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壶口瀑布》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4:55: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2张PPT)
单元导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单元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3.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文体知识
游记
游记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的三要素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2)“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
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所见”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
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文体知识
游记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壶口瀑布》属于写景型游记。
文体知识
17 壶口瀑布
第一课时
1.了解游记的特点;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蕴含的博大宽厚、柔中带刚的民族精神。
学习目标
梁衡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走近作者
铸 告 诫 推 搡 霎 时 驰 骋 漩 涡
寒 噤 迂 回 汩 汩 湿 漉 漉
震 耳 欲 聋 前 呼 后 拥 怒 不 可 遏
jiè
sǎng
shà
jìn

chěng
lóng
字词积累
zhù
è
xuán


【寒噤】寒战。
【潺潺】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出轧】从轧钢机里出来。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整体感知
晋陕两省边境
第一次 雨季
第二次 枯水季节
略写
详写
用简练的语言说说“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整体感知
“壶口”: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成因: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二段中的原句来回答。
精读细研
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作者第一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雨季,细读第2段,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他当时的感受如何。
精读细研
涛声
河水
雾气
瀑布
隐隐如雷
正沸着
弥漫(扑面而来)
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水不断地冲进去、冲进去
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感到可怕
心惊胆战
匆匆逃离
精读细研
作者第二次来到壶口瀑布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细读第3至5段,说说壶口瀑布在枯水季有什么特点。
声音
气势
景物
如丝如缕(柔) 轰然而下(刚)
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季羡林
1.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想到了人——
“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思考探究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民族的精神——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2.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怎样理解文章第六自然段?感受作者在文字中所表达的情感。
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他由黄河的“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3.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景抒情,歌颂黄河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内容总结
17 壶口瀑布
第二课时
1.了解定点换景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文章精妙的语句;
3.学会运用多种修辞及多种感官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目标
1.第二段一开始写别人的告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侧面描写。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细节探究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修辞将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描绘出来的?
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的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3. 第二段中的“不是…而是…”意味着什么?“跌”和“吸”体现出了什么
“不是…而是…”的句式在对比中突出表现了壶口瀑布特殊的地理形态。
“跌”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水流自高处陡然下落的形态,突出表现了壶口瀑布崖高壁陡的地势特点。水本是从上游往下流的,这里却说是被“吸”去的,可见壶口瀑布的水势之大。
4.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5.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雨季的壶口瀑布怎样的特点?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
【听 觉】
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视 觉】
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腾着的水”,“ 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
感受:急慌慌、心还在不住地跳
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6.第二段结尾最后一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衬托瀑布之险,照应中心句,使人感受深刻,省略号更是令人遐想无穷,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做铺垫,也给后文设置了悬念。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
沟底河心
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
运用比喻、对比,将枯水期的黄河比作“一张极大的石床”,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此时黄河的形态。“从从容容”与第一次“大着胆子”形成鲜明对比。
上 游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
“丁”字形象地交代了龙槽与宽宽的河面所构成的形状,也表明了黄河河道在此处陡然变窄,交代了壶口水流迅猛的原因。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
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以“清冷”修饰“灰”,以“寂寂”修饰“蓝”,表现了山、天之静寂,与奔腾的黄河之水形成鲜明的对比;“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写出了奔腾的黄河之水的宏大气势。
龙槽壶口
“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连用几个“跌”字,形象地刻画出水流层层落下的情态。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先是形象地写出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的贴切生动,表现水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然后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地写出了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脚下的石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的窟窟窍窍……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切出一道深沟。”
表面写石头,实则写水。句中的“凿”“旋”“切”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水的力量巨大,写石的形态从侧面烘托了水之力。
归纳总结
1.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
作者在写景过程中善于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情味。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新颖、形象,富有表现力。
2.多感官写景
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把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3.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本文的借景抒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巧妙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