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复习微专题
专题24:微观现象解释
1.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很小
【答案】A
【详解】能闻到臭味是具有臭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臭味,故选A。
2.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测体温时,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C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洗洁精能清洗碗筷上的油污 洗洁精起到了乳化作用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 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故A解释合理;
B、测体温时,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汞原子的体积不变,故B解释不合理;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是因为二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C解释合理;
D、洗洁精能清洗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故D解释合理;
故选:B。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一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水分子很小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详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说明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氧气分子间隔变小,分子体积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滴水很小,但其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4.下列现象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路过梨花园,闻到梨花香 分子在不停运动
B 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氢氧根离子
D 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由于分子不断运动,路过梨花园,才能闻到梨花香,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B、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是因为二者混合时分子间间隔变小,导致体积变小,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由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构成,在溶液中可以自由移动,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因为汞原子体积变大。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20gKOH加入100g水中,配制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
【答案】C
【详解】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选项正确;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选项正确;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选项正确。
故选C。
6.“水煮黄河”是由于河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小水珠,形成雾气笼罩水面的自然现象。产生该自然现象的原因是
A.水分子间隔变化
B.水分子体积变化
C.水分子种类变化
D.水分子质量变化
【答案】A
【详解】“水煮黄河”是由于河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小水珠,形成雾气笼罩水面的自然现象,此过程中水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水分子体积、水分子种类、水分子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故选A。
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T形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完成下列实验。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实验二:换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B.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不会变红
【答案】D
【详解】A、实验二加热会导致试管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故选项A正确;
B、实验二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所以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B正确;
C、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所以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选项C正确;
D、分子在不同温度下都在不停地运动,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也会变红,故选项D错误。
故选:D。
8.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B 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 微粒直接接触,反应比较快
C 稀硫酸和稀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 氢氧化钾和稀硫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蔗糖溶液不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是粒子,说法错误;
B、实验室里,常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是因为参加反应的微粒直接接触,因此反应比较快,说法正确;
C、稀硫酸和稀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说法正确;
D、氢氧化钾和稀硫酸能发生化学反应,是因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粒子结合成水分子,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说法正确。
故选A。
9.对下列俗语、成语、诗词蕴含的化学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分外香”——分子不断运动,所以闻到花香
B.“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酿酒过程发生了缓慢氧化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所以不怕火炼
D.“百炼成钢”——氧气与碳反应使含碳量降低
【答案】C
【详解】A、“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分外香”指的是分子不断运动,所以闻到花香,解释正确;
B、“松叶堪为酒,春米酿几多”是指清香的美酒来自粮食缓慢氧化产生的乙醇(酒精),解释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指的是金的化学性质稳定,高温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解释错误;
D、“百炼成钢”指的是氧气与碳反应使含碳量降低,制成钢合金,解释正确。
故选C。
10.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是化学变化 B.冰单晶微纳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C.冰单晶微纳光纤由水分子构成 D.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后,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C
【详解】A、由题意可知: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说法错误;
B、冰单晶微纳光纤与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说法错误;
C、物质可由分子构成,冰单晶微纳光纤由水分子构成,说法正确;
D、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水变成冰光纤后,分子没有停止运动,说法错误;
答案:C。
11.下面是从性质、类别、构成、变化等角度认识微观粒子的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中的分子不运动 微观 粒子 B.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NaCl由和构成 D.工业上制取氧气时,分子种类改变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干冰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C符合题意;
D、工业上制取氧气时,发生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万华镜旋之空”绚烂多姿。它是大气中冰晶对光线反射或折射所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变化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 B.分子种类改变 C.分子变大 D.分子间间隔变小
【答案】D
【详解】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是物理变化,分子的大小和种类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变化, 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如图,借助气体浓度传感器探究微粒的某些性质,测得U形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X对应的U形管为b
B.该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湿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U形管
D.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答案】B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a端有电热丝加热,温度高分子运动快,氨气浓度测出值大,因此曲线X对应的U型管为a,错误;
B、通过a、b对比可知,温度高时,分子运动速率更快,因此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正确;
C、氨气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可利用氨气易溶于水的性质,用水吸收,因此湿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氨气,减少氨气对空气的污染,错误;
D、分子在不断运动,0~1min氨气浓度为零,可能是因为此时氨分子还未运动到传感器位置,错误。
故选B。
14.某品牌造雪机将冷水变成雾状的小液滴,在成核器中与空气混合喷向寒冷的空气中变成小冰晶,落在地上形成了雪。小液滴形成雪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间隔 C.分子的体积 D.分子的质量
【答案】B
【详解】小液滴形成雪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的间隔变小、分子的种类、每个水分子体积、每个水分子质量均不变。
故选B。
15.“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出自唐诗《雪晴》,这是对我国二十四节气转换轮回的形象描绘。诗中描绘的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水分子种类 B.水分子数目 C.水分子质量 D.水分子间隔
【答案】D
【详解】雪是由水蒸气凝华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水由气态变为固态,发生改变的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分子种类、水分子质量、水分子数目不变;
答案:D。
16.研究发现,高温下水会发生热分解。水热分解体系中微粒的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低于 2000 ℃,水分子不发生热分解
B.曲线 A、B 分别表示的微粒是氢、氧原子
C.当氢分子的含量达最大值时,水分子全部分解
D.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中微粒的总数不断增多
【答案】C
【详解】A、温度低于2000℃时,体系内H2O含量没有改变,水分子没有发生分解,故正确;
B、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故A、B是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个数不变,因为反应物水中氢原子个数是氧原子个数的2倍,故微粒A为氢原子,B为氧原子,故正确;
C、由图可知,氢分子达到最大值时,水含量约为0.2,故水分子未完全分解,故错误;
D、由图可知,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在高温下先变为水分子,然后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结合为氢气分子,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分子,在温度达到很高后,氢气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故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中微粒总数不断增多,故正确;
故选C。
17.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用刚煮沸的水泡茶,闻到浓郁的茶香味 。
(2)如下图所示,踩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够恢复原状 。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2)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合理即可)
【详解】(1)用刚煮沸的水泡茶,闻到浓郁的茶香味,是因为具有香味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到空气中,接触到了人的嗅觉细胞而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踩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够恢复原状,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变大,气体的体积变大。
18.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
(1)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非金属的元素符号: 。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 。
(2)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 。
(3)茶与咖啡—中国茶清香四溢,西方咖啡醇香浓厚。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答案】(1) O/Si Na+
(2)化学性质不活泼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详解】(1)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其中氧、硅属于非金属元素,元素符号表示为O、Si;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钠离子带有1个单位的正电荷)的符号是Na+;
(2)保存珍贵的名画需要隔绝氧气,防止其被氧化,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能够隔绝氧气,能防止书画被氧化,所以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
(3)因为清茶中含有的香味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茶香味。
19.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该同学进行如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③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己知: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1)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滴有酚酞溶液由 向 (填“左”或“右”)依次变红: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说 。
(2)从该实验还可以知道,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答案】(1) 右 左 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2)浓氨水
【详解】(1)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试液由右至左依次变红色;此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该实验中,酚酞溶液变红,而浓氨水无变化,说明两种试剂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20.如图中,打开塑料瓶瓶盖,同时打开氧气传感器开关,得到了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B段氧气体积分数逐渐降低,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BC段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BC段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写一种)
【答案】 微粒在不断运动 手捂加热塑料瓶/使塑料瓶口朝下
【详解】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AB段氧气体积分数减小,说明氧气减少,从瓶内逸出,微观解释为分子不断运动,氧气分子运动到塑料瓶外。BC段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则说明氧气逸出速度加快,即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则可能是用手捂住塑料瓶,使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复习微专题
专题24:微观现象解释
1.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很小
2.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宏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花园里百花盛开,香气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测体温时,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C 金刚石的硬度远大于石墨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 洗洁精能清洗碗筷上的油污 洗洁精起到了乳化作用
A.A B.B C.C D.D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一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一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一水分子很小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一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4.下列现象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 解释
A 路过梨花园,闻到梨花香 分子在不停运动
B 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钠离子、氢氧根离子
D 温度计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 温度升高汞原子体积变大
A.A B.B C.C D.D
5.20gKOH加入100g水中,配制成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OH在水中解离出K+和OH-
B.一个K+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C.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向该溶液中滴入酚酞指示剂,溶液变红
6.“水煮黄河”是由于河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小水珠,形成雾气笼罩水面的自然现象。产生该自然现象的原因是
A.水分子间隔变化
B.水分子体积变化
C.水分子种类变化
D.水分子质量变化
7.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T形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完成下列实验。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实验二:换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B.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不会变红
8.下列相关事实用微观粒子的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蔗糖溶液不能导电 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粒子
B 将固体药品配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 微粒直接接触,反应比较快
C 稀硫酸和稀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D 氢氧化钾和稀硫酸能发生化学反应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A.A B.B C.C D.D
9.对下列俗语、成语、诗词蕴含的化学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A.“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分外香”——分子不断运动,所以闻到花香
B.“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酿酒过程发生了缓慢氧化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高,所以不怕火炼
D.“百炼成钢”——氧气与碳反应使含碳量降低
10.浙江大学联合加州大学科研人员,在—50℃环境中,通过静电促使水分子朝电场方向运动,改变其无序的运动状态,从而诱发单晶生长,制成高质量冰单晶微纳光纤。关于冰单晶微纳光纤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是化学变化 B.冰单晶微纳光纤与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C.冰单晶微纳光纤由水分子构成 D.水变成冰单晶微纳光纤后,分子停止运动
11.下面是从性质、类别、构成、变化等角度认识微观粒子的思维导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干冰中的分子不运动 微观 粒子 B.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NaCl由和构成 D.工业上制取氧气时,分子种类改变
A.A B.B C.C D.D
12.“万华镜旋之空”绚烂多姿。它是大气中冰晶对光线反射或折射所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冰晶”是水蒸气冷却后变成的固体小颗粒。这种由水蒸气形成冰晶的过程发生变化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 B.分子种类改变 C.分子变大 D.分子间间隔变小
13.如图,借助气体浓度传感器探究微粒的某些性质,测得U形管a、b中氨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X对应的U形管为b
B.该实验证明了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湿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进入U形管
D.0~1min,氨气浓度为零是因为微粒静止不动
14.某品牌造雪机将冷水变成雾状的小液滴,在成核器中与空气混合喷向寒冷的空气中变成小冰晶,落在地上形成了雪。小液滴形成雪的过程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间隔 C.分子的体积 D.分子的质量
15.“春来冰未泮,冬至雪初晴”出自唐诗《雪晴》,这是对我国二十四节气转换轮回的形象描绘。诗中描绘的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发生改变的是
A.水分子种类 B.水分子数目 C.水分子质量 D.水分子间隔
16.研究发现,高温下水会发生热分解。水热分解体系中微粒的含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低于 2000 ℃,水分子不发生热分解
B.曲线 A、B 分别表示的微粒是氢、氧原子
C.当氢分子的含量达最大值时,水分子全部分解
D.随着温度的升高,体系中微粒的总数不断增多
17.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用刚煮沸的水泡茶,闻到浓郁的茶香味 。
(2)如下图所示,踩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够恢复原状 。
18.央视栏目《遇鉴文明》展现了人类文明魅力,其中有许多中外文明主题互鉴。
(1)瓷器与玻璃器—瓷器是火与土的结合,玻璃器是火与沙的交融。烧制瓷器所用的黏土中含氧、硅、铝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非金属的元素符号: 。普通玻璃中所含钠离子的符号是 。
(2)国画与油画—国画气韵生动,油画抽象浪漫。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因为氮气的 。
(3)茶与咖啡—中国茶清香四溢,西方咖啡醇香浓厚。从微观角度解释闻到香味的原因是 。
19.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该同学进行如下操作: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③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己知: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1)几分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滤纸条上滴有酚酞溶液由 向 (填“左”或“右”)依次变红: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说 。
(2)从该实验还可以知道,两种试剂中 具有挥发性。
20.如图中,打开塑料瓶瓶盖,同时打开氧气传感器开关,得到了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B段氧气体积分数逐渐降低,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原因是 ,BC段氧气体积分数快速下降,BC段对应的实验操作是 (写一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