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张PPT)
导入
国家的发展遇到的阻碍,我们常常会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确实,如同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kuī)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他们都通过变革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富强,成为一方强国。到了宋代的王安石变法,似乎历史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但是变法的道路崎岖,除了面对国家发展的种种困难,王安石还要面对大量的质疑。
然而,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同学们可以带着疑问,通过学习课文寻找失败背后的原因。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通过朗读,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和词典,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四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说理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理思维。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做事坚持原则,说话要委婉有礼、谦恭敬人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素养目标
作者简介
人物概况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三年(1058)提出变法主张,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史称“熙宁变法”。
主要成就
王安石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
作者简介
措施 内容 目的
青苗法 政府低息贷款 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
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3.发展生产
免役法 以钱代役 市易法 设市易务 稳定市场 均输法 就贱就近采购物资 农田水利法 开垦荒地 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 按土地多少收税 富国之法
理财以农事为先
理财为方今先急
王安石变法
1
王安石变法
举几个王安石变法不当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
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执政,王安石罢官,宣告变法失败。
变法之弊
王安石变法
2
虽然此次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非法渔利行为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的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使得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因变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的去世,变法也最终失败。
变法之弊
2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身后称司马温公。
对手简介
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
——司马光
人物概况
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退居洛阳,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司马光入京主国政,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主要成就
司马光
王安石
“政敌”与“诤友”
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最终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
写作背景
农民起义
东北契丹族
西北党项族
北宋
三冗:冗员、冗兵、冗费
内忧
外患
危
王安石-变法
冗员-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冗兵-强兵之法
保甲法
裁兵法
将兵法
保马法
军器监法
冗费-富国之法
青苗法
免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均输法
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王安石反驳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
“书”:文体名,书信。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解题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司马光曾担任“右谏议大夫”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
解题
“与……书”
对象
《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妻书》林觉民
“报……书”
《报任安书》(司马迁)
复信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高官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苏武书》(李陵)
回信
初读正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ɡ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ɡ)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b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yuàn 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初读正音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ù),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ɡāo)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w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交代写信的缘由。
针对司马光信中所指责的实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驳斥。
分析反对派对新法声势汹汹、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失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书信常规的结束语。
整体感知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书信往返
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
第一段
谋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鄙人王安石陈述:昨天承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意见上)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既使想要勉强解释几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为自己一一辩解,又考虑到蒙受您的优厚对待,在书信往来时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1、写信缘由——为什么写这封信?
因为二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一段
2、写信措辞如何?
——蒙教 上报 见恕......
——强聒 不宜卤莽 冀君实或见恕也
——终必不蒙见察
第一段
措辞彬彬有礼
1
语调含蓄委婉
2
暗藏锋芒
3
3、本段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雍容的政治家形象
第一段
都没错,为国而已。(北宋巅峰文人的君子之争)
《宋史· 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拓展补充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和而不同的意见交流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
“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朋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益友
司马光把自己当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对方写信,陈述自己对于老友主导的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见:“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于私尽朋友之谊,于公推心置腹,可谓光风霁月,贤者情怀。
拓展补充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
侵官: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第二段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怨谤
《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
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第二段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起有利的功业并消除种种弊端,这也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言献媚之人,这也不是拒绝采纳大家的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之言,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它会是这样的。
1、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第二段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
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第二段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如果名实的的关系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
固前知其如此也(不值一驳)
名
实
名实之争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第二段
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1
先驳“侵官(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指出变法是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2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第二段
次驳“生事(制造事端)”:“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以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3
再驳“征利(争夺百姓的财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
4
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
第二段
然后驳“拒谏(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5
最后讲到“怨诽”(怨恨和诽谤)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
6
第二段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1
2
3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第三段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家大家、同流合污,向众人谄媚当作好的事情。因此,皇上才想到变革这种情况,那么我不估量敌对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抗这股势力,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
第三段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百姓人民都抱怨,不仅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适宜然后就去行动,认为正确就没什么值得后悔的缘故啊。如果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的大有一番作为,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守着前人所做的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1、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第三段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
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
③上乃欲变此。(皇上)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普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2、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第三段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路。不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古代书信的套语,使全文结构更严谨。
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本探究
第四段
1、中心论点:
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2、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名实相符的原则
新法的实际情况 盘庚迁殷
(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实际原则基础之上)
3、论证方法: 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驳论特色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
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
最后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
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典范。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
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艺术特色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艺术特色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沉默的大多数(习于苟且之人:不管不顾)
现实主义者(守前所为之人:保守妥协)
理想主义者(出力改革之人:站出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
犬儒主义者(怨诽之多:冷嘲热讽、消极抵抗)
思考:
面对积重难返的社会,各人的态度如何?
鲁迅:“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满篇的文字中,我只看到在纷纷扰扰里,他只一个人力排众议,变法革新。他没有一个与他一同作战的知己,他的背后,只有他自己的影子,和一路走过的足迹。“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我看见他笔直地站着,迎着掀天巨浪,可他终究还是失败了,一个人倒在海浪里,孤独而执拗。他满腔热血为了祖国,可终究被世界打败了,郁郁而终。他的变法过于激进,可又有谁能给他时间慢慢来,可历史也终究没有如果。
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明晰主题
本文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
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相对应内容,你认为谁说的更有道理?
对比阅读
《与王介甫书》
《答司马谏议书》
对比阅读
核心争论观点:侵官
司马光
王安石
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1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
核心争论观点:生事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
核心争论观点:征利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如无也。及宾客僚属谒见论事,则唯希意迎合,曲从如流者,亲而礼之;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昔王子雍方于事上而好下佞己,介甫不幸亦近是乎?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
核心争论观点:拒谏
对比阅读
司马光
王安石
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
5
核心争论观点:怨谤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探究学习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给出了简洁有力的反驳,换一个角度思考,你认为王安石的反驳有没有逻辑错误?如果你是司马光,你应该如何反驳王安石的观点?
司马光随后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再次反驳了王安石的观点……
探究学习
司马光随后在《与王介甫第三书》中再次反驳了王安石的观点……
《四部丛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不为侵官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探究学习
不为生事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
探究学习
不为征利
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探究学习
不为拒谏
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曰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探究学习
致怨有因
盖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探究学习
胸怀家国天下, 勇担责任道义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
活动一:比较阅读
比较角度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时代背景
写作目的
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驳斥责难,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大唐兴盛、太宗渐渐骄奢
新法推行遇阻
活动二:说理艺术
比较角度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相同 直面问题的态度 立足点 不同 文 体
写作对象
论证方法
论证思路
语言特点
原因与目的--驳斥--表明态度
委婉、循循善诱
寓刚于柔、暗藏锋芒
都直面现实问题,作者勇于担当,躬身入局
都立足于为国为民,不惧逆龙鳞或得罪同僚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奏疏
书信
君主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同僚、朋友
学以致用
据CNN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的讲稿中的“新冠病毒”被划掉,手写改为了“中国病毒”。析其原因,主要是美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与日俱增,特朗普想努力把“锅”甩给中国。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该如何驳斥?(200—300字)
情境任务
提示:参考《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保守派观点进行反驳的驳斥技巧。
学以致用
对于近期特朗普先生将“新冠病毒”改为“中国病毒”的行为,我方表示强烈的谴责。这种说法毫无根据,荒谬至极,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污蔑行为。美国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与日俱增,就算特朗普先生再怎么“甩锅”和抹黑,也掩盖不了美国疫情防控工作失职的事实。自疫情出现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积极应对,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专注自身,从不推卸责任。世卫组织也表示:病毒没有国界,不区分种族、肤色和财富。把病毒同种族联系在一起,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的,我们需要团结合作。所以,我方敦促美方立即纠正错误,立即停止对中国无端的指责。
观察 思考
举例谈谈当代社会中(或者你的身边)有哪些胸怀家国、勇担责任的人?
观察
习担当术
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1)有司
鄙人: 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2)古代常用谦称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
(4)《答司马谏议书》中, “ , ”,直接点明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高考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