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普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总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财经三人谈:“羊了个羊”爆火,是巧合还是必然?
编者的话: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消消乐类游戏爆火朋友圈,其游戏特色是简单易上手的操作和“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用户被逼看广告获得道具的盈利模式引发了广泛的争论。本文旨在探讨“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爆火,国外如何看待这一类型的小游戏,以及“羊了个羊”可能会对我国游戏产业产生哪些影响。
【材料一】
“羊了个羊”为什么会火?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羊了个羊”利用反向营销。游戏玩法并不新颖,是模仿而非创新。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
第二,“羊了个羊”上线门槛低。大型网游需要申请版号,而小游戏不需要版号,当然小游戏也不能有充值接口,故而利用广告变现是小游戏的常规操作。“羊了个羊”由此把运营重点都投放在社交媒体传播上。所以,“羊了个羊”并非游戏内容上的创新,而是营销上的成功。
第三,“羊了个羊”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传播。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
综上所述,“羊了个羊”的确为小游戏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路,利用用户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传播力来吸引流量,并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但“羊了个羊”这个小游戏的火爆注定是短暂的。一方面,“卡关”和广告让游戏玩家体验很差;另一方面,没完没了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广告,可能会让游戏面临违规风险。首先,卡关有诱导营销的嫌疑。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而是诱导用户看广告,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其次,广告内容的合规性问题。嵌入广告的内容本身需要严格审核。对于广告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及时发现游戏广告中的违规内容,防止违规广告、虚假广告嵌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明确广告内容审核责任,当游戏广告出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到相关责任人。
第三,防止小游戏利用社交媒体恶意营销。社交圈传播可以很快导入用户流量,但要避免恶意营销和骚扰用户,要赋予用户选择权,广告推送要获得用户的授权。
“羊了个羊”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但它的确是一轮成功的营销。在国外,类似的小游戏也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次数多了,用户审美疲劳很快产生,相似做法的小游戏“卷”成一片。而对于社交平台来说,其也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故而国外很多社交平台正在不断降低这些小游戏的流量扶持权重。
笔者认为,游戏产业可以从中学到游戏营销的思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但游戏产业不能在游戏制作上走“羊了个羊”的老路。相信随着我国游戏版号发放正常化,更有新鲜感、制作更加精良的游戏“正规军”将重新占据用户终端。
(摘编自盘和林《营销“成功”难掩违规风险》)
【材料二】
对游戏行业而言,这种被定义为“超休闲游戏”的品类,往往都会伴随着社交网络上的病毒式传播。无论是现在的“羊了个羊”,还是之前的“合成大西瓜”,浪潮永远翻腾不休,只是浪头大小有别。
作为一款以“三消”(三个相同的图案连接即可消除的游戏——编者注)为基础玩法的游戏,“羊了个羊”深谙“超休闲游戏”的底层设计逻辑。无数玩家成了“羊了个羊”社交裂变链条上的一环,循环往复着“玩游戏——遇到困难——分享广告——继续玩游戏”的动作,让其在短短数天的时间内,覆盖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与个人朋友圈。
当然,这不是“羊了个羊”的问题,而是“超休闲游戏”在设计之初就天然存在的问题:这类游戏所有设计的最终导向,都只是为了让你点开广告或分享链接,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于社交网络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愤怒的小鸟”作为此类游戏的鼻祖,证实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由于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出现也愈发频繁。
但对游戏行业来说,笔者认为这并不值得鼓励。“超休闲游戏”的投入与产出比是畸形的,而无论是传统的主机游戏、独立游戏,还是常规的移动端游戏,从制作到发行层面,每一个环节都是充满风险的。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游戏行业才能拥有如今的盛况。可惜的是,时至今日,我们早已对这些夹杂在信息流与视频广告中的“超休闲游戏”习以为常。和国外成熟产业链下制作的游戏相比,国内游戏产业生产能力与经验相对羸弱,类似“羊了个羊”这样低成本、以营销见长、以“圈钱”为目的的游戏依然大行其道。因此,我国的游戏产业要向上发展,还需要监管的革新、游戏从业者和舆论共同努力。
(摘编自王瞾《“超休闲游戏”长盛不衰是怎么回事?》)
【材料三】
一款大概率无法通关的游戏,居然能够引发巨大的话题度,这背后的社会心理现象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从“羊了个羊”游戏本身的游戏规则来看,其吸引人的一点是“低门槛”,只需要玩家点点屏幕,没有复杂规则,一眼就能看懂的游戏设置,是让游戏具备全社会广泛传播的基础。同时,游戏出现的“无规律性”也是激发玩家好奇心和持续探索的动力。可以看到,游戏第二关出现了大量无规律的元素排布,一方面骤然提升了难度,但在另一方面也让游戏就如同刮彩票一般,全凭运气,这满足了玩家猎奇和撞大运的心理,能让他们持续不断地投入和开始下一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完全随机也满足了当下社会公众期待的“公平需求”。不少游戏大作,充值付费玩家或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的玩家的实力肯定要远远强于新手,但是“羊了个羊”这类以随机性为爆点的游戏则不然,没有充值渠道也没有太多技巧,所有人在一局游戏开始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一视同仁,因此也正是这样的设计,具备了让人们乐于分享的基础。
类似于这样的爆款小游戏,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例,其满足了上述的需求之外,或许也因为满足了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即指“先入为主”印象带来的效果。游戏内容简单的三消和色彩搭配起到了对人们第一印象的美化作用,进而强化了其传播效果。
当然,随着游戏的广泛传播,自然也有不少人动起了歪脑筋,不少媒体报道有人利用玩家迫切想过关的心理设置了一些诈骗手段,这些行为应当被及时制止和处罚。但需要指出的是,因游戏而产生的违法犯罪并不一定是游戏创作者主观设置的结果,舆论切不可将罪责完全归咎于游戏创作者,对于负面的情况,如何正向引导才是关键。
(摘编自施钢《小游戏火了当心有人动歪脑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羊了个羊”的反向营销手段,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而不是用激励的方式去引导玩家做同样的事情。
B.“羊了个羊”有一个“永远都过不了”的第二关,所以,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在游戏中诱导用户看广告,就是诱导性营销行为。
C.“羊了个羊”游戏虽然爆火朋友圈,但它实质上只是一轮成功的营销,低成本的游戏制作以及较差的玩家体验使得它并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游戏作品。
D.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的做法,是因为像休闲游戏这样的小程序更加容易诞生爆款,从而带来可观的收益,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
2.下列关于“超休闲游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给“超休闲游戏”的长盛不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
B.“超休闲游戏”一般都具有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回报收益高等特点,其开山之作“愤怒的小鸟”的成功,证实了这是一种极具可行性的商业模式。
C.“超休闲游戏”的营销思路,是利用群体心理和社交媒体扩大游戏影响力,以用户流量的巨大规模,通过植入广告等手段来实现盈利,并不直接充值,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D.“超休闲游戏”的游戏设置一般都没有复杂的规则,操作简单,易于上手。但这类游戏往往都善于暗中利用玩家的游戏心理,使其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3.下列说法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强化人们的第一印象,而加强游戏的美化。
B.故意设置的难题更能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
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
D.完全随机的“无规律性”契合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
4.三则材料都对“羊了个羊”爆火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各自不同的侧重点?(4分)
5.针对当前网络游戏的现状,请对玩家和用户、开发和运营商以及舆论和监管等方面说说你的建议和思考。(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下跪何人
阎秀丽
戏台空落落的,早已不复初时盛况。几面褪色的小旗子,哗啦啦地翻卷着老刘的记忆。
戏台是依场地斜坡露天搭建的土台。老刘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壁虎般趴在戏台前,仰脖看台上大人精彩纷呈地唱戏,有时不慎会被踢起的尘土眯了眼。
老刘往四周看了看,寂静无人,便走到戏台上,嘴里哐切切哐切切地打着节拍,从一侧提甲出场,云手、踢脚、跨腿、整袖、正冠,凭着记忆,却也把一套“起霸”做得如行云流水。没想到骑马蹲裆时,老刘一个趔趄,差点儿摔在戏台上。老刘怔了一下,总感觉差点儿意思,遂清清嗓子,将中指和食指并拢,指着台下,厉声道:“呔,来将通名!”
没有回音,哗啦啦的小旗子倒也增了千军万马的气势。
老刘瞬间有了大敌当前、披甲上阵的英雄气概,便很想唱两句。老刘歪着脖子想了好久,唱点儿什么呢?小时候老爹教的那些唱段,什么时候忘得这么干净了呢?
那时候的老刘叫小刘,他爹才是老刘。
老刘会唱戏,是小戏团的团长。团长没有工资,义务奉献,并且还身兼多职——导演、演员、指导、打杂的、采购……用老刘媳妇的话说:“就没有你不能干的,不知道图啥!”
“嘿嘿,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哪个人不是在唱戏?活得心安愉悦便可。你呀,妇人之见!”老刘字正腔圆地来了一段念白,一甩袖子,把目光转向小刘,“儿啊,你又会是戏中何人?”
小刘把长长的鼻涕猛一下吸回鼻腔,看着老刘的手指点在他的额头上。
“懒得管你!”媳妇冲着老刘翻白眼。
老刘哈哈一笑,跑了出去。到了晚上,锣鼓声一响,老刘往台上一站,唱得真个是金声玉振、气吞山河。小刘听不懂,只知道看热闹,摇头晃脑地跟着哼哼。
哼的啥?不知道。
等到小刘成了老刘,依旧喜欢唱戏,走路说话也常如戏中人,却还是记不住唱词,只是哼哼。媳妇问:“病了?一天到晚哼哼,也不知道哼哼的是啥!”
老刘眼睛一翻,说“在唱戏”。他从家里一直哼哼到公司,公司里的人知道他喜欢“哼”戏,便也跟着“哼哼”。
来公司洽谈业务的老总频频竖起大拇指,说:“公司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得很好,是个有深度有底蕴的公司,而您的做派更有西楚霸王的威猛霸气……”说完,便让秘书小虞来了一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老刘连连嗟叹“虞兮虞兮奈若何”,大手一挥,签下了对方久攻不下的合作协议。
酒醒后,老刘仔细看过协议,冷汗直流,瞬间有了愧对江东父老、欲自刎乌江的心情。
焦头烂额之际,老刘回了老家。内心的煎熬让他心力交瘁,他不是霸王,没有自刎于乌江的勇气。
回家后的老刘夜不能寐,总好像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他,便常常跑到戏台上。有些话不能说,唱戏便让他有了宣泄的出口:“包龙图打坐在开封……”
儿子在台下摇头晃脑地看着老爹,觉得爹就是那包龙图,包龙图就是爹。
老爹喜欢唱这段戏,便要教儿子。
孩子娘说:“孩子那么小,教他还能会咋的!”
老爹大手一挥:“一个老娘们儿,懂啥!我不只是教他唱戏,他是教他做人呢。”
儿子不懂:“教做人?像老包那么黑?还是像老包那样做龙图阁直学士?哧,傻不傻!”小刘撇着嘴吃吃地笑,没等老爹大脖溜子扇过来,早已跑得没了影儿。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老刘一嗓子吼出这句话,五脏六腑瞬间通透起来。老刘想起老爹教他唱的时候曾说:“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青史留名。为人做到他这份儿上,值!”
老刘正了正衣领,高亢地吼完第一句,下句词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老刘便后悔当初没有好好地跟老爹学戏。他呆呆地站在戏台上,竟有了刹那间的失神。
“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气势磅礴的西皮原板在耳边铿锵响起,老刘回头,白亮亮的阳光形成大小不一的光晕在眼前跳跃。朦胧中,老刘看到幕布两端被缓缓地掀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抬着铡刀依次而出。老爹身着蟒袍,腰扎玉带,迈着方步走到老刘面前,俨然是那刚正不阿的包龙图。
老刘一阵晕眩,双腿一软,竟然跪在地上。
堂上的包龙图一拍惊堂木,指着老刘,声音冷峻严厉:
“下跪何人?”
“我……我是你儿子……”
两旁站立的人喊起堂威:“威——武——”
声音互相接应,此起彼伏。
老刘不由得胆战心惊,颤抖着伏在地上,冷汗涔涔而下。
包龙图“啪”地一拍惊堂木,额头上那弯月牙儿射出一道皎洁华光,怒斥道:“你贪赃枉法,罔顾人伦,本府何曾有尔等不肖之子!来人,狗头铡伺候!”
老刘看着那冷森森的铡刀,顿时魂飞胆裂。小虞秘书翘起的兰花指、霸王饮恨乌江的绝望,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
老刘大叫一声:“爹!我错了!”旋即晕倒在戏台上。
“醒了?梦到你爹了吧?看你这汗流的哟。”娘在他头顶上一下一下地扇着蒲扇。
老刘忽地起身,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躺在老家炕上,墙上照片里的老爹穿着戏服看着他。老刘恍然想起,老爹已经去世多年了。
看着照片里的爹,老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老刘表演戏剧的动作及平时爱“哼哼”的行为,表明老刘对父亲唱戏的印象深刻。
B.洽谈业务的老总并不是看中了老刘公司的文化底蕴,而是投其所好以便签下合同。
C.老刘回到老家后内心煎熬、夜不能寐,说明他深知公司所受损失之大,良知尚存。
D.“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词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先写老刘唱戏,再写老刘父亲的故事,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富有波澜。
B.小说擅长语言描写,无论是古朴典雅的戏曲唱词,还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口语,都恰到好处地凸显了人物个性。
C.“冷森森的铡刀”“化成漫天利剑,向他袭来”等典型的梦境描写,表现了老刘因犯错后产生的惊惧之感。
D.小说于结尾处留白,并未明写老刘将会何去何从,而是让读者去想象和推测,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8.有评论认为,老刘父亲是文中重要的人物,也是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人物。请简要分析老刘父亲的形象特点。(6分)
9.小说以“下跪何人”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题
文本一: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马之在厩也,驾骥杂处,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不屡策,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铢量其能而审处之。如是则士之愚萦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纵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文本二: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而绳趋尺步、华言华服者,往往摈弃不用。何则 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子弟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骨吏贱吏而贤,则用之。
(节选自苏洵《广士》)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上断句处字母。(3分)
夫材A之用B国C之栋梁也D得之E则安F以荣G失之且H则亡以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患,意为担忧,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患”字含义相同。
B.苟,意为如果,与《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苟”字含义相同。
C.铢,本是古代重量单位,重量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铢量,这里形容极精细地衡量、推究。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与《师说》中的“巫医”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认为人才和一般人的区别在于,人才遇到事情时能够把事情治理好,出谋划策时能够分清利害关系,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
B.王安石认为在马棚里很难辨别出良马和劣马,而在二者一起拉车赶路时,则能够看出劣马即使拉断缰绳,昼夜不停,也追赶不上良马。
C.王安石用刘邦、项羽、唐太宗等人的例子,说明如果国君真正渴求人才,会激励人才的出现,提醒当时的统治者应该广泛地寻求人才。
D.苏洵认为古人常从盗贼、夷狄中选拔人才,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往往舍弃不用,因此提倡应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是以盗贼、夷狄,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朝廷。
1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王安石和苏洵在任用人才方面的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宿江边阁/后西阁①
杜甫
暝色②延山径,高斋次水门③。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大历元年(766)春离开成都的杜甫来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江边阁、高斋,皆指西阁。②瞑色:暮色。③次水门:位于水门。水门,指翟塘峡口。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寄宿的时间、地点,“延”字将暝色、山径连接起来,写出了苍茫暮色自远而至之状。
B.颔联通过写深夜山间停宿的薄云和日夜奔涌不息的大江来烘托诗人孤寂的处境和难平的心境,构成了一种幽渺的艺术境界。
C.颈联由所见写到所闻,所选用的意象颇具象征性,鹳鹤追飞捕捉鱼介,豺狼争喧噬食兽畜,鹳鹤、豺狼象征在战乱中被掠夺、压迫的劳动人民。
D.尾联卒章显志,情感深沉,一个“无力”表达了诗人曾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无法实现的无奈。
16.本诗写景极富艺术魅力,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消除弟子顾虑。
(2)《登岳阳楼》一诗中,形象刻画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无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刚爬东岳泰山,眼见得古人的题跋无数。比如“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峨峨东岳高,秀极冲苍天”。但是还是有点遗憾没见到雪后的泰山,小刚想见的景色,其实就是《登泰山记》的八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
编钟是一种古老、庄严而神秘的大型打击乐器,在古代,它不仅是各种大型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乐器,① 。当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征伐的仪式或觥筹交错的盛宴时,就会“请出”编钟进行一场气势磅礴的演奏,以彰显主人尊贵的地位。因此,古人也常常用“钟鼎之家”来形容富贵宦达之家。
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编钟,同坑出土一套24件,分三层悬挂于木架上,上、中层各列悬10枚钮钟,用来演奏旋律;下层列悬4枚铸钟,用来演奏和声。铸钟和钮钟,② :铸钟的音色略显深沉浑厚,而钮钟的音色则清澈明亮,犹如泉水浪花一般。演奏中两种音色互相交错融合,形成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编钟为什么能够发出如此动听而又准确的音律呢?这与钟体的合金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国编钟是用合金铸成,其中含锡量在14%左右,并含有少量的铅,试验表明这样的合金比例比较合理,使编钟的音色与耐用度都会更好。③ ,钟声就会变得单调尖锐;过高,钟体变脆容易破碎。而含有的铅可以加快钟声的衰退,有利于演奏。可见,古人对编钟合金成分与铸造性能、声学特性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认识。
18.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钟鼎”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① 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② 中影响着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溺爱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小孩,想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但又不愿意劳动,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不知道怎样劳动,工作责任感欠缺,工作技能单一,怕吃苦、怕受挫折,不以劳动为荣,反以劳动为耻。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③ 。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编印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中小学要全力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就家庭教育来说,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就社会教育来说,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正面典型宣传和负面典型鞭策,让劳动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分)
22.学校积极响应劳动主旋律,现就如何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向同学们征集意见,请你结合文段所提到的相关内容,任写两条建议。(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们常说做事情要反复思考、慎重决定,在权衡好一切利弊之后再去行动,这叫做“三思而后行”。但哈姆莱特又说:“有时候一时孟浪(作“鲁莽”解),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思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
作为新时代青年,你读了上述材料后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将军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普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 【解析】A.“是指用逼迫的方式让玩家去关注广告和进行社交圈传播”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但其并非以通关来激发玩家热情,而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应是“通过卡关难题甚至‘死局’激发玩家胜负欲”。
B.“看广告就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游戏制作者一般会留下一条不用看广告就能通关的路径,如果看广告是游戏通关的必选项,那么游戏本身就不是游戏”,题干的表述在文中只是假设而非事实。
D.“同时也并不担心小游戏不佳的口碑带来负面影响”错误,于文无据。文中并未提及此说法,只是说“当前,微信对于小程序流量略有倾斜,小程序也的确更加容易诞生爆款”
2.A 【解析】A.“超休闲游戏”在国内游戏市场上愈发频繁出现,才使得游戏行业能拥有如今的盛况”错误。原文是“而‘超休闲游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移动端游戏市场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盛况”所对应的是整个游戏行业,不存在这样的条件关系,。故选A。
3.C【解析】A.“加强游戏的美化”属于“社会心理现象”。
B.“故意设置的难题”“激发游戏玩家的胜负欲”属于““社会心理现象”。
C.“利用玩家心理设置诈骗手段的违法犯罪行为”错误,概念错误,“违法犯罪行为”本身不是“社会心理现象”。
D.“社会公众的‘公平需求’”属于“社会心理现象”。
4.共同点:三个材料都分析了“羊了个羊”爆火的原因。
侧重点:①材料一分析了这种营销模式可能存在的违规风险和弊病。 ②材料二从游戏产业发展的角度认为这种现象不是游戏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材料三从社会层面提出要对这一现象可能诱发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重视。(一点1分,满分4分)
①在玩家和用户方面,利用游戏来休闲怡情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被游戏吸引和诱导而陷入沉迷;
②在开发和运营方面,利用网络营销固然有利可图,但是提高游戏质量才是游戏行业发展的正确途径;
③在舆论和监管方面,既要对游戏行业的发展进行正向引导,也要对游戏行业现象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打击。(一点2分,满分6分)
6.D D.“直接体现了老刘坚定地要做像包拯一样正直的人”分析不当,唱词体现了老刘良心未泯,他因犯了错而想到包拯,故选D。
7.A A.“倒叙手法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中“倒叙”分析不当,这是在正常的叙述中插入过去的内容,应是插叙。故选A。
①痴迷戏剧,老刘父亲将戏剧唱得金声玉振、气吞山河。
②为人豁达,他免费担任小戏团的团长,义务奉献,什么活都干,活得心安愉悦。
③正直无私,他言传身教,教育儿子“霸王再威猛,终不及包龙图”,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①从读者角度看,小说以问题作为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小说情节内容上看,“下跪何人”是老刘梦中父亲扮演的包龙图的一句问话,小说写老刘从小爱看戏,父亲以戏教他做人道理,在公司哼戏被蒙骗错签合同,又因梦境中极具震撼力的问话怪然醒悟,小说标题与情节相呼应,形象可感。
③从主题上看,老刘因戏明理,戏词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勇于承担责任,改正错误,以“下跪何人”为题,揭示了人要勇于承担错误、改正错误的主题。(一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文阅读
10. BDG【解析】“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是判断句,主谓之间断开,即B后断句;“也”是句未语气词,在其后D处断句;“得之则安以荣”与“失之且则亡以辱”句式一致,G处断句。故在BDG三处断开。
11.A A.错误,两个“患”的意思分别为担忧/祸患。
12.D【解析】D.“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错误,由原文“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可知,苏洵认为任用人才以贤能为标准,没有提倡多从身份卑贱的人中选拔人才。故选D。
13. (1)(1)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和一般人区别开呢
(“人之有材能者”,定语后置句1分;“何以”,凭什么,根据什么,1分;“异于人”,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
(2)因此盗贼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隶也认为他们可耻,可是(他们)往往能够进入朝廷。(“是以”,因此,1分;“虽”,即使,1分;“耻”,意动用法,认为可耻,1分;句意1分)
①王安石认为应该仔细考察人才并审慎任用人才,让其承担符合他能力的职务;
②苏洵认为应该不看身份,而看能力(贤能)。(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国家所担忧的,不是担心人才不多,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希望人才太多;不是担心才士们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担忧在上层的人不让他们去干事。人才的作用就好像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人才,国家就会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耻辱。
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凭什么与一般人区别开呢 只有当他办事,,事情就能处理得好,出谋划策就能趋利避害,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才是他不同凡人的地方。在上层的人如果不能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有器,蔡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有别于一般人,何况那些才智比他低下的呢 马在马棚里,劣马和好马混杂在一起,寻干里的路程就跑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好两者不同的地方确实很少。等到好马拉重车,不必多次鞭打,只要一拉绳,马并驾齐驱,那么即使车轮歪斜了,细绳拉断了,昼夜不停地追赶,劣马还是远远地落在后面而赶不上。在这之后骏马与劣马就能区别开了。古代的君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方法去寻找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在于给他才能相当的工作罢了,特别仔细地衡量人才的本领而慎重地任用。像这样,即使愚昧浅陋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智能去干好小事,何况那些品德高尚、智慧超群的英杰呢 唉!后世的君王,未曾考虑这个道理并目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却空说天下真的没有人才,也是没有很好地考虑原因何在罢了
唉!现在国家还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现了;刘邦项羽并起相争,出谋画策、能征惯战的人才就涌现了;唐太宗想天下大治,而出谋献策、直言规劝的辅佐大臣就来到朝廷。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还没有出来时,他们也不曾被发现;而当君王盼望人才时,这些人才就来到了。天下那么广大,人物那么众多,却说的确没有人才可用,我是不相信的。
文本二
古代选择人才,从盗贼小偷当中选择,从外族人当中获得。古代的人并不认为盗贼小偷、外族人那样的事是可以做的,只若卑贱的人中有贤士,那么是因为小偷强盗、外族人里面也有人才罢了。贤士在高贵的人中间,那么就从高贵的人中间选拔贤士就在卑贱的人中间选择。因此盗贼小偷、外族人,即使是奴隶也认为他们可耻,可是(他们)往往能够进入朝廷;相反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常常被弃而不用。这是什么缘故呢 天下那些举手迈步,循规蹈矩,言辞堂皇,服饰华美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务、州郡的事务,并非这样就能处理好的。那些人虽不能循规蹈矩,说堂皇的言辞,穿华美的服饰,但如果他们的才能在这里果真能得到发挥,那么在这个职位上就是合适的。普通百姓、寒士者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公卿大臣于子弟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巫师、医生、打卦的、相面的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职位卑微的官更如果贤能,就任用他们。
15.C
C.“鹳鹤、豺狼象征在战乱中被掠夺、压迫的劳动人民”错误。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可见鹳鹤、豺狼象征的是压迫者、掠夺者。故选C。
16. ①首联中,“延”字富于动态感(化静为动),不仅显示出苍然暮色自远而近的动态,而且透露出时间的渐进和暮色的逐渐加深。“次”写出了西阁居高临下之势。
②领联转换视角,由上到下,由静到动来写景,写出了作者在江边阁上眺望所见到的薄云依山、孤月浮浪的夜晚景致。
③颈联通过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由目见转为耳闻,白天捕食鱼介的鹳鹤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一动一静写出了夜景的凄凉幽静。
【解析】
首联中“延”“次”这两个动词用的比较好,“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予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次”有临近的意思,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写出了西阁居高临下之势。这句诗的意思是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颔联意思是薄云仿佛停驻在山岩间,明月好像在江水中翻滚。本联写在江边阁上眺望所见,上句写山景,薄云似在山间栖宿下句写江景,江中月影随波浪起伏翻动,其写景角度由上到下,由静到动。
颈联意思是鹳鹤停止追逐活动而安静下来,豺狼在暮色中为争得食物而喧闹。通过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由目见转为耳闻,一静一动中,愈见夜境凄凉的气氛,表现了作者彻夜难眠的无限凄苦。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A 文中“钟鼎”使用的是借代手法,代指富贵宦达之家。
A.比喻,“樊笼”比喻俗世、官场。 B.借代,“樯橹”代指战船。
C.借代,““杜康”代指酒。 D.借代,“金戈”代指兵器。
19.①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②具有不同的音色 ③如果含锡量过低
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这里是说“编钟”作用。结合前文“不仅是”可知,句子应以“还是”开头,再结合后文“当王公贵族举行祭祀征伐的仪式或觥筹交错的盛宴时……….以彰显主人尊贵的地位”可知,这里可填: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第二空,所填句子后为冒号,结合后文“铸钟的音色略显深沉浑厚,而钮钟的音色则清澈明亮,犹如泉水浪花一般”可知,这里是总说铸钟和钮钟的音色不同。所以可填:具有不同的音色。
第三空,所填句子与后文“过高”对应,再结合前文“郑国编钟是用合金铸成,其中含锡量在14%左右"可知,这里可填:如果含锡量过低。
20. ①耳熟能详 ②潜移默化 ③一蹴而就
21.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教孩子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切忌事事包办。(改到一处1分)
【解析】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把握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动宾搭配不当,“把握”与“技能”不搭配,“把握”应改为“掌握”;二是“切忌不要事事包办”否定不当,“切忌”与“不要”都表示否定,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意就变成了“要事事包办”,可删除“切忌”或“不要””。
22.①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合理规定劳动时间。
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实践课程。
③设置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展示学生学到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
④利用社会资源,借助社会劳动教育基地等联合开发校外劳动教育课程。(答到一点得2分,满分4分)
四、写作
1.立意
(1)思不在多,在于得法
(2)谨慎思考,思定则行。
(3)鲁莽者多思,优柔者速行
2.审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中国经典俗语与英国著名作家莎翁作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话,呈现了关于“行”与“思”关系的看法。前者强调“三思而后行”,意思是办事要考虑多次后才行动。这是因为有时候如果没有经过成熟的思考,很容易让人做出错事,古往今来,因为不思而先行的错误有很多,甚至有很多人因为不动脑思考而犯罪甚至失去性命。而有些人因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功名之下,是三思而后行,将潜在危险、退路、应变之法都想全再行事的足智多谋。当然,如果思考过多,往往思想负担重,往往在行动时会畏首畏脚。所以,材料后半部分才引用哈姆莱特的话,说明该果断时亦当果断,而不能束手束脚、畏畏缩缩。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思考“行”与“思”的辨证看法,生活中面对很多问题,在行动之前,我们应该谨慎思考,但如果思而不行,缺少决断,那么就会陷入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的状态,最终只能是裹足不前,不能成事。所以,一旦思考成熟,就应该立即行动,在行动中完善思考,随时发现新问题,随时解决新问题。写作时,当扣住“思”与“行”的辨证关系进行思考,考生需要认识到,行动处世既需要谨慎思考,又需要果绝行动,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成功。
行文构思上,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思考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的更稳健。
3.范例赏析
“思”是“行”之始,“行”是“思”之成
生活中,有人喜欢“三思而后行”,做事情之前,先经过周密的考虑,权衡好利弊,再做出行动;有人喜欢“干了再说”,拒绝做思考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不断践行中去修正,提高自我。如何在“思”与“行”当中找到较好的平衡点,夫子的“再,斯可矣”为我们指明道路。
“再”强调行动前需要深入思考,因为思是行之始,慎思之,才可避免行动之盲目与冲动。
“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不经思考而行是莽牛横冲直撞,大脑很容易完全受感性情绪的控制,意气用事,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行动只有受到思想的控制,通过理性分析才能找到正确、合理的解决方案。做事情之前,需要谋定而后动,通盘考虑事情是否具有可行性,具体该如何一步一步落实,行动才能落到实处,有的放矢。国家实行五年计划,就是在为经济的发展做好提前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工程,计划用15年的时间分三步完成,也是“思”对现实强有力的指导。“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因为思想我们才会发射出耀眼光芒。思得深入,思得条理分明,让我们能集中力量达成目标。
“再”也强调“思”的适可而止,行是思之成,笃行之,才可以搭建起现实与梦想之间的桥梁。
“三思而后行”是很多人的处事法则,可是孔子却提醒我们,做事的确需要深思熟虑,但如果思考过多,便会犹豫不决,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为在以现实与理想为两岸的人生激流之上,只有行动才是唯一的桥梁。再美好的愿望,再宏大的设想,再科学的决策,如果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都只是空想、幻想。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从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中国奇迹”“中国精神”到书写抗疫史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行”让时间结出丰硕的成果,谨慎思考固然可贵,但我们也需果断出手,落在实处。
吾辈青年,切不可落入只“行”不“思”的陷阱,也不可陷入只“思”不“行”的空谈主义。我们当立足自身,果断抉择,当断则断,当干则干。愿我们都能准确把握思与行的关系,理性、从容地面对生活的难题,做思与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