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考试卷】第10单元检测试卷--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考试卷】第10单元检测试卷--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4-18 08:34: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2023-2024学年第十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盐酸、硫酸属于常见的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于干燥气体
B.稀盐酸、稀硫酸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C.打开盛有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在瓶口都有白雾
D.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会减小
2.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B.用硫酸除铁锈:
C.除去铁粉中少量的铜粉:
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3.某学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测定时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5: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A.用pH试纸也可以得到上表中的数据
B.在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逐渐减弱
C.SO2可能是造成该地雨水呈酸性的主要原因
D.该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4.利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探究中和反应时,实验中测得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由图可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滴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
C.在d点所示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D.点b所示的溶液显中性,参加反应的溶质HCl和Ca(OH)2二者的质量相等
5.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洗手液a的酸性比b强 B.洗手液c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
C.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增大 D.洗手液d和c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6.某兴趣小组在验证次氯酸光照分解产物数字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2HClO2HCl+O2↑,容器中的体积分数和溶液的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次氯酸是一种酸 B.光照前,容器中已有
C.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 D.该实验说明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7.下列各图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不相符的是
A.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B.向足量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Zn、Fe
C.T℃时,向NH4C1饱和溶液中加水稀释
D.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
二、非选择题
8.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浓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并用pH传感器测绘出pH曲线如图2,图3为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图1所示,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盛有NaOH溶液的左管,再将浓盐酸滴入右管,一段时间后,发现 ,说明NaOH与HCl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实验说明浓盐酸具有酸性和 性。
(2)如图2所示,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写化学式);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镁粉, (填“能”或“不能”)产生气泡。
(3)图3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其微观实质是 。
(4)“胃舒平”是一种常见的胃药,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A1(OH)3】,可用作治疗胃酸(HCl)过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A图中的实验无法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2)B图为模拟炼铁的微型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实验还存在的一个缺点是 。
(3)C图中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两者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的情况见图,则B溶液是 (填“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图三中的M的横坐标与图二中的 (填“X”、“Y”或“Z”)的数值相等。
10.甲、乙、丙、丁是常见的化合物,它们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已略去)。甲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乙是最常见的溶剂;丁是白色难溶固体,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丙物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11.如图是某饮料的部分标签,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实验证明该饮料中含有。
××汽水(清爽柠檬味) 配料: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等
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具有酸性;常温下稳定,加热至后会分解。
【实验探究】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如图所示,打开饮料瓶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试剂a的试管中。 方案一:试剂a为澄清石灰水 饮料中含有。右边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案二:试剂a为紫色石蕊溶液 试管中液体变成 饮料中含有。使试剂a变成红色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交流反思】
(2)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一比较合理,方案二也可能是该饮料中的 随气体进入试管从而引起试剂a变色。
【深入探究】
(3)同学们决定在方案二实验的基础上,对试管微热,观察到 时,证明该饮料中含有。
12.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一款简易吸风机来“捉碳”,打开开关,风扇旋转产生内外压强差将空气自右向左吸进简易吸风机,CO2在沙布上被吸碳剂抽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寻适宜的CO2吸碳剂。
Ⅰ.初探CO2吸碳剂—振荡吸收法
A瓶 B瓶 C瓶
水 澄清石灰水 石灰乳
30mL水 30mL水+0.05gCa(OH)2 30mL水+2g Ca(OH)2
(1)在三只装有等量CO2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水、澄清石灰水、石灰乳,旋紧瓶盖,振荡,瘪的最厉害的是 瓶(填序号);
(2)在吸风机纱布上涂抹一层石灰乳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纱布变硬,吸风效果变差,原因可能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再探CO2吸碳剂——动态吸收法
已知:NaOHNa2CO3、KOHK2CO3、Ba(OH)2BaCO3↓
(3)吸碳剂不选择Ba(OH)2的原因是 。
动态吸收法装置 方法
分别往吸碳剂中等速等量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先后次序,后变浑浊的吸收效果较好。
(4)用动态吸收法比较NaOH、KOH作为吸碳剂的吸收效果,观察到 (填现象),说明KOH的吸收效果更好;
Ⅲ.催化固碳
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发现利用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不仅可以解决固碳问题还可以生成可做燃料的甲醇(CH3OH)。
(5)结合上图可知,温度为 K时甲醇产率最高;压强越大,甲醇产率越高,但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压强越大越好,其原因是 。
(6)催化固碳条件较为苛刻,实验小组发现还可以利用电解法来固碳,写出电解法固碳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
(7)碳中和是造福人类的文明举措,从自身出发,如何低碳生活 。
13.德化窑址是首批窑瓷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业上可利用废弃的氧化铝陶瓷片(主要成分为 Al2O3、SiO2,含少量 Fe2O3、MgO)制备高性能催化剂载体γ-Al2O3,部分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Ⅰ.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II. SO2与 CO2化学性质相似;
ⅡI.Al2O3具有多种物相,常见的有α-Al2O3、θ-Al2O3、γ-Al2O3;
IV.陶瓷中铁的氧化物的存在形式会影响陶瓷的呈色。
(1)“酸浸”前,通常会将废瓷片粉碎处理,目的是 。
(2)①“焙烧”中由于燃煤会排放出含 SO2的烟气,可用喷淋吸附液进行处理,吸附液可以选择 (填一种)。
②“焙烧”的温度会影响生成 Al2O3的物相。由图像可知最适宜的焙烧温度为 。
A.800~900℃ B.900~1000℃ C.1200~1300℃

(3)呈绿色的青瓷是由于陶瓷在 CO 气体中高温灼烧形成二价铁的氧化物和一种常见的气体,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该工艺的价值在于 (填一项)。
14.某兴趣小组对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方法开展了探究。
探究一: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序号 Ⅰ Ⅱ 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试管中液体浑浊,b试管得到澄清溶液 加入试剂X后,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讨论分析】
(1)实验Ⅰ中,需保证温度相同,加入水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还需控制 相同。
(2)实验Ⅱ中,证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加入MgCl2溶液后, ;也可将MgCl2溶液换成 (写一种即可)。
(3)①实验Ⅲ中的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填字母序号)。
A.CuO B.Na2CO3 C.Ba(NO3)2
②如图为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分析,反应后“〇”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
(4)实验Ⅲ中小彤同学在向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用pH计不断测量溶液的酸碱度,实验测得pH的变化如图所示。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可作为判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C点大量存在阴离子有 (用离子符号表示)。
探究二:验证CO2与NaOH能反应
【查阅资料】水的沸点与气体压强有关,气体压强小,沸点低。
(5)实验Ⅰ:如图1装置,将10mL水注入吸滤瓶内,振荡,此时95℃水无明显变化。再如图2装置,将10mLNaOH溶液注入吸滤瓶内,振荡,观察到95℃热水 ,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实验Ⅱ:已知NaOH易溶于乙醇,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如图3装置所示,向试管中通入足量的CO2,观察到 ,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总结提升】
(7)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实验设计思路:①根据反应物是否消耗,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你认为探究二中(1)实验Ⅰ的设计思路为 (填:“①”或“②”)。
15.稀硫酸古时被称为“绿矾油”,在《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中记载着“炼石胆取精华法”制取硫酸。
(1)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之一)。
A.将打磨后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后,溶液最终呈黄色
B.稀硫酸和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者都解离出共同的阳离子 — H+
C.不小心将浓硫酸粘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D.工业上可用稀硫酸除铁锈
(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图Ⅰ所示装置,测定某金属镁样品(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中镁的含量。将足量的稀硫酸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Ⅱ所示。请计算下列问题:

①生成氢气 g。
②求算金属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2023-2024学年第十单元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盐酸、硫酸属于常见的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于干燥气体
B.稀盐酸、稀硫酸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C.打开盛有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在瓶口都有白雾
D.浓盐酸、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会减小
【答案】D
【详解】A、浓盐酸不具有吸水性,不能做干燥剂,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做干燥剂,故A错误;
B、硫酸与碳酸钙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包裹在大理石或者石灰石表面,隔绝硫酸与碳酸钙的接触,阻碍反应继续进行,所以稀硫酸不能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气体,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时无明显现象,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瓶口有白雾,故C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时会吸收空气中的水使得硫酸浓度降低,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时溶质氯化氢挥发出去使得溶液浓度降低,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B.用硫酸除铁锈:
C.除去铁粉中少量的铜粉:
D.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D
【详解】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为:,故A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则可用硫酸除铁锈,化学方程式为:,故B错误;
C、金属的活动性顺序:Fe>(H)>Cu,铜不能与盐酸反应,则不能用稀盐酸除去铁粉中少量的铜粉,故C错误;
D、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则可用氢氧化铝治疗胃酸过多,化学方程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3.某学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样,用pH计每隔几分钟测一次pH,其数据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测定时刻 5:05 5:10 5:15 5:20 5:25 5:30 5:35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A.用pH试纸也可以得到上表中的数据
B.在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逐渐减弱
C.SO2可能是造成该地雨水呈酸性的主要原因
D.该雨水对农作物的生长没有影响
【答案】C
【详解】A、pH试纸上的标准比色卡上的数字只有整数,即使用pH试纸所测得的溶液酸碱度为整数。用pH试纸测得某酸性溶液的pH不可能精确为小数点后两位,故选项说法错误;
B、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在测定的期间内,雨水的pH逐渐减小,酸性逐渐增强,故选项说法错误;
C、正常雨水的pH为5.6,该雨水的pH小于5.6,SO2是造成该地雨水呈酸性的主要原因,故选项说法正确;
D、酸雨对农作物生长有害,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4.利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探究中和反应时,实验中测得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溶液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由图可知,该实验是将稀盐酸逐滴滴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
C.在d点所示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可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D.点b所示的溶液显中性,参加反应的溶质HCl和Ca(OH)2二者的质量相等
【答案】D
【详解】A、由图可知,图中温度曲线从室温上升到e点,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一开始pH大于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钙溶液中,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d点所示溶液,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则d点溶液的pH>7,说明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不符合题意;
D、b点时,pH=7,说明b点表示酸碱恰好完全反应,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氯化氢与氢氧化钙的质量比为 ,则氯化氢与氢氧化钙的质量不相等,符合题意;
故选D。
5.不同品牌的洗手液pH一般不同,25℃时四种洗手液的pH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洗手液a的酸性比b强 B.洗手液c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
C.洗手液a用蒸馏水稀释后pH增大 D.洗手液d和c混合液的pH可能等于7
【答案】D
【详解】A、pH<7,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洗手液a的pH比洗手液b的pH小,则洗手液a的酸性比b强,故A说法正确;
B、洗手液c的pH在8~9之间,pH大于7,显碱性,能使石蕊溶液变蓝色,故B说法正确;
C、洗手液a的pH<7,显酸性,用蒸馏水稀释后酸性减弱,pH增大,故C说法正确;
D、洗手液d和洗手液c的pH均大于7,溶液显碱性,所以洗手液d和c混合液不可能显中性,则混合液的pH不可能等于7,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6.某兴趣小组在验证次氯酸光照分解产物数字实验中,所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2HClO2HCl+O2↑,容器中的体积分数和溶液的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次氯酸是一种酸 B.光照前,容器中已有
C.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减弱 D.该实验说明的化学性质不稳定
【答案】C
【详解】A、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次氯酸属于酸,故A说法正确;
B、由图可知,光照前,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即光照前,容器内已有氧气,故B说法正确;
C、由溶液的pH变化可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说明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故C说法错误;
D、该实验中次氯酸在光照下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说明HClO化学性质不稳定,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7.下列各图的变化趋势与选项要求不相符的是
A.向NaOH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盐酸
B.向足量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Zn、Fe
C.T℃时,向NH4C1饱和溶液中加水稀释
D.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
【答案】C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反应过程中pH减少,盐酸显酸性,溶液pH<7,则最终pH会小于7,该选项正确;
B、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锌>铁,则锌反应比铁快,且、,则消耗等质量的锌和铁,铁产生氢气较多,该选项正确;
C、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温度不变,向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会由饱和变为不饱和,但溶解度不变,该选项不正确;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放热,且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由于溶剂的减少,溶解度的降低,溶液中有晶体析出,溶质质量减少,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则由于溶解度改变的那部分氢氧化钙固体重新溶解,则溶质质量增大,但仍比原来的小,该选项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8.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浓盐酸与NaOH溶液的反应,并用pH传感器测绘出pH曲线如图2,图3为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如图1所示,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盛有NaOH溶液的左管,再将浓盐酸滴入右管,一段时间后,发现 ,说明NaOH与HCl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实验说明浓盐酸具有酸性和 性。
(2)如图2所示,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填写化学式);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镁粉, (填“能”或“不能”)产生气泡。
(3)图3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可知其微观实质是 。
(4)“胃舒平”是一种常见的胃药,其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A1(OH)3】,可用作治疗胃酸(HCl)过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 氢氧化钠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挥发
(2) NaCl 、NaOH 能
(3)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
【详解】(1)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盛有NaOH溶液的左管,再将浓盐酸滴入右管,一段时间后,发现氢氧化钠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了,是由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填:氢氧化钠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挥发。
(2)由图2可知,a点溶液pH>7,说明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钠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c点对应的溶液pH<7,说明溶液中有盐酸,向c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镁粉,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能产生气泡。故填:NaCl 、NaOH;能。
(3)由图3可知,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4)盐酸与氢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初中化学常见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A图中的实验无法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
(2)B图为模拟炼铁的微型装置,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实验还存在的一个缺点是 。
(3)C图中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两者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的情况见图,则B溶液是 (填“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图三中的M的横坐标与图二中的 (填“X”、“Y”或“Z”)的数值相等。
【答案】(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导致质量减小
(2)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3) 稀硫酸 Y
【详解】(1)A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是气体,会散逸到空气中,导致质量减小,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a中发生反应为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氧化碳有毒,未反应的一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该实验还存在的一个缺点是: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3)由图二可知,一开始pH>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B溶液是稀硫酸;
图三中当温度最高时,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图二中,当pH=7时,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图三中的M的横坐标与图二中的Y的数值相等。
10.甲、乙、丙、丁是常见的化合物,它们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物质已略去)。甲是相对分子质量为16的有机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乙是最常见的溶剂;丁是白色难溶固体,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则: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丙物质生产或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 。

【答案】(1)
(2)
(3)灭火(合理即可)
【分析】甲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可推出甲为甲烷,其相对分子质量=,乙是最常见的溶剂,可推出乙为水;丁是白色难溶固体,其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碳酸钙中钙元素质量分数=,可推出丁为碳酸钙,甲在点燃的条件下转化为乙和丙,可推出丙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试剂A转化为丁(碳酸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可推出A为氢氧化钙,丁(氢氧化钙)能与试剂B转化为丙(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丙可能为稀盐酸,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详解】(1)反应①是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②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丙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可用作灭火。
11.如图是某饮料的部分标签,某兴趣小组同学用实验证明该饮料中含有。
××汽水(清爽柠檬味) 配料:水、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等
查阅资料:柠檬酸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具有酸性;常温下稳定,加热至后会分解。
【实验探究】
(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与解释
如图所示,打开饮料瓶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另一端伸入装有试剂a的试管中。 方案一:试剂a为澄清石灰水 饮料中含有。右边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案二:试剂a为紫色石蕊溶液 试管中液体变成 饮料中含有。使试剂a变成红色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交流反思】
(2)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一比较合理,方案二也可能是该饮料中的 随气体进入试管从而引起试剂a变色。
【深入探究】
(3)同学们决定在方案二实验的基础上,对试管微热,观察到 时,证明该饮料中含有。
【答案】(1)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红色/红
(2)柠檬酸
(3)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详解】(1)方案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结论中给出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故实验现象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方案二: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所以试管中液体变成红色;使试剂a变成红色的物质是H2CO3;
(2)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方案一不太合理,方案二也可能是该饮料中的柠檬酸随气体进入试管从而引起试剂a的变色,因为柠檬酸也具有酸性;
(3)在方案二实验的基础上,对试管微热,因为碳酸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柠檬酸加热至175℃后才会分解,若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则证明该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
12.某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一款简易吸风机来“捉碳”,打开开关,风扇旋转产生内外压强差将空气自右向左吸进简易吸风机,CO2在沙布上被吸碳剂抽获。同学们通过实验探寻适宜的CO2吸碳剂。
Ⅰ.初探CO2吸碳剂—振荡吸收法
A瓶 B瓶 C瓶
水 澄清石灰水 石灰乳
30mL水 30mL水+0.05gCa(OH)2 30mL水+2g Ca(OH)2
(1)在三只装有等量CO2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倒入水、澄清石灰水、石灰乳,旋紧瓶盖,振荡,瘪的最厉害的是 瓶(填序号);
(2)在吸风机纱布上涂抹一层石灰乳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纱布变硬,吸风效果变差,原因可能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Ⅱ.再探CO2吸碳剂——动态吸收法
已知:NaOHNa2CO3、KOHK2CO3、Ba(OH)2BaCO3↓
(3)吸碳剂不选择Ba(OH)2的原因是 。
动态吸收法装置 方法
分别往吸碳剂中等速等量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先后次序,后变浑浊的吸收效果较好。
(4)用动态吸收法比较NaOH、KOH作为吸碳剂的吸收效果,观察到 (填现象),说明KOH的吸收效果更好;
Ⅲ.催化固碳
实验小组查阅资料,发现利用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不仅可以解决固碳问题还可以生成可做燃料的甲醇(CH3OH)。
(5)结合上图可知,温度为 K时甲醇产率最高;压强越大,甲醇产率越高,但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压强越大越好,其原因是 。
(6)催化固碳条件较为苛刻,实验小组发现还可以利用电解法来固碳,写出电解法固碳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
(7)碳中和是造福人类的文明举措,从自身出发,如何低碳生活 。
【答案】(1)C
(2)
(3)生成的BaCO3沉淀会堵塞纱布,导致吸风效果变差
(4)图2的澄清石灰水比图1后变浑浊
(5) 520 压强越大对设备的要求越高,存在安全问题
(6)
(7)绿色出行等(合理即可)
【详解】(1)A、B、C三瓶中的水相同,C瓶的氢氧化钙含量多,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则C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最强,所以C瓶变瘪的最厉害;
(2)在吸风机纱布上涂抹一层石灰乳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纱布变硬,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于氢氧化钡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BaCO3沉淀,会堵塞纱布,导致吸风效果变差他,所以吸碳剂不选择Ba(OH)2;
(4)分别往吸碳剂中等速等量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先后次序,后变浑浊的吸收效果较好,根据实验结论氢氧化钾的吸收效果更好,则图2的澄清石灰水比图1后变浑浊;
(5)由可知,温度为520K时甲醇产率最高;
压强越大,甲醇产率越高,但是压强越大对设备的要求越高,存在安全问题,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并不是压强越大越好;
(6)二氧化碳和氢气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7)碳中和是造福人类的文明举措,从自身出发,可以绿色出行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3.德化窑址是首批窑瓷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业上可利用废弃的氧化铝陶瓷片(主要成分为 Al2O3、SiO2,含少量 Fe2O3、MgO)制备高性能催化剂载体γ-Al2O3,部分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Ⅰ.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II. SO2与 CO2化学性质相似;
ⅡI.Al2O3具有多种物相,常见的有α-Al2O3、θ-Al2O3、γ-Al2O3;
IV.陶瓷中铁的氧化物的存在形式会影响陶瓷的呈色。
(1)“酸浸”前,通常会将废瓷片粉碎处理,目的是 。
(2)①“焙烧”中由于燃煤会排放出含 SO2的烟气,可用喷淋吸附液进行处理,吸附液可以选择 (填一种)。
②“焙烧”的温度会影响生成 Al2O3的物相。由图像可知最适宜的焙烧温度为 。
A.800~900℃ B.900~1000℃ C.1200~1300℃

(3)呈绿色的青瓷是由于陶瓷在 CO 气体中高温灼烧形成二价铁的氧化物和一种常见的气体,此过程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该工艺的价值在于 (填一项)。
【答案】(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氢氧化钙溶液(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水”等其他合理答案) A
(3)
(4)实现废弃陶瓷片的再利用(或其他合理答案)
【详解】(1)将废瓷片粉碎,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是反应更充分。
(2)①二氧化碳能和水、碱等反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相似,则也能和水、碱等反应,则可选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水等。
②由图可知,800~900℃时产物中只有γ-Al2O3,故选A。
(3)二价铁的氧化物为FeO,CO和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生成FeO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该工业可利用废弃的氧化铝陶瓷片,则实现了废弃陶瓷片的再利用。
14.某兴趣小组对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方法开展了探究。
探究一: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序号 Ⅰ Ⅱ 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试管中液体浑浊,b试管得到澄清溶液 加入试剂X后,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讨论分析】
(1)实验Ⅰ中,需保证温度相同,加入水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还需控制 相同。
(2)实验Ⅱ中,证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的现象是:加入MgCl2溶液后, ;也可将MgCl2溶液换成 (写一种即可)。
(3)①实验Ⅲ中的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填字母序号)。
A.CuO B.Na2CO3 C.Ba(NO3)2
②如图为实验Ⅲ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分析,反应后“〇”表示的微观粒子是 (用化学符号表示)。
(4)实验Ⅲ中小彤同学在向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用pH计不断测量溶液的酸碱度,实验测得pH的变化如图所示。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过程中,可作为判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 。C点大量存在阴离子有 (用离子符号表示)。
探究二:验证CO2与NaOH能反应
【查阅资料】水的沸点与气体压强有关,气体压强小,沸点低。
(5)实验Ⅰ:如图1装置,将10mL水注入吸滤瓶内,振荡,此时95℃水无明显变化。再如图2装置,将10mLNaOH溶液注入吸滤瓶内,振荡,观察到95℃热水 ,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6)实验Ⅱ:已知NaOH易溶于乙醇,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如图3装置所示,向试管中通入足量的CO2,观察到 ,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
【总结提升】
(7)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实验设计思路:①根据反应物是否消耗,②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你认为探究二中(1)实验Ⅰ的设计思路为 (填:“①”或“②”)。
【答案】(1)Ca(OH)2粉末的质量
(2) 无明显现象 酚酞试液 (合理即可)
(3) AB H2O
(4) pH=7或pH>7 、OH-
(5) 立即沸腾 CO2+2NaOH=Na2CO3+H2O
(6)溶液变浑浊 (或有白色沉淀产生)
(7)①
【详解】(1)按照控制变量法,控制无关变量,实验Ⅰ中,需保证温度相同,加入水和稀盐酸的体积相同,故还需要Ca(OH)2的用量相同。
(2)为证明酸与碱发生了反应的现象,加入MgCl2溶液后,如没有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出现或无明显现象,则证明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也可将MgCl2溶液换成酚酞试液(CuSO4等合理即可)。
(3) ①A、X可以是氧化铜,如果硫酸消耗完,就不会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蓝色溶液了,故A选项符合题意;
B、X可以是碳酸钠,如果硫酸消耗完,就不会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了,也就没有气泡生成了,故B选项符合题意;
C、X不可以是硝酸钡,试管中的硫酸无论是否发生了反应,都会和钡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的,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②反应后“〇”表示的微观粒子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的H2O。
(4)向稀硫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的过程中,用pH计不断测量溶液的酸碱度,稀硫酸溶液显酸性,pH<7,在滴加氢氧化钠的过程中,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判断二者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pH>7,说明溶液中硫酸消失;C点pH>7,显碱性,说明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则此时大量存在的阴离子有OH-、。
(5)将10mL NaOH溶液注入吸滤瓶内,振荡,二氧化碳会和氢氧化钠发生放热反应,导致95℃热水立即沸腾;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6)如图3装置所示,向试管中通入足量的CO2,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碳酸钠不溶于乙醇,故而形成沉淀。
(7)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实验设计思路:第一个是证明反应物的减少,第二个是证明有新物质生成。探究二中(1)实验Ⅰ的设计思路与①相符。
15.稀硫酸古时被称为“绿矾油”,在《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九中记载着“炼石胆取精华法”制取硫酸。
(1)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之一)。
A.将打磨后的铁钉放入盛有稀硫酸的试管后,溶液最终呈黄色
B.稀硫酸和盐酸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者都解离出共同的阳离子 — H+
C.不小心将浓硫酸粘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
D.工业上可用稀硫酸除铁锈
(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图Ⅰ所示装置,测定某金属镁样品(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中镁的含量。将足量的稀硫酸全部加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天平示数的变化如图Ⅱ所示。请计算下列问题:

①生成氢气 g。
②求算金属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1)A
(2) 1.5 设金属样品中镁的质量为x,则
x=18g
金属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
答:金属样品中镁的质量分数为90%。
【详解】(1)A、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时显浅绿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硫酸和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为:它们都解离出氢离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若不小心将浓硫酸粘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 3%~5%的碳酸氢钠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铁锈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硫酸能和氧化铁反应,则工业上可用稀硫酸除铁锈,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2)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90.2g-288.7g=1.5g。
②见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