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马说 韩 愈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已经过了拉车的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去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曲,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惜的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的身上,于是千里马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说”:
也称杂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者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种文体很像现在的杂文或者短篇的小论文,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世称韩昌黎。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韩愈简介写作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创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实,韩愈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十年之久。最后很郁闷,离开长安。坎坷的遭遇正是他写《马说》的思想基础,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祇zh?骈pián才美不外见槽枥cáo lì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石dàn读 准 字 音shìsì食之不能尽其材sìsìxiàn其真无马邪yé多层次朗读 1、听范读。2、生练读。3、指名读。
4、生齐读。朗读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第二步:读出节奏,语速适当第三步:读出感情。第四步:熟读能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朗诵.swf 马 说韩 愈 文意疏通生以圈点、勾画、批注的形式结合课文下注释自由疏通课文,有疑问小组讨论,将组内不能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交由全班讨论。翻译原则:逐字译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添删补小组分工展示下列红色字词及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组)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组)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组)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4组)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组)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6组)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展示要求:
1、板书迅速,简洁清晰。
2.非展示同学迅速记忆、整理、总结,准备点评、质疑。
3.小组长搞好分工,安排好组内任务。
点评分工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组)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组)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组)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组)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组)
点评要求:
1、脱稿点评,语言简洁,声音宏亮,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和规律方法的总结。
2. 先点评书写规范;然后再补充完善,口头翻译;最后总结规律方法 ,打上分数,满分5分。
3. 所有同学认真倾听记录,整理完善答案,并勇于质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但,连词,表转折即使通“只”,只是 两马并驾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不以千里马著称。因此喂牲口用的槽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顿;有时;粮食才能和美好的素质相等通“饲”,喂养这样况且怎么能能力,本领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文本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
2、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第一段与第二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当堂检测 直击中考】 我来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