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基础巩固】
1.(23-24高二上·河南·期末)海明威参加一战后,带着伤痕和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于1929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德国作家雷马克也于1929年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一年内在欧洲发行500万册,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这反映了当时( )
A.欧美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D.西方精神危机凸显
【答案】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欧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永别了,武器》和《西线无战事》都是参战者根据自身经历写的小说,都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且赢得了大量的读者,这表明当时民众反对战争,渴望和平,这是对战争的反思,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极端民族主义,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人们呼吁和平,不能得出和平主义成为主流,排除C项;西方精神危机是指对于现实绝望,内心迷茫痛苦,材料中的作品没有涉及到精神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2.(23-24高三上·广东东莞·期末)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 )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
C.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 D.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及所学可知,东方学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以亚洲和非洲为主要研究对象,在19世纪有了重要发展。一战前后,欧洲主要大国的东方学都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东方学的发展出现新变化,主导国家由欧洲到苏美。由此可见,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学
术研究的方向,C项正确;和平与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且材料内容并且强调时代发展主题,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世界大战与学术交流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世界大战对学术交流制约作用的结论,排除B项;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但与材料主要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贵州·二模)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新加坡。据材料“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非常新加坡”等表征系统”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加坡的举措为游客和国民对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提供了一种工具,这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文化建设是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的融合,排除A项;“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文化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辽宁朝阳·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整个非西方世界,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其现代化历程都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度过的,B项正确;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只是西方文明衍生的体制之一,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与命题意图,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独立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
5.(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
时间 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 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 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 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长式’统治方法不满”“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图通过强化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培育家庭内部、家庭之间、家庭与政府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进而培养民众对新加坡特色政治制度的认同,B项正确;学习儒家文化不等于文化素养就高,排除A项;新加坡也积极学习西方文化,新加坡塑造的现代东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内容,故“抵制”说法错误,排除C项;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不是儒学文化复兴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5.(23-24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影响到印度的现代文化( )
A.体现浓厚的殖民色彩 B.存在强大的保守性
C.甘地主义占主导地位 D.呈现明显的多样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印度)。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可知,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同时也弘扬印度的传统文化,使得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文化的殖民色彩表现为外来殖民文化压倒本民族文化,这与“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的要求不符,排除A项;印度的现代文化吸收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具有
开放性特点,排除B项; “甘地主义占主导地位”是二战结束前,排除C项。故选D项。
【能力提升】
1.(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中“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可知,随着一战的结束,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平等、男性化等因素成为女装的选择,这说明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D项正确;现代化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男女平成为时代主流,排除B项;C项错在“主要”,排除C项。故选D项。
2.(23-24高三上·贵州贵阳·开学考试)苏俄《和平法令》宣布:“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族的愿望……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几乎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也提出: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世界上的小国同样有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等。这些思想( )
A.维护了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 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C.彰显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 D.推动了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近现代史(苏俄和美国)。据材料“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可知,苏俄和美国都主张尊重民族的民族行为,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D项正确;战后世界并没有长久和平,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是在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尊重部分民族的民族行为,无法得出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河南·模拟预测)1942年建立的“美国之音”在二战后成为美国政府向苏联民众宣传的主要工具,不仅推广美国生活方式,更宣扬“自由世界”原则。从1949年开始,“美国之音”在乌克兰、立陶宛等地用当地语言广播。由此可见,“美国之音”( )
A.建立初衷服务于美国冷战战略 B.主导了“自由世界”宣传工作
C.推动了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发展 D.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二战后......推广美国生活方式”“宣扬‘自由世界’原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二战后美苏展开冷战,逐渐形成两极对峙格局 ,“美国之音”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美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发挥了和平演变的作用,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D项正确;“美国之音”成立于1942年,冷战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缺乏比较信息,B项中“主导”无从谈起,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俄乌冲突”且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4·黑龙江·二模)20世纪末,欧洲知识分子通过美国学者长期忽视的美欧文化比较研究,实现了“美国学的欧洲化”;亚洲的美国学专家依托本国的学术立场与档案资料,开始在跨国移民、女性和亚裔文学等议题上频频发声,继而对美国学者产生一定的启发。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B.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受各国重视
C.美国的文化霸权遭到一定冲击 D.文化保护主义倾向的日益加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末(世界)。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末欧、亚各洲知识分子的学术研究出现了独立化的趋势,或推进美国学的本土化,或通过对本土问题研究形成新的成果,这反映出美国的全球文化霸权遭到一定的冲击,C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民族独立意识已基本觉醒,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欧、亚地区学术文化的独立发展倾向,这与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受各国重视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学术独立而非文化保护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4·湖北·二模)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德国纳粹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一起涌入拉美,拉美成为各种理论的试验田,与此相伴随的是政府走马灯式地更迭。这反映了拉美( )
A.政治体制的保守性 B.独立道路的曲折性
C.社会阶层的复杂性 D.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答案】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
社会主义实践,德国纳粹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一起涌入拉美,拉美成为各种理论的试验田”可知,这一时期,拉美对各种思潮和各种道路进行了探索,反映出拉美对各种思潮与道路具有较大包容性,这折射出了拉美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和政治体制的脆弱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治体制具有保守性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拉美地区获得独立道路的曲折性特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拉美地区拉美对各种理论试验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6.(23-24高三上·贵州黔南·阶段练习)二战后,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墨西哥作家巴斯康塞洛斯认为由于种族构成、文化混杂和政治环境,墨西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画等号的。其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拉美文人的推崇。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B.拉美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为世界文明贡献重大 D.拉美政治独立还任重道远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拉美地区。据材料“拉美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得出西方文明的影响不利于发展拉美国家文化的本土性,这表明拉美民族文化陷入生存困境,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方文化对拉美地区的冲击,体现殖民体系的残存影响,而非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A项;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反映西方文明的影响而非拉美地区的贡献,排除C项;拉丁美洲人民经过艰苦斗争,于19世纪20年代基本获得独立,材料主要涉及拉美文化受西方文明冲击,而不是政治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
7.(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 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积极援助;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构成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主要方向:从西方国家向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
主流思想:民族自决和民主思想。
(3)文化现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中学西播”热潮(东方文化热潮)。
原因:战争的破坏,引起欧洲人的反思;一部分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东方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有助于西方文明重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亚非拉地区)。特征: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并结合所学可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并结合所学可知,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据材料“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并结合所学可知,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据材料“这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方向和主流思想:根据材料二中
文化传播的方向看,逐渐从西方国家向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主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传播的主流思想是民族自决和民主思想。第二小问新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新文化。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文化现象:根据材料“甚至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中学西播”热潮(东方文化热潮)。原因:根据材料“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可知,战争的破坏,引起欧洲人的反思、一部分欧洲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根据材料“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可知,东方文化中的一些精神,有助于西方文明重建。
8.(23-24高三上·湖北黄冈·阶段练习)[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观点: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阐述: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各项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处于领先地位。唐朝时期,中国采取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各国派遣使节来华,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儒家文化,回国后推动本民族变革与发展。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逐渐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期间,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力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奉行殖民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不断深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文明。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和世界。
观点:据问题“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并依据材料“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可得出观点为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阐述:审问题和材料,本题对时空没有要求,故可选取古代近代现代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史实。一般选取三个史实展开阐述,可做到论述充分。选取典型事例展开阐述比较好。结合所学,古代中国隋唐时期对外交流频繁,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阿拉伯帝国文化的发展也很好的体现了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近代以来,中国向欧美、俄国学习以救亡图存也是很好的史实论据。 阐述时需要突出文明间交流的背景、交流的表现、文明交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阐述如,“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各项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处于领先地位。唐朝时期,中国采取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是背景,“各国派遣使节来华,学习中国先进制度和儒家文化”是交流的表现,“回国后推动本民族变革与发展”是文明交流促进社会发展。“自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逐渐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是背景,“期间,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希腊、西亚、罗马以及印度等地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是交流的表现,“并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是文明交流促进社会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力迅速发展。西欧国家奉行殖民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背景,“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不断深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情相结合,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是表现,“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世界文明”是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拓展延伸】
1.(2023·河北·高考真题)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答案】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据材料“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失败”“美国被迫放弃了在
巴拿马的重大利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维护本国国家主权的斗争取得了很大胜利,力量不断壮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受阻,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动,C项正确;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材料反映的是美国与越南、巴拿马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反映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排除BD项。故选C项。
2.(2022·天津·高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召开“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处于封建君主时期,一九五三年六月十八日,埃及政府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并未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此时英国士兵召开“模拟议会”,是顺应资产阶级制度确立的大趋势,属于进步意识,符合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的阶级矛盾”,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埃及此时是否进行了“政治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对立”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1·湖北·高考真题)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在小说中表达的主张是以使用民族语言为荣,以使用非本民族的英语为耻,这体现了阿契贝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表达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A项正确;作者主要表达了民族文化情绪,并不是在批判殖民经济霸权和对大国政治对抗不满,排除BD项;根据“在伦敦街头”等可知表达的不是国家日渐开放,排除C项。故选A项。
4.(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它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
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据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学家文明观念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并简要谈谈不同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
【答案】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冷战的发展;多极力量成长。
方式: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文明交流、互鉴代替隔阂、冲突。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
背景:据材料“1959年”“文明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和当时冷战的发展,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灾难、动荡、发展阻力等,使人们认识到不同文明应该共存共生,而不是不断冲突;结合所学,随着西欧走向联合、万隆会议的召开等,世界多极力量有所成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不同文明间的冲突,这为不同文明间相互尊重和借鉴,共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方式:据材料“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并结合所学“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教训”可得出应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及以文明交流、互鉴代替隔阂、冲突。
5.(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上的隔阂是巨大的,过去一个世纪内急剧增强的接触趋于减少这一文化隔阂,但另外一些因素又扩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对兴趣在于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人文学者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堪称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影响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是多样的。
论述: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着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流与交融。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交融不断加强,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强,随着交流的密切,双方的隔阂减少。但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又增加了中西方之间的隔阂。由此说明影响中西文化交流了的因素是多样的。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近现代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
案。根据“ 1941年以来中国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上的隔阂是巨大的,过去一个世纪内急剧增强的接触趋于减少这一文化隔阂,但另外一些因素又扩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可知,影响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因素是多样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利于密切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又会增加了中西方之间的隔阂。最后得出结论,影响中西文化交流了的因素是多样的。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基础巩固】
1.(23-24高二上·河南·期末)海明威参加一战后,带着伤痕和恶魔般的战争记忆,于1929年写出了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德国作家雷马克也于1929年根据自己在一战中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一年内在欧洲发行500万册,被誉为“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这反映了当时( )
A.欧美极端民族主义泛滥 B.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D.西方精神危机凸显
2.(23-24高三上·广东东莞·期末)东方学以近东和远东国家为研究对象,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一战前后进入黄金时期,二战后却招致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批判。1973年,第29届国际东方学学者会议决定放弃这个备受争议的名字,更名为“亚洲和北非人类科学国际大会”。这反映了( )
A.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世界大战制约学术交流
C.国际格局影响学术研究 D.冷战博弈加剧国际冲突
3.(2024·贵州·二模)二战后,新加坡借助于旅游规范设计和旅游项目实施,把历史遗产、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区等都纳入到“花园城市”“非常新加坡”“东南亚中心城市”“全球艺术中心”等表征系统。这一举措( )
A.割裂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B.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
C.体现出殖民文化的影响 D.利于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4.(2024·辽宁朝阳·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过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在中俄确立 D.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5.(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
时间 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
以来 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 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 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 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5.(23-24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影响到印度的现代文化( )
A.体现浓厚的殖民色彩 B.存在强大的保守性
C.甘地主义占主导地位 D.呈现明显的多样性
【能力提升】
1.(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一战后,束缚腿脚的霍布尔裙,逐渐被可以让女性更加灵活行走的钟口裙替代。女装舍弃了奢华风格,加入更多的军装风格,斜纹卡其布和灯芯绒流行起来,使衣服更加合腰身,显得硬气十足,而女装的上衣也第一次加入了男性特有的插手口袋。这表明( )
A.女性推动法国社会现代化 B.男女平等逐渐成时代主流
C.实用性成为主要设计潮流 D.战争扭转了人们思想观念
2.(23-24高三上·贵州贵阳·开学考试)苏俄《和平法令》宣布:“如果某个民族被强制留在别国版图之内,如果违反这个族的愿望……那么合并这个民族的行为就是兼并,即侵占和暴力行为”。几乎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也提出:每个民族有权选择生活其中的国家;世界上的小国同样有享有大国所期望并坚持的对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等。这些思想( )
A.维护了战后世界的长久和平 B.导致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崩溃
C.彰显民族自决成为共同追求 D.推动了世界政治伦理的进步
3.(2023·河南·模拟预测)1942年建立的“美国之音”在二战后成为美国政府向苏联民众宣传的主要工具,不仅推广美国生活方式,更宣扬“自由世界”原则。从1949年开始,“美国之音”在乌克兰、立陶宛等地用当地语言广播。由此可见,“美国之音”( )
A.建立初衷服务于美国冷战战略 B.主导了“自由世界”宣传工作
C.推动了俄乌冲突不断升级发展 D.逐渐发展成为一柄“冷战利器”
4.(2024·黑龙江·二模)20世纪末,欧洲知识分子通过美国学者长期忽视的美欧文化比较研
究,实现了“美国学的欧洲化”;亚洲的美国学专家依托本国的学术立场与档案资料,开始在跨国移民、女性和亚裔文学等议题上频频发声,继而对美国学者产生一定的启发。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各国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 B.文化多样性发展深受各国重视
C.美国的文化霸权遭到一定冲击 D.文化保护主义倾向的日益加剧
5.(2024·湖北·二模)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德国纳粹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一起涌入拉美,拉美成为各种理论的试验田,与此相伴随的是政府走马灯式地更迭。这反映了拉美( )
A.政治体制的保守性 B.独立道路的曲折性
C.社会阶层的复杂性 D.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6.(23-24高三上·贵州黔南·阶段练习)二战后,拉美地区成为西方文明的“延伸地带”,文化也随之迅速变化。墨西哥作家巴斯康塞洛斯认为由于种族构成、文化混杂和政治环境,墨西哥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画等号的。其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拉美文人的推崇。这些现象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B.拉美民族文化的生存困境
C.拉美为世界文明贡献重大 D.拉美政治独立还任重道远
7.(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后整个欧洲都罩在“没落”“衰败”的悲凉气中,诸多学人对自身文明的前途怀抱忧患意识,尤以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最具代表性……甚至兴起了
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 研究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学术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巴黎大学中国学院、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达姆斯塔特的“东方智慧学院”等等……形成了19世纪以来中学西播的一次高潮,对战后西方文明的反省与重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文化现象,并分析这一象出现的原因。
8.(23-24高三上·湖北黄冈·阶段练习)[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材料 作为不同地区的文明,因文明的属性不同,其创造的相关成果也各不相同。……从历史上看,一个文明可以和一个国家重合,也可以在空间上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可以包括国家的一种类型,也可以囊括国家的多种类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与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而不同的文明又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丰厚的滋养。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摘编自杨共乐《文明与文明观刍议》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拓展延伸】
1.(2023·河北·高考真题)有美国军事评论家表示:“越战失败后,(美国)被迫放弃在巴拿马的重大利益……从巴拿马撤退和降旗,即使只是象征性的,也会被作为美国是纸老虎的新证据。”这一观点反映出(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西方阵营的分化
C.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动 D.第三世界的合作
2.(2022·天津·高考真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3.(2021·湖北·高考真题)1960 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
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
4.(2023·福建·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源于近代欧洲的“文明”,在19世纪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辩护词,它们认为,文明可以普遍化。1959年,有欧洲历史学家认为,文明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区域,需要借鉴其他文明的成分,同时抵制那些不利于自身的因素。
——据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学家文明观念形成的国际政治背景,并简要谈谈不同文明相处的正确方式。
5.(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西方人起码应该知道,首先,它是一个人口大国;其次,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亦与西方生活方式千差万别;第三,他们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论人口、论国力,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相埒。今天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1941年以来中国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三次战争已使美国人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文化上的隔阂是巨大的,过去一个世纪内急剧增强的接触趋于减少这一文化隔阂,但另外一些因素又扩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对兴趣在于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人文学者来说,中国的传统社会堪称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摘编自【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提出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