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云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回应了中华民族“如何能在一起”的时代追问。基于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协同协作、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超然客公众号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在遥远的五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协和万邦"观念,《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协和,意味着协同与公平公正,意味着人民和睦相处,各邦国友好往来。亲九族、和万邦,不仅要把家族、宗族治理好,还要把国家治理好,使各邦团结起来。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交往和融合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例如恤孤、济困、扶危等等。
尊王攘夷、崇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向心力来自共同遵循的“道”,“道”就是王道,就是尊王攘夷;凝聚力来自内心的“统”,这个“统”就是正统,就是崇尚一统。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大一统”的观念就日渐深入人心。“大一统”的表述最早见于《公羊传·隐公元年》,其中解释《春秋》所言“王正月”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所谓“大一统”就是以一统为大;其中的“大”是重视、尊重。“大一统”就是“尊王”,就是尊王道、抑霸道,就是天下诸侯皆统系于王。“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尊王攘夷,崇尚一统,这是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民族共同体所必须的思想前提。
家国同构、大顺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可视为“回家”的哲学。中国有“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之类的观念,中国文化重视家庭,以家为本位,主张由孝悌出发培养爱和敬。儒学注重家风建设,把孝悌看成做人的基础,视之为“为人之本”。孔子极重亲亲之爱、尊长之敬,说“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儒学关注天下国家,既然把孝与悌看成“人之本”,因而把爱与敬看成“政之本”。儒家把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伦理打通,把父母对于子女的情感社会化,即进行社会化应用与理解,这就产生了家国一体观念。《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这就是身修、家齐与国治的内在关联。可见,好家风的底色是道德,受社会认可的家风一定基于正确的价值追求和高尚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国家的需要相适应、相协调。家与国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一个人心中有爱有散,懂得爱故,才能把这种爱敬推而广之;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造就和睦与和谐的社会。
(摘编自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孔子季刊》第46期)
材料二:
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尤为重要。
在近代抗击民族侵略和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试图以“传统”和“现代”的价值决裂而实现民族图强和价值重构;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中华民族对现代文化的向往和对民族屈辱的憎恶同样强烈,但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毛泽东曾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中国人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中华民族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
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中,我们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面向现在和未来的文化基因,要克服“传统——现代”文化理解的两极对立思维,切不可把传统和现代在文化上割裂开来。其次,建立“传统——现代”价值评判标准。改变过去把“传统等同于落后”“现代等同于先进”的评价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构建,清醒认识西方现代性日益暴露的劣势并加以规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量。最后,建立“传统——现代”的文化话语。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我们需要自觉建立起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兼收并蓄利用人类现代文明成果,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和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
(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光明日报》2021年07月14日)
1. 下列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下形成,体现中华民族理想的价值诉求
B.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尚书》《春秋》等著作中已经有了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和观念。
C.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不断积累并逐渐生成的,构建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应关注时序向度
D.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打通传统与现代,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多方融合人类文明成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提出的“大一统”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它类似于今天的“大统一”,就是要实现疆域的完整。
B. 儒家的“修齐治平”理论宣扬了一种家国一体观念,以家为本位,推“家”及国,从而实现家国同构。
C. 晚清民国以来国人面对列强的入侵,向往现代,否定传统,没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D. 由于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传统到现代文化通路和价值取向,因而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没有蕴含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是( )
A. 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左传·襄公十一年》
B.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孟子见梁襄王》
C.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D.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习近平总书记说:“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运用材料一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花,雪白的梨花
姜德明
快到天津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多年来,我每次坐火车路过天津,总要站在走道的窗前仔细地往外望着,寻找我童年的踪迹。
忽然发现在我身后站着一个军人,正同我一起望着车窗外的一条长街。
“这条街的变化不大么。”那位军人跟我说,三十年前打下了天津,他们的部队在这儿住过一阵子。我顿时同他亲热起来,告诉他当年我就住在这附近。我问他还记得部队开拔的那一天正下雪吗?①他大声地嚷着:“好大的雪呀!”于是,在我的记忆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在风雪中伫立的身影……
②一个带着硝烟烈火的黎明,巷战中激烈的枪声渐渐地稀疏了,解放军终于把我们从地窖里解放了出来。当我们从阴暗的地窖里爬出来的时候,迎来的是一个真正的黎明。
就在这天中午,解放军来我们院里号房子。我们高高兴兴地把一间有土炕的房子让给了他们。从此便有一个班的战士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住的那屋子总是挤满了人,人们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还一个个地问人家老家有几口人,双亲可结实,甚至问人家定亲了没有。问得战士们真不好意思。
那时我们的野战军刚刚进入大城市,战士们领来粮食要自己烧饭,他们去借院里梨花嫂家的锅灶。就在这时,不知为什么梨花嫂又被丈夫打了。一位年龄较大的战士制止了那男人:“老乡,有话好好说,不许打人。”同院的邻居说:“解放军来了,不兴打人,家务事也不能打人。”梨花嫂抹了抹眼泪,默默地把刷锅的炊帚递给了那位战士。
梨花嫂十几岁就从乡下嫁到这院子里来,现在也不过二十岁出头。她长得眉清目秀,每逢过端阳节的时候,院里的人都找梨花嫂给剪窗花,她剪的那蝎子、蜈蚣就像是活的。可是这样一个好媳妇,却常常受到不务正业的丈夫的打骂。人们常常可以透过她家的破窗户纸,听到那男人正在骂着:“我是用钱把你买来的!”
战士们有时在院子里开会,那时开会前兴拉歌子,院里的婶子、大娘们也都爱出来听歌子。遇到这种时候,梨花嫂也总是远远地站在自己屋门口,扶着门框凝神地听着。梨花嫂就是灵,有时她在院里烧火做饭,一个人便轻轻地哼了起来,唱的正是从战士那儿听来的。我可从没听到过梨花嫂唱歌,也从没见过她这样高兴过。③灶里的火光映红了她的脸,我发现这时候的梨花嫂最漂亮了。
慢慢地梨花嫂也敢跟战士们讲话了。有一次她抢着给战士们洗军衣;还有一次,正是那个来借锅灶的年岁较大的战士病倒在炕上,她不声不响地做了一碗鸡蛋挂面送到战士手上。
每天晚上,在战士们的屋里都坐满了听故事的人。我现在想来还挺奇怪,他们不过是才入伍一两年的农民,为什么讲起红军长征呀,毛泽东、朱德呀……竟那么熟悉,那么自豪。人们都听得心里热乎乎的,眼睛里闪烁着光彩。有一次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讲到,部队每解放一处地方,老百姓有多大的冤屈都能伸,那一次梨花嫂也在门外听着。
战士们常常去执行紧急任务,有一天战士们都低头不语,那位年岁较大的战士再也没有回来,问起来,才知道他触雷牺牲了。我万万没有想到,全院里最伤心的却是梨花嫂。她躲在屋里哭了一场。第二天,她还按照家乡的风俗,叠了几张纸钱,在月亮升起的时候为死了的那位大哥烧化了。④在她的心目中,第一次得到、也是第一次失去了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真正的亲人。
快要过旧历年了,院里的人们也都盘算着如何同战士们一起过个“解放年”。可是,有一天夜里,当我正在浓睡的时候,隐隐约约地听到战士们低声唤着:“大伯、大娘,借您的面盆放在门口了,草席卷好放在炕上了,柴火钱放在窗台上了……”远处传来了车马声,响起了军号声……当我清醒过来,立即披衣而起的时候,院子里白茫茫的一片,已经找不见战士的踪影了。满天雪花弥漫,今年的第一场大雪降临了。
我的心里好像突然失去了什么,不知如何是好。我知道部队为了怕打扰老百姓而星夜出发了。
我急忙跑出了胡同,大街上到处是军马和炮车,还有列队而行的长长的队伍,我跟随着队伍朝前奔跑着。雪越下越大了,就在长街尽头的铁路桥下,在那斜坡上站立着一个身影,啊,那穿着褪了色的蓝花棉袄的女人不正是梨花嫂吗?她满身落满了雪花,呆呆地望着远去的队伍……不知怎的,我不忍心去惊动她。队伍正在迎着风雪向南挺进着,向南,向南。谁又知道梨花嫂究竟在风雪中站立了多久呢……
不久,我就离开了家乡投奔了革命学校,在外边我很快就听到梨花嫂失踪的消息。
夜深了,火车早已过了天津,正奔驰在辽阔的大平原上。我望着对面正平静地发出鼾声的那位军官,我想明天一早一定要问问他,当年他们在风雪中离开这座城市时,可曾看到一个在风雪中追赶他们的年轻媳妇。
列车轰隆隆地朝南行进着……我紧闭了双眼,好像在列车的后面正有一个年轻的媳妇在追赶着列车。她在奔跑着,向南,向南,一直向南……当我困惑地真想睡去的时候,眼前又飘起漫天风雪。那纷纷扬扬的雪片,忽而又变成一瓣瓣美丽的梨花。我只感到脸上有点轻柔的湿润,还闻到一种淡雅的香味,啊,那雪花一样洁白的梨花呀!
1980年6月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以“每次”“总要”“仔细地”突出我对天津不同寻常的情愫,巧设悬念,自然引出下文三十年前的天津往事。
B. 从“默默地”递炊帚、“远远地”听歌子,到“敢”讲话、“抢”洗军衣,梨花嫂对解放军战士的情感态度逐渐产生变化。
C. 百姓挤满战士住的屋子,“什么都想打听”,老大娘甚至问起战士们的家庭婚姻状况,主要是对解放军的到来感到很新奇。
D. 作者选取借锅灶、拉歌子、讲故事、还东西等寻常琐事,表现了解放军既有严明纪律,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良好风貌。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军人“大声地嚷着”这一细节,传达出他回忆起天津往事时的激动心情;而“雪”巧妙勾连起现实与回忆,自然引出下文。
B. 句子②中“硝烟烈火”“激烈的枪声”透露出胜利来之不易,“阴暗的地窖”“真正的黎明”富有象征意味,言简义丰,耐人咀嚼。
C. 句子③中“最漂亮”意蕴丰富,既指梨花嫂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越发美丽;也指她被战士们的热情感染,开始对生活抱有新的希望。
D. 句子④中反复强调“第一次”“真正的”,是因为那位年龄较大的战士曾挺身制止了男人打梨花嫂,给了她悲苦人生仅有的温暖。
8. 重要物象常能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请分析作品最后一段中“梨花”的作用。
9. 作品反映了在时代变革与社会转折时期,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步的精神,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路鼓琴,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也。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丽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以为乱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选自《论语·先进篇》)
材料三:
张栻曰:以瑟为言者,盖瑟之声音象其中之所存也。子路之气禀偏于刚,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然于其所偏终有化之未能尽者。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夫自得其门而入,以至于升堂,独未及夫阃奥之地耳。圣人斯言非特以发明子路,亦所以使门人知学之有序也。
(节选自张栻《癸巳论语解》)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唯修此A化B故C其兴也D勃焉E德如泉F流G至H于今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安,指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现在所说的“社会治安”的“治安”意思不同。
B. 忽,指快速、迅速,与《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忽”词义相同。
C. 堂,指正屋。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升堂入室”喻学问由浅入深,达到很高水平。
D. 特,指特意,与《答司马谏议书》“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中的“特”词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君子之音温柔居中,具有涵养万物生长之气、修身养性、教化百姓等作用。
B. 孔子认为,小人之音有杀伐气,会扰乱世风,殷纣王就因喜好小人之音而使国家衰亡。
C. 冉有把孔子的话转告给子路,子路听了很受触动,他深思不食,以至于形销骨立。
D. 张栻认为,瑟为心声,从子路的瑟声可知,虽然他师从圣人,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2)在圣人之门为有未知也,斯言所以警子路而进之。
14. 孔子善用批评和表扬的育人方法,请结合文本相关事例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新城道中
苏辙
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
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
[注]①子瞻新城道中:苏轼因厌弃朝廷党争而请求外调杭州,在出巡杭州西南新城途中有感而发,写下《新城道中》,诗中有“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之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等要素,很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乡间生活特有的氛围中。
B. 乐与野农共食却嫌时卒扰人,其背后心态与陶潜所写的桃花源中的村民有相似之处。
C. 闲花落尽说明春意已深,白酒未清说明生活清贫只买得起浊酒,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
D. 多种感官交织,自然风景与田园生活融合,诗人最终形成“犹觉胜”的整体印象。
16. 对苏轼发出的“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的感慨,苏辙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回应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总结种树经验时说,“_________”,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_________”,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2)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流露出寻仙慕道、退世避隐之意。
(3)为迎接2024甲辰龙年的到来,复兴中学开展“龙年话龙”的主题活动,要求说出包含“龙”字的诗文名句,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间纸牌是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南北不同文化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是儒家、道家思想观念在民间渗透和传播的途径,也是民间图形纹样造型特点的展示舞台。随着民间文化的不断流失,处于文化边缘、地位 ① 的民间纸牌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录着民间市井生活的文化喜好和观念。“麻雀纸牌”中的梁山好汉、“南通长牌”中的八仙、“川牌”中的骰子点数……牌面符号中的这些视觉信息,除了记录我国民间世俗生活的文化喜好外,还记载了我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小小方寸,内容丰富。
民间纸牌中的“牌面符号”是民间文化的缩影,是数百年来市井生活的精神写照,它蕴含着我国文化基因的宝贵成分,是我国平民大众审美趣味、文化喜好、世俗娱乐的历史结晶。小小一副纸牌,历经 ② ,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凭借的是它自身固有的文化生命力。在 ③ 、文化多元的今天,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抢救、关注和发掘。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方寸”的含义,和原文中画框处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B. 乱了方寸,以至于失了分寸。
C.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
D. 方寸之间,深不见底啊。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俗语有很多令人费解的矛盾之处。如虽有相助之心,却无拔刀勇气,于是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又说“各自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俗语的矛盾性,中国人心理的矛盾性,中国人自古以来仿佛都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生活得非常没有原则,没有逻辑,生活得非常马虎而且自欺欺人,很容易对自己妥协,表现得很耿直又很圆滑,因此外国人永远也不能理解中国人真实的心理。但是这么看中国人就失之偏颇了,中国俗语里的矛盾性其实更多展现的是中国人看问题的思辨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等。比如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但俗语又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郑板桥)。
在俗语的对立矛盾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不同语境下,正反都有理,并非非黑即白。这就避免了看问题绝对化。你可以选择此,也可以选择彼,你的思维方式在矛盾的分析中不断改变。一切都要你自己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如有“众口铄金”,也有“清者自清”,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基本上会达成共识:既不能无视流言,也要相信自己的人格。
20. 下列对文中加点处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很耿直又很圆滑”可以表述为“很圆滑又很耿直”。
B. “失之偏颇”可以改为“有失偏颇”。
C. “达成共识:”处的冒号不能改成破折号。
D. “既……也……”不能改为“不仅……又……”。
21. 请在横线处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两组恰当的句子,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2. 文中画横线处两个关于读书的名句矛盾非常突出,请分析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30个字,句了简洁流畅。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琴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运,而三十辐各以其力旋。弦有缓急小大,然后成曲;车有劳逸动静,而后能致远。使有声者,乃无声者也;能致千里者,乃不动者也。(《淮南子·泰族训》)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答案】1. A 2. B 3. D
4. ①首先从总体上提出在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重要性,②接着论述了近代革命没有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原因,③然后进一步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④最后论述怎么在时序向度下构建民族共同体文化。
5. 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各民族必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才能戮力前行。②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崇尚一统;石榴千子环抱,形同如一,形象地喻示了我国各民族“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的关系。③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造就和睦与和谐的社会;这就需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差异和个性,在相互包容和欣赏中一起走向未来。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族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下形成”错误,原文材料一“基于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相同的思想认知、相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条件。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就是要实现疆域的完整”“大一统”的内涵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大一统’不是强调所统辖疆域的辽阔,而是指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与思想文化上的集中”;
C.“没有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错误,是“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D.“由于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和价值取向,因而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材料二第三段“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很重要一个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中国人集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促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中华民族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强调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该项表达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没有涉及民族共同体意识。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共有四段,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第一段提出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尤为重要”从总体上提出在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段分析问题,“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论述了近代革命没有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原因;
第三段进一步分析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觉醒”“马克思主义能实现中国化……促使中华民族找到了连接中华民族传统到现代的文化通路”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
第四段解决问题,“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中,我们要把握好三点”“首先”“其次”“最后”,论述怎么在时序向度下构建民族共同体文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协同协作、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超然客公众号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协同意识、协作观念发挥了巨大作用”可知,习近平“各民族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现了协同意识、协作观念的重要性;
结合材料一“尊王攘夷、崇尚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紧密团结,是因为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可知,习近平“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民族团结为一体的重要意义;
结合材料一“家国同构、大顺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想追求”“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强大的精神纽带,造就和睦与和谐的社会”可知, 习近平“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强调了相互包容与欣赏才能形成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精神纽带。
【答案】6. C 7. D
8. ①洁白、轻柔、淡雅、美丽的梨花,象征着温婉美丽、淳朴善良、追求美好生活的梨花嫂,让人物塑造更加形象;②象征着军民之间纯洁美好的“鱼水情”,让主旨表达更加隽永;③梨花即雪花,既点题,又前后照应,自然交织现实与回忆,让文章结构更加谨严;④梨花与雪花、梨花嫂和谐交融,让作品意境更加富有诗意。
9. ①解放军战士原本是农民,在加入革命队伍后迅速成长进步,对于革命深入理解,倍感自豪;②在战士关爱百姓、平等相待的真挚言行和不畏牺牲、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影响下,梨花嫂思想进步,离家出走,勇敢追求新生活;③在战士的影响下,“我”追求进步,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道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是对解放军的到来感到很新奇”错,百姓关心战士,询问家庭婚姻,更多出于对战士的敬佩、关心、喜爱,是军民鱼水情的体现,而非主要出于“新奇”。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是因为那位年龄较大的战士曾挺身制止了男人打梨花嫂,给了她悲苦人生仅有的温暖”错,同院的邻居也帮助梨花嫂,并非仅有的温暖。之所以视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一个真正的亲人”,不仅因为战士们护佑了她,更是告诉她另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勇敢解放自己,摆脱旧生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明晰“梨花”在作品中的意蕴,然后从人物形象、情感主旨、情节结构、文章意境等方面分析作用。
作为自然事物的梨花,洁白、轻柔、淡雅、美丽,而梨花嫂体现出来的温婉美丽、淳朴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刚好和梨花的特征、品质对应吻合,“梨花”也就有了内在的意蕴,即成了梨花嫂的象征,使梨花嫂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深刻。
作品的深刻主题,是通过梨花嫂的故事表现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这种深刻的情谊纯洁美好,和“梨花”的洁白、轻柔、淡雅、美丽特征也是契合的,所以“梨花”也象征着军民之间深厚、纯洁、美好的情谊,使主旨表达更加隽永。
结构上,最后一段中的“梨花”,其实是“雪花”,和标题“梨花,雪白的梨花”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另外,与前文主体部分一起将“现实·回忆·想象”相互交织,让文章结构显得妙巧妙而谨严。
措辞表达上,“梨花”与“雪花”“梨花嫂”相互交融,充满诗意,让作品意境更加具有诗化色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干中的“时代变革与社会转折时期”指向的是文章内容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而不是文末注释的改革开放初期。具体作答则需要绕作品反映出的“人们向往美好、追求进步”精神,探究解放军战士、梨花嫂、“我”等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各种精神品质。
解放军战士“不过是才入伍一两年的农民”,加入部队参加革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通过革命战争的磨炼,迅速成长进步,对于革命“那么熟悉,那么自豪”。
梨花嫂,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生活困苦,思想守旧,本来“是这样一个好媳妇,却常常受到不务正业的丈夫的打骂”,在战士关爱百姓、平等相待的真挚言行和不畏牺牲、斗志昂扬的革命精神影响下,逐渐变得开朗,“一个人便轻轻地哼了起来”,“也从没见过她这样高兴过”,思想有了进步,勇敢追求新生活。
“我”,和广大的群众一样,本来在战争的阴霾下,只能躲在“地窖”下,是“解放军把我们从地窖里解放了出来”,“跟随着队伍朝前奔跑着”“离开了家乡投奔了革命学校”,追求进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答案】10. BEG
11. D 12. D
13. (1)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百姓心中的怨恨啊!
(2)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还是有未知之处,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子路让他进步的。
14. ①批评子路弹琴不合先王之音,后见其改过,又表扬了他的进步。②批评子路奏瑟不合师门要求,但看到门人因此而对子路不敬时,又及时表扬子路的琴技已经登堂。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用这样的音乐来教化百姓,他的国家发展非常迅速,美德像清泉一样流淌,直到今天。
“故其兴也勃焉”中,“故”用于句首,引出结果,“也”句中停顿,“焉”是句末语气助词,“故”前“焉”后BE处断开;
“德如泉流”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G处断开
故选B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指社会秩序的安宁,也指维护社会秩序安宁。句意:就是所说的太平盛世之风。/社会的安定秩序
B.正确。句意:他的灭亡非常迅速。/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
C.正确。
D.错误。都是“仅、只”的意思。句意: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并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气质却没有得到改变”错,材料二“虽其学之有至,气质不为不变”意思是虽然他学有所得,气质也发生了变化。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薰”,温暖、温和、和暖:“解”,消除;“愠”,怨恨、怨气。
(2)“为”,学习;“所以”,用来、拿来;“进”,让……进步,促使……进步。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由,今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可知,批评子路弹琴不合先王之音,后见其改过,又表扬了他的进步。
②由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知,批评子路奏瑟不合师门要求,但看到门人因此而对子路不敬时,又及时表扬子路的琴技已经登堂。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弹琴,孔子听了,对冉有说:“子路很不成材啊!古代贤明的君王制作音乐,奏中和之声来节制(情思),向南方流传,不流向北方(也可理解为其声调偏向南方,而不归向北方)。南方是生育万物的地方,北方是征战厮杀的区域。因此君子之音温和适中,用来涵养生育万物的元气。让忧愁的心情从内心消除,让凶暴乖戾的举动远离自身。这样的音乐,就是所说的太平盛世之风。小人的音乐则不是这样,激烈而尖锐,犹如杀伐征战之气。中正平和之感不存于心中,温和的举动不存于身体。这样的音乐,就是用来扰乱世风的啊。从前,舜弹奏五弦琴,创作了《南风》之诗,其诗是这样的:‘多么温和的南风啊,可以消除我们百姓心中的怨恨;多么及时的南风啊,可以增多我们百姓的财富。’用这样的音乐来教化百姓,他的国家发展非常迅速,美德像清泉一样流淌,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都还在叙说(舜的故事)不敢忘记。殷纣王喜好北方边境之音,他的灭亡非常迅速。直到今天,王公大人们常拿纣王的事作为警诫。舜出身于平民,不断积累德行,胸怀平和,最终成为帝王。殷纣王本为天子,但荒淫残暴,最终国灭身亡。这难道不是由各自的修养所导致的吗?子路啊,是一个勇猛有余而谋略不足的人,竟然无视先王制作的音乐,而学习亡国之声,怎能保全他的六七尺的身体呢?”冉有把孔子的话告诉了子路,子路听后心里既害怕又后悔,静坐思考,不吃不喝,以至瘦得形销骨立。孔子说:“有过错能够改正,子路又进步了!”
材料二:
孔子说:“子路的这种鼓瑟声,为什么会出现在我的门内呢?”门人听了就不尊敬子路了。孔子说:“子路已经登上堂了,只是还未进入内室而已。”
材料三:
张栻说:(孔子)拿子路的瑟声来评论(发表意见),大概是因为瑟的声音就好像他内在的气质和修养。子路的禀性偏于刚强,虽然他学有所得,气质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他偏于刚强的禀性最终没能完全改变。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还是有未知之处,孔子的这句话是用来告诫子路让他进步的。子路能入圣人之门,他的才学已经登上了厅堂,只是还未进入深邃的内室啊!圣人的这句话不只是用来启发点明子路的,也是用来让门生明白学习是有(由浅入深的)次序的。
【答案】15. C 16. ①苏轼的感慨表明他厌弃官场,并对乡间生活心动,有归隐之心。②苏辙在诗中描写的乡间人情和谐、风景清幽、生活自在等美好情景,与苏轼感慨的“人间多岐路”形成对比,以坚定苏轼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③尾联直接追问苏轼何日归耕,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美中不足而令人惆怅”错误,“闲花开尽香仍在”,尽管春已深花落尽,但其香气仍在,美好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中的“厌”应理解为“餍”,“满足”之意。且诗人又说“此味暂时犹觉胜”,可见即使是开尽的闲花与未清的浊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并非“美中不足”的“惆怅”。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意为:人间的歧路能知多少?问问田里耕作的农民吧。这两句暗用《论语·微子》中两位隐士长沮、桀溺祸耦而耕,孔子命子路向他们问路的典故,隐喻诗人的归隐之意。“人间歧路”指官场,“知多少”一句写出诗人觉得宦海浮沉没有尽头,令人厌倦;“向桑田”“问耦耕”则明显表露出诗人对田园乡间生活充满兴趣,有归隐之心。
苏辙这首和诗,则着重描写了乡间生活的情景,“春深溪路少人行,时听田间耒耜声”写其闲静,“饥就野农分饷黍,迎嫌尉卒闹金钲”突出乡间人情和睦友善,不似官场的勾心斗角;“闲花开尽香仍在,白酒沽来厌未清”写景色优美,生活悠闲,自由自在。由此可见,苏辙对于兄长归隐田园的想法是很赞同的,这些情景与“人间歧路知多少”形成对比,能让苏轼坚定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信念。
“此味暂时犹觉胜,问兄何日便归耕”,直接询问苏轼什么时候回归田园耕种,表达了苏辙对兄长回归田园的期盼。
【答案】 ①.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②. 不抑耗其实而已 ③. 且放白鹿青崖间 ④. 须行即骑访名山 ⑤.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⑥.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答案】18. ①无足轻重 ②世事沧桑 ③瞬息万变 19. D
20. 在倡导保护开发、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在句尾加“的同时”),这些安静守候在市井角落的“民间纸牌”,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发掘和抢救(调整“关注”、“抢救”、“发掘”的顺序)。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说的是民间纸牌的地位低,可用“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②根据“能在诸般历史变迁中得以保存不至消亡”,可用“世事沧桑”。世事沧桑:既可指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变化无穷,也可是对过去岁月怀念和追忆。
③语境说的是有着很多变化的今天,可用“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在短时间内发生众多变化。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表示一寸见方。
A.矮小。
B.心绪思绪。
C.心得。
D.一寸见方。
故选D。
【答案】20. D 21. 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22. ①杜句指广泛阅读,侧重知识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
②郑句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侧重读书后的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错误。“很耿直”对应前文“中国人自古以来仿佛都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圆滑”对应前文“生活得非常没有原则,没有逻辑,生活得非常马虎而且自欺欺人,很容易对自己妥协”,所以顺序不能调换。
B.“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所以应为“失之偏颇”,不能改。
C.错误。“基本上会达成共识”后冒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如果改成破折号,解释说明的内容就会少逗号后面的内容“也要相信自己的人格”,导致句意不完整,不能改。
D.正确。关联词“既……也……”表示递进关系,“不仅……又……”不是一组配对的关联词,不可以改。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式的能力。
由“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又说‘各自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可知,形式上应为“俗话说+诗句A,可又说+诗句B”。内容上,“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的意思是当道路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时,会有人前来铲平;同样地,当遇到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时,也总会有人站出来进行处理和解决。“各自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意思是每个人扫自己门前的雪,不要管别人家房上的霜雪”。比喻各人只管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 可知诗句A与诗句B在语义上应该是矛盾的。
比如写:①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②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③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④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破万卷”强调书读得多,阅读得广泛,“下笔”则指写作,“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前提,是必要的。
郑板桥的诗句“万卷书”也是指读书多,“无适主”意为“没有自己的主张、主意”,此句不是说多读书的坏处,而是强调读书后要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观点,要学以致用。
23.作文
立意:
1.天接云涛连大爱,万物一体不可分。
2.鸟在林则乐,莫离群而悲。
3.内外协调,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