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溶液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 溶液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称为溶液。溶液可以是液态,也可以是气态和固态。例如,空气是一种气体溶液,而合金则是固体溶液混合物,常被称为固溶体。
2. 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在气体或固体溶于液体时,液体通常被视为溶剂,而气体或固体则被视为溶质。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通常将量多的液体视为溶剂,量少的液体视为溶质。
3. 溶液的质量: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液的体积并不等于溶质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因为分子间的空隙和相互作用会影响溶液的总体积。
4. 溶液的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均一性指的是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完全相同。稳定性则意味着在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强)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不会发生变化,溶液一旦形成就不会出现沉淀、分层等现象。
一、选择题
1.分别取少量物质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味精
B.植物油
C.白糖
D.食盐
2.对溶液基本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
B.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
D.当条件不变时,溶液虽然放置时间较长,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甜醅子奶茶、矿泉水都属于溶液
B.夏季水中溶解氧含量增加
C.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
D.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蔗糖
4.某固体物质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再恒温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B.若将溶液继续蒸发20g水,则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g
C.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最后剩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原溶液小
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一定温度下,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并充分搅拌
B. 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容器内气体的压强变化
C. 向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
D.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
6.关于100g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95g水中溶解了5g氯化钠,可制得该溶液
B.100g水中溶解了5g氯化钠,可制得该溶液
C.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20
D.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19
7.下列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验证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验证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气球本身质量忽略) 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探究金属A和B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验满氧气 B.过滤
C.滴加液体 D.加热液体
9.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回复到原温,下列各相关的变化图像正确的是
A. B. C. D.
10.(2012年山东烟台,4题,1分)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D.融雪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0℃
二、判断题
11.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 )
1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
13.配制任何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需要经过计算、称量、溶解( )
14.烧杯上有油,用试管刷蘸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 )
15.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22g/100g水( )
三、综合应用题
16.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粗略测定锌铜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前,先将锌铜合金在稀硫酸中浸泡片刻,除去合金表面的氧化膜,然后称量一定量的合金样品并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①检查气密性,将药品和水分别装入各仪器中,按图示连接好装置
②再次检查气密性并记录C的液面位置;
③由A向B滴加足量试剂,待B中不再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记录C的液面位置;
④将B中剩余固体过滤,洗涤,干燥,称重。结合图示及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中的试剂为硫酸,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实验用锌铜合金的质量为ag,与硫酸充分反应后,B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bg,则锌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3)若实验用锌铜合金的质量为ag,与硫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氢气体积为VL,为求出合金中锌、铜的质量分数,还必须补充的一个数据是 ;
A 反应前加如稀硫酸的体积
B 反应前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C 实验前反应装置中空气的体积
D 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
(4)实验过程中,若步骤④中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则测得锌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17.已知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了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能代表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a”或“b”)。
(2)分析表中数据,t的范围为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B. C. D.
(3)40℃时,分别将30gKNO3和KCl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一定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 ,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4)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KNO3。
(5)下图是有关KNO3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操作Ⅰ一定是降温 B.①与②的溶液质量可能相等
C.②与③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18.二氧化锰和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都有催化作用。为比较二者的催化效果,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二氧化锰质量应与硫酸铜质量相等,则该CuSO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2)由图二可知, 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其理由是 。
(3)68g5%的H2O2溶液在MnO2的催化下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B
【详解】A、味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B、植物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符合题意;
C、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不符合题意。故选B。
2.D
【详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没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A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B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液具有均一性,各部分的性质相同,在糖水中各部分的含糖量相同,C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溶液具有稳定性,当条件不变时,溶液虽然放置时间较长,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D选项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3.C
【详解】A、甜醅子奶茶属于悬浊液,矿泉水属于溶液,选项A错误;
B、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夏季气温高,水中溶解的氧气含量降低,选项B错误;
C、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选项C正确;
D、一定温度下,食盐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食盐,但是还能再溶解蔗糖,选项D错误。故选C。
4.C
【详解】A、由于没有改变温度,则无法分析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B、刚开始蒸发10g水,析出2g晶体,再恒温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则说明最开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但第一次蒸发后,溶液为饱和溶液,则若将溶液继续蒸发20g水,应析出晶体的质量为3g×2=6g,该选项结论不正确;
C、结合前面分析可知,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结论正确;
D、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最后剩余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温度不变,则最后剩余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原溶液大,该选项结论正确。
故选C。
5.C
【详解】A、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晶体,硝酸钾固体不再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图像应该为从y轴上方某点起的平行于x轴的一条直线,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时,容器的压强由于燃烧放热一开始增大的,反应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容器内的压强会减小,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C、等质量的Fe粉、镁粉分别与足量的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反应速率快,用的时间少,且镁粉生成的氢气多,正确;D、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时生成了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时,要结合题目所给条件,应首先分析图像的变化趋势,分析图像时要做到“五看”:看坐标、看比例、看起点、看终点、看特点;要重点关注图像的横纵坐标、图像的起点和图像的拐点。
6.A
【详解】A、将5g氯化钠溶于95g水中,可制得该溶液,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100%=5%,故正确;
B、水中溶有5 g 氯化钠,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100%≈4.76%;故错误;
C、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1:20,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76%;故错误;
D、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19,此时溶质的质量分数=×100%≈5.26%;故错误。
故选A。
7.D
【详解】A、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实验过程中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导致氢氧化钙溶解度减小,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过程中气球上浮,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通入氧气,木炭不能燃烧,加热时木炭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通入氮气,木炭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酸的浓度、酸的种类都不相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8.D
【详解】A、将带火星的木条平置于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如图所示,伸入瓶内无法验满,选项错误;
B、过滤要注意一贴即滤纸紧贴在漏斗内壁,二低即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边缘、三靠即烧杯口紧贴玻璃棒,玻璃棒抵在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管口紧贴烧杯内壁,没有使用玻璃棒引流,选项错误;
C、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正上方滴加,不要伸到试管内,更不能触壁,选项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选项正确;
故选:D。
9.C
【详解】A、生石灰为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溶剂质量减少,该选项不正确;
B、加入生石灰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度增大,后冷却至室温溶解度又恢复到原来,但是溶液升温的过程是较快的,冷却过程是较慢的,所以不可能像图示那样两边对称,该选项不正确;
C、加入生石灰溶剂被消耗,所以有溶质析出,所以开始时溶质减少,然而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析出的固体有部分会溶解,所以溶质质量又增大,该选项正确;
D、该溶液整个过程中都是饱和的,由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所以最终溶质质量分数与开始的相同,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水属于均一稳定但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故A错;B、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剂不一定是水,例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故B错;C、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再溶解某一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所以饱和溶液是对于某一溶质来说的,故C错;D、水中加入融雪剂后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所以凝固点要比水的凝固点低,即凝固点低于0℃,故D正确。
11.错误
【详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故过滤不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故错误。
12.正确
【详解】物质的溶解性受溶剂和溶质的性质影响,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如食用油不容于水却可以溶解于汽油中。正确。
13.错误
【详解】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需要经过计算、量取、混匀,无需称量,故错误。
14.正确
【详解】洗衣粉具有乳化功能,可以将油污乳化,所以烧杯上有油,用试管刷蘸洗衣粉将油污乳化,再用水冲洗,故正确。
15.错误
【详解】溶解度应指明温度,不能直接说某物质的溶解度是什么,故错误。
16. D 偏小
【详解】(1)铜与稀硫酸不反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为:
;
(2)合金总质量为ag,剩余的固体为不与酸反应的铜,铜质量为bg,所以锌的质量=合金总质量-铜的质量=(a-b)g,则锌的质量分数=
;
(3)锌铜合金的质量为ag,要求铜、锌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铜或锌的质量,现在告诉氢气的体积,如果知道氢气的密度,根据质量=体积×密度,就能求出氢气的质量,进而求出锌的质量,就可以求铜、锌的质量分数了。
(4)剩余固体铜如果不洗涤,固体较潮湿,残留有溶质硫酸锌等,质量比铜的真实质量偏大,则计算出锌的质量偏小,求得锌的质量分数偏小。
17.(1)a
(2)B
(3) KCl/氯化钾 28.6%
(4)降温结晶
(5)BD
【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KNO3和KCl中,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所以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a;故填:a;
(2)由表中的硝酸钾和氯化钾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可知:温度小于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一直小于氯化钾,但温度大于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却大于氯化钾,故若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时所对应的温度范围在20℃~30℃。
故选:B。
(3)30℃时,分别将30g硝酸钾和氯化钾加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一定形成饱和溶液的是氯化钾,因为氯化钾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40g,故50g水中只能溶解20g;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8.6%;故填:氯化钾(或者KCl);28.6%
(4)KNO3和K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钾受温度影响较小,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故填:降温结晶;
(5)A、操作Ⅰ不一定是降低温度,也可能是加溶质、蒸发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①为不饱和溶液,②为饱和溶液,可能采用的是降温至恰好饱和的方法,它们的溶质质量相等;若采用的是增加溶质的方法或蒸发溶剂的方法,则①与②的溶液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①为不饱和溶液,③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若①→②采用的是降温至恰好饱和的方法,②→③,有晶体析出,则此时①与③的溶质质量不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与③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D。
18.(1)10%
(2) 二氧化锰/MnO2, 该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固体,而硫酸铜溶液是液体,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面积不同,故该实验不够严谨(或答:硫酸铜溶液中的水使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致减小故该实验不够严谨。其他表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1.6g
解:设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x=1.6g
答: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是1.6g。
【详解】(1)二氧化锰质量应与硫酸铜质量相等,则该CuSO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
(2)密闭容器中气体越多,压强越大。由图二可知,二氧化锰或MnO2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催化效果更好。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还不够严密,其理由是该实验中,二氧化锰是固体,而硫酸铜溶液是液体,两种物质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接触面积不同,故该实验不够严谨。
(3)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