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一)尽量少说否定话
寻找历史真相,下断语时,对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如说某人某年某月出生,某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只要提出可信的证据,就可作一判断。但否定的判断就不容易,也可说极其困难,尤不可因为自己没有见到正面的史料,就否定有某件事的存在。因为过去发生的事,只有少数记录下来;有记录的,又未必一直传到现在;而现在保存的记录,自己也未必都已看到。所以个人所知道的、所掌握到的史料都极有限,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看到可以肯定那件事的史料,就否定有那件事。这个道理极其明显,但人们常常违犯这一铁的规律,而轻易说否定话。
例如,伯希和在《交广印度两道考》中说:“唐以前中国人开拓云南与东京(今河内)交通事,今尚无迹可寻。六世纪初年之《水经注》似未言及此。”
其实,《水经注》中记汉代由交趾(今河内)通益州郡(今滇池东宜良县)的水陆道有两段一百余字,可谓相当详悉。《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也都有这条路的史料。伯希和没有详考古籍,就说无迹可寻,又未详看《水经注》,就说“未言及此”,这都是轻下否定断语的毛病。但伯希和终究为一老练的史学家,在“未”字前着一“似”字,这就大大减轻了错误的责任。这不是滑头,而是谨慎,也是我们极当取法的态度。
又如,岑仲勉先生在《中外史地考证·前言》中说:“汉唐在玉门西未见驿传之记载。”
岑先生认为玉门以西到了元代才开始置驿传。其实唐代玉门以西早已置驿,而且史料极多。不过岑先生只说“未见驿传之记载”,比说“没有驿传之记载”又好得多!
(二)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研究一个问题,在最初期刚着手的时候,自己可能毫无意见;但到某一阶段,甚至刚刚开始不久,自己心中往往已有一个想法,认为事实真相该是如何。此时以后,自不免特别留意与自己意见相契合的证据,也就是能支持自己意见的证据;但切要记着,同时更须注意与自己意见相反的证据。这点极其重要,不能忽略。换言之,要注意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更不能任意抽出几条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犯这种毛病的人极多,喜欢提概括性新见解的学人,尤其容易犯这种毛病。现在举个极有影响力的例子于下。
庄季裕的《鸡肋编》中写道:“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今驻跸吴越,山林之广,不足供樵苏。”
这是讲北宋汴京燃料的一条极好资料,但不免过分夸张。有一位当今国际知名的日本学者,从这条史料发挥,引了颇多史料作辅证,认为石炭(即煤)是北宋京师开封府一般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燃料,认为这是一次燃料革命。这项概括性的结论,诚然很动听,显得光辉有魄力;一般学人也多风从其说,以为定论。但仔细看来,不无问题。按庄季裕这条笔记的主旨或许在说临安燃料的困难情况,缅怀往日的汴京,比对之下,不免有所夸张与虚美。其实北宋汴京的燃料恐怕仍以薪柴为主,至少薪柴与石炭参半。我不是研究宋史的人,宋代的史书文集看得很少,稍稍留意,已见很多汴京烧柴的史料,时间自北宋初期到末期都有,足以证明,整个北宋时代,汴京城里一般市民生活以及烧窑所用的燃料,薪柴至少仍占极重要的地位;不但一般市民,就是皇宫中也仍有烧柴薪的。可以证明庄季裕的话绝对是夸张的回忆,不足据为实证!若据庄氏此说,以为汴京一般市民燃料以石炭为主,甚至称为燃料革命,认为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恐怕绝非事实!
(三)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引用史料最好都是自己搜集的,但有时也不免转引他人已用的史料。但转引史料,为慎重计,必须检查原书。若原书已佚,或自己找不到,则须说明转引自何处。若为不常见的史料,纵已查对原文,仍当注明原引者。何以要检查原书呢 因为原引的人往往引错,不查原文,就跟着错了。
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介绍隋朝时的明州庆元府,引《隋书·地理志》云:“(庆元)川泽沃衍,风俗澄清,海陆珍异所聚,蕃汉商贾并凑。”据此,似乎隋代明州庆元府地方已是国际贸易港。但检视《隋书·地理志》原文,并无“蕃汉”二字,二字是王象之所误加。这是因为作者是南宋人,其时明州已为对外通商口岸,设市舶司,所以无意中加上这两个字。若不检查原文,只根据此条,说明州地方在隋代已是国际贸易港,岂不大错!
(摘编自严耕望《治史三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以前中国人开拓云南与河内交通之事,在史料中早有记载,而伯希和对此并未详查。
B.喜欢提概括性新见解的学人,常常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而忽视相反的证据。
C.庄季裕认为:北宋时,汴京市民的燃料以石炭为主,这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
D.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引《隋书·地理志》时加了“蕃汉”二字,与历史事实相悖。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找历史真相时,只要找到了史料,纵然只有一条,就可以下肯定的断语。
B.研究历史问题,如果只留意与自己意见相契合的证据,结论很可能不正确。
C.在历史研究中,要小心鉴别史料,对有过分夸张倾向的资料应当谨慎对待。
D.在转引史料时,应该查阅原书,以避免因为原引的人引错而自己跟着犯错。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第三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转引别人论著中的史料,更须慎重行事。记得自己治史之初,张泽咸先生特别告诫我,凡是看到别人引用的史料,务须查对原书。”(王曾瑜《治辽宋金史杂谈》)
B.“不要为图省事而轻信二三手转引的史料。应自己动手去核实,尽量查到准确可信的原始文献,然后做出有根据的判断。”(张希坡《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法制改革研究》)
C.《舆地纪胜》引用《隋书·地理志》说隋代会稽郡“市埒二京,人杂五方,俗类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但检视《隋书·地理志》的原文,这一段是综述古扬州风俗的。
D.一位研究生引用《三国志》中曹彪“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县”的文字,断言《三国志》中的“徙封”是指封地迁徙,“改封”只是改封名号而封地没有迁徙。事实上,他忽视了原文中许多封地迁徙的“改封”的例子。
4.在第一部分末尾,作者为什么认为“未见驿传之记载”比“没有驿传之记载”好得多?(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5~7题。
将进酒
燕安
三月初的北方山村,积雪赖在家家户户房顶、粮囤、沟坎、路边,春天还远。
常友全走得很快,看见庙墙上“威镇边关”四个大字,才缓下脚步。庙门半开,常友全低头斜身跨过门槛。头顶窄小的木质匾额“杨家庙”还是原来的。春联是村里人自己裁红纸写的,刚出正月已经四角飞起,泛出粗鄙的脂粉色。
小林给他打电话的时候,说这老头是韩国小老板,愿意花高价雇他当向导爬长城。常友全想了想“威镇边关”那四个褪色的字,就答应了。
韩国小老头儿穿着灰色的长款羽绒服,黑色线帽和黑色围巾,黑框眼镜架在瘦骨嶙峋的脸上。他看到常友全,客气地躬身行礼,用生硬的汉语慢慢地说:“你——好,你好,我——是金——子——光……”
第二天,空气清新,阴霾尽散,除了刮点小风有点冷,天气可真是不赖,山路还算好走。
“这古北口的长城啊,主要是明朝修的。谁修的呢?戚继光。你知道戚继光吗?抗击倭寇的英雄。”
常友全慢慢说着,目光投向远山,不太管金子光能不能听懂。
金子光一会儿看翻译,一会儿连连点头,镜片后面,圆圆的小眼睛发亮:“长城的敌楼都有名字吗?我们这个,叫什么名字?”
“咱们这个楼,叫将军楼。”
“将军楼,是戚继光将军吗?”
常友全用力摇头:“关麟征将军。一九三三年三月,大概就是现在这个节气吧,关将军在古北口指挥部队打日本鬼子。这个楼子就是他的临时指挥点。他五处受伤,浑身上下跟血葫芦似的,身边十多个卫兵都牺牲了。”
常友全很少跟游客说这么多,他只是带路的。遇到这位“韩国人”,他想多说说。
“那年啊,关将军带兵从南方急调过来,大部分还穿着单衣草鞋,装备也不行。这一场仗打下来,我们死伤了六万多人。尸身完整的都资助了一副棺材送回去了。拼不成完整尸首、分辨不出是谁的三百多个兵啊,一层苇席,一层尸身,合葬在村口的肉丘坟。”
“这就是长城抗战。虽然失败了,也击毙了不少日本鬼子。我们国歌里唱的,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段歌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哎——你怎么了?”
金子光捂着胸口,面色惨白,极为痛苦地跪在了地上。
常友全心说完了完了,想试探一下,不会真把金子光敲打过去了吧?这要真死在这里,麻烦可就大了,警察那边还好说,有监控呢,涉及外国人,可别出什么外交纠纷,给国家捅娄子!
常友全过去一把扶住金子光,想把他从地上搀起来。金子光一手死死抓住胸口的衣服,一手用力摆了摆后扶在膝盖上,他大口呼吸,头垂到胸前,不说话,也不起来。
常友全蹲在金子光旁边,紧张地盯着他,金子光慢慢抬起头来,小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嘴巴哆嗦着,他对着常友全说中文:“对不起。”来回说了好几遍,又把头低下,对着常友全的翻译软件断断续续地说:
“对不起。我不是——韩国人,我是——日本人。”
猜测落了实,常友全心里沉甸甸像摞满了青黑的城砖。看着瘦小枯干的金子光跪在积雪的地上,大口喘着气,吸溜着鼻涕,说话断断续续,常友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我的爸爸,他只是个普通乡下农民,日子过不下去了,糊里糊涂被拉去参军,到中国不到一个月就死了。我妈妈打听了很久,才知道他死在了古北口的长城边。”
“请问,”金子光撑着地面,慢慢站了起来,膝盖、小腿上都是雪和土,他不管,只小心翼翼看着常友全,“我能不能——给我爸爸——敬点酒?”
“什么?酒?山上哪有酒?”常友全惊讶。
金子光蹒跚过去,拉开大背包的拉链,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掏出来。
四瓶精装的茅台酒,一字码开。
这——合适吗?常友全脑子里飞速地运转。
金子光重新跪下,躬身叩首,额头抵在叠在地面的双手上:“求求您,让我给父亲敬个酒吧!”
常友全咬咬牙,走出敌楼,背对着金子光,脑袋里嗡嗡嗡的,仰望着澄澈的蓝天发呆。
酒香四溢。茅台酒的香气,借着风野性地飘散开来。常友全回头,见金子光双手各执一瓶茅台,均匀倒在敌楼四周,边绕圈,边说着什么,这次是日语,常友全听不懂,也懒得翻译。
金子光也许因为心愿达成,精神头很好,走前金子光又给了常友全两千块钱。常友全推辞。金子光很坚决:“谢谢你。我这辈子——没有遗憾了。还有——”金子光低下头,嘴巴缩到围脖里面,“那些——回不去家的中国兵,替我拜一下吧,我——不敢,对不起!对不起!”金子光弯下腰。
常友全心里好像着了一团暗火。
一早,常友全把两个鼓鼓囊囊、红蓝相间的大编织袋背上将军楼那个山头的时候,后背竟然冒汗了。打开袋子的拉锁,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掏出来。
都是酒。
竹叶青、汾酒、剑南春、五粮液、茅台……
常友全随手拿起离他最近的一瓶老酒,红皮茅台。他打开盖,那股霸道而清冽的香气马上蹿入他的鼻孔。常友全没忍住,喝了一口,嗓子眼儿、食道、胃里都烧灼起来,好像身体深处被点着了一把火。
常友全走出敌楼,慢慢倾倒瓶身,把茅台酒倒在雪地上。他不会唱什么歌,脑子里轰鸣着的只有国歌的旋律,但是喉头像打了结,唱不出来。他嗫嚅了半天,倒第二瓶汾酒的时候,才说出话来:
“来晚了,你们,别怪我。这么多年了,光想着,给杨家修庙,也没想起,给你们做点儿啥。对不住啊,我还不如个小日本!听老辈人说,身子不全,魂魄回不了家。这么多年了,你们——你们……敬你们!今天,咱爷们儿好好喝一顿,喝了酒,不想家!”
太阳金红圆满,碧空澄澈如玉,千里雪原中,万里长城上,这一场豪饮,酣畅淋漓!
(节选自《小说月报》2023.6)
5.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窄小的匾额从未更换,脂粉色的春联四角飞起,“威镇边关”四个字已经褪色,这些都说明了杨家庙的破旧、衰败。
B.常友全想了想“威镇边关”字,答应小林为韩国老头做向导,赚取高额报酬,是为了用赚来的钱重新修整杨家庙。
C.当金子光拿出四瓶精装的茅台酒、提出祭奠父亲的请求时,常友全脑子里飞速地运转,他在思考如何拒绝金子光。
D.小说结尾,常有全祭奠英烈,“竹叶青、汾酒、剑南春、五粮液、茅台”,全是名酒,借此表达内心深深的愧疚。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结尾处的环境描写形成照应。
B.作者对金子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常友全有意讲述了长城抗战的故事,暗示了他对金子光产生了怀疑,也为下文金子光的坦白做了铺垫。
D.“常友全心里好像着了一团暗火”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传达出他内心的自责、焦灼等丰富的情感。
7.小说在首尾处都提及杨家庙,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 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
(节选自苏洵《广士》)
8.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3分)
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且则亡以辱。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
B.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
C.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
D.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2~13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描绘棠梨树叶落红如胭脂、荞麦花开宛如白雪一片且飘香的景象,展现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尾联上下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处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13.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4.(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晳推脱不愿表达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应道“ ? ”。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自夸能治“千乘之国”,依据是“ ”,直接原因是“ ”。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4)《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
(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10小题,20分)
15.下面加点的词语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的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 轻暖不足于体与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弱固不可以敌强
C.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
16.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技经肯綮之未尝 B.何由知吾可也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D.不吾知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志向
C.度,然后知长短 度:丈量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建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夫子哂之(微笑)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说道)
B.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加之以师旅(军队)
C.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 择善而从之(善良)
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憎恨) 必浚其泉源(疏通)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曾皙后
A.无以,则王乎 B.风乎舞雩
C.如会同,端章甫 D.必固其根本
2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则曰(平日、平常)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护)
毋吾以也(同“已”,止)
B.永保无疆之休(休息)
摄乎大国之间(夹处)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伤痛、哀怜)
C.董之以严刑(惩罚)
比及三年(等到)
如五六十(或者)
D.且知方也(道,指合乎礼义的行事准)
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处所)
如其礼乐(至于)
21.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未之闻也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④至于怨诽之多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⑥虑壅蔽
⑦百姓之不见保
⑧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A.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⑤/②③⑧/⑥⑦/④
D.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2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与其他项不同的是( )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欲辟土地,朝秦楚
2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役聪明之耳目 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C.因其固然 D.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4.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①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天下可运于掌
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四、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7题。
1943年,张文裕收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在美工作期间,很多中国留学专家纷纷劝说他加入美国国籍:凭你的聪明才智,留在美国会有很好的前途。张文裕对此回答道:“要入美国籍,何须到今天!我们生为中国人,回国的信念是不会变的。”一句朴实的话语,恰似一声惊雷,炸响在这些劝说者的灵魂深处。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的建设在满目疮痍中起步, ① ,急需各类科研人才,张文裕对回归祖国怀抱充满了无限的期盼。但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中美关系陷入僵局。尽管张文裕无数次地递交回国申请,但结果都是 ② 。直到1956年, ③ 的张文裕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祖国。
回国后,张文裕满腔热情地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1965年,在他的提议下,我国在云南的高山上成功建造了大云雾室,这使我国宇宙线的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性进展。虽然张文裕工作繁忙,仍躬身力行地为大学生们讲课,给研究所内的工作人员讲解有关高能物理的前沿。
人生若没有追求,就像山峰没有清泉的滋润,再宏伟也没有灵气;就像树木没有藤萝的缠绕,再茂盛也会孤独。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生活清苦没什么,重要的是有所追求;人间的冷眼也没什么,关键在于要有志气。”张文裕以一颗赤子之心立鸿鹄之志,虽饱经磨难,但救国之心不改、报国之志不变、爱国之情不减。
2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6.下列选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建筑的“文章”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
B.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
C.他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钟大胆”。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C 2.A 3.D
4.①“没有驿传之记载”的错误在于,因自己未见到驿传的记载,就轻易否定驿传记载的存在,极其武断、草率。
②“未见驿传之记载”表达的意思是没有看到相关记载,但没有轻易否定驿传记载的存在。这种表述更为客观、谨慎。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庄季裕认为……这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根据原文“若据庄氏此说,以为汴京一般市民燃料以石炭为主,甚至称为燃料革命,认为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可知,“是中国近古文明进步的推动力”是根据庄季裕的记载推出的结论,并非庄季裕的观点。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找到了史料”错误。由原文“寻找历史真相,下断语时,对肯定的断语比较容易有把握,只要你找到了可信的史料,纵然只有一条,有时也可以下肯定的断语”可知,“史料”一词范围太宽,原文的表述是“可信的史料”;“就可以”太绝对,原文表述为“有时也可以”。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没有驿传之记载”的意思是没有相关驿传的记载,根据材料“岑先生认为玉门以西到了元代才开始置驿传。其实唐代玉门以西早已置驿,而且史料极多”可知,错误在于因自己未见到驿传的记载,就轻易否定驿传记载的存在,极其武断、草率。
“未见驿传之记载”表达的意思是没有看到相关记载,“未见”是没有看见,而不是没有,没有轻易否定驿传记载的存在。这种表述更为客观、谨慎。
【答案】5.C 6.A 7.①开头通过写常友全想修整杨家庙,暗示了他具有爱国情怀,奠定了情感基调,为下文张本;
②结尾处常友全自责只想修整杨家庙,展现了爱国主义的历史传承,表达了不忘民族英雄、缅怀爱国英烈的情感,使小说主旨得到升华;
③首尾呼应,使结构更加完整。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如何拒绝金子光”错误。不是“拒绝”,而是“是否合适”。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错误。没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庙门半开,常友全低头斜身跨过门槛。头顶窄小的木质匾额‘杨家庙’还是原来的。春联是村里人自己裁红纸写的,刚出正月已经四角飞起,泛出粗鄙的脂粉色”可知,开头写常友全修庙,庙里供奉的是保家卫国的英灵,暗示了他具有爱国情怀,不管是古代的杨家将保家卫国还是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都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为下文带酒祭奠的高潮环节张本;
由原文“来晚了,你们,别怪我。这么多年了,光想着,给杨家修庙,也没想起,给你们做点儿啥。对不住啊,我还不如个小日本!听老辈人说,身子不全,魂魄回不了家。这么多年了,你们——你们……敬你们”可知,常友全话里的意思是责备自己没有早点来祭奠埋葬在长城上的抗日英雄,自己只顾着修庙。从自责的心态中,读者可以看到一颗真诚的爱国之心,历史传承崇尚英雄,表达了不忘民族英雄、缅怀爱国英烈的情感,使小说主旨得到升华;
由小说开头提及的“杨家庙”,“常友全想了想‘威镇边关’那四个褪色的字,就答应了”应该是常友全想要当导游挣钱修庙,引出了后文金子光来到长城祭奠父亲的情节,也带出了常友全受到启发,也来祭奠英灵的故事。结尾“这么多年了,光想着,给杨家修庙”,通过常友全自责,塑造了他崇尚英雄,不忘民族英雄的人物形象。首尾都写到祭祀民族英雄的庙宇,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使结构更加完整。
【答案】8.BDG 9.A 10.D 11.(1)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和一般人区别开呢?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耻辱。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是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即B后断句;“也”是句末语气词,在其后D处断句;
“得之则安以荣”与“失之且则亡以辱”句式一致,G处断句。
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 担忧/祸患。句意:国家所担忧的,不是担心人才不多。/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
B.正确。句意: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如果不是我拥有的,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会去求取。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错误,由原文“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可知,苏洵认为任用人才以贤能为标准,没有提倡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人之有材能者”,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有材能之人者”;“形”,外表;“何以”,凭什么,根据什么;“异于人”,状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于人异”。
(2)好,追求;者……也……,判断句;进,超过;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国家所担忧的,不是担心人才不多,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希望人才太多;不是担心才士们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让他们去干事。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耻辱。
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与一般人区别开呢?只有当他办事,事情就能处理得好,出谋划策就能趋利避害,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才是他不同凡人的地方。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有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有别于一般人,何况那些才智比他低下的呢?马在马棚里,劣马和好马混杂在一起,寻找两者不同的地方确实很少。等到好马拉重车,不必多次鞭打,只要一拉缰绳,千里的路程就跑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好马并驾齐驱,那么即使车轮歪斜了,缰绳拉断了,昼夜不停地追赶,劣马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而赶不上。在这之后骏马与劣马就能区别开了。古代的君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方法去寻找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在于给他才能相当的工作罢了,特别仔细地衡量人才的本领而慎重地任用。像这样,即使愚昧浅陋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智能去干好小事,何况那些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英杰呢?唉!后世的君王,未曾考虑这个道理并且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却空说天下真的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很好地考虑原因何在罢了。
唉!现在国家还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现了;刘邦项羽并起相争,出谋画策、能征惯战的人才就涌现了;唐太宗想天下大治,而出谋献策、直言规劝的辅佐大臣就来到朝廷。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王还没有出来时,他们也不曾被发现;而当君王盼望人才时,这些人才就来到了。天下那么广大,人物那么众多,却说的确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
文本二:
古代选择人才,从盗贼小偷当中选择,从外族人当中获得。古代的人并不认为盗贼小偷、外族人那样的事是可以做的,只是因为小偷强盗、外族人里面也有人才罢了。贤士在高贵的人中间,那么就从高贵的人中间选拔;若卑贱的人中有贤士,那么贤士就在卑贱的人中间选择。因此盗贼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隶也认为他们可耻,可是(他们)往往能够进入朝廷;相反,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常常被弃而不用。这是什么缘故呢?天下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务、州郡的事务,并非这样就能处理好的。那些人虽不能循规蹈矩,说堂皇的言辞,穿华美的服饰,但如果他们的才能在这里果真能得到发挥,那么在这个职位上就是合适的。普通百姓、贫寒士者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公卿大臣于子弟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巫师、医生、打卦的、相面的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职位卑微的官吏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
【答案】12.B 13.D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对比”“有时喧响有时静穆”错,“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这是以声衬静的手法。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悠然自得的心情”错误,全诗作者的心情是有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的;
B.主旨错误,本诗是诗人由山行欣赏秋日山村晚景想到了故乡,诗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C.“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错,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并没有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前面写景还没有产生思乡之情。
14--23 B C B C D D C A D A
24.(1)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2)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3)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5)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5.①百废待兴 ②杳无音讯 ③归心似箭 26.B 27.张文裕虽然工作繁忙,仍躬身力行地为大学生们讲课,给研究所内的工作人员讲解有关高能物理的前沿知识。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前面的“满目疮痍”体现出战争后的破败景象,后面的“急需各类人才”体现出各行各业都希望得到发展。故应填表示“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之意的成语,可填“百废待兴”。百废待兴:形容有许多被搁置的事情需要重新启动或办理。
②处,文中张文裕的回国申请没有得到回应,应填入表示没有得到消息的成语,可填“渺无音讯”。渺无音讯:是指毫无消息,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某人或某事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音信,即没有任何消息或回复。
③处,前面提到回归祖国“期盼”和“无数次申请”,可见其回国心情的急切。应填入的是表示想回家的心情急切的成语,可填“归心似箭”。归心似箭:形容想回家的心情非常急切,就像射出的箭一样快。
2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线处“魂牵梦绕”引号的作用表示强调。
A.“文章”“大文章”“小品”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矿冶学院”的引号表示强调;
C.“钟大胆”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大师”“发扬国光”的引号表示讽刺,此处运用了反语手法。
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虽然张文裕工作繁忙”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都是“张文裕”,应把“虽然”与“张文裕”调换位置;
第二处,“讲解有关高能物理的前沿”成分残缺,谓语“讲解”后没有中心词与之搭配,可在“前沿”后加“知识”。
28.作文
【立意】1深耕美育沃土,擎举民族大任;
2.美以修身,美以养德;
3.端正审美态度,学会正确审美;
4.以美育智,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