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32 燃烧、灭火、爆炸(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24年】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32 燃烧、灭火、爆炸(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8 08:34: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复习微专题
专题32:燃烧、灭火、爆炸
1.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
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D.高层住宅起火,迅速乘电梯逃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干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在加压条件下氧气体积变小是因为氧分子体积变小
C.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可用水灭火
D.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3.消防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消防安全的说法和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水浇灭野外篝火,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先断电再灭火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4.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5.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省油灯”中可燃物有2 种
B.“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使用过程中水和油一起燃烧而减少
C.省油灯燃烧时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变化
D.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利用了下层盏内水吸热降低油温,防止油挥发
6.化学与生活、生产、科研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书档案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有利于保护图书资料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放入较多的蔬菜
C.水用来灭火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7.“钻木取火”是远古时期人类获取火源的重要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钻木”的过程为燃烧提供的条件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木柴燃烧时,将木柴架空,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用水浇灭燃烧的木柴,其原理是清除了可燃物
8.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和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抱薪救火”——隔绝可燃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窑中制取熟石灰
C.“点石成金”——化学反应实现了元素种类的改变
D.“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9.“安全无小事,关系你我他”,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处理事故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厨房管道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
C.做实验时不小心打翻了燃着的酒精灯,用水冲灭
D.在火场浓烟中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10.古代用“木燃”(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11.《天工开物·作咸》详细记载了火井制盐过程:“西川有火井……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试之,绝无半点焦炎意”,回答问题:
(1)长竹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 (填“有机”或“无机”)物。
(2)“井火煮盐”燃烧的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天然气泄漏时为防止火灾发生,应立即关闭阀门。请从灭火的原理解释 。
12. 生活处处有化学,一款智能燃气灶安装了感应装置,在锅具干烧时会自动熄火断气。
(1)从灭火原理角度分析熄火的原因是 。
(2)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化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1)农业上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盐是 ;
(2)将木柴架空能使其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14.科普阅读题。
材料一:可燃材料制造时常常加入Al(OH)3作阻燃剂,使之在达到热分解温度前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阻燃性能。Al(OH)3受热时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蒸气,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并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材料二:“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且灭火时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在扑灭森林大火时,可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
(1)阻燃时,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NaHCO3是制作干粉灭火剂的原料,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特点有_____。
A.灭火浓度最低 B.灭火效能最高
C.灭火速度最快 D.会造成人员伤亡
(3)“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请你对预防森林火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 。
15.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以各种形式庆祝春节。
(1)以茶迎客是一种待客之道。富硒茶叶具有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这里的“硒”指的是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
(2)置办年夜饭时,若锅内油着火,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16.燃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某项目小组的同学以“家用燃料”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之旅。
【项目一】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
燃烧燃料为了照明
诗人陆游曾记载:“书灯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可省油之半”。夹瓷盏是省油灯(如图所示),用棉线做灯芯:上层盏内盛油,下层盏内盛水。
(1)下层盏内盛水能达到省灯油的目的,原理是 。
【项目二】家用燃料的变迁和未来
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如图所示:
(2)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通过该数据分析,用等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天然气更环保的理由是 。
(3)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燃料使用更便捷
B.固体燃料燃烧得更充分
C.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4)通过研究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同学们预测未来燃料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和利用清洁而又高效的能源。如氢能,其优点是(化学方程式表示) 。
1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向Y型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关闭弹簧夹。然后将Y型管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Y型管内压强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强,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量筒中的水液面下降。
18.俗话说“水火不容”,看似矛盾的两者却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写出热水的两种作用 、 。
(2)清代袁枚在《新齐谐》中描写“钻木取火,以作大烹”,此过程中木头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
(3)森林灭火常用砍除树木形成隔离带的方法,其灭火原理是 。
(4)往图2中持续不断通入 (填写物质的名称),热水中的白磷就能燃烧,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
19.我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与化学工艺有关。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造型优美,设计精妙,如图所示。
(1)雁鱼灯灯体的材质为青铜,其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2)古人使用“火折子”点燃雁鱼灯。简易的火折子是将纸卷点燃后,使其半灭(仅剩火星),装入竹筒中保存。需要点火时打开竹简盖,向其中吹气,使纸复燃。
①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吹气可以使纸复燃的原因是 。
②火折子中含有火硝(KNO3),K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
(3)雁鱼灯的灯罩可自由开合,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应该 (填“扩大”或“减小”)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充分燃烧。
20.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耐热透明容器探究空气的组成。
(1)实验前,调整活塞到刻度5处并保持自然状态,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放手后活塞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时,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底部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处燃着的白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温度降低 B.容器内氧气不足 C.容器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4)从白磷燃烧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活塞的运动过程为 ,如果实验成功,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 处(实验中白磷的体积忽略不计)。
(5)白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中考复习微专题
专题32:燃烧、灭火、爆炸
1.关于燃烧与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
B.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着火点
C.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D.高层住宅起火,迅速乘电梯逃生
【答案】A
【详解】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或空气,故A说法正确;
B、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个物理量,不能改变,故B说法错误;
C、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会使燃烧更加旺盛,故C说法错误;
D、起火时乘电梯逃生,有可能被困在电梯里,故D说法错误。
故选A。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衣服晾干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在加压条件下氧气体积变小是因为氧分子体积变小
C.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可用水灭火
D.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答案】A
【详解】A. 湿衣服晾干是由于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此选项正确;
B.在加压条件下氧气体积变小是因为氧分子间间隔变小,此选项错误;
C.电线由于老化短路而起火不可用水灭火,这样容易造成短路,此选项错误;
D. 甲烷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反应迅速进行,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从而发生爆炸,此选项错误;
故选A
3.消防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消防安全的说法和做法不正确的是
A.用水浇灭野外篝火,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先断电再灭火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
【答案】A
【详解】A、用水浇灭野外篝火,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被降低,说法错误;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应先断电再灭火,防止发生触电事故,说法正确;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等场所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说法正确;
D、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可以防止吸入烟尘和有害气体,说法正确。
故选A。
4.俗话说“人要实,火要虚”。“火要虚”所蕴含的化学道理是
A.燃烧需要可燃物
B.温度若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
C.燃烧需要有氧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
【答案】D
【详解】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火要虚”指燃烧时,应该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充分,故选D。
5.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省油灯”中可燃物有2 种
B.“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说明使用过程中水和油一起燃烧而减少
C.省油灯燃烧时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变化
D.省油灯能省油的原因是利用了下层盏内水吸热降低油温,防止油挥发
【答案】B
【详解】A、图中,油和炷属于可燃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水不是可燃物,不会燃烧,油燃烧放热,水受热会蒸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省油灯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该选项说法正确;
D、省油灯能省油,是因为水蒸发吸热,则油温会降低,从而防止油挥发,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6.化学与生活、生产、科研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书档案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有利于保护图书资料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放入较多的蔬菜
C.水用来灭火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
【答案】C
【详解】A. 图书档案失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不会留有任何痕迹,对图书无损坏,有利于保护图书资料,此选项正确;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放入较多的蔬菜,既能降温,又能隔绝空气,从而使火熄灭,此选项正确;
C. 水用来灭火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此选项错误;
D. 用肥皂水可以用来鉴别硬水和软水,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此选项正确。
故选C。
7.“钻木取火”是远古时期人类获取火源的重要方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木柴属于可燃物
B.“钻木”的过程为燃烧提供的条件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木柴燃烧时,将木柴架空,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用水浇灭燃烧的木柴,其原理是清除了可燃物
【答案】D
【详解】A、木柴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不符合题意;
B、“钻木”的过程中,摩擦生热,可升高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其燃烧,不符合题意;
C、木柴燃烧时,将木柴架空,可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不符合题意;
D、用水浇灭燃烧的木柴,其原理是水蒸发吸热,可降低温度至木柴的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故选D。
8.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和诗词中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抱薪救火”——隔绝可燃物
B.“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窑中制取熟石灰
C.“点石成金”——化学反应实现了元素种类的改变
D.“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D
【详解】A、抱薪救火,意思是抱着木柴去救火,没有隔绝可燃物,故A错误;
B、“烈火焚烧若等闲”是石灰窑中制取生石灰CaO,不是熟石灰,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C错误;
D、“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说明了金化学性质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9.“安全无小事,关系你我他”,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下列处理事故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厨房管道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灭火
C.做实验时不小心打翻了燃着的酒精灯,用水冲灭
D.在火场浓烟中逃生,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
【答案】C
【详解】A、煤气具有可燃性,泄露遇明火、电火花等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煤气遇电火花发生爆炸,发现煤气管道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可打开抽油烟机排气,故A正确;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灭火器扑灭,切断电源可以防止触电或火势进一步蔓延,故B正确;
C、根据酒精灯使用的注意事项,实验中不小心打翻了燃着的酒精灯,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酒精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水起不到隔绝空气的目的,故C错误;
D、热空气因密度小而上升,地面附近有毒气体较少,并且湿毛巾可起到防毒面具的作用,在灭火或逃生过程中,一边用湿毛巾捂住嘴,一边低姿势前行,能防止吸入烟尘中毒,故D正确。
故选:C。
10.古代用“木燃”(钻木取火)的方法引燃易燃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燧”中的“木”是可燃物
B.钻木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C.钻木生热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助燃物
【答案】C
【详解】A、“木燧”是指摩擦生热,使木柴燃烧,其中的“木”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选项说法正确;
B、钻木过程中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是能量转化的过程,选项说法正确;
C、钻木生热,使木柴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而不是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是不能改变的,选项说法错误;
D、在钻木取火的过程中,空气提供了氧气,氧气是助燃物,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天工开物·作咸》详细记载了火井制盐过程:“西川有火井……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试之,绝无半点焦炎意”,回答问题:
(1)长竹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 (填“有机”或“无机”)物。
(2)“井火煮盐”燃烧的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3)天然气泄漏时为防止火灾发生,应立即关闭阀门。请从灭火的原理解释 。
【答案】(1)有机
(2)不可再生
(3)清除可燃物
【详解】(1)有机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把它们看作无机物,纤维素属于有机物。
(2)“井火煮盐”燃烧的是天然气,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天然气泄漏时为防止火灾发生,应立即关闭阀门,利用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
12. 生活处处有化学,一款智能燃气灶安装了感应装置,在锅具干烧时会自动熄火断气。
(1)从灭火原理角度分析熄火的原因是 。
(2)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移走可燃物
(2)CH4 + 2O2CO2 + 2H2O
【详解】(1)在锅具干烧时会自动熄火断气,隔绝了可燃物,从而灭火。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化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1)农业上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盐是 ;
(2)将木柴架空能使其燃烧更旺的原因是 。
【答案】(1)硫酸铜/CuSO4
(2)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了木材的燃烧
【详解】(1)硫酸铜可与氢氧化钙一起混合配制波尔多液,其中硫酸铜属于盐;
(2)将木柴架空能使其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了木材的燃烧。
14.科普阅读题。
材料一:可燃材料制造时常常加入Al(OH)3作阻燃剂,使之在达到热分解温度前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阻燃性能。Al(OH)3受热时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蒸气,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并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
材料二:“灭火弹”是一种常见的灭火器材,主要分为沙石灭火弹和干粉灭火弹。目前市场上的灭火弹主要以干粉为主、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且灭火时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在扑灭森林大火时,可以选用引燃式超细干粉灭火弹。
(1)阻燃时,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2)NaHCO3是制作干粉灭火剂的原料,超细干粉灭火剂的特点有_____。
A.灭火浓度最低 B.灭火效能最高
C.灭火速度最快 D.会造成人员伤亡
(3)“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请你对预防森林火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 。
【答案】(1)
(2)ABC
(3)不携带火种进入森林(合理即可)
【详解】(1)Al(OH)3受热时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超细干粉灭火剂是目前国内外已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浓度最低,灭火效能最高,灭火速度最快的一种,且灭火时不会造成火场中人员中毒或窒息死亡,故选ABC;
(3)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的做法有:在森林里不搞野炊,不吸烟;禁止携带火种进入等。
15.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以各种形式庆祝春节。
(1)以茶迎客是一种待客之道。富硒茶叶具有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这里的“硒”指的是 (填“元素”、“分子”或“原子”);
(2)置办年夜饭时,若锅内油着火,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
【答案】(1)元素
(2)用锅盖盖灭
【详解】(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这里的“硒”指的是元素;
(2)置办年夜饭时,若锅内油着火,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与氧气接触。
16.燃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某项目小组的同学以“家用燃料”为主题开展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之旅。
【项目一】家用燃料的合理使用
燃烧燃料为了照明
诗人陆游曾记载:“书灯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可省油之半”。夹瓷盏是省油灯(如图所示),用棉线做灯芯:上层盏内盛油,下层盏内盛水。
(1)下层盏内盛水能达到省灯油的目的,原理是 。
【项目二】家用燃料的变迁和未来
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如图所示:
(2)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约为75%和82.3%,通过该数据分析,用等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天然气更环保的理由是 。
(3)下列有关家用燃料更新的理由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燃料使用更便捷
B.固体燃料燃烧得更充分
C.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4)通过研究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同学们预测未来燃料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和利用清洁而又高效的能源。如氢能,其优点是(化学方程式表示) 。
【答案】(1)水吸热降温,减少油的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2)天然气中碳元素的含量低于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含量,燃烧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时,燃烧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燃烧液化石油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少
(3)B
(4)2H2+O22H2O
【详解】(1)下层盏内盛水能达到省灯油的目的,原理是水的比热容较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使油的温度升高的慢一些,油的挥发就慢一些,因此下层盏内盛水,减少油的挥发,可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2)天然气中碳元素的含量低于液化石油气中碳元素的含量,燃烧相同质量的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时,燃烧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燃烧液化石油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少,所以相同条件下,用天然气作燃料比液化石油气更环保;
(3)A、燃料使用更便捷,与燃料更新有关系,故选项正确;
B、气体燃料比固体燃烧得更充分,故选项错误;
C、煤燃烧生成很多污染物,则减少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为燃料更新的理由,故选项正确;
故选B。
(4)氢气由水电解制得,原料来源广,可再生,氢气燃烧产物为水,对环境无污染等;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并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向Y型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胶塞,关闭弹簧夹。然后将Y型管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Y型管内压强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大气压强,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量筒中的水液面下降。
【答案】(1) 温度达到着火点
(2)小于
【详解】(1)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Y型管放入80℃的热水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化学方程式为:;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待白磷熄灭,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压强小于大气压强,打开弹簧夹,会观察到量筒中的水减少,故填:小于。
18.俗话说“水火不容”,看似矛盾的两者却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1)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写出热水的两种作用 、 。
(2)清代袁枚在《新齐谐》中描写“钻木取火,以作大烹”,此过程中木头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 。
(3)森林灭火常用砍除树木形成隔离带的方法,其灭火原理是 。
(4)往图2中持续不断通入 (填写物质的名称),热水中的白磷就能燃烧,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
【答案】(1) 提供热量 隔绝氧气
(2)热能和光能
(3)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4)氧气
【详解】(1)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热水的作用为: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故填: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2)在此过程中木头燃烧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填:热能和光能;
(3)森林灭火常用砍除树木形成隔离带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使燃烧物与可燃物隔绝,故填: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4)氧气支持可燃物的燃烧,图2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若持续不断通入氧气或空气,水中的白磷就能燃烧,出现“水火交融”的奇观,故填:氧气。
19.我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与化学工艺有关。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造型优美,设计精妙,如图所示。
(1)雁鱼灯灯体的材质为青铜,其硬度比纯铜 (填“大”或“小”)。
(2)古人使用“火折子”点燃雁鱼灯。简易的火折子是将纸卷点燃后,使其半灭(仅剩火星),装入竹筒中保存。需要点火时打开竹简盖,向其中吹气,使纸复燃。
①从燃烧条件角度分析,吹气可以使纸复燃的原因是 。
②火折子中含有火硝(KNO3),KNO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
(3)雁鱼灯的灯罩可自由开合,以调节进风量的大小。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应该 (填“扩大”或“减小”)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充分燃烧。
【答案】(1)大
(2) 能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5
(3)扩大
【详解】(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则雁鱼灯灯体的材质青铜硬度比纯铜大;
(2)①由于吹气能使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所以吹气可以使纸复燃;
②设N的化合价为x,KNO3中,K显+1价,O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原则,可得(+1)+x+(-2)×3=0,x=+5;
(3)当看到有大量黑烟产生时,说明燃料燃烧不充分,应扩大进风口从而促进燃料充分燃烧。
20.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耐热透明容器探究空气的组成。
(1)实验前,调整活塞到刻度5处并保持自然状态,然后用力向下压活塞,放手后活塞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时,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底部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该处燃着的白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内温度降低 B.容器内氧气不足 C.容器内产生了二氧化碳
(4)从白磷燃烧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活塞的运动过程为 ,如果实验成功,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 处(实验中白磷的体积忽略不计)。
(5)白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
【答案】(1)恢复原位
(2) 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
(3)B
(4) 先上移后下移 4
(5)有
【详解】(1)用力向下压活塞,则装置中的压强会增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放手后,活塞会恢复原位;
(2)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实验时,迅速将活塞下压(可迅速提高容器内空气温度)后放手,容器底部的白磷开始燃烧。从燃烧条件分析,迅速下压活塞的目的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3)该处燃着的白磷放出热量温度不会降低,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不是二氧化碳,燃烧消耗氧气,氧气没了,燃烧熄灭;故选B;
(4)从白磷燃烧放出热量,压强变大,活塞上移,反应直至装置冷却到室温时,气体减小,压强减小,活塞下移,故活塞的运动过程为先上移后下移;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故如果实验成功,冷却到室温时活塞将停在刻度4处;
(5)白磷少量,消耗氧气的量变少,活塞最终将停在刻度4处之上;白磷过量,保证氧气完全被消耗,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白磷量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