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1)(山东专用)·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
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
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段话应该作何解?
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
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
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
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
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
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的投影与纹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
(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
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
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和人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
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
D.《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笔法影响深远。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
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
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
5.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点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活现状。
C.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
C.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D.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8.“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在《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这篇小说中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的陶渊明的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 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 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 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 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 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 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送邬三落第还乡
钱起
郢客①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
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
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
名宦②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
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③招贤会有时。
【注】 ①郢客:指邬三。②名宦:名声和官职。③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年失路”写自己,“千里思亲”写邬三,时间和空间对举,既悲己,又伤人。
B.“关中新月”实写送别的情景,“江上残花”是别后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C.“荷衣垂钓且安命”和《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的“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D.诗歌语言既质朴通俗,又含蓄隽永,如“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等。
16.诗歌蕴含着诗人对邬三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
(2)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两种 ① 的人生态度,“躺平”和“内卷”的说法在年轻人群体中颇为流行。而随着“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新晋流行语,“45度青年”一词也 ② ,逐渐走入网络视野,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那么什么叫作“45度青年”呢?如果说“躺平”是0度,( A ),那么45度就是不完全躺平,也不完全内卷的中庸姿态。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部分年轻人面对高压力的社会环境就选择享受生活,呼吁“躺平”,却又不肯看着同龄人就这样将自己远远落在身后。于是乎,便也就“躺不平”。 ③ 的境遇下,部分年轻人选择成为“45度青年”,不彻底“躺平”,也不彻底“内卷”。
( B ),“45度青年”的“躺平”更多是暂时性的,更像是预备跑步的姿势,虽然看起来没有拼尽全力的奔跑,但是正在为后续的奔跑做准备。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与“躺平”者实际上完全相反,( C ),也避免自己被社会、生活压力裹挟着被迫“内卷”。
关于“45度青年”,我们需要为他们的后续奔跑注入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开拓,为他们的目标实现强力护航,助力他们冲锋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够着吃力,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很远,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摘自朱自清《冬天》)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重复累赘,但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50天冲刺逆袭卷(1)(山东专用)·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采访。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
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27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正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30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留下了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
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段话应该作何解?
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
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
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
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
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85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
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的投影与纹理。“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
(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
B.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C.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
D.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和人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苏轼所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理解有误,原文为蒋蓝“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表述的主体不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
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C.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
D.《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笔法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推理不当,由原文苏轼是“第一个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不能推出苏轼在黄州时他的随笔成就最高。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拾薪汲涧煎茶外,依杖闲看云去留。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D.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项,诗句写白日漫长,诗人只好闲作草书、细乳分茶,看似闲适恬静,但日中无聊更多地暗示诗人无事可做的郁闷和惆怅,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等待中的落寞,这种“闲”的内在不是“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
4.关于本篇访谈在问题设置上的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
B.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
C.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从开篇自序到新书后记,设问层次清晰,环环相扣。
D.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文体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记者按照《苏东坡辞典》的章节顺序来设置问题”分析错误,记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依然是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设置的,本文设问的顺序不是章节顺序,而是由“苏东坡的世界观和人生坎坷的原因”出发,到“他的创作主张”,再到“他的散文成就”,问题设置从人到文,从浅到深。
5.请结合材料内容就《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点评。(6分)
【答案】①儒释道思想贯穿于苏轼的一生,并在《赤壁赋》中呈现出左右互搏、三足鼎立的状态。“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以及对曹操的赞颂表明苏轼“尊主”“泽民”的儒家入世思想。“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共适美景”体现了物我等同、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本真的道家避世思想。“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茫然”符合禅宗追求空灵的审美意境,以水月为喻,阐述事物的瞬息变化中寓含着永恒,符合佛家超世思想。
②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虽作于贬谪时期,但《赤壁赋》传达的却是历经磨难后的豁达旷阔,《赤壁赋》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妄,佛家与道家消极避世思想在他身上呈现出顺不骄、逆而安的人生态度与乐观洒脱、超逸旷达的襟怀,这是对儒家入世思想遭遇挫折的补充和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观点的分析、运用能力。
运用文本观点,对《赤壁赋》主要思想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活现状。
C.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错误。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中含着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宣、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表明他们并未深受父亲影响,以父亲为榜样。故选D。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
C.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D.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错误,第一次“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有厌恶,没有愤怒、仇恨。
B.“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错误,父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且陶渊明失望的是儿子胸无大志。
D.“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分析错误。开头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深化主题。故选C。
8.“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体现了陶渊明性格的转变。作者塑造的陶渊明由淡泊名利、心系田园转变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希望名留青史。
②让陶渊明与孩子们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此联系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暗示了当时国民的软弱和退让,缺乏血性。
③点明了小说主题。作者希望年青人在民族危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能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在人物形象上,“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是陶渊明对孩子们说的话,这句话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可见其积极入世的心态,而不再是淡泊名利、心系田园,体现了陶渊明性格的转变。
在内容上,陶渊明与孩子们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这是阿端说的话,表明他重名节的思想,但也有逃避退缩之嫌;“留名声的事情”“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这是阿宣和阿舒的话,有着明显的软弱和自欺。作者在此联系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孩子们的言行暗示了当时国民的软弱和退让,缺乏血性。
从主题上,点明了小说主题。结合写作背景“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可知,此时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进行军事演习,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关头,作者借陶渊明的口表达出自己的希望,年青人应该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贡献。
9.在《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这篇小说中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的陶渊明的形象。(6分)
【答案】①虽归隐田园,仍忧心国事。他退隐之后,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刘裕是否造反,“但愿这不是事实”道出了他对时局的牵挂;看到朝廷有中兴的气象,“高兴得很”,还想“北上游历一转”,体现出他对朝廷中兴的期盼;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的消息”,说明他关心国家的未来。
②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开始教育孩子要“有血气”,要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听到东晋灭亡的确切消息后,感叹“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后悔自己当年的不作为。
③对篡权夺位的刘裕十分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他连夜动笔,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想要给后人“留一点教训”,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小说“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但愿这不是事实呵”“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的消息”可知,这篇小说中陶渊明虽归隐田园,仍忧心国事。他退隐之后,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刘裕是否造反,道出了他对时局的牵挂;看到朝廷有中兴的气象高兴,体现出他对朝廷中兴的期盼,说明他关心国家的未来。
由小说“‘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可知,这篇小说中陶渊明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教育儿子要建功立业,听到东晋灭亡的确切消息后,后悔自己当年的不作为。
由小说“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可知,这篇小说中陶渊明对篡权夺位的刘裕十分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他连夜动笔,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想要给后人“留一点教训”,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殺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毅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微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答案】C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出”作谓语,“于东方”作后置状语,故应在C处断开;同样,“观兵”作谓语,“于东夷”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循海”作状语,“而”是修饰连词,“归”作谓语,故应在H处断开。
故应在CEH处断开。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会,会集,与《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的“会”意思相同。
B. 次,停留、驻扎,与《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的“次”意思相同。
C. 虞,料想,与“不虞之誉”中的“虞”意思相同,与“尔虞我诈”中的“虞”意思不同。
D. 病,担忧、担心,与《论语》中“不病人之不己知”的“病”意义和用法均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各国诸侯十分害怕,(于是)集合结盟,来图谋削弱秦国。
B.错误。“次”,停留、驻扎;/编入、编排。句意:驻扎在陉地。/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C.正确。“虞”,料想;/料想;/欺骗。句意: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或声誉。/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D.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担心。句意: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故选B。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国讨伐楚国,楚派屈完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 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既讲究诸侯国间外交上的必要礼节,又不卑不亢地坚定回应,最后与诸侯联军结成盟约。
C. 郑申侯表面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但在见齐侯时却又提出相反意见,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并拘捕了辕涛涂。
D. 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能力。
A.“楚派屈完前来交涉”错,原文“楚子使与师言曰”,是说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夏,楚子使屈完如师”,是说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的。可见选项中涉及的使者不是屈完。
故选A。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答案】
(1)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
(2)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共”,供应;“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是”,此。
(2)“以力”,凭借武力;“以为城”,把方城作为城墙;“池”,护城河;“无所”,没什么可用的办法。
14.《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进行了哪些补充?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倾向?(3分)
【答案】(1)①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 ②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
(2)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根据“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概括为:补充了许穆公去世地点和葬礼规格;
根据“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概括为:阐释了周礼中诸侯的葬礼制度。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僖公四年春,周历正月,齐桓公会集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等诸侯军队入侵蔡国。蔡军溃败。齐桓公就接着进攻楚国,驻扎在陉地。夏天,许穆公卒于军中。楚国派遣屈完来向诸侯联军会盟,在召陵结盟。齐人拘捕了陈国大夫辕涛涂。为许穆公下葬。
材料二:
鲁僖公四年春,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攻打蔡国,蔡军溃败,于是讨伐楚国。楚成王派遣使者来到军中,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以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说:‘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不向王室进贡物品,王室祭祀时供应不足,王室没有缩酒的办法,我为此来征收贡品。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为此而来责问。”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送来,这确是我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昭王没有回去,君王还是问水边上的人吧!”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夏季,楚成王派遣屈完到诸侯军驻地。诸侯军队撤退,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我国赐福,承蒙君王亲自来招抚我君,这正是我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凭借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您的军队虽多,也没什么可用的办法。”屈完与各诸侯订立了盟约。陈国的辕涛涂对郑国的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就很好了。”申侯说:“好。”辕涛涂就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同意了。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这就可以了。”齐桓公很高兴,将虎牢赏给他,而把辕涛涂抓了起来。秋天,讨伐陈国,是讨伐不忠诚的人。冬季,叔孙戴伯带兵会合诸侯的军队侵犯陈国。陈国求和,便把辕涛涂放回去了。许穆公死在军中,用安葬侯的制度安葬他,这是合于礼的。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天子的礼服入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送邬三落第还乡
钱起
郢客①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
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
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
名宦②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
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③招贤会有时。
【注】 ①郢客:指邬三。②名宦:名声和官职。③金马: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十年失路”写自己,“千里思亲”写邬三,时间和空间对举,既悲己,又伤人。
B.“关中新月”实写送别的情景,“江上残花”是别后想象,虚实结合,寓情于景。
C.“荷衣垂钓且安命”和《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的“荷”有相同的象征意义。
D.诗歌语言既质朴通俗,又含蓄隽永,如“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项,“‘十年失路’写自己”“既悲己”错误,“十年失路谁知己”写的是邬三,是说邬三世无知己,长期以来不得志。
16.诗歌蕴含着诗人对邬三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对邬三才华的赞美。诗人认为邬三才华突出,绝世稀有。
②对邬三无人赏识、科举落第的同情。世无知己,无人引荐,邬三科举落第,悲伤独归。
③对邬三的劝慰。诗人劝慰邬三姑且荷衣垂钓,等待时机,朝廷定会金马招贤。
④对邬三的惜别。诗人设宴送别,对月举樽。离别之情,尽在酒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蕴含情感理解的能力。
回答此类考题,应从诗歌标题及诗句中关键词进行提取。根据“郢客文章绝世稀”可知,诗人开篇就对邬三的才华进行赞美,认为邬三的文章绝世稀有,才华突出。根据 “十年失路谁知己”可知,邬三在十年的科举之路上勤学努力,一心求取功名,可惜他没有中举,他又世无知己,无人引荐;“千里思亲独远归”写出邬三科举落第,没有人帮助他,他悲伤不已,但又没有办法,只能独自回家。表达了诗人对邬三无人赏识、科举落第的同情。“名宦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是诗人对邬三的劝慰之语,诗人劝慰邬三不要悲观失望,自古无人举荐晚任官,不要因为落第而悲伤,希望他姑且荷衣垂钓,等待时机,朝廷定会金马招贤。“关中新月对离尊”是诗人设宴为邬三送别之景,他们对月举樽。离别之情,尽在酒中,表达了诗人对邬三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真切地描绘出“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生活环境。
(2)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_______________”,指出“小”也会酿成大的祸患。
3)古代很多节日记录着先民们的农事劳动生活,如社日,社日有春社和秋社。“社”这个词语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3)示例一: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
示例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词:“狗吠”“桑树颠”“指极大”“忽微”“箫鼓”“佛狸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段时间以来,作为两种 ① 的人生态度,“躺平”和“内卷”的说法在年轻人群体中颇为流行。而随着“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新晋流行语,“45度青年”一词也 ② ,逐渐走入网络视野,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那么什么叫作“45度青年”呢?如果说“躺平”是0度,( A ),那么45度就是不完全躺平,也不完全内卷的中庸姿态。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年轻人要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部分年轻人面对高压力的社会环境就选择享受生活,呼吁“躺平”,却又不肯看着同龄人就这样将自己远远落在身后。于是乎,便也就“躺不平”。 ③ 的境遇下,部分年轻人选择成为“45度青年”,不彻底“躺平”,也不彻底“内卷”。
( B ),“45度青年”的“躺平”更多是暂时性的,更像是预备跑步的姿势,虽然看起来没有拼尽全力的奔跑,但是正在为后续的奔跑做准备。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与“躺平”者实际上完全相反,( C ),也避免自己被社会、生活压力裹挟着被迫“内卷”。
关于“45度青年”,我们需要为他们的后续奔跑注入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开拓,为他们的目标实现强力护航,助力他们冲锋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截然相反(截然不同) ②应运而生(应时而生) ③进退两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下文语境中“躺平”和“内卷”两个词语的意思,一个是什么都不做,一个是非理性地过分竞争,它们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本空应填写的内容应是表示两者完全相反,故填写“截然相反”或者“截然不同”。截然相反:形容事物或事件毫无共同之处,截然不同。截然不同:指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第二空,上文写“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新出现的流行语,下文写“45度青年”渐渐走进网络空间,根据本空前面“也”字的提示,表明“45度青年”一词和“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成为流行语是相依相伴的,相互伴随的,故本空的内容应为随着它的产生而产生,故填写“应运而生”或者“应时而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应时而生:指顺应时运而生,也可以理解为应天命而产生,现在则多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第三空,上文写部分年轻人想选择“躺平”,但又不甘心落后,于是便成了“躺也躺不平”的状态。“躺”与“躺不平”是两种非常矛盾的状态,故本空应填写的内容应为“躺”也不是,“不躺”也不行的尴尬处境,故填写“进退两难”。进退两难:意思是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19.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A完全“内卷”是90度 B与彻底“躺平”的人相比 C既保持着对于生活的冲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上文写“躺平”是0度,下文写不完全躺平、也不完全内卷的状态是45度,并指出这种姿态是“中庸姿态”,即处于中间的状态。结合上下文可知,是处于“躺平”和“内卷”的中间状态,根据学生平时的数学知识可知,45度是中间状态,即处于0度和90度的中间,“躺平”是0度,那么“内卷”即为90度。故填写“完全‘内卷’是90度”。
第二空,本空下文写“‘45度青年’的‘躺平’更多是暂时性的”,并具体解释“45度青年”这种人生状态的实质,故本段主语是“45度青年”,那本空应为一个提到句首的介词结构,同时根据“45度青年”“躺平”是暂时性的,可知,本段开头是将“45度青年”“躺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故填写“与彻底‘躺平’的人相比”。
第三空,上文写“45度青年”的人生态度和“躺平”完全相反,即他们不选择“躺平”,选择奋斗的状态;根据下文关联词语“也”的提示,本空需要有关联词语的照应,故填写“既保持着对于生活的冲劲”。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答案】对于“45度青年”,我们需要为他们的目标实现强力护航,为他们的后续奔跑注入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开拓道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三处语病:
语病一:搭配不当。当需要指出明确的对象时,使用“对于”,本处有明确的对象“45度青年”。故“关于”改为“对于”。
语病二:成分残缺。动词“开拓”后面缺少宾语,故在其后加上“道路”。
语病三:语序不当。根据逻辑顺序,先定目标,再奔向目标,再勇敢前进,故三个小分句的顺序需要修改为“为他们的目标实现强力护航,为他们的后续奔跑注入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开拓道路”。
故句子应修改为:对于“45度青年”,我们需要为他们的目标实现强力护航,为他们的后续奔跑注入力量,为他们的前进开拓道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仰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够着吃力,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似乎很远,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摘自朱自清《冬天》)
21.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把沸腾的水比作鱼的眼睛,二者形似且充满活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冬天热腾腾的豆腐带给我们的温暖和希望。
②把仰在锅里的豆腐比作反穿的白狐大衣,二者颜色和质地相似,描写细腻,写出了豆腐的雪白和嫩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中出现了两处比喻,第一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作者将水开沸腾的状态比作鱼眼睛,这是因为两者首先拥有白、近圆灯形态特征,并且鱼眼睛是鱼生命的一部分,就和沸水不断翻滚的状态一样,能让人感受到充分的活力。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冬天热腾腾的豆腐汤,是为了表现那一碗豆腐如同旺盛生命那般带给我们无限的温暖和希望。
第二处比喻是“一小块一小块豆腐……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豆腐与白狐大衣在颜色上都是白色,在质地上都“嫩而滑”。因此,作者运用这一比喻,正好形象生动地展现仰在锅里的豆腐雪白嫩滑的特点。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看似重复累赘,但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①词语“空空”的反复,反衬一家人相依相守的踏实和温馨;句式“……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的重复,突出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的满足;
②这些文字看似重复,实则是范围和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从“台州空空”到“天地空空”范围和“空”的程度都在加深,更加突出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就是幸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空空”为叠词,作者用两个“空空”,特别是以“似乎台州空空的”为环境衬托,用环境的“空空”来反衬突出举目所见,似乎只有我们一家人相依相守给人的踏实、温馨的情感;而句式“……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为反复修辞,句式的重复运用,突出强调“我们四人”相依相守的满足;
语句看似重复,但从“台州空空”到“天地空空”范围增大,并且在情感表现上“空”的程度也随之加深,突出强调“我们四人”在一起就是世界的全部,相依相守就是幸福。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边界,指地区和地区之间的界限。有形的边界直观醒目,无形的边界则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其实,学习生活、文化交流、科技创新乃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边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厘清边界 促进发展
边境线上的那一块印有国徽的界碑是边界,长江、黄河、鄱阳湖是各省的边界,而人与人之间互不干涉、各自安好的行为更是边界。有的边界需要坚守,不可跨越;有的边界则需要打破,充分融合。我们应厘清边界,促进发展。
厘清学习生活的边界,促进学生成长。师生交流有边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生生交往有边界,促进对彼此的尊重;家校责任有边界,有利于实现家校和谐。这些人际边界,需要我们去坚守,而不是去跨越。而学习内容的边界则可以适当打破,加以融合。学科内部知能体系的构建,需要打破单元的边界;断臂维纳斯的数学建模,需要打破数学与美术的边界;“一带一路”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打破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边界,这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情境当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守人际交往边界,让各自安好;打破学习内容边界,促进学生真正成长。
厘清文化交流的边界,促进百花齐放。文化的民族性边界,不可侵犯。韩国申遗,据“端午节”为己有,是对边界的挑战;西方节日成为本土节日的主角,也是对边界的挑战。我们应当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提防外来文化的入侵。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应坚壁清野,隔绝交流。我们要打破文化交流的边界。哈尔滨冰雪节打破了南北方文化的边界,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迪丽热巴的新疆舞,火爆网络,燃爆春晚,打破了民族文化的界限;联合国将春节定为联合国假日,打破了国家文化的界限。坚守民族性边界,让文化各美其美;打破文化交流边界让文化美美与共,百花齐放。
厘清科技创新的边界,实现长足进步。钱三强“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信念振聋发聩,科学家的国籍就是边界,“科技垄断”“卡脖子”都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我们应优化科研环境,留住科研人才,促进国家科技创新的本土性。而科技创新背后的发散思维,则需要打破创新领域的边界。今年爆火的Open AI,其开发成功离不开算法、算力与数据的融合,它需要打破彼此的边界,实现新的超越。科技创新既需要坚守科学家的国籍的边界,也需要打破不同创新领域的边界,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其实,边界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若企业家能像宗庆后一般打破边界,关心员工的疾苦,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若各地区能像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胶东半岛经济圈、鲁西南经济圈等,打破省、市的边界,抱团取暖,促进共同发展,那么国家将更加强大。
面对干涉对方独立性、自主性、民族性的边界,我们不能跨越;而面对能促进各自发展的边界,我们要用智慧打破。我们应当厘清边界,促进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为边界的基础释义,边界即界限;第二句话指出边界分有形和无形,两者各有特点,有形的直观明显,引人注意;无形的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第三句话又提示考生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学习、文化、科技、社会各个领域都涉及边界。要求以“边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联想与思考。
此次作文重点在无形的边界,众多领域皆可讨论,在不同领域,边界有不同的引申义。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边界”,不能随意侵扰他人生活、窥探他人隐私。但人又不能成为孤岛,需要打破边界同他人建立起一定联系。学习中,有知识层面的边界,不同学段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但知识的系统又互相关联互相交织。文化交流上,不同文化间应该保持一定界限,保持各自的特色。而文化之间也应有交流互鉴,以共同繁荣。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也如此。综上可见,边界无处不在,保持、守护边界有重要意义,这是人格独立、文化多样、科技自主、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的重要前提。但是,适时主动打破边界,增强交流,又常常是个人成长、文化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共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边界就没有独立自主,死守边界又容易固步自封。
写作时,“边界”核心关键词不能换,不能丢。同时各议论段不适宜各自为政,而要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边界涉及众多领域,考生在论述时可能会以不同领域为分段依据,比如以个人学习生活、民族文化交流、国家科技创新来分别论述这三段,这时要注意,应以中心论点为纲领提挈全文,建立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全面,论证清晰。开头提出观点,守住边界,让我们与众不同,也让世界丰饶多姿;有时,我们也应突破边界,共谋发展,获得新知。主体部分论述我们在建构边界中获得自主;我们在突破边界中发展自我。最后总结,守住边界,个体因之获得自我,民族因之能够独立,科技因之得以自主。突破边界,也并非为了拓展领地,而是为了交流共享,谋得发展共赢。
立意:
1.行有所止,言有所界。
2.融而后通,破而后立。
3.做人守住边界,做事要打破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