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2前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广东省和山东省人口分别为1.26亿人和1.01亿人,成为我国人口过亿的省份。下图示意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 2020年,广东成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平坦开阔 B. 经济水平较高
C. 耕地面积较广 D. 矿产资源丰富
2. 新疆和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分别为( )
A. 森林资源和太阳辐射 B.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C. 水资源和热量资源 D. 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
3. 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反映出东北地区( )
A. 耕地面积不断萎缩 B. 气候不断变冷
C. 就业压力逐渐变大 D. 居住条件逐渐变差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广东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B正确;地形平坦开阔虽然为广东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和农业发展条件,但并不是吸引大量人口流入的主要原因,A错误;耕地面积较广对农业生产有利,可以支持更多的人口生活,但广东的经济结构已逐渐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农业不再是主导,因此耕地面积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有限,C错误;广东的人口增长并非主要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矿产资源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减弱,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我国新疆地区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是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热量资源是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说明人口数量减少,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随着人口数量逐渐减少,耕地面积会不断增加,A错误;全球气候不断变暖,气候变化不会只影响东北地区,B错误;人口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经济衰退,就业机会减少,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大量人口外迁,C正确;随着城镇化推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会逐渐改善,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都属于人口移动,根本区别在于居住地是否发生长期改变。2、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3、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下图示意俄罗斯按相等人口数量划分的3个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所反映的俄罗斯人口问题是( )
A. 男女比例失调 B. 自然增长率低 C. 人口密度极低 D. 人口分布不平衡
5. 乙区域面积最小,可能是因为该区( )
A. 居住条件更优 B. 寒冷天气漫长 C. 地形起伏较大 D. 矿产资源丰富
6. 为改善俄罗斯目前人口分布格局,俄罗斯应该( )
A. 限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B. 大力提高南北向交通通达度
C. 积极发展远东地区 D.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
【答案】4. D 5. A 6. C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图可知,三地的人口数量相等,但面积不等,故三地的人口密度不同,即人口分布不平衡,D正确;ABC三项无法直接由图得出,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乙区域面积最小,即人口密度最大,可能因为居住条件较好所致,A正确;寒冷天气漫长,地形起伏较大,人口密度会小,BC错误;该地位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矿产资源少,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由前两题分析可知,丙处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为俄罗斯的亚洲部分,为改善俄罗斯目前人口分布格局,应积极发展远东地区,引导人口东迁,C正确;限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会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A错误;俄罗斯是东西跨度大的国家,应加强东西交通联系,B错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对人口分布作用小,D错误,故选C。
【点睛】俄罗斯的总人口1.46亿左右。其中,7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俄罗斯的东欧区域。具体来说,10%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莫斯科和周边地区。莫斯科是俄罗斯最大、最发达、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欧洲第二大城市,仅次于英国伦敦。仅仅是莫斯科的主城区,就生活了800多万人。如果加上外围卫星城和郊区人口,莫斯科城市圈的总人口,在1500万到1700万之间。
人口是城市的核心资源,而人口增长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图为2012—2022年中国人口增量变化趋势图(单位: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7. 2012-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年份是( )
A. 2012年 B. 2014年 C. 2016年 D. 2021年
8. 2022年,我国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则未来一定时期内( )
A. 就业机会增多,经济发展加快 B. 儿童数量减少,人口红利增加
C. 人均资源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 D. 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负担加重
9. 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负增长开始早,老龄化更为突出的主要原因为( )
A. 生育观念使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 经济因素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C.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城市人口出生率低
D. 医疗水平提高使人口寿命明显延长
【答案】7. A 8. D 9. B
【解析】
【7题详解】
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x100%,读图可知图示年份2012年人口增量最多,且当年人口为图中年份最少,由此可知2012年人口增长率最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此次人口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出生率下降,这会使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D正确;劳动人口比例的下降易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A错误;一定时期内劳动力数量会减少,人口数量红利会减弱,B错误;一定时期的环境承载力是一定的,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生育观念对城市的影响比农村大,A错误;经济因素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重,B正确;计划生育政策对城市和农村是一样的,C错误;医疗水平提高使人口寿命明显延长对农村和城市是同等作用,D错误,故选B。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 人均寿命 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2021年5月11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常住人口是指本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居住的人口,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居住的人口。下图示意四川省2014—202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单位: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10. 据图可以推测2014-2020年四川省( )
A. 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 B. 人口多分布于中部
C. 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D. 以国际人口迁移为主
11. 近年来,四川省户籍人口数量变化较小,是因为四川省( )
A. 人口机械增长率低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C. 人口基数较少 D. 资源环境承载力低
12. 近年来,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反映出四川省( )
A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 水资源总量增多
C. 农业灌溉条件改善 D. 能源供应增强
【答案】10. A 11. B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2014—2020年,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一直低于户籍人口数量,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其他结论并不能从图中得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四川省户籍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自然增长率有关,户籍人口数量变化较小主要与自然增长率低有关,B正确,机械增长对户籍人口影响较小,A错误;四川人口基数较大,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与户籍人口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存在人口回流现象,反映出四川省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吸引外流的人回乡,A正确;水资源对人口回流作用不大,B错误;农业对人口回流的影响小,C错误;能源供应增强对人口回流影响小,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推力(或排斥力)和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往往经济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 1 )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条件的优势程度、自然资源、 环境恶化、 自然灾害等。 (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收入的差异、 就业、交通、 区域开发等。 ( 3) 政治因素; 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 战争、 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等。( 4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残留老龄化现象是指大量年轻人口外迁,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人口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残留老龄化区域迅速增多。完成下面小题。
13.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残留老龄化区域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大 B.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
C. 人口政策的巨大变化 D. 人口空间迁移逐渐减少
14. 推测下列地区中,残留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地区 B. 京津冀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 D. 云贵川山区
【答案】13. B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残留老龄化区域增多,根本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年轻人迁往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人口现象,B正确;国内的自然环境条件未发生较大变化,A错误;人口政策的变化不大,C错误;人口空间迁移逐渐增加,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推测下列地区中,残留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人口净迁出地,是云贵川山区,D正确;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不会出现该现象,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1)利:补充大量劳动力,带来大量科技资源、促进城市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缓解人口老龄化,提供大量高科技人才,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建设。(2)弊:容易导致城市的社会秩序混乱,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犯罪率、失业率增加。
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千米,全国人口约336万人(2020年)。如图示意蒙古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条件 B. 地形状况 C. 开放程度 D. 消费水平
16. 提高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
A. 大量开发地下水资源 B.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C.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D. 全力增加耕地数量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当地各类资源中最稀缺的资源的承载力,结合材料可知,蒙古国降水稀少,气候条件是各类资源承载力的短板,限制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增长,A正确;蒙古地形较为平坦开阔,地形状况不是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因素,B错误;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不属于自然因素,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蒙古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受干旱的自然环境限制,水源较为缺乏,大量开发地下水资源和全力增加耕地数量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降低,AD错误;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B错误;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C正确。故选C。
【点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保证居民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或承载的适度的人口数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均与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 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川西平原(又名成都平原)某区域村落较多,临水而居,散布于农业用地中。下图为该区域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住宅分散分布有利于( )
A. 加强联系 B. 田间管理 C. 生活取水 D. 防洪避险
18. 图中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
A. 尊卑有序 B. 人地和谐 C. 包容开放 D. 御外凝内
【答案】17. B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住宅分散分布,田地和住宅交错相间,便于田间管理,B正确。住宅分散需要修建更多的交通线路来沟通各区域,不便联系, A错误;住宅分散与生活取水关系不大,C错误;防洪避险应将住宅分布在远离山区的地方,与住宅分散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川西平原村落建设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特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人地和谐统一的思想,B正确;四合院体现尊卑有序,A错误;没有体现包容开放和御外凝内地域文化,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聚落形态的主要因素:地形、河流、气候、交通、历史文化等。如渭河谷地、秦巴山区聚落受河流影响较大;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等地势较低处;沿河流、交通线发展的聚落多呈带状分布等。
短短几十年,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世界一线城市,区域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为不同时期深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1964年之前深圳主要用地类型为( )
①农业用地②居住用地③工业用地④商业用地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0. 体现深圳城镇化最主要的指标是( )
A. 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 B. 城镇规模逐渐扩大
C. 经济总量逐年增加 D.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21. 推测2021年后,深圳市区规模将( )
A. 缓慢扩大 B. 加速扩张 C. 停滞不变 D. 不断萎缩
【答案】19. A 20. D 21. 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由图可知,1964年之前深圳主要是农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农用地和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很少,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体现深圳城镇化最主要的指标是城镇人口比重上升,D正确;土地类型改变、城镇规模扩大、经济总量逐年增加是城镇化的表现,但不是主要的指标,AB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2021年后,深圳市区规模经过前阶段有快速发展,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且城镇化率较高,城镇化的速度开始放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镇化的主要标志包括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些变化反映了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的过程,以及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这些标志共同体现了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程度。
四川省俄亚大村地处深山,村中的房屋错落有致,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山坡上,如同“蜂房”一般。这些“蜂房”的主人是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百姓。“蜂房”建筑群位于河流凸岸山坡,房屋彼此相连,相邻两家往往有共享的墙壁,屋顶多为平顶,楼层以木板相隔。下图为俄亚大村位置及“蜂房”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俄亚大村的“蜂房”建筑群分布多呈( )
A 条带状 B. 同心圆状 C. 团聚状 D. 分散状
23. “蜂房”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预防山体滑坡②便于采光③节约建设成本④利于防火、防寒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4. 下列关于“蜂房”民居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A. 共享墙壁以便通风透气 B. 房屋平顶以便收集雨水
C. 位于河流凸岸山坡以避山洪 D. 楼层以木板相隔可防蛇虫
【答案】22. C 23. B 24. C
【解析】
【22题详解】
由材料“房屋错落有致,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山坡上,如同蜂房一般”可知,该村落集中连片,建筑紧凑,为团聚状空间结构,C正确,D错误;条带状一般是沿河谷分布,A错误;由图可知,不符合同心圆结构,C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错落有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便于前后房屋的采光,彼此相连可以提高土地利用,节约建设成本,②③正确;预防山体滑坡应修建防护设施,而不是依靠房屋,彼此相连不利于防火,①④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共享墙壁不利于通风,而可以提高土地利用,节约成本,A错误;该地位于河谷,读图可知,植被较为稀疏,说明降水少,房屋平顶主要是晾晒粮食等,B错误;凸岸山坡,地势相对高,可以防山洪,C正确;楼层以木板相隔主要用于通风散热,难以防蛇虫,D错误,故选C。
【点睛】俄亚大村被称为“香格里拉明珠”,这里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庄房,这里有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化,象形文字至今仍在这里被传承和使用。俄亚大村这里的房屋建筑,是世界上尤为罕见的一种房屋建筑类型。虽然说他们整个房屋都是用那种,像土块石头一样的东西一块一块堆积起来的,不过他们的房屋都是屋顶和屋顶连接在一起的,从上往下俯瞰的话,所有屋顶都想一大片一大片的样子。
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下图示意1900-2014年美国和日本城镇化进程。完成下面小题。
25. 美国、日本城镇化水平均超过70%,城镇化推进缓慢,后期可能会出现( )
A. 郊区城镇化 B. 虚假城镇化 C. 加速城镇化 D. 逆城镇化
26. 1950年日本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交通拥堵②劳动力不足③经济发展缓慢④环境恶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7. 1972年,日本城镇化率首次超过美国,反映出日本( )
A. 城镇人口更多 B. 城镇等级更高
C. 城镇规模更大 D. 城镇人口比重更高
【答案】25 D 26. C 27. D
【解析】
【25题详解】
美国、日本城镇化水平均超过70%,说明两国的城镇化进入城镇化后期阶段,可能会出现逆城镇化,D正确;郊区城镇化出现在加速阶段,AC错误;虚假城镇化多出现在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B错误。故选D。
【26题详解】
1950年日本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处于城镇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①④正确。二战后的日本拥有的丰富的劳动力、不存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经济发展迅速,②③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日本城镇化率超过美国说明其城镇人口比重较美国高,D正确。美国总人口多于日本,城镇人口多于日本,A错误;城镇等级无法从图反映,B错误;城镇规模无法比较,C错误。故选D。
【点睛】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如下: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中期阶段。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工业基础的发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比重显著提高。后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已经不大,城市化进程趋于稳定,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城市人口比重达到较高水平。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①②③分别是( )
A. 居住、商业、工业 B. 工业、商业、居住
C. 商业、工业、居住 D. 商业、居住、工业
29. 该城市在距离市中心3km范围以内基本没有②功能用地分布,主要原因有( )
①环境污染②支付租金能力较低③市场狭小④基础设施不完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0. ①功能用地在距离市中心5km处分布突然增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交通便捷程度 B. 绿化面积 C. 可用土地规模 D. 文化
【答案】28. C 29. A 30. A
【解析】
【28题详解】
由图可知,①集中在城市中心,随着离中心距离增加,面积下降较快,代表商业区;②在城市中心到3公里范围内在面积很少,在城市外围占地面积较大,应代表工业区;③面积在三种功能区中面积最大,代表居住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
②功能用地代表工业区,在距离市中心3km范围内分布较少,主要是工业对城市有污染,且工业区的支付地租能力较低,无法支付昂贵的地租,①②正确;市中心市场广阔,基础设施更完善,③④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①功能用地代表商业区,在距离市中心5km处分布突然增多,可能是因为该处位于城市干道的十字路口,交通便捷程度高,A正确;绿化面积、可用土地规模、文化对地租的影响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市一般设居住区、工业区、对外交通运输和仓库区、郊区。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设文教区、高科技区、风景游览区、金融贸易区等。各功能区应结合自然条件和功能特点合理配置,避免相互交叉干扰和混杂分布。 工业用地应按当地主导风向配置在生活居住用地的下风侧、河流的下游。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中间配置绿化防护带。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之差)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是反映某一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西藏自治区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一直以来人口稀少,且分布不均。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1965—2017年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1)从地形角度推测西藏自治区人口分布多的地区。
(2)分阶段描述西藏自治区1965-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征。
(3)简述自1970年之后,西藏自治区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4)请为提高西藏自治区人口容量,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
(2)1965-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1970-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保持较高水平;1994-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或缓慢增加)。
(3)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国家政策扶持,养老制度不断完善。
(4)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和用率;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合理开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解析】
【分析】本题以西藏的人口为背景,涉及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的过程特征、人口死亡率下降原因、提高人口容量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自然环境恶劣,因此,人口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气候温暖,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适于人类生活。
【小问2详解】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图中画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曲线,即可看出各个阶段有增长特征:965-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1970-199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保持较高水平;1994-200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
【小问3详解】
人口死亡率下降主要与医疗、生活水平、养老制度完善有关。医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养老制度:国家政策扶持,养老制度不断完善。
【小问4详解】
影响人口容量因素包括经济、科技水平、资源、对外开放程度、生态环境等。发展地方经济,提高经济水平;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和用率;完善交通体系,提高对外的开放程度;注重生态保护,合理开发。
【点睛】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省某城市为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在其西北部开发了北部新城。下图示意该城市北部新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风频分布。
(1)指出图中a、b用地类型,并说明b用地一般在城镇中的分布特点。
(2)说明该新城仓储用地规划的合理之处。
(3)该新城拟将甲地区规划为工业用地,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答案】(1)a用地类型为居住用地,b用地类型为商业用地。分布特点:多分布于城镇中心;多分布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2)仓储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分布在该新城的西南外围,地租较低;仓储物流繁忙,分布在城市外围,可减少对城市中心区交通的影响;仓储用地靠近铁路线,方便物资运输。
(3)合理。理由:甲地区位于城市郊外,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小;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该新城东部发展空间较大,发展工业受用地限制较少。
或不合理。理由:该城市盛行东北风,甲地区位于新城东北部,该地区发展工业,会对城市大气造成污染;甲地区基础设施较落后,前期投资较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安徽省某城市北部新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风频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仓储用地选址的条件、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从图中来看,b主要位于市中心及主干道交汇处,交通便利,符合商业用地的布局规律;a用地面积较大,分布较为广泛,符合居住用地的布局规律。b为商业用地,大多分布于城镇中心或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这里交通便利,人流量较大,市场广阔,因此多呈现点状或条带状分布。
【小问2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城市仓储用地分布在新城的西南外围地区,该地区相对面积较大,又因其位于郊区,其地租较低;从图中来看,该地块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同时靠近交通干线,交通较为便利,便于物流货物运输;同时仓储物流对交通影响较大,布局在城市外围可减少对城市中心区交通的影响。
【小问3详解】
合理。理由:从图中来看,甲地区位于城市郊外,在此布局工业,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小;且该地块靠近高速公路,方便原料产品运输,交通便利;且该新城东部发展空间较大,发展工业受用地限制较少,便于其扩张壮大。
不合理。理由是:从该地风频图来看,该城市盛行东北风,甲地区位于新城东北部,若在该地区发展工业,可能会对城市大气造成污染,导致城区环境质量下降;甲地块远离市区,其基础设施较落后,会导致前期投资较大,资金压力大。广东省名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地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2前二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广东省和山东省人口分别为126亿人和1.01亿人,成为我国人口过亿的省份。下图示意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 2020年,广东成为我国人口第一大省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平坦开阔 B. 经济水平较高
C. 耕地面积较广 D. 矿产资源丰富
2. 新疆和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分别为( )
A 森林资源和太阳辐射 B.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
C. 水资源和热量资源 D. 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
3. 我国东北地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反映出东北地区( )
A. 耕地面积不断萎缩 B. 气候不断变冷
C. 就业压力逐渐变大 D. 居住条件逐渐变差
下图示意俄罗斯按相等人口数量划分的3个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所反映的俄罗斯人口问题是( )
A. 男女比例失调 B. 自然增长率低 C. 人口密度极低 D. 人口分布不平衡
5. 乙区域面积最小,可能是因为该区( )
A. 居住条件更优 B. 寒冷天气漫长 C. 地形起伏较大 D. 矿产资源丰富
6. 为改善俄罗斯目前人口分布格局,俄罗斯应该( )
A. 限制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B. 大力提高南北向交通通达度
C. 积极发展远东地区 D. 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联系
人口是城市的核心资源,而人口增长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图为2012—2022年中国人口增量变化趋势图(单位: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7. 2012-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年份是( )
A. 2012年 B. 2014年 C. 2016年 D. 2021年
8. 2022年,我国总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则未来一定时期内( )
A. 就业机会增多,经济发展加快 B. 儿童数量减少,人口红利增加
C. 人均资源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 D. 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负担加重
9. 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负增长开始早,老龄化更为突出的主要原因为( )
A. 生育观念使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B. 经济因素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C. 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城市人口出生率低
D. 医疗水平提高使人口寿命明显延长
常住人口是指本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居住的人口,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居住的人口。下图示意四川省2014—202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据(单位:万人)。完成下面小题。
10. 据图可以推测2014-2020年四川省( )
A. 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 B. 人口多分布于中部
C. 影响其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D. 以国际人口迁移为主
11. 近年来,四川省户籍人口数量变化较小,是因为四川省( )
A. 人口机械增长率低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C. 人口基数较少 D. 资源环境承载力低
12. 近年来,四川省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反映出四川省( )
A.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 水资源总量增多
C. 农业灌溉条件改善 D. 能源供应增强
残留老龄化现象是指大量年轻人口外迁,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人口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残留老龄化区域迅速增多。完成下面小题。
13.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残留老龄化区域增多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大 B.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增大
C. 人口政策的巨大变化 D. 人口空间迁移逐渐减少
14. 推测下列地区中,残留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地区 B. 京津冀地区 C. 珠江三角洲地区 D. 云贵川山区
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千米,全国人口约336万人(2020年)。如图示意蒙古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气候条件 B. 地形状况 C. 开放程度 D. 消费水平
16. 提高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确途径是( )
A. 大量开发地下水资源 B.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C. 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D. 全力增加耕地数量
川西平原(又名成都平原)某区域村落较多,临水而居,散布于农业用地中。下图为该区域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住宅分散分布有利于( )
A. 加强联系 B. 田间管理 C. 生活取水 D. 防洪避险
18. 图中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是( )
A. 尊卑有序 B. 人地和谐 C. 包容开放 D. 御外凝内
短短几十年,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世界一线城市,区域景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图为不同时期深圳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1964年之前深圳的主要用地类型为( )
①农业用地②居住用地③工业用地④商业用地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20. 体现深圳城镇化最主要的指标是( )
A. 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 B. 城镇规模逐渐扩大
C. 经济总量逐年增加 D.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21. 推测2021年后,深圳市区规模将( )
A. 缓慢扩大 B. 加速扩张 C. 停滞不变 D. 不断萎缩
四川省俄亚大村地处深山,村中的房屋错落有致,密密麻麻地聚集在山坡上,如同“蜂房”一般。这些“蜂房”的主人是生活在这里的纳西族百姓。“蜂房”建筑群位于河流凸岸山坡,房屋彼此相连,相邻两家往往有共享的墙壁,屋顶多为平顶,楼层以木板相隔。下图为俄亚大村位置及“蜂房”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俄亚大村的“蜂房”建筑群分布多呈( )
A. 条带状 B. 同心圆状 C. 团聚状 D. 分散状
23. “蜂房”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分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预防山体滑坡②便于采光③节约建设成本④利于防火、防寒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4. 下列关于“蜂房”民居特色,描述正确的是( )
A. 共享墙壁以便通风透气 B. 房屋平顶以便收集雨水
C. 位于河流凸岸山坡以避山洪 D. 楼层以木板相隔可防蛇虫
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下图示意1900-2014年美国和日本城镇化进程。完成下面小题。
25. 美国、日本城镇化水平均超过70%,城镇化推进缓慢,后期可能会出现( )
A. 郊区城镇化 B. 虚假城镇化 C. 加速城镇化 D. 逆城镇化
26. 1950年日本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
①交通拥堵②劳动力不足③经济发展缓慢④环境恶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7. 1972年,日本城镇化率首次超过美国,反映出日本( )
A. 城镇人口更多 B. 城镇等级更高
C. 城镇规模更大 D. 城镇人口比重更高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该城市主要功能用地①②③分别是( )
A. 居住、商业、工业 B. 工业、商业、居住
C. 商业、工业、居住 D. 商业、居住、工业
29. 该城市在距离市中心3km范围以内基本没有②功能用地分布,主要原因有( )
①环境污染②支付租金能力较低③市场狭小④基础设施不完善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0. ①功能用地在距离市中心5km处分布突然增多,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交通便捷程度 B. 绿化面积 C. 可用土地规模 D. 文化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之差)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是反映某一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西藏自治区由于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一直以来人口稀少,且分布不均。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1965—2017年人口出生率与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1)从地形角度推测西藏自治区人口分布多的地区。
(2)分阶段描述西藏自治区1965-2017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征。
(3)简述自1970年之后,西藏自治区人口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4)请为提高西藏自治区人口容量,提出合理建议。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安徽省某城市为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在其西北部开发了北部新城。下图示意该城市北部新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风频分布。
(1)指出图中a、b用地类型,并说明b用地一般在城镇中分布特点。
(2)说明该新城仓储用地规划的合理之处。
(3)该新城拟将甲地区规划为工业用地,你认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