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8 13:1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诗人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导入
1.学习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2、学习作者遭遇困境却光明磊落、处变不惊的心境和超拔高洁的人格。
学习目标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人们比较熟悉辛弃疾与苏轼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但却较少有人注意张孝祥在苏、辛之间所起到的过渡性作用。张孝祥实际上是南宋豪放词派重要的奠基人之一。这首《念奴娇》就是广泛传诵的张孝祥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他从桂林北归,北归期间,途经洞庭湖,见平湖秋月,即景生情,援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写作背景
尽挹 yì 澄澈chéng chè
细斟zhēn 萧骚sāo 玉界琼田qióng
字 音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读注释·疏通词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琼:美玉。着:附着。扁舟:小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顷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皎洁的明月把光辉分给了湖水,水里的明河是天上星汉的倒影,星月同辉,水天一色,一片明亮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我陶醉于溶溶月华,体会着万物的空明,悠然自乐,实在是妙不可言,而不知如何与君分享。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感怀这一年我与这一轮辉映着大地的明月相伴,多少次孤独地徘徊于岭海之间,内心却像冰雪一样洁净。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短发:头发稀少;沧浪:青苍色的水。
此刻的我,须发萧疏稀落,衣袂萧瑟单薄,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沧浪之中。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用北斗星做成的勺子细细斟酒,请宇宙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要理解全词,得读懂哪一句?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
景物特点:
悠然
开阔

澄澈
鉴赏上片
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湖水明净光洁,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比喻、夸张、对比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澄澈
水天辉映,一片晶莹。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
上阕开篇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洞庭春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洞庭春草
点出地点
题目是《过洞庭》,词一开头就紧扣题目
近中秋
点出时间
为作者的抒情提供了时间背景
洞庭春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风色”二字值得注意,风有风向、强弱,从来没有听说过风有色彩,张孝祥用“风色”是有所指的,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说的是黄云万里改变了风的色彩;张孝祥的“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紧承“更无一点风色”,从秋月写到秋水。
“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就美在澄澈。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 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表里俱澄澈” 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进一步写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澄澈的相会与相合,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会合,这一会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这一会合的体验是人生最高、最美、最富有诗意的高峰体验,因此诗人用“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的引出了下片。上片写景,下片则从回顾岭表一年写起,抒发感情。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哪些词句能读出作者的性格和心胸?
思考
鉴赏下片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其中那个金榜题名是多少人一生的梦,多少人为了鲤鱼跃龙门而皓首穷经,当上了官当然春风得意马蹄疾,是人生一大喜事,但是丢了官呢,那又该是怎样的失意?人丢了心爱的东西之后总是会愁会哀叹,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这许多愁。”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如今作者也丢了这一生的梦了,他有没有哀愁呢?那句话能读出他的性格和心胸?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宋史》本传载张孝祥于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次年因谗落职,由桂林北归,途径岳阳,故有《过洞庭》之作。
“应”,因也,此处的“应”语气相当肯定。“经年”,经过一年。诗人由洞庭湖的澄澈,想起自己在岭表一年因被谗而免职的经历,感慨系之矣。
“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典故。“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肝肺皆冰雪”,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
澄澈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从岭表经年回复到当下。
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
“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更重要的是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尽管如此,自己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如今我正泛舟于横无际涯的洞庭湖上,不就是证明凡此种种,可以想见诗人的鲜明个性。
心胸开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的高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的高潮所在。
吸,也作挹,舀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像舀酒的长把勺。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的气势,一个被谗免官的人,如此自信,如此心胸,真有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向之” 的豪情。
心静
心胸开阔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从空间上说是由洞庭之大到一己之小;从时间上说是由今夕之初泛到稳泛;从心理上说是由知到不知,通过对照,说明诗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令人感到余味无穷。
内心平静
肝胆皆冰雪
品性
稳泛沧浪空阔。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笑,
不知今夕何夕
细斟北斗
心静
澄澈
心胸开阔
平静
现在我们把景物的特点和诗人的品性放一起,你们在看看,发现了什么?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
心会
诗人品性:


景物特点:

平静
开阔
心胸宽阔
澄澈
肝胆冰雪
(外)
(内)
(天)
(人)
表里俱澄澈
天人合一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
1. 景色美,体验妙。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
2.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作者心会的,用一句话来概括是“表里皆澄澈”,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又是什么呢?
妙处
找到诗人孤独的证据
孤光自照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酒来销万古愁
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无人理解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词的上阕
词的下阕
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其中的奇思妙想和伟大气魄,表现出作者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深深领悟,达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极高精神境界,也可见作者的高尚品质。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备受后人推崇。
总结
  
一、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艺术特点
  
二、天人合一的想象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三、化用典故,翻陈出新
在写作技巧方面,这首词也颇见功力,主要体现在化用前人诗文词句意境,如从己出,不露痕迹。
一是化用《诗经》成句。如“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又如“不知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词人借用采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二是借鉴了苏轼的《赤壁赋》的文辞意境。“着我扁舟一叶”句用苏轼的“驾一叶之扁舟”,而《前赤壁赋》一文写月夜之景、泛舟之乐、解脱之喜,其意境与心情,与这首词颇有相通之处, “不知今夕何夕”化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的“今夕是何年”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