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中考语文课标文言文专项训练(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初中中考语文课标文言文专项训练(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1:34:11

文档简介

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06《记承天寺夜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欣然( ) (2)未寝( ) (3)水中藻( )、荇( )交横 (4)竹柏(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月色入户 入: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6)盖竹柏影也 盖: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耳: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B.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许先帝以驱驰
D.念无与为乐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字 ,号 ,眉山人(四川),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 、弟 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默写。
(1)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 2 ) 《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 中 表 达 作 者 复 杂 微 妙 情 感 的 语 句 是 :
“ 。”
6.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2022 连云港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 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
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 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
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户:
②亲入村落 亲:
③臣亦不觉流涕 涕:
④臣窃度之 度: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②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翻译:
(4)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
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8.(2021·甘肃武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 中秋后一日, 余自吴兴来杭, 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 大师, 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 日已
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 ,则曰:“以不时至, 去矣。”
是夕, 天宇开霁④ , 林间月明, 可数毫发。遂弃舟,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 度南屏。濯足于惠 因涧, 入灵石坞, 得支径上风篁岭, 憩于龙井亭, 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 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 灯火隐显, 草木深郁, 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 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
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③比出郭 比:
④以不时至,去矣 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相与步于中庭
C.以书邀余入山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4)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
06《记承天寺夜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欣然( ) (2)未寝( ) (3)水中藻( )、荇( )交横 (4)竹柏( )
【答案】(1)xīn(2)qǐn(3)) zǎo xìng(4)bǎi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解答本题,要牢记汉语拼音的书写法则。平时要注重积累。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 欲:
(2)月色入户 入: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6)盖竹柏影也 盖: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耳:
【答案】(1)想要,准备(2)照入,映入(3)考虑,想到 (4)相与,共同, 一起。中庭,院子里。
(5)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6)大概是(7)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特别要注意通假字、 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另外,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文言篇目
下的课下注释,注重积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解衣欲睡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夕日欲颓
遂许先帝以驱驰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 A.和、跟/与“相”连用,共同, 一起 B.想要,准备/将要
C.于是/于是 D.游乐/以……为乐。故选 C。
4.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 ,字 ,号 ,眉山人(四川),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与其父 、弟 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案】苏轼; 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
【解析】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省 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 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明白畅达,与父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题 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 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苏轼善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
四家”。
5.默写。
(1)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 2 ) 《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 中 表 达 作 者 复 杂 微 妙 情 感 的 语 句 是 :
“ 。”
【答案】(1)水中藻、荇交横 (2)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儿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1)题为直接型默写题,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即可。(2)题为理解
型默写题,作答时要抓住关键信息来确定答案。
6.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案】(1)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2)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4)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哪一夜没有月光 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语境原则,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要牢记 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删”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存在
活用现象的词等要准确翻译,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
7.(2022 连云港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 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访问父老, 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
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 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
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1986 年版)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户 户:
②亲入村落 亲:
③臣亦不觉流涕 涕:
④臣窃度之 度:
【答案】①门 ②亲自 ③眼泪 ④揣测,估量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特别要注意通假字、 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另外,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文言篇目
下的课下注释,注重积累。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答案】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的朗读
节奏为: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②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翻译:
【答案】①庭院的地面好像积满了水,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②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要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语境原则,将所译句子放到原文中, 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切忌断章取义;二是直译原则,即尽量做到字字落实,要牢记 统编教材推荐的“留、替、调、补、删”五字翻译法,对句中的实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存在 活用现象的词等要准确翻译,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也要翻译到位。第一句中“空明、交横、盖”,第二句
中“乏、犹、生”为关键词。
(4)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
乙两文写出对“乐天派”和“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的理解。
【答案】①作者在写作甲文时,是被贬黄州期间,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文中无一处有悲凄可怜之态,反 而随缘自适,“欣然”邀友赏月,透露出豁达乐观的天性。②乙文中作者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百姓因 苦于官府催缴欠债难于活命而落泪时,“亦不觉流涕”,并将情况如实上奏朝廷,以期朝廷能施仁政,解
百姓之忧,和“黎民百姓”忧戚与共,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表述充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类练习,要准确理解文意,然后把握
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题干要求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乙】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 常常摒退身边的人,亲自进入村庄。(我) 询问父老乡亲,(他们) 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 年头还不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
头,(官府)催缴积累的欠债, 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 一家人求死不能。”说完流下眼泪,
我也忍不住落泪。(我)又到别的地方,看到很多流亡的百姓……
我听过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过去我常常不信这话,根据现在(情形)看,大概比 这更严重。水灾旱灾伤害百姓,比老虎凶猛百倍;然而百姓害怕催缴欠债,竟然比畏惧水灾旱灾更厉害。 我私下揣测,每州催缴欠债的士卒,不少于五百人。拿整个天下的情况来说,这就是有二十多万的虎狼散
落在民间,百姓怎么能够安心生活呢?朝廷的仁政怎么能够实现呢?
8.(2021·甘肃武威)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龙井①题名记
秦观
元丰二年, 中秋后一日, 余自吴兴来杭, 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② 大师, 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 日已
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③ ,则曰:“以不时至, 去矣。”
是夕, 天宇开霁④ , 林间月明, 可数毫发。遂弃舟,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 度南屏。濯足于惠 因涧, 入灵石坞, 得支径上风篁岭, 憩于龙井亭, 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 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 灯火隐显, 草木深郁, 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 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
的朋友。③篮舆:竹轿。④霁:雨过天晴。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比出郭
④以不时至,去矣
【答案】①考虑,想到
念:
但:
比:
去:
②只是 ③等到 ④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
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②句意: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只是。
③句意:等到出了城。比:等到。
④句意:(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去: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B.相与步于中庭
C.以书邀余入山
D.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者:名词,的人/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可不译;
B.于:介词,在/介词,在; C.以:介词,用/连词,因为; D.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故选: 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答案】①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
子。
②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重点词语:庭下,指庭院中的月光。空明,清澈透明。盖,原来。句意: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
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②句中重点词语:是,这。霁,放晴。可,可以。句意: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
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4)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
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之时,用“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 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 似幻的美妙境界。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失意情 怀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而《龙井题名记》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
行踪, 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 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和内心欢愉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龙井题名记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 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 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 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 说,“(你) 来的不是时候,(轿
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 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 渡过南屏一带, 在惠因涧洗脚, 进入灵石坞, 发现一条小路(就 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 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 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
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