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部编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9:4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一 古诗词曲鉴赏——2024届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进阶讲义【人教部编版】
【中考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全国中考试题来看,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范围涉及课本内外,课外的比例在增加。考查内容以唐诗、宋词为主,侧重于忠君、思乡、爱国、离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考试重点是;1.把握诗词曲的朗读节奏;2.正确理解诗词曲的内容;3.理解并赏析诗词曲的名句;4.理解诗词曲的主旨情感;5.品析诗词曲的语言。
【基础知识复习】
知识1;必备古诗词曲知识梳理
1.关雎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词。《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各地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蒹葭 《诗经》
3.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4.观沧海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名篇传世。他的作品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慷慨悲凉。后人将他与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
5.饮酒 (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一427),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的诗人,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作品有《饮酒》(共二十首)、《归园田居》(共五首)、《桃花源记》等。
《饮酒(其五)》出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诗人借“饮酒”,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此为第五首。
6.木兰诗 《乐府诗集》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京民歌的代表作。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建功勋,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在唐代,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流传的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保留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王勃(650一676/684),字子安,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唐朝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为“初唐四杰”之冠。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作者的好友将到四川去上任,临别时,王勃在长安赠给他这首诗。
8.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661一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人。初唐著名诗人。有《陈伯玉集》传世。本诗作于万岁通天二年(697),当时陈子昂随军北征契丹,郁郁不得志,感事而发,登台赋此诗
9.次北固山下 王湾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作者于唐玄宗先天年间(712-713)中过进士,授荣阳县主簿,转洛阳尉。王湾曾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山水倾倒,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10.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约 701一约 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绘画大师。苏轼说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后人称其为“诗佛”。
737 年,王维奉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将士,该诗即记述了这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县(现在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人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
12.行路难 (其一) 李白
《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人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才高志大,很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不仅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行路难》大概是李白在刚被“放还”时所作,共三首,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13.登鹳雀楼 崔颢
崔颖(?-754),唐代汴州(现在河南开封)人。《旧唐书》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作品有《崔颢集》。14.望岳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洛阳,到兖州去省亲。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段时间写的。
15.春望 杜甫
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发动叛乱。杜甫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次年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改元至德元年。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肃宗至德二年四月,杜甫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759 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到成都,次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流离生活。一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屋顶茅草卷走了,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中度过了-个不眠之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岑参(约 715一770),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754 年,岑参被任命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唐代节度使手下协助处理公务的幕僚),再度出塞。武判官或许是他的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时写下了此诗。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有《刘梦得文集》。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回洛阳,在扬州与白居易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便写了此诗来回赠他。
19.卖炭翁 白居易
白居易创作《新乐府》组诗是在中唐时期,这正是官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唐代皇官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白居易对官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20.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年间,白居易就任杭州刺史,第二年春天刚到,他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踏青,并写下了这首赞美西湖的名作。
21.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鬼”。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创造出波谲云论、迷离悄恍的艺术境界。他一生愁苦多病,抑郁不平,27 岁去世,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签引》等名篇传世。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
22.赤壁 杜牧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在今湖北省)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的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东吴军统帅周瑜,成为这次战役中的头号人物。
23.泊秦淮 杜牧
杜牧(803一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后人把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此诗大约为诗人会昌六年(846)徙为睦州刺史,路过建康(今南京),看到秦淮河两岸纸醉金迷的繁华景象时所作。
24.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约 813一约 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或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作者写此诗回复。
25.夜雨寄北 李商隐
李商隐(约 813一约 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或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作者写此诗回复。
26.相见欢 李煜
李煜(937一978),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
李煜降宋后,由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囚禁生活,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使他“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首词就是他被囚禁时的作品,借以表达亡国哀思。
27.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李煜(937一978),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词、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
李煜降宋后,由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囚禁生活,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使他“日夕只以眼泪洗面”这首词就是他被囚禁时的作品,借以表达亡国哀思。
28.浣溪沙 晏殊
晏殊(991一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著有《珠玉词》。
29.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一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今属江西)人,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1050 年夏,他在浙江为官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该诗。
30.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3 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1.水调歌头 苏轼
本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聚会,但这一愿望无法实现。因为政治上的失意,妻子亡故,以及与弟弟不得相见,词人面对中秋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佳作。
32.渔家傲 李清照
李清照(1084一约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婉约词派代表。早年生活优裕,与其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人据中原,流寓南方,夫赵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后人辑有《漱玉词》。
33.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存世,存诗9 300 多首,是中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写《游山西村》时,诗人正罢官闲居,住在山阴,这首诗是诗人记游之作。
3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为抗金收复失地而呕心沥血,在公元 1203 年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与金人对垒的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遂写下这首怀古之作。
3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伟大的豪放派词人,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6.过零丁洋 文天祥
文天祥(1236一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抗元名将,官至丞相。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召集义军,抵抗元兵,后不幸被俘,他大义凛然,慷慨赴死。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他的诗词反映了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此诗作于作者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
37.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约1251一1321 以后),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马致远因元朝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漂泊无定,困窘潦倒一生。
38.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一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此曲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示.....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小令,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心和同情。
39.巳亥杂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一1841),字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定庵文集》
1839 年(己亥年),48 岁的龚自珍厌倦了官场,毅然辞官南归。诗人将自己所写的 315 首诗,定名为“已亥杂诗”
40.满江红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性思想的倡导者,别署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
秋瑾与王廷钧,虽然表面上享受荣华富贵,但实际上她对这种安逸的生活没有多少留恋之情。目睹国家危亡的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就的。
知识2:古诗词曲的体裁和内容分类
按体裁分类
1.按体裁分类
(1)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联系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做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话外之音。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等
②基本主题;a.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b.抒发对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c.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d.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咏物诗
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象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方法。
①形式标志;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后加相关物象。
②内容特点;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之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发展到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①内容范围;一般为山水田园诗和其他写景诗
②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③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④基本主题;a.归隐田园,钟情于山水;b.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之情;c.厌弃黑暗官场,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4)边塞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征战沙场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入仕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②基本主题;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内心总会激荡着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魁旅之愁思,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月、雁、笛、柳)传情,或因梦寄情。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失去自由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钱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 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②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③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知识点三:古诗词的节奏与格律
知识点四:意象与意境
1.意象
(1)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意”是作为主体的人所体验的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感体验、思想领悟以及审美感受;“象”是作品描述的物或事,准确地说是事物的形象。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者把六个词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诗人凄凉悲怆情感的意象了。
2.意境
(1)什么是意境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作者将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
(2)营造意境的手法
营造意境的手法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常用描述意境的术语
描述诗歌的意境特点时一般多用双音节词组合进行概括,比如幽深僻远、清幽宁静、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清新自然等。
3.古代诗歌中常意象的含义
(1)月
望月思乡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例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水
①引发绵绵愁思、离愁别恨。例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指时光流逝。例如,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3)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例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柳
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多表示惜别、思乡之情。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5)梅花
象征高洁人格。例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6)梅花
象征坚强品格、清高气质、高洁志向。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7)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甫;“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傍他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8)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中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更令人觉得凄恻。
(10)雁
①渲染秋天的凄冷、肃杀。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无留意”。
②书信、音讯的代称。
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知识点五:古诗词的思想感情
1.寄情山水
(1)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凡是写景的田园诗歌几乎都是这一主题,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表现田园生活的闲适自得。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伤春惜春
对人生苦短的慨叹。如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秋思秋恨
对离愁别绪的咏叹。如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建功报国之志
(1)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对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理想不为人知的痛苦。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济无舟,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对报国无门的悲愤。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裘。山,身老沧洲。”
(5)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5.对统治者的揭露与批判( 或“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如杜 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对不劳而获的批判。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3)反映离乱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如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表达对山河沦丧的痛苦。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如白居易《观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生活杂感
(1)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2)借古讽今的情怀。如杜牧《赤壁》。
3)仕途失意的苦闷。如李白《行路难》
(4)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8.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知识点六:古诗词曲常用的表达技巧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准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准》)
诗歌前两句写景,所写的并非月夜睛朗、碧空万里无云的景致,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绘成一幅朦胧冷清的夜景图;后两句抒情,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
3.托物言志
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人格化。如;垂经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纯净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诗句表面上写景,而实际上隐含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情感。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静一动,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景的描写,渲染反衬静景,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
7.乐景写哀情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踟踢青骋马,流苏金镂鞍。贵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继珍。
(《孔雀东南飞》)
迎娶刘兰芝的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就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台城》)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这种生活和野草从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藏洲。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修悠
(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心上人归来的心情。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基本方法与技能】
方法一:赏析辨析题的解题方法
1.题目形式
(1)找出对四首诗歌的赏析正确或者不正确的一项。
(2)找出对同一首诗歌的四句赏析正确或者不正确的一项。
2.应对策略
做这类客观题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式,把浅显易懂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确的和错误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有时在诗歌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局部的特点说成是全体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方法二:主旨情感题的解题方法
1.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找准“诗眼”,分析意象,把握作者情感;其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抒情句、哲理句)人手分析,把握作品主题还可从写作背景作家风格(豪放婉约沉郁等)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等方面领悟诗句含意及表达的情感。初中阶段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思乡、爱国、惜别、友情、爱情、关心民生、热爱自然等。
方法三:表达技巧题的解题方法
1.遣词炼字类
(1)题目形式
①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②诗歌中的某个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某个字能否改为另一个字?
④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
2.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2.赏析技法类
(1)题目形式
①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②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③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2)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和领悟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名句赏析题的解题方法
1.题目形式
(1)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2.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方法五:想象描述题的解题方法
1.题目形式
(1)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2)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典型例题复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部落开展诗歌鉴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歌以“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起笔,有哪些作用?
4.诗歌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清代沈德潜评论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请分析这两句“新”在何处。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下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白鸟之音。②那:哪。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描绘了一幅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明亮月影的美丽画面。
解析: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峨眉山、半轮秋月、月影、江水进行画面的描述,描述要符合这两句诗歌的意思,要描绘出月色之美。
2.答案:连用这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这五个地名出现的位置,贯穿全诗的;然后看这五个地名的作用,构思精巧,不着痕迹地交代了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联系诗歌的中心可知,这五个地点还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3.答案:①取其季节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②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③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作答时,首先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读懂诗歌;然后分析意象在表达效果和抒发情感上的作用。“杨花落尽”为暮春之景,点明时令;杨花和子规均为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杨花飘忽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象征悲苦,常鸣“不如归去”。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气氛,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牵挂。
4.答案:“新”在诗人想象的奇特上。诗人和朋友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借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作答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把握切入角度→点明表达效果。从描写对象、营造的氛围等角度写出诗(词)句在表达上的效果→点明情感。本题中,这两句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奇特,借月亮把自己的忧愁和思念遥寄给友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5.答案:这首诗抓住一个典型的瞬间,抒发了远在异乡的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以及思乡却不得回的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以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分析。“万里”写出了离家的遥远,“异”字不仅点出北方与江南的风景差异,还抒发了远在异乡的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以及思乡却不得回的无奈。“那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更加突出了诗人思乡却不得回的无奈。由此即可回答出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6.答案:—个“惊”字,有惊动、惊吓之意,这里用来形容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词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到该词所在的句子,即“一鸟忽相惊”,然后理解其意思,句意是人被鸟的叫声“惊”到,很显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然后结合上下诗句分析被惊到的原因,即这个词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作者是因为思念家乡而凝神而被鸟儿惊吓。据此回答即可。
7.答案:僵、孤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才是他要坚持的信念。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僵卧孤村不自哀”一句中“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8.答案: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能力。诗歌主题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