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及文学作品鉴赏——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及文学作品鉴赏——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9:3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三 记叙文阅读及文学作品鉴赏——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部编版】
【中考考情分析】
从近年来各省市对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考查的趋势看,阅读材料来自课外,以文质兼美的时文或当代名家作品为主,侧重包含人生哲理、富有时代气息的写人、记事类作品。
阅读记叙类作品,要厘清文章的思路;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中考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2)厘清文章的思路和写作脉络;(3)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4)根据要求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5)准确地概括层次和段落大意;(6)正确识别文章线索与顺序;(7)辨析不同表达方式及其作用;(8)对作品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品味;(9)结合实际谈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
【基础知识复习】
知识一:记叙文基础知识
1.记叙文
2.记叙的线索
一篇文章的材料要按照某种“依据”组织起来,这种贯穿全文、把人物或事件连缀起来的“依据”通常称为线索。
线索可以有多种,常见的有:
(1)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如《故乡》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事情发展顺序,连缀成文。
(2)以事件为线索。如《社戏》一文,是以看社戏为线索,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以某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某人为线索。在这类文章中,某人往往是贯穿全文的人物,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如《孔乙己》中的“我”。
(5)以见闻为线索。《故乡》就是一例。小说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描述农村的破败及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从“百草园”写到“三味书屋”,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生活。
(7)以感情为线索。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蔡老师这一感情为线索。
4.记叙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反映的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紧扣中心并体现主题的问题。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应该注意的是,略写的材料并非不重要,而是不能缺少的,没有了它们,就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影响中心的表达。
5.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1)象征: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对具有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的描绘,能使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作品内涵。象征使文章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4)悬念:俗称“扣子"或“关子”,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不自觉地进人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5)过渡:是指文章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以及
其他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换衔接。过渡,就是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把上下文关联起来。不论是过渡的词语、句子还是段落,它们在文章中都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如果缺少它们,上下文之间就像隔了一条河,意思也连不起来。常见的过渡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段落过渡;一种是句子过渡;还有一种是用词语过渡。
(6)伏笔与照应:所谓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下的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照应,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与呼应。“照应”也称“伏应”。前有“伏笔”,则后面必有照应;后有“照应”,则前面多有伏笔。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谨严的重要手段。
(7)先抑后扬:为表达感情做铺垫,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8)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常常会非常巧妙地寄托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
(9)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0)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其作用是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也能使文章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11)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相互烘托,相得益彰。
(12)以小见大: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使之更有震撼力。
(13)渲染烘托: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深化主题。
(14)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与想象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为丰满、生动,可以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知识二:新闻(消息)与通讯
新闻(消息)与通讯都属于叙事类体裁。它们除了具备一般记叙文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点——用事实说话。新闻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等;狭义的新闻只指消息。初中课本里所说的新闻都是指消息。
从结构上讲,一篇新闻大体由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构成,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除正题外,在前面还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在后面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或对正题做补充说明)。导语一般是开头的一两句话,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洁。
通讯是一种以报道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为主的新闻文体。它和新闻(消息)一样,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强烈的现实性,较强的时间性。通讯既可记事也可写人,而且要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意义,具有较大的启发教育作用。
2.新闻(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消息在很大程度上是按固定的模式进行写作,而通讯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消息主要用记叙,其他表达方式用得很少,语言简洁朴素;而通讯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活泼。
(3)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写作技巧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比拟等多种修辞方法。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文采。
(5)时效性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也快。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较长,采访和写稿也相应要慢一些。
3.文学体裁常识
(1)小说的概念和三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其中,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
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来自作者的虚构,但这种虚构又往往借助一个或多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因此,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在具体作品中,这四个部分的布局不一定能够完全分清,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以颠倒或交错目的是要做到紧凑、新颖。为了使小说引人人胜,情节曲折生动,会同时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使情节丰富的重要手段。
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如《最后一课》开头的几处场景描写,就是为了交代普鲁士兵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时代背景,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2)小说的分类
小说的分类较为复杂。在中学阶段应掌握的小说分类标准应该是小说的篇幅和容量,据此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①长篇小说是一种篇幅长、容量大的巨型叙事作品。它能反映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一般描写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刻画众多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较为复杂。
②中篇小说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中等规模的叙事作品。虽然它的故事情节不如长篇小说那样错综复杂,但由于人物较多,因此也有一定的发展和变化。
③短篇小说是一种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的叙事文学作品。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小,人物较少,情节也较简单。如《最后一课》《孔乙已》《变色龙》等都属于这类小说。
④微型小说,又称为“小小说”“袖珍小说”等。它比短篇小说更短,人物更少,情节更简单。它往往只截取生活激流中的一个小片段来构成情节,所以显得短小精悍现实性很强。
此外,小说还有以下分类:
按表现内容分:官宦小说、同人小说、科学幻想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等。
按写作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
2.散文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骈文、韵文相区别的散体文章,即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一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
(2)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②)时间跨度大
散文不受时间的限制,前可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现在。
③空间转换广
散文既不受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
(4)事件牵涉多
散文,多数离不开事件,尤其是叙事散文,事件是散文的“硬件”。许多好的散文都有一个中心事件,并且烘托连带一些与之有关的其他事情。
⑤表达方式活
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6取材组材巧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文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
(3)散文的分类
散文是一种极其宽泛的文学体裁,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叙事散文
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②抒情散文
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充满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③写景散文
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到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还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示万物之间永恒相似的道理。它因其深邃性和对心灵透辟的整合,带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人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4)辨析短篇小说与散文的方法
表面看起来,短篇小说和记人写事的散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仔细比较,仍然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第一,散文较多的是写真人真事,当然允许对真实的材料进行综合、提炼,对某些人物、事件、细节进行虚拟,不必完全受真人真事的限制,而小说要求更多的艺术虚构和概括。第二,散文以抒情为主,抒情性的散文自不待言,即使是叙事性的作品也要有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把叙事和抒情熔于一炉,而不要求人物和情节的完整。这与小说强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明显不同。第三,散文篇幅很小,结构灵活。散文一般都比短篇小说简短,结构上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有形散而意凝的特色,不像小说是通过对人物行动以及情节和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主旨。
3.诗歌
(1)诗歌的概念
诗歌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音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歌在形式上,一般以行为单位,分行排列。
(2)诗歌的基本特点
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要求在有限的诗行中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所以它必须选择生活中最能体现生活本质、最富有特征的事物,用尽可能简洁的笔墨,通过最有艺术表现力的形象,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基本特点
②)饱含着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诗歌表达的感情比一般文学作品更强烈、浓厚,而且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来完成。
③语言凝练而富有音乐美。诗歌的语言要求言简意赅,即凝练含蓄。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诗歌的语言运用十分严谨。
(3)诗歌的分类
(4)诗歌的有关知识
①韵脚 诗句末押韵的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其中“光”“霜”“乡”是韵脚。
2)押韵 诗歌词赋中某些句子的末尾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就叫押韵。
③律诗的结构 律诗一般是八句,也有更长的称为排律。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④)古诗的节奏和音律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从意义的表达上看,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
⑤歌·行·引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乐、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⑥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陕北民歌形式。其特点是形式自由灵活;两句一节,可以换韵;多用比兴手法;句子以七言为主,灵活多变。
⑦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并讲求音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出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曲在元代最盛行。
⑧四言·五言·七言 这些通常指的是诗的表现形式,言代表字,四言就是每句诗是四个字,五言即五个字,七言即七个字。在古代诗歌中,以五言、七言为多。
⑨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
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往往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是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但唐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⑩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人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我们学过的《木兰诗》《观沧海》等都是乐府诗。
律诗·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旧体诗·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
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与新诗相对用文言写的格律诗就统称为旧体诗。教材中收入的古代诗歌都是旧体诗,而《我爱这土地》《我用残损的手掌》等都是新诗。
文人创作的诗歌·民歌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传诵的诗歌,后经文人整理而形成。《诗经》和“乐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如教材中收入的《木兰诗》《关雎》《蒹葭》等都是民歌。有些文人模仿民歌的形式写的诗歌就不能再称为民歌了,只能说是用民歌形式写的诗歌,但仍属文人创作的诗歌。
标题·词牌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江城子”是词牌,“密州出猎”是词的标题。
小令·中调·长调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化了,但是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
散曲,金元时代兴起,由词演变出来的一种歌曲,形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
4.戏剧
(1)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文学、表演、美术、雕塑、音乐、舞蹈、建筑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其他文体集录
(1)赋
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它以铺陈风物为主,辞藻华丽,句式整齐,讲究韵律。自汉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今天,以“赋”字与某一具体事物名称结合组成题目的作品,不一定能称为赋体,其所以题作“赋”表示含有歌颂、赞美的意思,如《茶花赋》等。
(2)骈文
又称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讲求平仄,讲究用典和藻饰。
(3)古文
指用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代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4)古议论文体
①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如苏洵的《六国论》。
②说,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在某种程度上同现代的杂文相似,其特点为: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一般是社会性问题)的深刻见解;颇具文采,下笔如行云流水,使人读来兴趣盎然。
(5)记
①杂记,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但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它包括以下两类: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逸闻趣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②游记,记叙游览经历和地方风光的作品。它可以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也可以记叙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风土人情。笔调清新,形象生动。
③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④传记(记事),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
一类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根据历史事实的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极少,被称为史传文字。史传可分为如下几类:
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世家:主要记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
《史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典范,中学课本上选取了其中的《陈涉世家》。
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如实地叙述人物的经历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特征,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大。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内容多是赞许或勉励之言。
(7)序跋
一种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
(8)奏疏
文体名。古代臣属向帝王呈递的奏章,属议论文体,包括所上的奏、疏、议、表、状等。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如《谏太宗十思疏》。
②)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
(9)祭文
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分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和祝祷。
(10)铭
古代文体的一种。古人常将称功德、申鉴戒的文字铭刻在碑板或器物上,后即成为一种文体。铭文,一般都押韵,多用排比句、对偶句。
(12)寓言
带有劝诫或讽刺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盛行。
(13)童话
它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的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它能够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浅显、生动形象,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对自然物往往做拟人化的描写,儿童易于接受,可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其情操。
(14)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地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治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15)回忆录
它是一种文学体裁,属叙事性文体。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记本人或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篇幅有长有短,具有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6.史书体例
(1)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2)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3)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5)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6)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历史的史书。
知识四:文学鉴赏概论
1.文学鉴赏的含义
文学鉴赏是人们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审美活动的过程,是感性和理性活动的协调统一,是欣赏和批评的综合。读
2.文学鉴赏的范畴
文学鉴赏主要是指鉴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是文学家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精心构思、加工、描绘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或自然景物,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
3.文学鉴赏的要求
(1)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具体来说,把握文章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特征、故事情节以及事物的本质意义。
②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挖掘作品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③立足于作品中抒情性和议论性的文字,认真体会作品中体现作品主题、揭示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句。
④紧扣作品标题,明确写作重点。
(2)明确梳理文章思路
作品思路直接为作品主题服务,厘清了作品思路也就找到了深入作品中心的途径,因此,应注意作品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及相互间的关系,分析语言前后的连贯性。分析作品的结构关系,对准确把握文章思路尤其重要,其中主要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3)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要准确分析出作品的表达技巧,必须掌握如下知识:
①作品构成要素的知识,如主题、题材、结构等
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基本表达方式的知识。
③各类文体的不同特点的知识:小说的人物、环境及情节;散文的“形散神聚”及它的诗情画意;诗歌的意境和节奏;戏剧的矛盾、对话、动作及舞台说明。
④不同文学体裁的不同语言特点的知识。
⑤各种修辞方法和各种艺术技巧的特点的知识,如什么叫对照、反衬、悬念、铺垫,什么叫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一波三折、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基本方法与技能】
方法一:记叙文“六步阅读法”
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它多用于阅读一些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方法二:小说“六步阅读法”
1.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有积极作用。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总是要活动的,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程,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为依据,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情感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2.分析人物形象
(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典型环境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
4.挖掘小说主题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期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便准确把握主题。
(2)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
5.品味经典语言
领会小说中的经典语言可从以下角度人手:
(1)寻找、挑选小说中经典的语句。我们常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在关键之处用一两句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的句子。
(2)鉴赏这些经典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意,挖掘它们隐含在精彩语言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6.领会写作技巧
“技巧”指文学创作技巧,它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达技巧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手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欣赏: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3)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
(4)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其文学创作方法
方法三:散文“六步阅读法”
这是根据文体特点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
于阅读一切以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主的散文,包括杂文、小品、随笔、游记、传记文学等。根据散文选材范围广阔、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阅读时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一抓“文眼”,二明“散聚”,三得“神韵”,四重”感情”,五识“线索”,六扣“中心”。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达到读懂一篇散文的目的。下面就对这“六步”法加以介绍。
一抓“文眼”。“文眼”是文章精要之所在,或揭示题旨,或点明写作缘起。它像人的眼睛,特别传神,通过这个“心灵窗口”,可以窥见作品的感情基调。抓“文眼”就是要抓住表现或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二明“散聚”。理解“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不要被散文材料“松散”的表象迷惑,要抓住它“神聚”的实质,明白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是为中心做铺垫的。明白所有的材料都被一根主线--中心贯穿着,明白这种写法还能收到曲折有致、跌宕起伏之效。
三得“神韵”。抓“文眼”、明“散聚”在阅读时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是读懂散文的最基本的要求。除了读懂,还要欣赏。得“神韵”就是要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景物美、意境美、表现手法美。
四重“感情”。所谓重“感情”就是留意所描绘的具体形象,着重体会所融之情。《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在写景,但更是在抒情,抒发对春的喜爱之情,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五识“线索”。散文为达到“散”与“不散”的统一,在组织结构上,也用线索把所有题材串联起来。常见线索有思想感情的变化、时空的变化、某事物等如《荔枝蜜》就是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将全文组成艺术的整体。阅读散文抓住线索,就能看出材料的内在联系。
六扣“中心”。散文一般都不直接点明中心思想往往是借助具体形象,通过联想,在具体形象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如《绿》《海滨仲夏夜》都是借景抒情的,阅读时应紧扣这一点。
方法四:诗歌“五步阅读法”
现代诗包括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诗歌主要
的特点是:对生活做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凝集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充满丰富的想象,语言形象、凝练,具有和谐的音律和鲜明的节奏。也有人把诗歌的特点概括为:形象性、概括性、抒情性、音乐性。
现代诗的阅读一般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
2.要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诗人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最后一节。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诗人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诗人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
4.要知晓抒情。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
5.要明确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达技巧,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人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方法五:剧本“三步阅读法”
1.熟悉剧本,了解剧情。一般来说,课文在“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中,对全剧剧情都做了概括说明。了解全剧内容对认识课文剧本选场有帮助作用,能明白课文部分的来龙去脉,可整体感知剧情,领会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思路。
2.厘清结构,抓住线索。剧本的结构因为有幕有场,所以剧情更容易梳理。一般来说,在一场里。
3.分析人物语言,概括人物思想性格。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表现在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上,但是我们不能一一分析每个人物的所有语言,而主要是抓住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关键时刻的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的语言,不但能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也推动着情节逐渐走向高潮。
方法六:分析标题含义及作用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如何理解)
(2)本文以“xx”为题,有什么妙(好)处
(3)文章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是否可以 为什么
(4)拟写文章标题。
(5)作者是如何突出标题某字词的(或某字词的好处)
2.答题技巧
(1)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
分析作答。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要考虑题目所用的修辞方法、句式结构等,联系中心分析题目的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综合各种信息进行表述。分析某字词的好处的题,要划分文章层次,找出与此字词有联系的内容,分条归纳。
3.答题格式
①这个题目用……的方法,既写出了……,也表达了……;②题目“xx”点明了写作对象,表达了……。
方法七:补写题的解题方法
1.考查方式
(1)结合上下文内容,用第一人称补写第x段………”处的心理描写。
(2)结合上下文,把第x段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
2.答题技巧
补写,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补写题的考查重点是补写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等。
解答此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研究补写方向,看是要求写心理、语言还是景物;认真研究文段风格,比如修辞、表达方式句型句式等;认真研究上下文相关内容,保证答案的准确性。
(2)人物补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结合当时的语境,进行换位体验,有利于把握人物的心理神态。
(3)景物补写,要调动多种感官,使用带有感彩的修饰语,注意切合主题和意境。另外,还要注意与景物描写的作用相结合。
方法八:赏析语言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对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2)谈一谈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表达妙处、表达作用等。
(3)对相关语句进行批注
(4)请结合句中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5)对相关句子,从修辞方法、词语运用、细节描写中任选一方面进行赏析。
2.答题技巧
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人手:
(1)从修辞方面人手,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作用)。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人手。①动词、形容词:xx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xx,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3)从句子的表现手法入手。衬托、象征、对比、照应、渲染、烘托、伏笔、铺垫、情景交融等。
(4)从句子的表达方式人手。是记叙,就分析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是议论,就分析其蕴含的哲理;是抒情,就剖析其抒发的感情;是描写,就分析其创设的意境等。
(5)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3.答题格式
(1)这是个……句子,(作用)……表达了……。
(2)运用……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作者……感情)。
(3)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方法九:分析特定段落在文中作用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本文第一段(开头几段)有何作用
(2)第x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中某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请具体分析。
(4)本文结尾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2.答题技巧
分析语段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着手:
(1)结构:
①开头:a.开篇点题,统领全文;b.照应标题;c.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d.与下文形成鲜明对比;e.设置伏笔,照应后文;f渲染气氛,奠定全文基调;g.开篇点明主旨;h.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中间:注重分析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比如:a.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b.为下文做铺垫;c.丰富文章内涵;d.照应前文;e.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③结尾:可从三个角度分析。
a.情节角度: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与题目或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
b.主题角度:深化或升华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c.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内容:概括段意,联系主旨情感;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3)景物或环境描写语段的作用: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气氛。
②表现(或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
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⑤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答题格式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这一段(句子)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蕴含(揭示)了…道理。结构: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收東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总结全文、收東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首尾呼应。
方法十:理清文章线索与顺序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本文“xx”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有何作用
(3)请补充文中“我”对“xx”的感情变化。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为什么
(5)本文采用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6)文中第x段采用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2.答题技巧
(1)判断记叙顺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提取标志性词语法。尤其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行文的文章,在文中都会出现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就可以判断出文章采用的叙述顺序。
②辨析开篇段落法。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在开篇的段落都会有所暗示,这类方法对于有倒叙内容的文章尤其适用
③抓住关键段落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有插叙和补叙部分的文章,因为插叙和补叙的段落一般都会独立成段,与其他段落有较大的区别。
(2)抓住文章的线索。
①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人手。
a.记人散文或小说,主要以人物为线索,要找准中心人物。
b.叙事散文或小说,主要以人、事、情感或思想的发展变化等为线索。
c.游记散文,主要以时间或地点为线索,要关注事件或方位词。
d.抒情散文是以情感为线索。
②从标题入手。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
③从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入手。有时文章中的某个词或某个事物会从头至尾反复出现,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④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或富有特殊意味的事物去把握线索。这类线索常用于抒情、叙事类散文。
(3)分析线索特点。分析线索的特点,其实就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情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的感情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化的,行为是怎样一步一步展开的。
概括文章线索,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人手:
①抓住时间标志。有很多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2抓住地点转移,有很多文章是按地点的转移来安排材料的,对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分出不同的阶段。
③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
(4)抓住角度变化。有的文章,不同的描写对象会有不同的描写角度,这时,需要把握角度的变化。
⑤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都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厘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行文的思路也就显而易见了。
方法十一: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
(2)梳理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3)划分层次,概括段意。
(4)根据示例,概括或补充故事情节。
2.答题技巧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前读题干,从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来自哪一段、有几点、应紧扣什么内容寻找答案
第二步,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确定答题区域后,可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摘录法。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3)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进行概括。
(4)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照四要素补充增添,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5)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第三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力求规范。
第四步: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
答案形成之后,同学们可结合题干和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赋分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3.答题格式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
方法十二: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概括)某某的性格特征。
(2)你认为某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对某某的动作、神态等做具体分析。
(4)文中某某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2.答题技巧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品析作者笔下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少数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之一。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3.答题步骤
(1)审清题干:看题干要求,是只写出人物的形象,还是要写出对应分析。
(2)梳理与人物相关的情节或描写。
(3)具体概括。
(4)增加序号,使答案条理化。
4.答题格式
(1)该句运用了……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2)从……(动作、语言等)可以看出……是……(品质、性格等)的人。
(3)某某是…(性格、品质等)的人。省略处一般用二至四个两字词语或四字词语进行概括(对事件的概括除外)。
方法十三: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概括文章的主旨(中心)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写某段内容,主要为了表达什么感情
(3)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析文章中某一人物的情感变化。
2.答题技巧
把握作者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
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有深刻含意的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文章的主旨,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2)联系文章主旨,把握情感态度。
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
(3)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
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语的感彩,这些具有感彩的词句往往能充分地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做题时理解、推敲的凭借。运用这一策略,在依据色彩推敲情感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
(4)根据人物、景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有时也有助于分析其情感态度。在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关于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由表及里,观其外表,知其内涵。
3.答题格式
具体内容+歌颂(赞美、揭示、讽刺……)精神( 情感、现象)。
方法十四: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的方法
1.考查方式
(1)文章某处描写对象(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好处
(2)文章某段运用了什么手法 有什么作用
(3)分析文章的叙述人称、表达方式及作用。
(4)本文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5)任选角度对本文的写作特色进行简析,
(6)从人物形象(情节、选材、语言描写等)角度简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2.答题技巧
(1)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4)从结构安排角度人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答题格式
“明写法-述内容一析效果”组织答案时,忌停留在文章表面做浅层次的分析。
【典型例题复习】
阅读《寒梅》一文,回答问题。
寒梅
林旭华
①淅淅沥沥的冷雨终于停息了,我决定到附近的花园走走。
②天空依然阴郁着脸,寒风冷峭得刺骨。原来热闹的花园现在变得一片清寂,唯有我的脚步声在砖石铺就的路面上回响着。花园里的乔木绿叶早已褪尽,光秃秃地呆立着,一片萧索沉寂。
③转过花园的弯角,蓦地,我的眼睛一亮,一大团鲜嫩的粉红色跃入眼帘,云蒸霞蔚般绚烂——原来是路边一树傲然绽放的寒梅。
④梅在严寒中兀自独立,粗壮的虬枝布满绿苔,裸露着嶙峋的老茧,苍劲而挺拔。枝丫分叉,或直或横或斜,没有叶片,呈现出浅灰或嫩绿的本色,平滑而柔韧。
⑤每条枝丫上,粉红色的花儿都挂着晶莹的雨珠。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犹如一大团粉红色的火焰,点燃了清寂的花园,点亮了阴郁的天空,驱散了寒意。太阳出来了,明媚的阳光下,粉红色的寒梅盛放着烂漫的激情,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在满目萧索的严冬里,寒梅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
⑥倏地,吹来一阵寒风,“簌簌簌”,我听到一阵极其细微的飘落声,轻轻的,柔柔的。转瞬,悠悠飘来一阵淡淡的馨香,丝丝缕缕地在树下弥漫开来,如久酿的老窖,韵味悠长。张臂,清香盈怀;闻之,心旷神怡。抬头,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⑦哦,是寒梅洒落的花瓣雨!
⑧寒梅无言,只是静静地看着自己粉红的花瓣从树上纷纷飘落,星星点点碎了一地。而那枝头上未落的花朵,依然在阳光下灿然绽放,全然没有丝毫的惊慌失措。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更在于凋零时的坦然与达观,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
⑨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⑩此刻,花瓣还在风中纷纷飘落着,它们在空中悠悠地打着旋儿,似乎在跟寒梅作最后一场深情的告别。在快要触地的一刹那,那带着雨珠的花瓣在阳光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流星般飞速划过一道弧线,然后突然坠地。如此悲壮,如此凄美!
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从此在我心中永远定格成一道壮美的风景。
从盛开到落红,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选自《青年文学家》,有删改)
1.文中不同生命阶段的梅花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请结合⑤~⑥段内容填写下表。
生命阶段 含苞的梅花 (2)_________ (4)_________
特点 (1)_________ (3)_________ 轻柔地飘落,散发淡淡馨香,悠悠地旋转飞舞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作用。
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
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寒梅,让我的心灵经历了一场绝美的人生洗礼”。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写花园萧索沉寂的环境,为下文寒梅的傲然绽放做铺垫。
B.第⑤段“我似乎听到了源源不断的生命诞生的爆裂声”一句是实写,写出了寒梅盛放的声音。
C.第⑦段是过渡段,承接上文对花瓣飘落的描写,引出下文作者的抒情议论。
D.第⑨段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意在表明生命无论如何精彩,最终都将逝去,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与惋惜之情。
E.文中作者将所见、所思、所感巧妙融合,表达了细腻丰富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娇羞颔首,豆蔻芳华;(2)绽放的梅花;(3)红瓣灼灼,嫩蕊颤颤;(4)飘落的梅花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与概括。题干给出了答题区间,即第⑤⑥段。已给出的“含苞的梅花”对应第⑤段,由第⑤段“含苞的,娇羞颔首,豆蔻芳华”可知,第(1)空应填“娇羞颔首,豆蔻芳华”。由第⑤段“绽放的,红瓣灼灼,嫩蕊颤颤”可知,第(2)(3)空应分别填“绽放的梅花”“红瓣灼灼,嫩蕊颤颤”。已给出的“轻柔地飘落,散发淡淡馨香,悠悠地旋转飞舞”对应第⑥段,由第⑥段“但见一大片粉红色梅花瓣飘洒而下……很快铺就了一地密集的落红”可知,这里描写的是梅花飘落的特点,故第(4)空应填“飘落的梅花”。
2.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飘落时的优美姿态,富有动态美和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考生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信息,判断修辞手法。“如雪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飘落的梅花比作落雪,“在树下悠悠地旋转着,飞舞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飘落的梅花以人的情态。由此,可分析出画线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飘落时的优美姿态。赏析句子要落脚到人物情感上,结合第⑧段“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绽放时的激情与风采……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可知,即使梅花飘落,作者也对它充满喜爱与赞美。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3.答案:寒梅在严冬里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作者震撼并产生敬意;梅花凋零时,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精彩的坦然与达观,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落红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作者赞叹,给作者人生启迪;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形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作者的人生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作答本题,联系上文,找到描写寒梅让作者心灵为之震撼的语句分析即可。从第⑤段“明媚的阳光下……让我震撼,并顿生深深的敬意”可知,寒梅在严冬里傲然绽放的激情与风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作者震撼并产生敬意。从第⑧段“因为它深知,生命的意义……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的精彩”可知,梅花凋零时,即使化作尘埃也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生命精彩的坦然与达观,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从第⑨段“不为独香……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可知,落红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作者赞叹,给作者人生启迪。从第 段可知,寒梅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形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升了作者的人生境界。考生据此整合要点作答即可。
4.答案:B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意。B项,表述有误。这里的“爆裂声”是作者对寒梅激情盛放的想象,是虚写。D项,表述有误。由第⑨段“不为独香,只为护花,诗人将落红的深情,升华为奉献精神,这是何等的人生境界”和第 段“落红时洒脱从容、宁静自信、恬淡安详的美之绝唱”可知,引用龚自珍的诗句意在表达作者对落红默默奉献的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