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2:40:44

文档简介

仁怀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
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最近,“科目三”火爆出圈。有网友说“科目三”舞动世界,确实夸张了些,但称它人气高涨,出圈出海,还是合情合理的。据统计,在国内的短视频平台,其话题播放量达到了近120亿;在国内受到欢迎的同时,“科目三”也火到了国外,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老外”也跳“科目三”。
据报道,“科目三”始于广西某婚礼现场多人欢歌起舞的场景,后经改编和传播,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观看“科目三”视频,舞者跳时,脚踝内翻、扭腰、摆胯、摇花手,配合着动感背景音乐,形成一套丝滑的小连招,让人看了不禁也想跟着舞起来。
“科目三”为什么如此之火?“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每个人都能分析个子丑寅卯、说得头头是道。只要逻辑自洽,都能让人信服。
“科目三”的流行是源于中国的乡土文化。更准确地说,“科目三”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它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有着最接地气的特质。无论它最早出现的场景,还是它的舞蹈特点,乃至它的精神气质,都让人觉得这个舞蹈是属于草根的,是有人缘的,是来自火热的生活,是扎根于群众之间的,体现的是人间烟火气。
另一方面,“科目三”带有很强的感染力,迎合了当前流行表达的元素。它所展现的松弛心态、乐观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科目三”的舞姿很粗犷、音乐很上头,整体看很“魔性”,传递出的情绪热烈而喜庆、幽默而轻松,自然很有感染力,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尽管有人嫌弃它土得掉渣,但更多的人对此欲罢不能。
千万不要嘲笑“科目三”土得掉渣,也不要认为它难登大雅之堂。“科目三”火的时机也许随机,但火起来绝非偶然。应该说,包括“科目三”在内,一切能够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文艺作品,都应该火,也会火起来。火,是水到渠成,是众望所归。
(人民艺起评《“科目三”土不土不重要,群众喜欢就足够了》有删节)
材料二:
围绕“科目三”舞蹈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有人认为该舞蹈艺术价值较低,甚至有些低俗;有人认为该舞蹈“太土”“辣眼睛”;还有人认为这样的舞蹈动作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隐患,比如扭伤脚踝等。类似这样的评价并不少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收割”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度。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不妨让我们抱着审慎、明辨的态度来看待它,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来去伪存真、弃糟取精,获取其中有价值的经验和方法,进而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和传播提供经验参照和启示启发。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尽管网络文艺场域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某些文艺作品生命周期短,甚至“见光死”;一些文艺影视作品业内叫好,市场却反响平平,出现叫好与叫座倒挂的尴尬现象;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虽仍然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囿于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导致传播受阻。鉴于此,“科目三”舞蹈的持续走红或许能给以上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在创作上既要有向上的立意,也要有向下的笔触。自古以来,优秀的文艺作品立意一定是向上的、升华的,是与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的。立意不高则好似地基不稳、根脉断连,即便有再高超的创作技巧或者华丽的辞藻都无法使之具备经典的特质。有了好的立意,如何把它表现出来呢?这就需要向下的笔触。文艺工作者要经常深入鲜活的现场,发掘第一手素材,并对之进行精准筛选、深度加工、经典赋能,创作出兼具地气与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表达上要不断更新“词库版本”,及时适配当下语境。文艺创作者首先要认识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及时跟进、适度学习、熟练掌握,最后要结合自身创作特点加以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以拉近作品和年轻群体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从而增加文艺作品的受众纵深。
在传播上要不断兼容新的媒体介质,为文艺作品的扩散注入澎湃动力。数字化时代,以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为代表的数字化平台展现出了较强的后发优势,它们传播速度极快、门槛准入较易、宣发成本较低,它们内容丰富、花费低廉、方便简单、变现快捷,它们正在悄然快速改变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面对这种趋势,文艺工作者也要及时洞悉态势,转变发展思路,适配数字化新赛道,学习相关成功经验,在模仿中起步,在探索中积累,在复盘中提高,在创新中做大做强,用数字化平台的特有优势为文艺作品的传播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艺术报《“科目三”舞蹈走红,出了道网络传播思考题》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国内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高播放量;在诸多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老外”跳“科目三”足见“科目三”出圈出海,备受青睐。
B. “科目三”舞姿很粗犷、背景音乐动感、上头,整体看很“魔性”,让人看了不禁也想跟着舞起来,它的爆火出圈绝非偶然。
C. 当下的一些流行表达的元素能为年轻人所需要、所接纳,是因其展现了松弛的心态、乐观的精神,以及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D. “科目三”在最早出现的场景、舞蹈特点以及精神气质等方面都体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扎根于群众之间,体现着人间烟火气。
2.下列选项中,有关材料二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尽管对“科目三”舞蹈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舞蹈确实“收割”了相当数量的观众,在网络大潮中持续出圈,且在持续保持甚至提升热度。
B. 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以向下的笔触,即同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创作出兼具地气与生气的优秀文艺作品。
C. 在当下,网络文艺场域不尽人意,一些文艺影视作品在业内与市场反响倒挂;部分传统优秀文化作品虽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却因没有适当的传播渠道而传播受阻。
D. 文艺创作者既要与时俱进,在表达上适配当下语境,也要转变发展思路,借力数字化平台为文艺作品传播注入强大动力。
3.下列选项中, 最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河南驻马店市举行抗战题材电影《打铁花行动》全国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市领导、市老促会会长出席活动,共同启动影片首映式。
B. 北京市文联主办“文艺的数字化传播与智能化变革”理论研讨会,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文艺发展的融合路径。
C. 昆剧电影《邯郸记》为帮观众尽快融入剧情,采用的实景拍摄,以戏曲为本,电影为用,在虚与实、传统与现代的特征融洽中,实现从小舞台到大银幕的艺术再创作。
D. 开年大剧《繁花》以勇敢坚韧、乐观积极的时代精神为底色,展示上海底层市民在时代大潮的跌宕起伏中,相濡以沫的担当和宽容,用平凡人的经历,与观众共鸣共情。
4.结合材料,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毛主席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党的二十 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时代命 题,结合材料分析,当下的文艺创作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煤桶骑士
卡夫卡
所有的煤都用尽了;煤桶已经空了;铲子也没有用了;炉子里灰烬散发着丝丝的凉气;屋子里只剩下了严寒;窗外的树在白霜之中僵立着;此时的天空就像是一块银色的盾牌,挡住了所有向它求救的人。
我必须要得到煤!我不能冻死!这是我唯一的念头。我的身后是冰冷的炉子,眼前是冰冷的天空。所以,我现在必须要做的就是快马加鞭地到煤贩子那里去寻求帮助。基于经验,我觉得对于我一般的请求,这个煤贩子一定会充耳不闻,对我麻木不仁。因此,我必须非常清楚地向他表明我的境况:我连一粒煤渣都没有了,而他对我来说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我必须像乞丐一样去获取他的乞怜——当一个乞丐因为饥饿而浑身无力地靠在门槛上奄奄一息的时候,主人家的女厨师通常都会给他喂点残剩的咖啡——虽然煤贩对我的请求很气愤,但他一定会在“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戒律光芒的照射下,不得不把一铲煤扔进我的煤桶里。
要怎么去?——这无疑决定了此行借煤成功与否的结果,所以我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骑着煤桶去。于是,就像骑士那样,我双手抓住桶把手——一个最简单的辔具,我好不容易地转下了楼梯。不过,到了楼下,我的桶就立马上升起来,了不起,真了不起!那些伏在地上的骆驼,在指挥者的棍棒下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如此。
我骑着煤桶以均匀的速度穿过了冰冷的街道,它的高度特别合适,有几次我被升到了二楼那么高,但从来没有下降到门房那么低。我就那么高高飘浮在煤贩的地下室门前,这时的煤贩子正蹲在地下室的一张小桌子旁边写着什么。似乎是为了放掉屋里多余的热气,他还把门敞开着。
“煤店老板!”我急切地喊,我似乎能感觉到我低沉的声音刚一发出就被罩在呼出的哈气中,这声音在严寒中听上去显得十分混浊,“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你看我的煤桶已经空了,我甚至都能骑在它上面了。你就行行好,我发誓,只要我一有钱,马上就付给你。”
煤贩听完我的话,把手拢在耳朵边。“我没有听错吧?”他带着疑惑的神情转过身问他的妻子,那妇人此时正坐在炉边长凳上织毛衣,煤贩看着妻子再次确认说,“我听得对吗?有一个买主。”
“我什么都没有听到。”妇人说,说完她继续织着毛衣,平静地喘着气,惬意地背靠着炉子取暖。
“噢,是的,”我殷切地喊道,“是我,是你们的一个老主顾,我向来忠诚老实,只是眼下确实没有法子了。”
“老婆,”煤贩子说,“是有一个人在说话,我不会弄错的;一个老主顾,肯定是一个老主顾,所以说话才这么中听。”
“你这是怎么了,老头子,”妇人把手里织着的毛衣贴在胸脯上,停顿了一下,接着说,“这里一个人也没有,街道是空的,我们给所有的顾客都供了煤,现在我们可以把煤店关几天门休息一下了。”
“可我呢,我还在这儿,正坐在煤桶上。”我着急地喊着,没有知觉的眼泪冷冰冰地溢出来,模糊了我的双眼,“恳请你们向上面看一眼,你们会马上发现我的,我只求你们给我一铲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我一定会高兴得发疯的。其他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关照了,但还有我呢,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在桶里发出的格格的滚动声。”
“我来了。”煤贩子说着便站起身来迈起他的短腿踏上了地下室的台阶。可那妇人却抢先一步站在他面前,紧紧抓住他的胳膊说:“你就在这里待着吧,如果你坚持要上去的话,那就让我上去吧。想想你夜里吓人的咳嗽声,唉,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既然这样,就让我去吧。”
“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
“好吧。”妇人说完,便踏着楼梯来到了街道上。当然她马上就看到了我。
“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问你好。我只要一铲煤,一铲最差的煤就好,就放在我这个桶里,我自己把它拉回去,当然,我一定要如数付钱的,只是现在还不行,现在不行。”“现在不行”这几个字就像一声钟响,它又刚好和附近教堂塔尖上传来的晚钟声混合在一起,几乎让人分辨不清。
“他想要点什么?”煤贩在下面问道。
“什么都不要,”妇人向下面大声喊,“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没有听见,除了6点的钟响。所以,我们还是关门吧,天太冷了,或许明天我们又有的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但她却急着解下她的围裙,试图用它把我赶走。遗憾的是她成功了。我的煤桶拥有着其他骑乘动物的一切优点,它没有反抗力,它太轻了,一个妇人的围裙就足以把它从地上赶走。
“你这个恶魔,”当那个妇人用一副半是蔑视、半是得意的神情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回店时,我回头喊着,“你这个恶魔!我求你给一铲最差的煤你都不愿意。”于是,我能做的只有爬上冰山,让自己永远消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寒冷的冬天里,因缺煤“我”的屋子里显得极度冰冷,“我”期望煤贩子能给“我”一铲煤炭。
B. 第一段中“此时……的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暗示了“我”的结局。
C. 第二段通过心理描写反映了“我”的艰难处境与内心世界,并引出后文“我”的一系列的行动。
D. 第三段中“那些伏在……也不过如此”运用类比的手法,突出了“我”骑着煤桶飞行时的壮观。
7.关于小说中“我”与煤贩子夫妇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煤店内,老板向老板娘反复确认门外是否有一位主顾,但老板娘对“我”的呼喊毫不关心。
B. 煤店老板听完“我”的恳求后准备起身来找“我”,表现了煤店老板对“我”的同情。
C. “我”向老板娘求助,请求她给“我”铲最差的煤,可她却不愿意,体现了她的冷漠。
D. “我”的声音十分混浊,“我”的呼喊被钟声吞没,“我”的请求难以被煤贩子听清。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煤店老板的性格特点。(4分)
9.学习小组为深入理解小说,提炼出小说要点。甲组提出一组要点:轻与重。乙组提出一组要点:虚构与现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要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壹则少诈而重居,壹则可以赏罚进也,壹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民见此三者之便且利也,则必避农。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
(选自《商君书·农战》,有删节)
文本二: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①,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 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 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选自《商君书·徕民》,有删节)
【注】①萌贾息民:客居和借贷的民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兵法曰 A 敌弱而兵强 B 此言不失 C 吾 D 所以攻 E 而敌失 F 其 G 所 H 守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归,文中指归向,与《项脊轩志》中“后五年,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
B. 西,文中指向西,与《过秦论》“西举巴、蜀”的“西”意思和用法不相同。
C. 过,文中指错误,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D. 伐,文中指征伐,与《屈原列传》“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民众之所以会逃避农耕和作战,是因为他们见到空谈游说的人、商人、手工业者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
B. 作者认为秦国的领地和人口不相称,韩、魏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秦国是地广人稀,而韩、魏是人多地少。
C. 自魏襄王以来,秦国从三晋得到若干土地,但三晋仍然没有屈服,这是因为秦国没有采取措施争得三晋的民心。
D. 秦国在战争和务农上难以两全,让新招来的民众进行征伐,让秦国原有的民众从事农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民之亲上死制也,以其旦暮从事于农。
(2)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14.《过秦论》中有“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请结合材料概括商君提出了哪些使秦国强大的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读五代史
曾巩
唐衰非一日,远自开元中。尚传十四帝,始告历数穷。
由来根本强,暴戾岂易攻。嗟哉梁周间,卒莫相始终。
兴无累世德,灭若烛向风。当时积薪①上,曾宁废歌钟。
【注】①积薪:比喻隐伏的危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诗歌题目《读五代史》来看,本诗内容是围绕作者的阅读体会展开的。
B. 诗人认为,国家即使根基牢固,但是面对强大武力,依然容易被攻破。
C.“嗟哉”表达诗人的感慨之意,他在惋惜五代时期国家不能善始善终。
D.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刻画了没有世德累积的国家的快速灭亡。
16.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提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与本诗的内容有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北方的胡人不敢南下,勇士不敢动武来报仇。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________。从艺术自身的发展来看,经过戏剧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繁荣。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________。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朝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 ):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________之中,他们只能到勾栏瓦舍去________光阴,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知识分子不仅不能再跻身仕途,而且社会地位变得很低下
B. 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C. 不仅把知识分子贬到低下的地位,而且断绝了他们跻身仕途的可能
D. 不仅有效防止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机缘 衰微 无可挽回 消耗 B. 机缘 萧条 无可奈何 打发
C. 契机 衰微 无可奈何 打发 D. 契机 萧条 无可挽回 消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B. 在戏剧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繁荣。
C. 戏剧在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走向了繁荣。
D. 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中,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常网购的消费者会发现,拆包裹时都会有“很费力”的感受。①_____,卖家和快递公司只好在包装上下功夫。为什么不少扎点胶纸或胶带呢?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说:“我们也想节约成本,但如果因为包装问题,在物流过程中造成商品损坏,得不偿失。”
去年中国200万个快递员运送了350亿个包裹。包裹多了,②_____。但是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快递包装的环保标准,我国现行的多为推荐性指标,约束力不强,执行有难度。
尽快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一方面不能“包装过度”,③_____,如何在两者之间获取平衡,如何使商家与快递公司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如何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这些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6个字。(4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平庸与卓越之间,有时只隔了一个立即开始。没有行动,理想再美也只是远方的风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仁怀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答案
C 2.B 3.A
4.材料一侧重于从“科目三”爆火出圈的现象引出对科目三出圈原因的分析。
材料二从科目三爆火出圈现象思考当下互联网时代文艺作品传播持久的思路(做法)。
5. ①既要立意高远,与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相吻合,又要扎根乡土文化,扎根群众,接地气,体现人间烟火气。②与时俱进,迎合当前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元素,适配当下语境,增加作品受众纵深。③依托群众 常用的媒体介质,发挥数字化平台传播优势。
6. D
7. B
8. ①爱财。如“为了这么一桩生意,况且还是你臆想出来的生意,你就忘了老婆孩子,也不想要你的肺了”。 ②冷酷狡诈。如“那你告诉他我们仓库中所有煤的种类,至于价格我在下面给你报就好”。
9. 甲组答案示例:①轻在文中体现为,“我”的煤桶是轻的,“我”的哀求、恳求、乞求和愤怒都是轻的。②重在文中体现为,寒冷的痛苦是重的,商人们的声音是重的,商人们只看中利益的心是重的。③轻与重的对比,凸显出当时社会普通人的悲哀和资本主义的冷酷。
乙组答案示例:①虚构体现在“我”幻想煤贩子能看在“我”悲惨的境地上铲煤给“我”,以及“我”能骑着煤桶飞起来。②现实则是老板娘的围裙就足以把“我”赶走,“我”没能得来渴望的温暖,处于寒冷之中。③虚构与现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体现了位于底层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10. ABE
11. A
12. D
13. (1)民众亲附君主并且死心塌地地遵从,是因为他们一天到晚都从事农耕的缘故。
(2)各诸侯国中就将没有心存异心的民众,那么又何必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呢 ( 把免除徭役看得那么重呢 )
14. ①让民众安心务农;②招揽三晋的民众;③授予爵位和免除徭役,或者写出“改变爱爵而重复的观念”;④武力文德并重。
15. B
16. ①曾巩提到唐代衰亡非一日之效,而远自开元,说明从开元时就有祸患出现,因为过于忽微,祸患并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最终在十四世之后造成了唐代的灭亡;
②“积薪”喻指隐伏的危机,与“祸患常积于忽微”表达的意思相近;
③在危机隐伏的时候,君主不思考如何解决,反而沉溺于歌乐之中,足见“智勇多困于所溺”。
17. (1)《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示例一: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示例二: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18. B
19. C
20. A
21. 示例:①因为商品在流通中经常会被损坏/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损坏
②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必然会产生大量垃圾
③(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商品的流通安全
22. 示例:①第一段:为防止商品损坏,不得不重视包装。
②第三段:包装垃圾问题不能被忽视。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围绕“行动”展开的,理想要想成为现实,就需要付出行动;要想变得卓越也要行动起来。而“行动”的话题是“实践与认识”这组思辨关系的延伸。
材料的第一句话,讨论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指出“行动”是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通过“行动”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材料第二句话,讨论的是“平庸与卓越”之间的区别,指出“行动”是衡量平庸与卓越的标准,“立即行动”可能会变得卓越。材料第三句话,继续回到“理想”这个话题,指出“行动”是将虚幻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基础,强调“行动”对实现理想的重要性。
“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兔”不是等来的,只能用自己的行动去“抓”。在《劝学》中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里讲的就是坚持不懈地行动,才会抵达成功的彼岸。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者均是“行动派”,没有哪个成功是“等”来的,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材料将“行动”放到不同的情景之中,都在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实现理想”和“追求卓越”方面入手,讨论“行动”的作用以及“如何行动”,切不可脱离材料对“行动”展开论述。因此,写作时可以写:行动就是命运的转折点。分论点一,行动是克服困难的唯一方法;分论点二,行动是毅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分论点三,在行动中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再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参考立意: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基石。
3.追求卓越,从行动开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