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是谁在回忆16年前的事?
十六年前是哪一年?
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
首尾呼应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1927年4月28日
那年春天(才过了两天、第二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28日黄昏、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那年春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
28日黄昏
被捕前
被捕时
被捕后
遇害后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他。
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其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李大钊时年38岁。
还有哪些细节,你觉得值得细读 请在相关段落旁边作批注。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思考: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
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父亲
来的人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对比
早出晚归
烧掉文件和书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国民革命军,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
1927年春天
局势危急
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1926年春天
必须争分夺秒工作
找一找课文还有哪些前后照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前后照应的好处。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这样前后照应,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感染力,更加突出当时社会局势的险峻。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前面埋下伏笔
后面揭示答案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形成呼应,特别是两次出现李大钊遇害的日期,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遇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课后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