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新题训练: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一)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池非不深也 ( ) (2)兵革非不坚利也( ) (3)亲戚畔之(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乙】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③上犯禁,凌上犯禁④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选自《管子》,有删改)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危乡:不安于本土。③凌:侵犯,违抗。④犯禁:触犯禁令。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用了攻城失败的例子证明了“地利不如人和”,从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
B.【甲】文语句流畅、气势恢宏,借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C.【乙】文从“民富”和“民贫”两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治国之道的结论。
D.两篇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多助”与“寡助”,“易治”与“难治”,对比鲜明。
5.【甲】【乙】两篇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本论述其异同?(4分)
1.(1)护城河;(2)兵器;(3)同“叛”,背叛
2.(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形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人心向背。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A(甲文用了攻城失败的例子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
5.甲文侧重于从政治上论述,倡导施行仁政;乙文侧重于从经济上论述,倡导让百姓生活富足。甲乙两文都重视“百姓”的重要性,主张把“民”放在治理国家的重要地位。
【参考译文】
但凡治理国家的方法,必须首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难以统治。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就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重视自己的产业就能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如果百姓尊敬官吏害怕犯罪就容易统治。百姓贫穷就不安心生活在家乡,并且轻视自家的产业,就敢于冒犯上级违犯法令,如果百姓敢冒犯官吏违犯法令就难以统治了。所以太平无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富裕,动乱多事的国家中(百姓)长久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能)统治他们。
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二)
【甲】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 下降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 虑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使内外异法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诚宜开张圣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以光先帝遗德/而承天子之宠光/浮光跃金
D.愚以为宫中之事/愚公移山/故余虽愚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乙】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微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②四门,明四目,达四聪③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⑤,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⑥,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泛指草野鄙陋之人。②辟:打开。③聪:听力好。④靖言庸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⑤朱异:在梁为官,任散骑常侍。⑥壅( yong )蔽:隔绝蒙蔽。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何谓为明君暗君( ) (2)不能塞也 ( )
(3)梁武帝信朱异 ( ) (4)太宗甚善其言( )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不得闻也
5.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诸葛亮首先向后主刘禅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处境。
B.乙文中魏徵认为应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做到"下情必得上通"。
C.两篇文章中臣子都向君主提出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和严明赏罚的建议。
D.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都是以议论为主,且议论、记叙等方式相结合。
1.B(3分)( A.朝廷/朝廷/在心里; B.确实; C.发扬光大/光耀/月光; D.我,谦称/人名/愚笨)
2.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赞扬批评,不应标准不同。(4分)
3.(4分)(1)明:圣明(1分);(2)塞:蒙蔽(1分);(3)信:偏信、听信(1分);(4)善:称赞、赞赏(1分)
4.(3分)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每断对1处给1分)
5.C(3分)(乙文没有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作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君主之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打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稣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的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没有听说。梁武帝偏信朱异,侯景兴兵作乱发动军队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因而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也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的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面的情况就一定能上达。”唐太宗很赞赏魏征的话。
(三)
【甲】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曾益其所不能( )(3)而后喻(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微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守业。③草味:此指开创国家。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连续列举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艰苦环境能造就人才,论证严密,雄辩有力。
B.甲文多运用排比句和对仗句,读来气势充沛,增强了说服力,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
C.乙文唐太宗否认了房玄龄"创业难"的观点,他认为当下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守成之难"。
D.甲乙两文都阐述了治国的主张,甲文铺排论述层层推进,乙文对话恳切道理深刻。
5.孟子与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何共同点?他们分别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4分)
1.(1)选拔,任用;(2)同“增”,增加;(3)明白,了解
2.(1)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2)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3.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4.C(唐太宗并没有否认房玄龄“创业难”的观点,只是认为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5.孟子和唐太宗都强调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孟子先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面强调个体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再从反面提出国家忧患意识的重要性。唐太宗则通过发问论辩的方式引出当下的“守成之难”,告诫大臣要警惕富贵儿导致骄奢,产生祸乱,要有“忧患意识”。
【参考译文】
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玄龄等人行礼道:“陛下说这一番话,是国家百姓的福气呀!”
(四)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贤者能勿丧耳( ) (3)蹴尔而与之(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乙】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长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既无受鱼而不免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必有下人之色/五色交辉 B.夫即受鱼/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C.则免于相/亦免冠徒跳 D.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有恃无恐
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
B.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
C.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
D.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
5.请结合甲乙两篇选文,分别从文章观点和给你的启示两方面比较分析。(4分)
1.(3分)
(1)患:祸患、灾难(1分);(2)丧:丧失(1分);(3)蹴:踩踏(1分)
2.(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2分)
(2)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2分)
3.B(3分)( A.脸色/颜色、色彩; B.接受; C.被免去/摘掉、脱掉; D.依靠/依仗) 能
4.D(3分)(公孙仪相鲁而嗜 是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
5.(4分)
①观点:甲文的观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的观点是“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2分)
②启示:甲文强调“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是孟子性善的体现,告诉我们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乙文通过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启发我们“清白做人,堂正为官”。(2分)(观点和启示各2分)
【参考译文】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国人献给他鱼,他却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们献给我的鱼,我就必定要迁就于他们的脸色;迁就于他们,就必定会歪曲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这样我就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虽然(我)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我)爱吃鱼,但别人不用送给我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这是告诉人们,依靠为自己办事的人不如自己去办事。
(五)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琉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河东集》)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为坻,为屿( ) (3)日光下澈(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乙】
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①。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②之音,惊川聒谷,溯③奔之势,状同洪河④。北流入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⑤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注释】①譬头山:和"阳水"均在山东青州。②澎赑:瀑布形成的轰鸣声。③溯:水流猛激的样子。④洪河:古多指黄河。⑤郭金、紫惠:人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阳水又东北流/巴东三峡巫峡长 B.俗谓是山为磐头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赋诗言意/今人诗赋于其上 D.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
5.甲乙两篇选文都描写了山、水等自然景物,但景中所含之情不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4分)
1.(3分)
(1)向西;(1分)(2)水中的高地;(1分)(3)穿透(1分)
2.(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2)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3分)( A.向东/"巴东"是地名; B.这座/这样的; C.吟或者写/古代的一种文体; D.遗憾)
4.(3分)
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每断对1处给1分。)
5.(4分)
甲文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把周围环境与个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地反映了作者的孤寂、凄凉的心境。(2分)乙文中"郭金紫惠⑤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的叙述卒章显志。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写诗(吟诗)抒发内心感受,终日嬉戏畅游,直接表明羁旅漂泊的心得到慰藉。(2分)
【参考译文】
汉水又向东北流,石井水注入。这支水发源于南山,山顶敞开,望去像门似的,俗称此山为磨头山。此水向北流注入一口大井,与广城东侧交接,三面石块堆垒,深达四丈有余。水流汹涌,成为瀑布一泻而下,瀑布形成的轰鸣声,惊扰川流,震撼山谷,水势奔腾激荡,形如黄河一般。向北流注入阳水。我生长在东齐,曾多次在瀑布下面游玩,中间阔别多年,于是累积了很多年,后来又因公事,再次到海岱,与郭金、紫惠一起游石井,写诗(吟诗)抒发内心感受,终日嬉戏畅游,特别能慰藉我们这颗羁旅漂泊之心。只是令人遗憾的是此水时通时断而已。
(六)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展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楼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选自《宋濂全集》)
【乙】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人名,东汉时期的学者。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 ) (2)主人日再食( )
(3)腰白玉之环 ( ) (4)缀公卿之后( )
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负笈从师/至于负者歌于途 B.以记其事/记承天寺夜游
C.临终诫曰/诫子书 D.虽死犹存/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想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5.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写求学的艰苦。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
B.甲文作者内心充实、意志坚强, 忘记了生活的艰苦,专注于学习。
C.乙文写任末生活条件艰苦,夜晚在月光下或点燃枯草杂木照明看书。
D.两篇选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克服各种恶劣条件求学的坚韧。
1.(4分)
(1)鞋子;(2)供养,给.…吃;
(3)在腰间佩戴;(4)跟随
2.D(3分)( A.背着; B.记录; C.告诫; D.活着/幸存)
3.(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2分)
(2)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2分)
4.(3分)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每断对1处给1分)
5.D(3分)(乙文虽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不是在"突出人物克服各种恶劣条件求学的坚韧"方面,而是突出任末心中好学者与不学者的效果差异。)
【参考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用来记录下它。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他们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经常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