
本题关键在于对“身在城市,脚在农村”的理解。“身在城市,脚在农村”说明受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而城市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但仍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小问3详解】
扬州发展旅游业,可促进当地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交通、餐饮、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带动消费,促进扬州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可加强对外联系,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促进当地居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居民素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