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 《桃花源记》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8:44:3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9课《桃花源记》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英缤纷(bīn) 豁然开朗(huò) 土地平旷(kuàng) 屋舍俨然(yán)
B. 阡陌交通(qiān) 黄发垂髫(tiáo) 怡然自乐(yí) 便要还家(yào)
C. 咸来问讯(xián) 妻子邑人(yì) 刘子骥(jì) 及郡下(jùn)
D. 皆叹惋(wǎn) 往来种作(zhòng) 诣太守(zhǐ) 遣人(qiǎn)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复前行,欲穷其林 B. 便扶向路 C. 处处志之 D. 渔人甚异之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异:名词活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异。
B. 复前行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C. 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贫穷。
D. 处处志之志:名词,标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_____________,无论如何斗转星移,岁月更换,后人只要一读陶诗、陶文,就会心生桃花,暖意融融,悠然自悟,妙不可言。
①还用自己的作品定格、升华、传达了这种感觉
②通过这种奇妙感觉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
③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远平和自然,葆有一颗平常心
④作者不但用亲身的实践诠释了这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⑤而且具有永恒的普世价值
A. ①②④③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⑤③④①② D. ⑤③①②④
6.按原文填空。
(1)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______。黄发垂髫______。
(2)《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
(3)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
(4)根据下列的提示,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成语:______。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成语:______。
7.(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景物的句子是 , , , 。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 , , , , 。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 , , 。
8.一个同学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失败,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对个人对社会都没有好处。”听了他的评论,你持不同观点,你怎么反驳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学习了《桃花源记》后,班级开展了一次以“走进桃源世界,感受诗人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1)下列诗句与“落英缤纷”所描绘的景色相同的一项是( )
A.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下面是陶渊明所写的名句,读读这些名句,谈谈你对陶渊明性格的理解。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其一)》)
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音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 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① 官府,给摇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商贾②大者积贮③ 倍息,小者坐列④贩卖,所卖必倍。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节选自《论贵粟疏》有删改)
注:①治:修理。②贾:商人。③积贮:囤积货物。④坐列:开设店铺。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具答之( )
(2)复延至其家( )
(3)便扶向路( )
(4)不过百亩( )
(2) 翻译下列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 2)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3) 【甲】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4)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两篇文章中百姓流亡在外的原因有何异同。
12.写出下列词的古义和今义。
(1)交通(古义:______;今:______。)
(2)妻子(古义:______;今:______。)
(3)绝境(古义:______;今:______。)
(4)如此(古义:______;今:______。)
(5)无论(古义:______;今:______。)
(6)鲜美(古义:______;今: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俨”读“yǎn”。
B项,“要”读“yāo”。
D项,“诣”读“yì”。
C项注音完全正确,故选C。
2.【答案】B
【解析】A项“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B项“扶”是介词,沿着、顺着。
C项“志”是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D项“异”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3.【答案】B
【解析】选项A的“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选项C的“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选项D的“志”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选项B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正确,故选B。
4.【答案】B
【解析】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
【解答】
和画横线前的“不仅”能够连贯的是⑤和①,但因为①句后有“这种感觉”,前文没有照应的语言,所以只能是⑤,在语意上接⑤中的“永恒的普世价值”后的只能是③,然后④中谈的“心理状态”和③紧密相接,④中的“不但”和①中的“还”连接紧密,②中“这种奇妙感觉”与①中的“这种感觉”相照应。
故选C。
6.【答案】(1)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
(2)晋 陶渊明 世外桃源
(3)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①无人问津 ②怡然自得
【解析】(1)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注意“豁、阡陌”的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回答此类题,熟悉课本内容即可。这项内容在教材中出现过,属于应该识记的内容。学生还要注意在平时勤于背诵文学常识,分册整理归类,便于记忆。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审题,再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确定答题范围。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做题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文言文理解起来更要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来做推断,做到整体感知。对于可用原文语句回答的题目,首选用原文语句,这样更准确,意思更完整。理解文章内容,可知文中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提炼。本题结合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7.【答案】(1)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3)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属于理解性默写题。只要平时既注意记忆、积累,又能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解答本题并不难。名句默写题答题时要认真细致,务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8.【答案】示例:看问题要一分为二,陶渊明辞官归隐,每天饮酒、写诗,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归隐后的二十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拟挽歌辞三首》等。陶渊明归隐后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丰厚的作品,这怎能说是一种失败呢?
9.【答案】 (1)A
(2)陶渊明具有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追求本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性格特点。
【解析】(1)A项与“落英缤纷”描绘的都是晚春的景色。B、C、D三项描绘的都是早春的景色。
10.【答案】【小题1】B
【小题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朝和晋代了。
【小题3】C
【小题4】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解析】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舍:舍弃/房屋。
B.向:先前/先前。
C.属:类/同“嘱”,嘱托。
D.为:向/成为。
故选:B。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重点词: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句意: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朝和晋代了。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BD正确;
C有误,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暗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在当时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也是不会实现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叹惋之情。
故选:C。
4.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两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即可。阅读短文,从(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花源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所以人们不愿意离开。从【链接材料】可知:百姓能够丰足安乐,则是“上之功德”。宋王朝统一国家、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功德而进一步证明四海安乐的局面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于是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材料译文 】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江淮之间,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心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度过一生,死后被人送进坟墓。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
11.【答案】【小题1】
(1)详细。
(2)邀请。
(3)沿着,顺着。
(4)不超过。
【小题2】
(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
(2)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
【小题3】寄托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小题4】同:都是社会黑暗,百姓无法生存。
异:【甲】文中桃花源人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流亡。【乙】文中百姓流亡,一方面是因为官府的急征暴敛,另一方面是商人的囤积货物,抬高物价,兼并农民土地。
【解析】1.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释义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分析实词所在句子的句意,根据句子的意思分析实词的意思。同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现象。
①句意:详细地回答他的问题。具:详细。
②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延:邀请。
③句意:就顺着以前的路。扶:沿着,顺着。
④句意:不超过一百亩。不过:不超过。
2.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重点词有:自云,自己说。妻子邑人,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句子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和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了。
(2)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的原因。句子翻译为: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流亡在外的原因。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作者生活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东晋末年,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的现实让人不满,作者只能借助于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甲文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的生活图景,从而表达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的向往之情。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相同点:都是社会黑暗,百姓无法生存。不同点:【甲】文中桃花源人是为了躲避战乱而流亡。【乙】文中百姓流亡,一方面是因为官府的急征暴敛,另一方面是商人的囤积货物,抬高物价,兼并农民土地。
12.【答案】(1)古今: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3)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4)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5)古义: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解析】(1)交通:古今: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2)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3)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4)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5)无论:古义: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古今异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