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乡下人家》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乡下人家》第一课时 表格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0:2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1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乡下人家》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乡村生活”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课。这篇课文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替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自然的乡村生活图景。通过这些描写,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且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 课文不仅赞美了乡下人家对生活的热爱,还展现了他们如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样的描述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能引导他们学习作者如何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美好。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解决多音字问题,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第一、二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通过查字典能够自主认识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的老家都在农村,他们对乡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孩子们经常回家帮助爷爷奶奶干农活,因此与课文内容容易产生共鸣。 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他们眼中的乡村“美景”可能并不如课文中描写得那般美好。对于课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只能理解到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课文。 此外,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法与过程,但他们可能不太关注身边的景物,对于课文中描绘的平凡景物和普通场面可能觉得司空见惯,无法深入体味文中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景物,通过观察和朗读,引起共鸣,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
2.自读感悟,想象乡村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
3.揣摩优美的语句。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自读感悟,想象乡村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揣摩优美的语句。
核心问题 自读感悟,想象乡村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学生观察插图后齐读课题。 生答:乡村很美丽,空气很清新。 生答:乡村很有趣,有很多动物,还有很多庄稼和花儿。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看完图片,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学生齐读课题“乡下人家”。 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对乡村的感知。 3. 简介作者 在《乡下人家》这一课的教学中,插图的出示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通过观察插图,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还留下了对金黄稻田、门前小溪以及悠闲鸡鸭等风景的深刻印象。随后,当揭示课题“乡下人家”时,学生们齐读课题,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紧接着,分小组交流对乡村的感知,学生们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想法,增进了对乡村生活的理解。而简介作者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课文背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这一连串的教学步骤,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还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深入理解《乡下人家》这一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读文本 1.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认读生字,练写生字,理解词语。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思考。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 5.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6.生答: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7.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 生答:是课文的最后一节。 全班齐读最后一节。学生自由讨论。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会认字:构 冠 朴 素 率 倘 附 捣 绘 谐 (1)生字学习。 (2)书写指导。 (3)词语理解。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配几幅图,分别给每幅图起个名字。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6.教师总结。 7.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8.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9.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 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1.自学课文生字词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词汇积累。在解决生字词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这有助于他们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同时,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这个教学环节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纠正错误,提升书写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字词,为后续的课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综合运用学生的听、说、读、写、画等多种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并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4.这一环节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小组交流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认可,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同时,通过交流,学生还能发现自己在阅读和理解上的不足,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5.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的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展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拓展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是一种高效、有益的教学方式。 6.通过总结这些画面,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7.通过默读,学生能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文本中,仔细品味每个字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寻找概括乡下人家特点的小节,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和细致分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信息筛选和归纳能力。 8.通过默读和寻找中心段落,学生需要深入思考并总结课文的主要思想和核心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发现自己的理解可能存在的不足,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9.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小结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讨论中能够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感受,拓展思维,丰富认识。而教师的小结则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明确重点,加深对整段话含义的理解。
三、总结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感受美。 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通过阅读最后一小节,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乡下人家的美。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展现了乡下人家独特的生活场景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仿佛置身于乡村之中,感受到那种宁静、自然、和谐的美,从而加深对乡下人家特点的理解。
作业设计 1.书写本课生字;2.抄写本课词语;3.抄写你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乡下人家 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真是感慨良多,仿佛经历了一场知识的“乡村之旅”。这次的《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们一起走进了那充满田园风光的乡下世界,一起品味了那份独特的乡村情怀。 课上,我尝试了各种教学方法,从小组交流到全班齐读,从默读到讨论,每一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看到他们那么投入,那么热情,我心里真是既欣慰又激动。 特别是当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时,我能感受到学生们被那种乡村的美深深吸引。他们的眼神里闪烁着好奇与向往,仿佛已经置身于那片绿意盎然的田野之中,感受到了那种宁静与和谐。 当然,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独特”和“迷人”这两个词时,我可能没有完全打开学生的思路,没有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应该更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更细心地捕捉他们的思维火花。 此外,我也意识到,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都是不同的,我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总的来说,这堂《乡下人家》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收获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更加用心,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感受到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