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仁怀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仁怀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6 12:49:57

文档简介

仁怀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块士》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活更多的孩子,为了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更多的地方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
A. 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 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 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 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2. 在中世纪,原产于亚洲的香料成为欧洲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16世纪以来,欧洲民众对香料的癖好席卷一切:鱼、肉、果酱、汤,甚至饮料都掺入香料。这说明( )
A. 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B. 美洲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 欧亚贸易拓展影响了欧洲人的口味 D. 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转向奢侈
3.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给康师傅、统一等企业提供老坛酸菜的湖南企业"插旗菜业"及"锦瑞食品"存在卫生不达标、生产无保障等诸多问题。此次曝光引发网友热议∶"过去吃不起,现在不敢吃"。为改善食品领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 )
A. 严禁使用农药化肥 B. 提高监管水平与能力
C. 坚决取缔涉事企业 D. 改善农业与畜牧品种
4.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工业革命后,在工厂制普及的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这说明( )
A. 社会需要是钟表普及的必要前提 B. 技术创新是钟表普及的根本动因
C. 思想解放是钟表普及的有力推手 D. 经济实力是钟表普及的唯一基础
5. 185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破产企业多达4900家,损失资本达3亿美元之多。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英国,大量银行和企业经不住危机的冲击而纷纷破产。接着,危机又蔓延到德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北欧国家。该危机具有“世界性”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际市场逐步形成 B. 美国经济实力最强
C. 资本主义矛盾尖锐 D. 欧美之间关系密切
6. 民居是劳动人民文化与智慧的凝结,图1、图2、图3是我国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是
A. 尊重自然生态 B. 彰显多元一体 C. 强调等级法度 D. 注重坚固实用
7. 据统计,1949年底我国设市的城市增加到136个,到1957年,市建制增加到177个。建国初期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到994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6%高到15.4%。这些变化有利于当时我国
A. 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
C. 彻底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 波斯帝国时期修筑的道路,把中亚、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串联了起来。汉武帝时期,建立了从中原经新疆至大夏的商路,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古代世界大国修建大通道旨在
A. 快递传播信息 B. 加强帝国间的联系
C. 巩固帝国统治 D.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9. 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下列古代医学成就为屠呦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有关书籍是( )
A. 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 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C.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 D.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 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 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 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 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11.《礼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这意在强调( )
A.礼是人性的基础 B.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C.礼是治国的法则 D.用仁爱之心对待万物
1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13.洋务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国图志》,在该书序中慨言:百余年来,中国“水陆战备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构兵思逞”,“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这认识反映了( )
A.左宗棠、魏源顺乎世界之潮流迈出了变法的第一步
B.“师夷长技以制之”是洋务派自强之道的思想先导
C.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变化
D.以“中体西用”寻求变革,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14.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5.如表是《汉谟拉比法典》的两则条款。这些条款
条款 内容
第23条 如强盗不能捕到,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指明其所有失物,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周围之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所失之物。
第24条 倘生命被害时,公社与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说明巴比伦王国的治安较乱
C.表明当时法律制度的完善 D.体现出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
16.在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大量起用知识分子,公正对待学术问题,并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宽容对待学术的态度和做法,使阿拉伯帝国各地的文人学者得以摆脱民族与宗教信仰的限制。这一状况的出现( )
A.说明了地理位置决定文明特征
B.为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创造了有利条件
C.垄断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D.推动了阿拉伯的文化成就领先于西方国家
17.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8~前6世纪在北印度产生,是影响最大的派别
B.宣扬“众生平等”、“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D.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18.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
A.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 B.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
C.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
19.13世纪时,越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它是将两个汉字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新字。越南民间口语文学广泛使用喃字,但文人、贵族大多都轻视喃字。由此可见,当时越南( )
A.文化呈现分层特点 B.民族文化发展迅速
C.民间抵制中华文化 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20.与欧亚大陆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都曾经建立起国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其文明与欧亚大陆文明具有相似性。 这种现象说明( )
A.印第安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与印加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二、材料题(本题共2小题,各20分,共计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9世纪,利物浦海外贸易从短途的爱尔兰贸易、欧陆贸易,逐渐扩张到大西洋英美贸易圈。商人们通过海上航线将西印度群岛和美洲的烟草、蔗糖、棉花运往利物浦港口,然后通过运河或是铁路将物资运往英国内地,同时将经济腹地的纺织品、煤炭通过运河和铁路经利物浦港口远销欧洲和大西洋各地。
——摘编自崔晓火《利物浦:衰败母港的重生》
材料二 1816年竣工的利兹-利物浦运河,连接了英国东西两大港口城市。1830年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建成通车,此后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万五千多千米的铁路运输网,远超欧洲和美洲其他国家,英国的交通运输优势得以全面建立起来。利物浦的立体式交通变革,不仅造就了利物浦的港口城市地位,还充当了兰开郡和曼彻斯特工业腹地的进出口门户,推动了腹地经济的繁荣,而利物浦和兰开郡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使英国的工业重心逐渐从东南倾向西北,逐渐减弱伦敦对地方郡市的凝聚力。
——摘编自袁广雪《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19世纪利物浦交通变革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9分)
(2)根据上述材料,简析18-19世纪利物浦的交通变革对英国经济的影响。(11分)
22.【中华文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此后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所以这个大格局始终保持着它的完整性而没有打破。
——摘自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交融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试论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明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12分)仁怀四中高二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A A B B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D D B D B A C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21(1)表现:海上航线拓展;运河的开通;铁路的建成。(6分)
特点:海陆联运,交通网形成(3分)。
(2)影响:推动了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英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英国工业重心的转移;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11分)
22(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8分)。
(2)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1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