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6 12:3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保持稳定
C.种群密度无法用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虫,是从改变b的角度降低种群密度
2.下列关于群落类型和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群落演替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状态后,就不会再有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改变
3.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D.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增强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光照、声音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远离农田,属于生物防治
B.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来自非生物环境
C.生态系统中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某种鸟类通过点头或鞠躬追求配偶,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下列关于设计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缸的生物必须成分齐全,比例适宜
B.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以保证能量的供应
C.生态缸内的多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D.应定时向生态缸内通气,以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及土壤的湿度
B.该实验能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第1、4组的落叶不被分解,第2、3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7.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牧业生产中缩短食物链不利于减小生态足迹
B.“桑基鱼塘”生产模式能够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D.绿色出行、使用低能耗电器,能减小生态足迹
8.下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途径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途径⑦主要通过呼吸作用实现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9.研究者跟踪调查某地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之比,记为λ,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λ 1.00 1.00 0.80 1.25 1.00 1.25 1.75 2.00 2.00
A.2014年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与2011年基本相同
B.可通过标记重捕法来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
C.可根据λ值预测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D.2014~2018年,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2017年并未达到K值
10.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其中P、A、B、C、D、E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P、A、B、C、D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B.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的可能性越小
C.大量污水持续输入河流后,会导致该河流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会发生负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1.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球计数板(1mm×1mm×0.1mm)(25×16格)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第6天(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约为5×108个/mL
B.该实验有对照实验
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培养液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
D.图2中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
12.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某研究小组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泥层中,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调查范围内,两种滩涂均在0~5cm层物种最多,在20~25cm层物种最少
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该群落的结构
13.某人工鱼塘的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如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图1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D2/(A2+B2+C2)
B.图1中A1、A2和图2中E都可以表示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鲢鱼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B表示
D.乌鳢捕食鲢鱼后剩余的食物残渣中的能量可用图2中的A表示
14.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15.下图是某森林火灾后的物种丰富度、优势物种高度、植物甲的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土壤中保留的繁殖体(如地下茎等)可以加快该地的群落演替
B.优势物种高度的逐渐增加是因为长得高的植物在竞争阳光中更具优势
C.30年后植物甲的种群密度下降说明植物甲不适应该地环境条件
D.随着群落不断地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16.2022年北京冬奥会通过建立动植物监测系统、动物救助中心、低碳交通保障体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等多项举措,兑现了“绿色办奥”的庄严承诺,成为历史上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不正确的( )
A.垃圾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B.北京冬奥会采取的系列措施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C.“碳中和”是指生产者CO2吸收量等于所有生物CO2的释放量
D.冬奥会工程建设遵循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保障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17.在自然界中,物种的竞争能力并非全为严格线性排序,如图a所示。如果每个物种的竞争优势随着资源或生长阶段发生变化,就会形成促进物种共存的非传递性竞争,如图b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图a的传递性竞争环境中,种间生态位分化能促进物种共存
B.图b中的非传递性竞争能促进物种A、物种B、物种C在同一生态位中共存
C.传递性竞争可能会导致环境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D.处于非传递性竞争中的物种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值上
18.在自然界中,水蚤与三刺鱼、三刺鱼与翠鸟之间存在捕食关系。科研小组利用不同密度水蚤的人工水域和悬挂在水域上的翠鸟模型,研究了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的取食行为,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蚤密度、有无翠鸟模型、饥饿状态下的三刺鱼都属于自变量
B.实验过程中,三刺鱼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捕食者
C.实验过程中,翠鸟模型传递给三刺鱼的是物理信息
D.有“危险”时,三刺鱼的取食次数会随水蚤密度的增大而减少
19.我国科学家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H,该菌能以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为原料,在实验室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生PHA等新型高附加值的可降解材料,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在发酵工程中选育出优良的菌种后即可在发酵罐内发酵
B.用嗜盐单胞菌H发酵产生PHA时,要给予无氧发酵等条件
C.培养过程中可用平板划线法对样品中活菌进行接种和计数
D.发酵罐内可检测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也可添加必需营养
20.通过发酵技术可获得单细胞蛋白。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能使家畜、家禽增重快,产奶或产蛋量显著提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发酵工程可以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单细胞蛋白
B.发酵所需的培养基要严格灭菌,发酵设备不需要灭菌
C.可采用过滤、沉淀等方法将单细胞蛋白与发酵液分离
D.利用发酵工程生产单细胞蛋白所用的菌种通常是混合菌种
21.进行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时,利用的培养基组分及含量如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分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糖 H2O
含量 1.4g 2.1g 0.2g 10.0g 1.0g 15.0g 定容1000mL
A.KH2PO4和Na2HPO4既可为菌体提供无机盐,又可调节培养基的pH
B.尿素既可为尿素分解菌提供氮源,又可对培养基中的微生物起选择作用
C.琼脂糖可以为尿素分解菌提供碳源,不仅仅只起到凝固剂的作用
D.在上述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进一步鉴定出尿素分解菌
22.某种难以降解的物质S,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研究人员按照下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S的细菌菌株。甲、乙是两种培养基,甲的组分为无机盐、水和S,乙的组分为无机盐、水、S和物质X。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对培养基进行灭菌
B.甲、乙均为选择培养基,物质X可能是琼脂
C.步骤③将M中的菌液接种到乙上所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D.步骤④要挑取单个菌落接种,经⑤筛选出高效降解S的菌株。
23.袋装酸奶的包装上通常都会注明“胀袋勿食”。某同学选择—过期的胀袋密封酸奶,按图中的操作流程,研究其中的某微生物生长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巴氏消毒法可杀死牛奶的微生物和芽孢,但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B.酸奶胀袋是由于其中的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C.利用图示方法向培养基接种需要使用接种环,接种前和接种后都要对其进行灼烧灭菌
D.若3个平板的平均菌落数是180个,则1mL酸奶中该微生物个数为9×106个
24.培养胡萝卜根组织可获得试管苗,获得试管苗的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通过该技术保持植物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
B.从步骤⑤到步骤⑥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主要是因为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
C.步骤②中消毒的原则是既能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要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D.步骤⑥要进行照光培养,诱导叶绿素的形成,使试管苗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5.为给工厂繁殖脱毒甘薯苗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科研人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甘薯茎尖(外植体)大小对诱导分化苗和脱毒苗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茎尖大小 外植体数/个 分化苗数/株 脱毒苗数/株
小于0.3 mm 20 1 1
0.3~0.5 mm 20 10 7
大于0.6 mm 20 13 4
A.脱分化过程中应给予充足光照使其进行光合作用
B.在不同的培养阶段,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和比例不同
C.培育脱毒苗时依据的原理有基因突变和细胞的全能性
D.0.3~0.5mm大小的茎尖最有利于获得抗病毒的特性
第Ⅱ卷(填空题 共50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26.(9分)福寿螺原产于亚马孙河流域,我国引入后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一些地方的秧苗遭到啃食,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1)在亚马孙河流域,由于鸟类、鳖等与福寿螺之间形成了_________关系,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福寿螺的_________。
(2)福寿螺在我国野外由于缺少_________而迅速蔓延,此时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类似于“_________”形曲线。欲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_________法。
(3)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有人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下图是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
①_________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数量会明显减少。
②从种群特征上分析,导致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③实验结果证明:_________。
27.(13分)保护生态学中,常将旗舰种(指能够吸引公众关注的物种)作为生态保护活动的象征。太白山是全球旗舰种——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太白山植被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群落中还分布着羚牛、川金丝猴、黑熊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
(1)太白山中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错落有致,构成了群落的_________。灌木层的秦岭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有人调查了大熊猫部分栖息地不同龄级秦岭箭竹的比例,结果如图1,据此分析,箭竹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______。
(2)图2为该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IV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大熊猫可消化75%~90%的粗蛋白,但只能消化8%的粗纤维。对竹子开花前后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检测结果如图3和4,据此推测,箭竹开花_________(填“有利于”或“不利于”)对于大熊猫觅食,依据是_________。竹林开花是影响大熊猫种群生存最重要的_________(填“密度制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4)经测算,大熊猫粪便中的竹纤维比例大约占80%,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大熊猫摄食竹子的能量远多于其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_。
(5)大熊猫对人类有观赏、科学研究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为了更好的保护华南虎和大熊猫,我国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同时在已经遭到破坏的栖息地采取引种当地植被等措施逐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濒危动物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措施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原理。
28.(9分)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是人类需要进行防治的课题。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1)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_________,群落发生_________演替。与自然演替相比,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
(2)三裂叶豚草是辽宁省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方法: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实验结果是:____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试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试验结果见表。注:野艾蒿(植物),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
组别 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A:三裂叶豚草 8.07 12.24 12.21
B:三裂叶豚草+锈菌 7.65 6.43 4.77
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 8.10 12.43 12.78
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 4.89 4.02 3.12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4)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是_________;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为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可以采取的治理措施是_________。
29.(11分)尿素[CO(NH2)2]含氮量高,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氮肥,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某科研小组为了将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纯化培养,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回答相关问题:
成分 KH2PO4 Na2HPO4 MgSO4·7H2O 葡萄糖 尿素 琼脂
含量(g) 1.4 2.1 0.2 10.0 1.0 15.0
操作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毫升
(1)上表是尿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配方,在此基础上,培养基还需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写出两点)。
(2)本实验中有两组对照,一组是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和选择培养基平板,另一组是已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前一组的平板上如果_________,可以说明培养基在使用前未被杂菌污染;后一组的平板上如果_________,可以说明选择培养基具有选择作用。
(3)下图中图2所示方法接种工具至少需灼烧灭菌_________次。
(4)将5g土壤溶于45mL无菌水,再稀释105倍,按图[ ]_________(填数字及名称)接种方式将0.1mL样品接种到3个培养基上,统计菌落数目为134、131、137,据此可得出每克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活菌数约为_________个。若某同学利用相同样品进行接种,只统计出34个菌落,出现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5)土壤中的某些固氮菌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作为氮源(如圆褐固氮菌能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NH3),请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平板上分离得到的细菌是否是固氮菌(写出简要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_________。
30.(8分)烟草冠瘿瘤B6S3细胞为白色细胞,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发育为绿色组织,但其细胞核中含控制生长素合成的基因。矮牵牛为绿色植株,不含控制生长素合成的基因,其细胞的生长发育必须摄取外源生长素。科研人员将这两种细胞的原生质体经融合、筛选和培养获得了杂种植株。回答下列问题:
(1)在离体条件下培养植物的细胞,可获得试管苗,其原理是_________。不同细胞的原生质体能相互融合,依赖于_________。
(2)这两种细胞融合时,培养基上有白色和绿色的再生细胞团,筛选杂种细胞时应先淘汰___________色的细胞团,若只考虑细胞两两融合,剩余的细胞团中可能的融合情况有_________,再将剩余的细胞团转移到_________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
(3)下图中A、B、C表示不同的培养结果,该不同结果的出现主要是由培养基中_________不同造成的。C中的根是由愈伤组织经过_________形成的。
答案
1-5CBCAD 6-10DACDC 11-15CDBAC 16-20CDADC 21-25 CCDBB
26.(9分)(1)捕食 种群密度
(2)天敌 J 样方
(3)6月中旬到7月中旬 出生率基本为零 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效果十分明显(2分)
27.(13分)(1) 垂直结构 衰退型
(2)太阳能 热能
(3)不利于 与未开花竹相比,开花竹(各器官)粗蛋白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升高(2分)
密度制约
(4)大熊猫摄食竹子的能量一部分随粪便流入分解者,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分)
(5)直接 协调 整体
28.(9分)(1) 降低 次生 人类活动往往使演替按照于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2分)
(3) 野艾蒿 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 种植野艾蒿 喷洒锈菌
29.(11分)(1)pH、溶解氧
(2)没有菌落生长菌 落数显著多于同一稀释度的选择培养基平板上的
(3)5
(4) 1 稀释涂布平板法 1.34×109(2分) 涂布器灼烧后未冷却或培养液未摇匀,样品中菌体数量少
(5)将平板上分离得到细菌接种到无氮源的培养基上培养,若能生长,说明该菌为固氮菌,否则不是固氮菌(2分)
30.(8分)(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2)白 矮牵牛细胞和矮牵牛细胞融合、矮牵牛细胞和烟草冠瘿瘤B6S3细胞融合(2分) 不含生长素
(3)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用量 再分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