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周测卷4
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计算及溶液的配制
一、选择题
1.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该小组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部分操作过程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取用NaOH B.称量NaOH
C.读取水的体积 D.溶解NaOH
【答案】D
【详解】A、取用固体试剂时,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选项错误;
B、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故B选项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最低处应保持水平读数,故C选项错误;
D、溶解NaOH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2.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来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量取6%的NaCl溶液时俯视读数
C.使用内壁有水的烧杯配制 D.混匀后倒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洒出
【答案】A
【详解】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符合题意;
B、量取6%的NaCl溶液时俯视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的NaCl溶液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偏小,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C、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会造成溶剂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绘制成如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C.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 M W=Z
【答案】D
【详解】A、此图未能提供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能力,不能说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此选项错误;
B、溶解度是含有质量单位的,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而不是40,故此选项错误;
C、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6.7%,故此选项错误;
D、M与G溶质是相同的而溶剂不同,可判断出G<M,W、Z均是这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故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由于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最浓,可知它们的关系是:G<M<W=Z,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4.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B. 证明二氧化碳能够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答案】B
【详解】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溶解,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色,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符合题意;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KCl 31.0 34.0 37.0 40.0 42.6
KNO3 21.9 31.6 45.8 63.9 85.5
A.5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B.20℃时,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C.升高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40℃时,将30gKC1加入50g水中得到80g溶液
【答案】A
【详解】A、50℃时,KNO3的溶解度为85.5g,KCl的溶解度为42.6g,故5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
B、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说法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升高温度不能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说法不正确;
D、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100g水最多可溶解40g氯化钾,故30gKC1加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氯化钾,故得到氯化钾溶液为70g,说法不正确。
故选A。
6.如图所示为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大于Na2CO3的溶解度
B.二者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C.44℃时,饱和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将44℃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或降温,均有固体析出
【答案】D
【详解】A、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没有指明温度,就无法比较二者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但碳酸钠的溶解度先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再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B错误;
C、44℃时,饱和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项C错误;
D、44℃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最大,将44℃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或降温,溶解度变小,均有固体析出,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泥沙以获得NaCl固体 取混有泥沙的NaCl固体,加水,搅拌,充分溶解后过滤
B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 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 向盛有3gNaCl固体的烧杯中,加入47mL水(密度为1g/mL),搅拌至充分溶解
D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量 向两集气瓶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是否熄灭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氯化钠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泥沙以获得NaCl固体,可加水溶解、过滤,除去泥沙,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选项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铁反应,铜不反应,所以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是铜,选项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盛有3gNaCl固体的烧杯中,加入47ml水(密度为1g/ml),搅拌至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选项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选项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图中能正确反映题中所描述的变化事实的是( )
A. 加热蒸发稀盐酸 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
C. 一定量浓硫酸中加水 D. 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答案】D
【详解】A、加热蒸发稀盐酸,由于盐酸易挥发,随着不断加热,氯化氢不断挥发,溶质质量逐渐减少,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故A错误;
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
C、一定浓硫酸中加入水,由于浓硫酸和水任意比互溶,所以随着水的不断加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且该实验操作错误不能将水加入浓硫酸中,故C错误;
D、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随着氯化钠的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至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1有关标号仪器的名称a 。
(2)实验室用图1中的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盛满水的C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 (填①或②)通入。
(3)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4)如图2是小明同学配制100g、10%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填字母)。
A.转移溶液的过程中溶液有洒落 B.烧杯用水洗涤后就使用
C.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 D.所用砝码已生锈
【答案】(1)锥形瓶
(2) 2KMnO4K2MnO4 + MnO2+O2↑ ①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BC
【详解】(1)a是锥形瓶。
(2)A装置有酒精灯加热,试管口有棉花,可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密度比水小,先集中在装置上部,所以应从短管①进入。
(3)排水法收集气体需要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A、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溶液的过程中溶液有洒落不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发生改变。
B、烧杯用水洗涤后就使用,烧杯内残留一定量的水,相当于溶剂增加了,所以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偏多,溶剂质量增加,所以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所用砝码已生锈,则砝码的质量变大,对应量取氯化钠的质量偏多,溶质质量增加,所以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选BC。
10.Ⅰ、水、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
(1)过氧化氢溶液是生活中常用一种外用消毒液,俗称双氧水,其溶剂是 。
(2)水很难能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但洗涤剂能除去,是因为其具有 功能。
Ⅱ、下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3)图中①是 (填“蒸发”或“冷却”)池。
(4)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 (填“变小”或“不变”或“变大”)。
(5)母液为氯化钠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Ⅲ、如图是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的操作示意图
(6)A和F处瓶塞放置正确的是 。(填“A”或“F”)
(7)E处玻璃棒的作用是 ;F处装瓶虽有液体洒落,但对试剂瓶中的溶液的浓度无影响,原因是 。
Ⅳ、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
(8)t2℃时,NaCl 溶解度 Na2CO3的溶解度。(填“>”、“<”或“=”)
(9)t1℃时,向 50g 水中加入 8g Na2CO3固体,经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10)t2℃时,等质量的 Na2CO3饱和溶液和 NaCl 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1℃,此时所得的 Na2CO3溶液质量 NaCl 溶液质量。(填“>”、“<”或“=”)
【答案】(1)H2O/水
(2)乳化
(3)蒸发
(4)变大
(5)饱和
(6)F
(7) 加速溶解 溶液具有均一性
(8)<
(9)4:29
(10)<
【详解】(1)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故溶质是过氧化氢,溶剂是水,故填:水;
(2)水很难能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但洗涤剂能除去,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填:乳化;
(3)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时,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通过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图中①是蒸发池,故填:蒸发;
(4)蒸发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故填:变大;
(5)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6)A和F处瓶塞放置正确的是F,A处瓶塞应倒放,防止沾污瓶塞,从而污染原瓶试剂,故填:F;
(7)E处为溶解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速率;F处装瓶虽有液体洒落,但对试剂瓶中的溶液的浓度无影响,原因是溶液具有均一性,故填:加速溶解;溶液具有均一性;
(8)由图可知t2℃时,NaCl 溶解度<Na2CO3的溶解度,故填:<;
(9)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8g,即在t1℃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18g碳酸钠, 50g 水中最多溶解9g,t1℃时,向 50g 水中加入 8g 碳酸钠固体,碳酸钠全部溶解,形成58g溶液,故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8g:58g=4:29,故填:4:29;
(10)③t2℃时,等质量的Na2CO3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降温后,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受温度影响大,碳酸钠析出的晶体多,故此时所得的Na2CO3溶液质量小于NaCl溶液质量,故填:<。
1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并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
(1)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过氧化氢溶液。
①配制上述溶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密度为1.11 g/mL)的体积为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mL)。
②用量筒量取所需液体,当液面接近指定刻度时,需改用 (填仪器名称)添加液体。
③配制上述溶液需用量筒量取80.0 mL水,若最终加水停止时液面如图所示,则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6%。
(2)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如图所示)。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在其他仪器、装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仪器a改成 。
③写出如图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为探究燃烧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室温为10°C。
查阅资料知:五氧化二磷为白色粉末,对呼吸道有刺激。
①为了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该同学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 (填字母)。
②该同学设计方框中的装置,目的是 。
【答案】(1) 18.0 mL 胶头滴管 >
(2)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等合理答案即可)
(3) cdfek(合理即可) 粗玻璃导管是为了防止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粉末堵塞导管;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其污染空气;球形干燥管是为了防止倒吸
【详解】(1)①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3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已知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密度为1.11 g/mL,则所需体积为;
②用量筒量取所需液体,当液面接近指定刻度时,需改用胶头滴管添加液体,以免因倾倒过多超过所需体积;
③读取量筒读数时,是想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图中视线与凹液面的最高处相平,导致实际值小于读数,即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小于80.0 mL,故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6%;
(2)①根据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②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以通过控制滴加过氧化氢的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可将仪器a改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
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3)①先将生成的氧气从b通过c管通入被80℃热水淹没过的白磷中,由于c管没有伸入液体下,氧气不能和水中的白磷接触,白磷不燃烧,氧气从d管排出再从f管通入,由于f管通入到液面下,能接触到白磷,白磷在水中燃烧,产生白烟,可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防止白烟污染空气,在e管排出后连接k管,故连接顺序为b→cdfek,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方框中的装置中的玻璃导管是为了防止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粉末堵塞导管;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其污染空气;球形干燥管是为了防止倒吸。
12.微型化学实验使用药品的量很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很少,因此被誉为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用如图微型仪器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只消耗了0.73g10%的盐酸和1g石灰石样品。
(1)理论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在实际实验中,发现制取的CO2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原因可能是 。
【答案】(1)解: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0.1g/1g×100%=10%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
(2)小于;部分CO2溶于水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1)已知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的盐酸溶质的质量为0.73g×10%,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0.1g,再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具体见答案。
(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故在实际实验中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会小于理论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周测卷4
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关计算及溶液的配制
一、选择题
1.探究学习小组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需要将树叶放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该小组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部分操作过程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取用NaOH B.称量NaOH
C.读取水的体积 D.溶解NaOH
【答案】D
【详解】A、取用固体试剂时,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故A选项错误;
B、使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遵循“左物右码”,故B选项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最低处应保持水平读数,故C选项错误;
D、溶解NaOH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2.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来配制50g质量分数为3%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B.量取6%的NaCl溶液时俯视读数
C.使用内壁有水的烧杯配制 D.混匀后倒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洒出
【答案】A
【详解】A、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符合题意;
B、量取6%的NaCl溶液时俯视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的NaCl溶液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偏小,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C、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会造成溶剂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不符合题意;
D、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时有部分溅出,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t℃时,根据某物质在不同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物质的质量,绘制成如图中的斜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
C.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图中4个点表示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G M W=Z
【答案】D
【详解】A、此图未能提供不同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能力,不能说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此选项错误;
B、溶解度是含有质量单位的,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而不是40,故此选项错误;
C、G点表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6.7%,故此选项错误;
D、M与G溶质是相同的而溶剂不同,可判断出G<M,W、Z均是这一温度的饱和溶液故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由于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最浓,可知它们的关系是:G<M<W=Z,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4.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B. 证明二氧化碳能够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C.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答案】B
【详解】A、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溶解,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石蕊纸花变色,二氧化碳能使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符合题意;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反应前后,压强变化不大,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不同,变量不唯一,无法探究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KCl 31.0 34.0 37.0 40.0 42.6
KNO3 21.9 31.6 45.8 63.9 85.5
A.5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
B.20℃时,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6%
C.升高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D.40℃时,将30gKC1加入50g水中得到80g溶液
【答案】A
【详解】A、50℃时,KNO3的溶解度为85.5g,KCl的溶解度为42.6g,故5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
B、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20℃时,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说法不正确;
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升高温度不能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说法不正确;
D、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100g水最多可溶解40g氯化钾,故30gKC1加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0g氯化钾,故得到氯化钾溶液为70g,说法不正确。
故选A。
6.如图所示为NaCl和Na2C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大于Na2CO3的溶解度
B.二者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
C.44℃时,饱和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D.将44℃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或降温,均有固体析出
【答案】D
【详解】A、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比较溶解度的大小,没有指明温度,就无法比较二者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A错误;
B、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但碳酸钠的溶解度先随温度升高而变大,再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选项B错误;
C、44℃时,饱和Na2C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选项C错误;
D、44℃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最大,将44℃的饱和Na2CO3溶液升温或降温,溶解度变小,均有固体析出,故选项D正确;
故选:D。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泥沙以获得NaCl固体 取混有泥沙的NaCl固体,加水,搅拌,充分溶解后过滤
B 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 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C 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 向盛有3gNaCl固体的烧杯中,加入47mL水(密度为1g/mL),搅拌至充分溶解
D 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量 向两集气瓶中分别伸入燃着的木条,观察是否熄灭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氯化钠溶于水,泥沙不溶于水,除去NaCl固体中混有的泥沙以获得NaCl固体,可加水溶解、过滤,除去泥沙,然后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固体,选项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除去铁粉中混有的少量铜,向混有少量铜的铁粉中加入过量稀盐酸,铁反应,铜不反应,所以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的是铜,选项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向盛有3gNaCl固体的烧杯中,加入47ml水(密度为1g/ml),搅拌至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选项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比较空气和呼出气体中CO2的含量,向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是否变浑浊,选项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图中能正确反映题中所描述的变化事实的是( )
A. 加热蒸发稀盐酸 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
C. 一定量浓硫酸中加水 D. 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
【答案】D
【详解】A、加热蒸发稀盐酸,由于盐酸易挥发,随着不断加热,氯化氢不断挥发,溶质质量逐渐减少,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减小,故A错误;
B、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升温,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温后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B错误;
C、一定浓硫酸中加入水,由于浓硫酸和水任意比互溶,所以随着水的不断加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减小,且该实验操作错误不能将水加入浓硫酸中,故C错误;
D、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随着氯化钠的继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至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不再改变,故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1有关标号仪器的名称a 。
(2)实验室用图1中的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用盛满水的C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 (填①或②)通入。
(3)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原因是 。
(4)如图2是小明同学配制100g、10%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下列操作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填字母)。
A.转移溶液的过程中溶液有洒落 B.烧杯用水洗涤后就使用
C.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 D.所用砝码已生锈
【答案】(1)锥形瓶
(2) 2KMnO4K2MnO4 + MnO2+O2↑ ①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4)BC
【详解】(1)a是锥形瓶。
(2)A装置有酒精灯加热,试管口有棉花,可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加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氧气密度比水小,先集中在装置上部,所以应从短管①进入。
(3)排水法收集气体需要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A、溶液具有均一性,转移溶液的过程中溶液有洒落不会导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发生改变。
B、烧杯用水洗涤后就使用,烧杯内残留一定量的水,相当于溶剂增加了,所以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C、量取水时仰视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读数偏小,实际量取的液体偏多,溶剂质量增加,所以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D、所用砝码已生锈,则砝码的质量变大,对应量取氯化钠的质量偏多,溶质质量增加,所以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故选BC。
10.Ⅰ、水、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
(1)过氧化氢溶液是生活中常用一种外用消毒液,俗称双氧水,其溶剂是 。
(2)水很难能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但洗涤剂能除去,是因为其具有 功能。
Ⅱ、下图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3)图中①是 (填“蒸发”或“冷却”)池。
(4)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 (填“变小”或“不变”或“变大”)。
(5)母液为氯化钠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Ⅲ、如图是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的操作示意图
(6)A和F处瓶塞放置正确的是 。(填“A”或“F”)
(7)E处玻璃棒的作用是 ;F处装瓶虽有液体洒落,但对试剂瓶中的溶液的浓度无影响,原因是 。
Ⅳ、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
(8)t2℃时,NaCl 溶解度 Na2CO3的溶解度。(填“>”、“<”或“=”)
(9)t1℃时,向 50g 水中加入 8g Na2CO3固体,经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10)t2℃时,等质量的 Na2CO3饱和溶液和 NaCl 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 t1℃,此时所得的 Na2CO3溶液质量 NaCl 溶液质量。(填“>”、“<”或“=”)
【答案】(1)H2O/水
(2)乳化
(3)蒸发
(4)变大
(5)饱和
(6)F
(7) 加速溶解 溶液具有均一性
(8)<
(9)4:29
(10)<
【详解】(1)过氧化氢溶液是过氧化氢的水溶液,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故溶质是过氧化氢,溶剂是水,故填:水;
(2)水很难能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但洗涤剂能除去,是因为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填:乳化;
(3)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时,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通过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钠晶体,图中①是蒸发池,故填:蒸发;
(4)蒸发的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断减少,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故填:变大;
(5)析出晶体后的母液,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
(6)A和F处瓶塞放置正确的是F,A处瓶塞应倒放,防止沾污瓶塞,从而污染原瓶试剂,故填:F;
(7)E处为溶解操作,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速率;F处装瓶虽有液体洒落,但对试剂瓶中的溶液的浓度无影响,原因是溶液具有均一性,故填:加速溶解;溶液具有均一性;
(8)由图可知t2℃时,NaCl 溶解度<Na2CO3的溶解度,故填:<;
(9)t1℃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18g,即在t1℃时,在100g水中最多溶解18g碳酸钠, 50g 水中最多溶解9g,t1℃时,向 50g 水中加入 8g 碳酸钠固体,碳酸钠全部溶解,形成58g溶液,故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8g:58g=4:29,故填:4:29;
(10)③t2℃时,等质量的Na2CO3饱和溶液和NaCl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降温后,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受温度影响大,碳酸钠析出的晶体多,故此时所得的Na2CO3溶液质量小于NaCl溶液质量,故填:<。
1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并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
(1)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过氧化氢溶液。
①配制上述溶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密度为1.11 g/mL)的体积为 (计算结果精确至0.1 mL)。
②用量筒量取所需液体,当液面接近指定刻度时,需改用 (填仪器名称)添加液体。
③配制上述溶液需用量筒量取80.0 mL水,若最终加水停止时液面如图所示,则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填“>”、“<”或“=”)6%。
(2)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如图所示)。
①仪器a的名称是 。
②为了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在其他仪器、装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仪器a改成 。
③写出如图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为探究燃烧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室温为10°C。
查阅资料知:五氧化二磷为白色粉末,对呼吸道有刺激。
①为了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该同学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为b→ (填字母)。
②该同学设计方框中的装置,目的是 。
【答案】(1) 18.0 mL 胶头滴管 >
(2) 长颈漏斗 分液漏斗(或注射器等合理答案即可)
(3) cdfek(合理即可) 粗玻璃导管是为了防止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粉末堵塞导管;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其污染空气;球形干燥管是为了防止倒吸
【详解】(1)①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3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已知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密度为1.11 g/mL,则所需体积为;
②用量筒量取所需液体,当液面接近指定刻度时,需改用胶头滴管添加液体,以免因倾倒过多超过所需体积;
③读取量筒读数时,是想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图中视线与凹液面的最高处相平,导致实际值小于读数,即实际量取的水体积小于80.0 mL,故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6%;
(2)①根据装置图,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②要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可以通过控制滴加过氧化氢的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可将仪器a改成分液漏斗或注射器;
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3)①先将生成的氧气从b通过c管通入被80℃热水淹没过的白磷中,由于c管没有伸入液体下,氧气不能和水中的白磷接触,白磷不燃烧,氧气从d管排出再从f管通入,由于f管通入到液面下,能接触到白磷,白磷在水中燃烧,产生白烟,可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防止白烟污染空气,在e管排出后连接k管,故连接顺序为b→cdfek,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方框中的装置中的玻璃导管是为了防止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粉末堵塞导管;氢氧化钠溶液是为了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其污染空气;球形干燥管是为了防止倒吸。
12.微型化学实验使用药品的量很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很少,因此被誉为绿色环保的化学实验。用如图微型仪器完成制取并检验CO2的实验只消耗了0.73g10%的盐酸和1g石灰石样品。
(1)理论计算: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在实际实验中,发现制取的CO2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CO2质量的理论值,原因可能是 。
【答案】(1)解: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0.1g/1g×100%=10%
答: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
(2)小于;部分CO2溶于水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1)已知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的盐酸溶质的质量为0.73g×10%,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0.1g,再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具体见答案。
(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故在实际实验中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会小于理论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