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4:5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3.湖心亭看雪
第一部分:3W-why?
来一场说走就走旅行的张岱
HuiZhou NO.8 high school
没有他对不出来的对联
天赋异禀的少年张岱
触类旁通
没有他接不上来的对话
没有他赏不出来的画作
官N代
书香世家
张岱墓志铭:
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风流倜傥的青年张岱
爱好广泛
HuiZhou NO.8 high school
1620年前后,家里人陆续去世
迎来转折的中年张岱
国破家亡
家里人去世后参考科举又失败
47岁,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亲友不存于世,故交多入黄泉。
明朝灭亡后,知己朋友也去世
晚年的张岱时常回忆过去
独来独往的晚年张岱
追忆过去
《湖心亭看雪》
就是他回忆过去写的
康熙二十一年,张岱去世,享年93岁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小品是相对于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小品一词后来运用到文学领域,同样也没有严格的明确的定义,凡是短篇杂记一类的文章,均可称之为小品文。小品文体制较为短小精炼。
它是散文的一种,具有融议论、抒情和叙事为一体,篇幅短小,或浅或深,活泼生动的特点。有讽刺小品、实事小品、历史小品、科学小品等。
文体知识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故国之思。
2.学习本文细致入微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技巧。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刻画形象的艺术手法。
4.学习本文将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初读课文
标注字音,划分朗读节奏,品味作者感情:
崇祯
更定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毳衣
强饮
更有
再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
消失

撑(船)
裹、围
n作v,下大雪
时间
人物
张岱
西湖
地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气
大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汽弥漫的样子

小草。比喻轻薄纤细的事物。文中形容船小。
罢了
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
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副词,很、非常
哪能

尽力
等到
低语声

n作v,客居
译文: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一词多义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
代指酒
见余大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非常

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3.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
独往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偶遇佳客
2.再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点明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
第二段:①看雪的具体时间,描写所见西湖雪景;
②亭中会客经过;
③借舟子之口,抒发感慨。
3.找出文中写雪景的句子,分析其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 描
深入研读
1.“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如何理解?
(1)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2)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特立独行、率性任真。
“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3.写赏雪却写到亭上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不多余。
因为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写出了“巧遇知音,醉情自然”的意境,是作者“痴”的一部分。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
(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4.“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文中“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
痴心
对故国的执着守望
对故国的感伤怀念
写法探究
1.巧用白描手法,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作者写景,使用白描写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课堂小结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拓展延伸
写雪景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