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金属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氨催化氧化是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甲的名称是甲烷 B.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 D.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2.向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滤纸上剩下的固体物质是
A.铁 B.铜 C.氯化铜和铜 D.铁和铜
3.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银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47 B.属于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外有61个电子 D.金属银能与稀盐酸反应
4.下列4组实验中的操作均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操作1 操作2
A 除去氮气中少量的氧气 通过灼热炭粉 通过灼热铜丝网
B 区分软水和硬水 加入肥皂水 过滤
C 区分氯化钙和碳酸钙固体 加水 加稀盐酸
D 区分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观察颜色 加稀盐酸
A.A B.B C.C D.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MnO4制取O2和工业上制氧气均属于分解反应
B.Al和金在常温下都不能与O2反应
C.SO2、CO2都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D.C、CO在高温条件下还原Fe2O3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6.下列验证Zn、Cu、Ag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试剂不正确的一组是
A.Zn、Cu、AgNO3溶液 B.Zn、Ag、CuSO4溶液
C.Zn、Cu、稀盐酸、AgNO3溶液 D.Cu、Zn(NO3)2溶液、AgNO3溶液
7.下列实验操作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B.用适量的水可以区分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C.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稀盐酸后过滤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先将pH试纸用水润湿,然后再测定
8.下列物质不能直接由金属和稀酸反应制取的是
A.FeCl2 B.ZnSO4 C.CuCl2 D.MgSO4
9.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置换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所以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属于置换反应
D.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10.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B.用钢丝球擦拭铝质水壶表面
C.使用洗涤剂去除餐具油污 D.铁锅洗净后放在干燥通风处
11.下列关于金属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制品表面应常用钢刷擦洗
B.可用铁桶盛装农药波尔多液
C.焊锡(锡铅合金)的熔点低,常用来焊接金属
D.钢因为比生铁的含碳量高,所以应用范围更广
二、填空与简答
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生成物丙、丁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 。
13.金属具有广泛的应用。
(1)铁锅用来炒菜,主要是利用铁的 性 填“导热”或“导电” 。
(2)图为洁净铁钉的有关实验。
①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中铁钉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 发生化学反应。
③中铁锈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金属粉末可能由镁、锌、铁、铝、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向其中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得到无色溶液,固体无剩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样品中一定含有镁 B.样品中一定不含银,可能含有铁
C.所得溶液中溶质总质量为12g D.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14.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曾用铝粉和高氯酸铵(NH4ClO4)混合物做为固体燃料,加热铝粉使其被氧气氧化,放出大量的热,引发高氯酸铵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四种气体.其中两种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一种是氯气(Cl2),还有一种气体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1)铝粉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高氯酸铵分解产生的四种气体,除氯气外,另三种气体是 .
(3)航天火箭燃料经历了不断改进的过程,第三代燃料用的是煤油和液态氧,其中煤油可以从化石燃料中提炼而成,第四代燃料是液态氢和液态氧,缺点是 (写出一点即可).
15.如下图,向点滴板1-3的孔穴中滴加CuSO4溶液,4-6的孔穴中滴加稀盐酸。
(1)加入稀盐酸后,没有发生反应的孔穴是 。
(2)能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的实验是 (填孔穴序号)。
(3)孔穴4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游览母亲河。
(1)黄河第一铁桥建于1909年,铁桥可采取的防锈措施是 。
(2)桥边的花岗岩雕塑寓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花岗岩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其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 。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水流经黄土高原而含有大量泥沙,同学们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净水器(下图),其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
17.某兴趣小组利用主要成分为B的铁锈进行反应回收铁,并模拟湿法冶铜的原理制取铜。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H是气体单质,I是固体单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H的化学式 。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4)G的一种用途是 。
18.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探究合成氨,合成氨工艺的主要流程如下:
(1)合成塔中 N2和 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
(2)上述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元素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种类
(3)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4)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 H2 N2 NH3
沸点/℃(1.01×105Pa) -252 -195.8 -33.35
在 1.01×105 Pa 时,要将工业合成氨的产物氨气(NH3)从它的反应物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开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控制在 ℃≤ T <-33.35℃。
(二)氨气的用途:青藏线铁路为保持冻土路基夏季不融化,需在秋冬季将空气中的“冷”储存至路基,创新了“热棒”技术。“热棒”全长 7 米,地面上的长约 2 米,剩下的“热棒”插入路基(如下图),利用钢管内氨的汽化和液化,实现路基与空气的热量交换。
(5)热棒主体采用碳素无缝钢管,碳素无缝钢管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6)热棒钢管外壁需喷涂保护层,其目的是 。
(7)氨的汽化和液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8)秋冬季热棒工作时,氨在 A 端发生的变化是 。(填“汽化”或“液化”)
三、科学探究题
19.从古至今,钢铁及其铁的化合物一直被人类广泛应用。
一、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1)钢铁生产分为炼铁和炼钢两个过程。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炒钢法”如下图所示。
①焦炭的作用:一是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生高温,二是 。
②潮泥灰主要成分是石灰石,撒入潮泥灰与生铁水中的SiO2反应生成CaSi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用棍猛搅拌铁水的目的是 。
(2)铁的化合物在现代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服用碳酸亚铁(FeCO3)补血剂,可预防或治疗缺 性贫血。
②空气中灼烧FeCO3可获得颜料铁红(Fe2O3)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二、铁的化合物制备
实验室利用废铁屑(含少量Fe2O3)为原料制备FeCO3的流程如下:
(3)溶解废铁屑时,硫酸应过量,其目的是 。
(4)加入过量铁粉可使Fe2(SO4)3转化为FeSO4,该反应的类型为 。
(5)加过量NH4HCO3反应时,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
(6)“干燥”时有少量FeCO3发生下列转化: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三、炼铁过程的探究
(7)写出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主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
【查阅资料】用CO还原Fe2O3炼铁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8)FeCO3在282℃分解为FeO。称取含FeCO3的Fe2O3样品21.8g,放入如图所示装置中通入CO,控温在300℃,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测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9.6g。
继续向装置中通CO,分阶段升温,进行CO还原铁的氧化物。加热时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样品中Fe2O3的质量为 g。
②图中M点对应的a= ,N点固体的成分及对应的质量比为 。
四、计算题
20.生铁和钢都是由铁和碳组成的合金,生铁中碳的含量为2%~4.3%,钢中碳的含量为 0.03%~2%,为测定某种铁合金中碳的含量,小王同学取一定质量的合金样品盛放在烧杯中,并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烧杯质量 样品的质量 稀盐酸的质量 烧杯+剩余物的总质量
50g 5.8g 94.6g 150.2g
注:碳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发生反应。
请根据相关信息完成下列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_g;
(2)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到0.1%);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氨气,乙为氧气,丙为一氧化氮,丁为水。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为氨气,故A错。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甲为氨气,乙为氧气,丙为一氧化氮,丁为水,故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B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4NH3+5O24NO+6H2O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变多,故C错。
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不符合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另外一种化合物的特点,不属于置换反应,D错。
故选:B。
2.D
【详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在CuCl2溶液中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铁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铜;由于铁粉过量,反应后铁粉有剩余,故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铁和铜;所得溶液是氯化亚铁溶液,滤液中的溶质是氯化亚铁。故选D。
3.A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核电荷数为47,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银,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核外有47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银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C
【详解】A、因为氧气可以与碳和铜反应,所以可以除掉氧气,但碳与氧气会生成新的气体杂质二氧化碳,所以操作1不能达到目的;
B、依据软硬水的特点可知,软硬水可通过肥皂水泡沫的多少加以区分,但过滤对软硬水来说现象相同,不能区分,操作2不能区;
C、氯化钙加水溶解,碳酸钙加水不溶解可以区分,氯化钙加盐酸无现象,碳酸钙加水溶解而且产生无色气泡,可以区分;
D、黄铜和黄金颜色相同无法区分,加稀盐酸黄铜中的锌会和盐酸反应,有气泡,黄金无现象,故可以区分。
正确答案为C。
5.C
【详解】A、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工业上制氧气发生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金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SO2、CO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故C符合题意;
D、C在高温条件下与Fe2O3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属于置换反应,CO在高温条件下Fe2O3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不属于置换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详解】A、Zn、Cu都能与AgNO3溶液反应,证明锌、铜的活动性比银强,但无法比较锌、铜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不可行;
B、Zn能与CuSO4溶液反应,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银不能与CuSO4溶液反应,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综合以上能验证Zn、Cu、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此方案可行;
C、Zn能与稀盐酸反应,Cu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证明锌比铜活泼;Cu能与AgNO3溶液反应,能证明铜比银活泼,能验证Zn、Cu、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此方案可行;
D、Cu不能与Zn(NO3)2溶液反应,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Cu能与AgNO3溶液反应,证明铜的活动性比银强,综合以上能验证Zn、Cu、Ag 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此方案可行。
故选:A。
7.B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将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分别溶于水,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硝酸铵固体溶解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盐酸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不能与铜反应,过滤,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溶液的酸碱性减弱,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8.C
【详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的前面,能用铁和盐酸反应制的氯化亚铁,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氢的前面,能用锌和硫酸反应制的硫酸锌,故B不符合题意;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铜和盐酸不反应,不能用铜和盐酸反应制取的氯化铜,故C符合题意;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排在氢的前面,能用镁和硫酸反应制的硫酸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详解】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氢氧化钠含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正确;
C、置换反应中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属于置换反应,例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单质和氧气单质,错误;
D、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例如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也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灭火,是为了隔绝空气,故A说法正确。
B、铝制水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属于保护层,所以不能用钢丝球擦拭铝质水壶表面,故B说法错误。
C、洗涤剂洗油污是利用了乳化原理,故C说法正确。
D、铁锅洗净后放在干燥通风处,没有水分不容易生锈,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C
【详解】A.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所以铝制品表面不能常用钢刷擦洗,以免刮掉保护膜; B.波尔多液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铜,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使药效降低;C.焊锡(锡铅合金),合金的熔点低,可用来焊接金属;D.钢因为比生铁的含碳量低,钢的性质与生铁不同,比生铁有很多优良的性能,所以应用范围更广;选C
12. 2Mg+CO22MgO+C 置换反应 20:3
【分析】根据反应微观模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的条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各问题分析解答。
【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镁和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镁和碳,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该反应是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生成物丙(MgO)、丁(C)质量的比为(40×2):12=20:3。
故答案为:2Mg+CO22MgO+C;置换反应;20:3。
【点睛】根据变化微观示意图及粒子构成模拟图,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与粒子个数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3.(1)导热
(2) Fe+CuSO4=FeSO4+Cu 水 Fe2O3+3H2SO4=Fe2(SO4)3+3H2O
(3)C
【详解】(1)铁锅用来炒菜,主要是利用铁的导热性,故填导热。
(2)①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Fe+CuSO4=FeSO4+Cu。
②铁钉锈蚀主要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故填水。
③铁锈中的氧化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
(3)A 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SO4=MgSO4+H2↑,反应中镁与氢气的质量比为24:2,则生成0.2g氢气需要2.4g镁,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反应中锌与氢气的质量比为65:2,则生成0.2g氢气需要6.5g锌,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反应中铝与氢气的质量比为54:6,则生成0.2g氢气需要1.8g铝,所以取该样品2.4g,向其中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0.2g氢气,样品除为镁外,还可能是锌和铝的混合物,选项错误;
B 银不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反应后固体无剩余,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银,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亚铁溶于水溶液呈浅绿色,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且固体无剩余,则样品中一定不含有铁,选项错误;
C 反应后生成0.2g氢气,则参加反应的硫酸中的硫酸根的质量=0.2g÷×100%××100%=9.6g,所得溶液中溶质总质量=9.6g+2.4g=12g,选项正确;
D 加入的硫酸的质量=0.2g÷×100%=9.8g,则加入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00%=9.8%,选项错误,故填C。
14. 4Al+3O22Al2O3 N2、O2、H2O 氢气和氧气不容易液化
【详解】(1)铝粉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2)高氯酸铵分解产生的四种气体,除氯气外,根据其中两种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可知另三种气体分别是N2、O2、H2O;
(3)第四代燃料是液态氢和液态氧,缺点是氢气和氧气不容易液化。
15. 5 3或5、6
【详解】(1)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铜与稀盐酸不反应,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没有发生反应的孔穴是5;
(2)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铜与稀盐酸不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故能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的实验是3或5、6;
(3)孔穴4中,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1)刷油漆(合理即可)
(2)+4
(3)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
【详解】(1)铁与水、氧气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使铁制品与氧气和水隔绝可以防止生锈,铁桥采取的防锈措施是刷漆;
(2)二氧化硅的化学式为SiO2,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x+2×(-2)=0,故解得x=+4,即二氧化硅(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3)小卵石、石英砂和蓬松棉可以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起到过滤的作用。
17.(1)H2
(2)
(3)化合反应
(4)作导线(合理即可)
【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可推出B为氧化铁,A能与B反应生成C和D,I是固体单质,C能与I反应生成A,可推出A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I为碳,D为铁,D能与F反应生成H和J,H是气体单质,可推出H为氢气,F为酸,若是硫酸,则J为硫酸亚铁,D能与E反应生成J和G,G为红色固体,可推出G为铜,E可能为硫酸铜,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由分析可知,H为氢气,化学式为:H2;
(2)反应①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为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4)G为铜,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用作导线等。
18.(1)2
(2)B
(3)N2和H2
(4)-195.8
(5)混合物
(6)隔绝氧气和水防止铁生锈
(7)物理
(8)液化
【详解】(1) N2和 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均不变,但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选B。
(3)由流程可知,合成塔中需要通入氮气和氢气,而氨分离器中又得到了氮气和氢气,则可循环使用的物质为氮气和氢气。
(4)若想将氨气从氮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分离,由表中数据可知,氨气的沸点比氮气、氢气的高,则可控制温度,高于氮气、氢气的温度,但低于氨气的温度,使氮气、氢气变为气体分离出去,但氨气仍为液体,则最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195.8℃≤ T <-33.35℃。
(5)碳素无缝钢管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6)热棒钢管外壁需喷涂保护层,可隔绝氧气和水,防止铁生锈。
(7)氨的汽化和液化过程中只是氨的状态发生改变,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8)由于需在秋冬季将空气中的“冷”储存至路基,则需将氨气液化,因为液化吸热。
19. 生成CO用作还原剂
使反应物充分接触 铁
使废铁屑中的铁和氧化铁全部溶解 化合反应 NH4HCO3受热分解
16 18.0 Fe:FeO=14:27
【详解】(1)①焦炭可以与氧气充分反应提供热量,同时可以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还原剂作为反应原料。
②石灰石与生铁水中的SiO2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aSiO3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③搅拌铁水是为了使反应物充分接触。
(2)①服用碳酸亚铁(FeCO3)补血剂,可预防或治疗缺铁性贫血。
②FeCO3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经过灼烧可获得颜料铁红(Fe2O3)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溶解废铁屑时,硫酸应过量,其目的是使废铁屑中的铁和氧化铁全部溶解,提高原料使用率。
(4)铁粉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符合多变一,是化合反应。
(5)NH4HCO3受热易分解成氨气和二氧化碳,所以是用碳酸氢铵时,注意温度不能过高。
(6)碳酸亚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FeOOH和CO2,化学方程式为:4FeCO3+2H2O+O2=4FeOOH+4CO2 。
(7)工业上用赤铁矿炼铁主要是利用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高温下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8)①设FeCO3的质量为x
所以样品中Fe2O3的质量=21.8g-5.8g=16g
②M点对应的是阶段2的结束,M点对应的物质是FeO,G点对应的是Fe的质量,所以设FeO的质量为a,
N点对应的是FeO的分解过程中,则N点固体是生成的铁单质和FeO的混合物,设此时铁单质质量为y,
则此时FeO质量=16.4g-5.6g=10.8g
N点固体的成分及对应的质量比=Fe:FeO=5.6g:10.8g=14:27
20.(1)0.2g;(2)3.4%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50g+5.8g+94.6g-150.2g=0.2g,故填0.2;
(2)解:设样品中铁的质量x
56:2=x:0.2g x=5.6g
铁合金中碳的质量分数=×100%≈3.4%
答:铁合金中碳的质量分数为3.4%。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