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28 微观示意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28 微观示意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8 08:34: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复习微专题
专题28:微观示意图
1.经研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C.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1个甲醛分子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D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甲醛和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不符合题意;
B、丙物质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C、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3:8,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甲醛的化学式为CH2O,故1个甲醛分子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故选D。
2.载人航天器中利用下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排到舱外的物质是甲烷
B.反应器2中消耗和生成的个数比为1:1
C.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D.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
【答案】C
【分析】该系统用于处理二氧化碳和水,故 表示水,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表示H,表示O, 表示二氧化碳,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故表示C。
【详解】A、每个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表示甲烷,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反应器2中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消耗二氧化碳和生成甲烷的分子个数比为1:1,不符合题意;
C、反应器2中生成水和甲烷的质量比为:(18×2):16=9:4,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该系统中生成了氧气,同时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降低了舱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黏土烧制砖的过程,如图所示为该过程中某反应的示意图(其中“”“ ”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微粒X中
A.只含有 B.一定含有和
C.一定含有和 D.一定含有、和
【答案】B
【详解】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微粒X中一定含有和;
答案:B。
4.N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N2和H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B. 和按个数比1:1进行该反应
C. 中N、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
【答案】D
【详解】A、常温下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错误;
B、从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所以N2和H2按个数比1:3进行该反应,错误;
C、是NH3, N、H元素的质量比为14:3,错误;
D、从化学方程式可知,每1个氮分子和3个氢分子反应生成2个氨气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正确;
故选D。
5.科研人员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剂,二氧化碳和水在其表面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生成物的化学式是CH4O
C.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
D.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在反应前后都发生变化
【答案】B
【详解】A、反应过程中微粒数目减少的是反应物,增加的是生成物,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两种反应物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A错误。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物的化学式是CH4O,B正确。
C、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6.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是当今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氯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生成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
C.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73:16 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答案】C
【详解】由图示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该反应涉及1种氧化物H2O,故A错误;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生成物Cl2由1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32:(4×36.5)=16:73,故C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减少了,故D错误。
故选C。
7.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
【答案】B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水在太阳光、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根据反应方程式,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分解反应,正确;
B、根据方程式: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正确;
D、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水分子聚集在催化剂表面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然后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即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正确。
故选B。
8.如图是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的氯化钾由离子构成 B.反应前后氯离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的实质是OH-与H+结合生成H2O D.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只有K+、Cl
【答案】D
【详解】A. 从图可知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钾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氯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正确。
B. 从图中可知,反应前后氯元素均以氯离子的形式存在,氯离子的数目不变。正确。
C. 从图中可知,反应前后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减少,水分子增加,反应实质是OH-和H+结合生成H2O。正确。
D. 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K+、Cl-、H2O。错误。
故选:D。
9.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He-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A.He-3是一种新元素
B.He-3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
C.He-3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D.H-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答案】D
【详解】A. He-3质子数为2,属于氦元素,不是一种新元素,此选项错误;
B. 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He-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2个电子,此选项错误;
C.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He-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则氦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此选项错误;
D. H-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0.工业上用CH4和CO2制取合成气会产生积碳,如图是抗积碳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Ni基双金属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D.合成气可合成多种化工产品,价值大
【答案】B
【详解】A、Ni基双金属在反应中作为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可重复使用,正确;
B、该反应为,反应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有+4价变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都是-2价,未发生变化,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因此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正确;
D、合成气为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气体,可合成多种化工产品,价值大,正确;
故选B。
11.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最终生成两种分子 B.该过程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答案】A
【详解】A、由图可知,反应后生成了氧气、氢气、一氧化碳,故有一氧化碳分子、氢分子、氧分子三种分子,符合题意;
B、该过程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不符合题意;
D、该设计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向重要化工原料甲醇的高效转化。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反应涉及 种单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物中的一种气体可供呼吸。利用下图中的电解水装置制取时,它会在 管(填字母)中产生。
(4)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能实现(3)中气体的100%再生。在失重条件下制得该气体后,还需通过膜分离技术将其与H2O分离,原因是 。
(5)主要成分为CH4的燃料是 (多选,填字母)。
a.煤 b.沼气 c.天然气 d.乙醇汽油
【答案】(1) 2/二/两 不变
(2)
(3)B
(4)失重条件下,氧气和水处于混合状态不易分离
(5)bc
【详解】(1)由图可知,图中涉及物质为甲烷、氧气、氢气、水、甲醇,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甲烷是由C、H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甲醇是由C、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水是由H、O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涉及2种单质;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2)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甲烷和氧气、氢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氧气能供给呼吸,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B管与正极相连,产生的是氧气;
(4)失重条件下,氧气和水处于混合状态不易分离,故可通过膜分离技术将氧分子与水分子分离;
(5)a、煤的主要成分是碳,不符合题意;
b、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符合题意;
c、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符合题意;
d、乙醇汽油是由乙醇和汽油混合而成,不含甲烷,不符合题意。
故选bc。
13.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了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像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以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A、图B可知,该实验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图B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 。
(3)向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图C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 。
【答案】(1)硫酸/
(2)、
(3)
(4)
【详解】(1)分析图A、图B,可知图像中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溶液减小,说明是把硫酸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填:硫酸或;
(2)由图B可知,b点溶液的,溶液显碱性,说明滴加的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故填:、;
(3)当溶液时,说明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滴加氯化钡溶液,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分析图C微观离子,可知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其中甲表示的粒子是,乙表示的粒子是,故填:。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作为一种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Ⅰ、植物气肥
(1)在蔬菜大棚内增大浓度,有利于植物进行 ,促进生长。
Ⅱ、生产化肥
(2)二氧化碳和氨气可以生产尿素[]和碳酸氢铵。
①合成尿素的反应为,X的化学式是 。
②合成碳酸氢铵的反应为,该反应需在较 (填“高”或“低”)温度下进行。
(3)理论上,相同质量的分别生产和,消耗的质量比为 。
Ⅲ、催化重整
(4)与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①消碳反应的产物“”是 。
②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③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答案】(1)光合作用
(2) 低
(3)1∶2
(4) CO /二氧化碳 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详解】(1)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2)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等号左边有1个碳原子、2个氮原子、6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等号右边除X外,有1个碳原子、1个氧原子、2个氮原子和4个氢原子,则X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则为H2O。
②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则该反应需在较低温度下进行。
(3)合成尿素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和氨分子个数比为1:2,而合成碳酸氢钠的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氨分子个数比为1:1,则相同质量的氨气分别生产尿素和碳酸氢铵时,消耗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
(4)①由图可知, 为碳原子、为氧原子,则 为CO。
②由于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从而完成消碳反应,则可在原料中加入适量二氧化碳,从而减少积碳。
③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升高,消碳反应所消耗的碳的量多于积碳反应产生的碳。
15.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向世界宣布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
(1)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 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①阶段I中,使用某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和水,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 1:

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和“”的微观粒子数之比是 。
②阶段的物质转化如上图2 所示。已知反应 a 中四种物质的比学计量数均为 1,写出反应a的化学方程式 。
③若用44kg CO2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质量 kg。
(2)目前乙二醇的全球年需求量达数千万吨级,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厦门大学谢素原团队与袁友珠团队联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厦门福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富勒烯改性铜催化剂,实现了富勒烯缓冲的铜催化草酸二甲醋在温和压力条件下的乙二醇合成,有望降低对石油技术路线的依赖。 (来源: 2023年3月18日人民日报公众号《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此进展体现了化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①请写出一种含有60个碳原子的高度对称笼状结构的富勒烯分子的化学式: 。
②乙二醇能溶于水,溶液不导电,结合乙二醇 (C2H6O2) 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关于乙二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二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乙二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一个乙二醇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 D.乙二醇是一种可溶性碱,溶于水时产生大量OH-
【答案】(1) 1:1 27
(2) C60 AC
【详解】(1)①使用某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和“”的微观粒子数之比,即二氧化碳和甲醇的微观粒子数之比为1:1;
②阶段的物质转化如上图2 所示,为甲醇和氧气生成甲醛和双氧水,已知反应 a 中四种物质的比学计量数均为 1,则反应a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和生成的淀粉中的碳元素质量相等,则用44kg CO2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理论上制得淀粉质量=;
故填:1:1;;27;
(2)①含有60个碳原子的高度对称笼状结构的富勒烯分子的化学式为C60;
②乙二醇能溶于水,溶液不导电,结合乙二醇 (C2H6O2) 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关于乙二醇的说法正确的:
A、根据乙二醇的化学式,乙二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正确;
B、,则乙二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错误;
C、根据乙二醇的化学式,一个乙二醇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正确;
D、结合乙二醇的分子结构模型,乙二醇分子式具有两个羟基,羟基性质稳定;且乙二醇能溶于水,溶液不导电,故溶于水时没有产生氢氧根离子,错误。
故选AC。
故填:C60;A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复习微专题
专题28:微观示意图
1.经研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
C.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1个甲醛分子由1个碳原子、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2.载人航天器中利用下图所示的“氧再生系统”处理宇航员排出的H2O和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排到舱外的物质是甲烷
B.反应器2中消耗和生成的个数比为1:1
C.反应器2中生成和的质量比为9:8
D.该系统在产生O2的同时降低了舱内CO2的浓度
3.《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黏土烧制砖的过程,如图所示为该过程中某反应的示意图(其中“”“ ”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微粒X中
A.只含有 B.一定含有和
C.一定含有和 D.一定含有、和
4.N2是重要的化工原料,N2和H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N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B. 和按个数比1:1进行该反应
C. 中N、H元素的质量比为1:3
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和数目发生变化
5.科研人员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剂,二氧化碳和水在其表面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生成物的化学式是CH4O
C.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
D.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在反应前后都发生变化
6.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是当今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下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其中: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表示氯原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涉及两种氧化物 B.生成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
C.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73:16 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7.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分解水,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
C.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D.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
8.如图是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成的氯化钾由离子构成 B.反应前后氯离子的数目不变
C.反应的实质是OH-与H+结合生成H2O D.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微粒只有K+、Cl
9.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中含有大量安全无污染的核聚变原料He-3如图所示。下列关于He-3的说法正确的是

A.He-3是一种新元素
B.He-3原子中含有1个质子,2个电子
C.He-3原子中含有3个质子,没有中子
D.H-3原子中含有2个质子,1个中子,2个电子
10.工业上用CH4和CO2制取合成气会产生积碳,如图是抗积碳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Ni基双金属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 D.合成气可合成多种化工产品,价值大
11.科学家设计了“人造树叶”模拟光合作用,其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最终生成两种分子 B.该过程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不变 D.该设计为缓解温室效应提供了新途径
12.我国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向重要化工原料甲醇的高效转化。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反应涉及 种单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物中的一种气体可供呼吸。利用下图中的电解水装置制取时,它会在 管(填字母)中产生。
(4)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能实现(3)中气体的100%再生。在失重条件下制得该气体后,还需通过膜分离技术将其与H2O分离,原因是 。
(5)主要成分为CH4的燃料是 (多选,填字母)。
a.煤 b.沼气 c.天然气 d.乙醇汽油
13.某化学兴趣小组三位同学在学习了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分别结合自己在实验室中所做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图像描述。图A是实际操作图,图B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图,图C是微观粒子结合过程的示意图。

根据以上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A、图B可知,该实验是将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图B中b点溶液中溶质是 。
(3)向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写出图C中方框内乙粒子的符号 。
14.作为一种碳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Ⅰ、植物气肥
(1)在蔬菜大棚内增大浓度,有利于植物进行 ,促进生长。
Ⅱ、生产化肥
(2)二氧化碳和氨气可以生产尿素[]和碳酸氢铵。
①合成尿素的反应为,X的化学式是 。
②合成碳酸氢铵的反应为,该反应需在较 (填“高”或“低”)温度下进行。
(3)理论上,相同质量的分别生产和,消耗的质量比为 。
Ⅲ、催化重整
(4)与在催化剂作用下可得到合成气(CO和),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还同时存在积碳反应和消碳反应,原理如图-1所示。
①消碳反应的产物“”是 。
②为减少催化剂表面的积碳,可在原料气中加入适量 气体。
③其他条件不变,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温度高于600℃,催化剂表面积碳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 。
15.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向世界宣布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
(1)中国科学家已实现由 CO2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主要过程如下:
①阶段I中,使用某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液体燃料甲醇(CH3OH)和水,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 1:

该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和“”的微观粒子数之比是 。
②阶段的物质转化如上图2 所示。已知反应 a 中四种物质的比学计量数均为 1,写出反应a的化学方程式 。
③若用44kg CO2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假设反应过程中无含碳物质的加入和损失),理论上制得淀粉质量 kg。
(2)目前乙二醇的全球年需求量达数千万吨级,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厦门大学谢素原团队与袁友珠团队联合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厦门福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富勒烯改性铜催化剂,实现了富勒烯缓冲的铜催化草酸二甲醋在温和压力条件下的乙二醇合成,有望降低对石油技术路线的依赖。 (来源: 2023年3月18日人民日报公众号《中国科技十大进展》) 此进展体现了化学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①请写出一种含有60个碳原子的高度对称笼状结构的富勒烯分子的化学式: 。
②乙二醇能溶于水,溶液不导电,结合乙二醇 (C2H6O2) 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关于乙二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乙二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乙二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一个乙二醇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 D.乙二醇是一种可溶性碱,溶于水时产生大量OH-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