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1.(2024上·山东淄博·九年级统考期末)关于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下列说法:①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②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 ③颗粒越大,溶解越慢 ④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⑤水量越多,溶解度越大。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⑤
2.(2023下·湖北宜昌·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探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强弱 D.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A.A B.B C.C D.D
3.(2024上·江苏苏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甲 乙 丙 丁
A.用方案甲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B.用方案乙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C.用方案丙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D.用方案丁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4.(2024上·河北唐山·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根据实验证据进行的推理,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可推测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B.食用油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可推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加热高锰酸钾时产生氧气,可推测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
D.向盛满CO2的软塑料瓶内倒入水,塑料瓶变瘪,说明CO2和水发生反应
5.(2024上·河北唐山·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下列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或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B.乙:通过该实验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丙:通过丙图中两校铁钉的生锈情况对比,可知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D.丁:根据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6.(2024上·湖南衡阳·九年级校考期末)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探究分子不断运动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7.(2024上·江苏南京·九年级统考期末)天气闷热时,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里的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C.水中的含氧量降低,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
D.利用水泵把养鱼池中的水喷向空中,可增大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8.(2024下·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溶质析出
B.20℃时,向饱和的糖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则食盐不能溶解
C.3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30克蔗糖,则3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30克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9.(2024上·山东青岛·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植物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B.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不慎洒出少量,不会影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静止不动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10.(2024·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表示均一稳定 B.B表示溶剂
C.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11.(2024上·河北石家庄·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
(2)图乙为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错误的设计是 。
(3)图丙是高锰酸钾加入水和汽油中的现象,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12.(2024上·河北沧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若测得的实验结果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乙是“探究影响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实验①②中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应 (选填“相同”或“不同”);实验②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比实验①快,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3.(2024上·河南安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实验帮助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
(1)为了探究Zn、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图一试管C中需要补全的一组试剂是 。
(2)图二中A、B实验不能验证铁生锈的条件,需要补充C实验,请简述C实验的操作 。
(3)图三实验发现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而碘几乎在水中不能溶解,说明 。
14.(2024·湖北·模拟预测)中国古代典籍中记录了很多化学知识,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1)《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①方案一中“烹”的过程中,胆矾(CuSO4 5H2O)首先转变成水和无水硫酸铜,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②写出“铁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天工开物》记载的“生铁、熟铁连续生成工艺”,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是现代冶金工艺的雏形。其流程图如下所示:
①熔炼过程中,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搅拌过程中,向生铁中“充氧”可降低生铁的含碳量,此过程体现氧气的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提纯中不涉及到的实验方法是 (填序号)
A.溶解 B.蒸发 C.结晶 D.吸附
15.(2024下·安徽合肥·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和CuSO4,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FeSO4和金属铜,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中加入足量试剂⑦的目的是 。
(2)在工业废水中加入足量试剂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⑥与⑧的操作方法是 ;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写一种)。
(4)滤液②、④合并后经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即获得FeSO4 7H2O晶体。
16.(2024上·河北邯郸·九年级校考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磷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 。若测得的实验结果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乙是“探究影响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实验①②中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应 (选填“相同”或“不同”):实验②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比实验①快,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7.(2023上·黑龙江大庆·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实验帮助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
(1)图1实验中,食用油溶解于 中。该实验表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图2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了探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图2试管C中需要补全的一组试剂是 。
18.(2024上·河北邢台·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若过滤后所得溶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得出物质燃烧所需的条件是 。该实验利用了铜片的 性。
(3)丙是验证温度对溶解速率影响的实验,两只烧杯中加入的溶剂应满足的条件是 。
19.(2024上·山东临沂·九年级统考期末)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请根据下图实验回答。
(1)图1探究溶解性比较实验。观察到碘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2)图2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观察到A中白磷燃烧,B中红磷不燃烧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把B试管充满CO2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不燃烧,与A试管中现象比较,可以证明燃烧需要的另一个条件是 ,同时还能证明CO2气体的性质是 。
(3)图3探究CO2的性质实验。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缓慢通入干燥的CO2一段时间。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0.(2024上·福建泉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打开汽水(主要配料:水、二氧化碳)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学习小组同学根据现象,结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室温下,向注射器中吸入30mL汽水,注射器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形成密闭体系,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1)向上拉活塞,针筒内体积变大,压强 (填“变大”或“变小”)。
(2)根据针筒内产生气泡的数量,得出的结论是 。
探究二: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如下图,向试管中分别加入30mL汽水,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
(3)根据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数量,请解释人们喝汽水喜欢加冰块的原因: 。
(4)小组同学认为也可把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根据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三:比较二氧化碳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性
室温下,在烧瓶中收集250mL气体,分别加入50mL不同液体,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充分振荡后瓶中气体的压强,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5)设计“A”装置实验的目的是 。
(6)该实验的结论是 。
(7)请设计实验方案,比较二氧化碳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1.(2024上·山东淄博·九年级统考期末)关于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下列说法:①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②搅拌可以加速物质的溶解 ③颗粒越大,溶解越慢 ④颗粒越小,溶解度越大 ⑤水量越多,溶解度越大。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⑤
【答案】B
【详解】①有的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如硝酸钾,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错误;
②搅拌可以增大固体物质与水的接触机会,加速物质的溶解速率,正确;
③颗粒越大,与水的接触面积越小,溶解越慢,正确;
④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颗粒大小无关,错误;
⑤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与水量无关,错误。
故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B。
2.(2023下·湖北宜昌·九年级统考期中)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的是
A.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 C.探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强弱 D.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甲试管铁钉与水和氧气接触,乙试管铁钉只与水接触,甲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乙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该实验说明铁生锈需要氧气,不能探究铁生锈需要氧气和水共同作用,此选项错误;
B.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变量只能是温度,两个烧杯除温度不同外,所盛物质也不同,有两个变量,不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此选项错误;
C.两试管中溶剂的体积一样,溶剂种类不一样,加入的溶质质量和种类一样,根据溶质溶解的多少可以探究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强弱,此选项正确;
D.在燃着的蜡烛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会看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蜡烛燃烧生成水,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但是蜡烛燃烧是蜡烛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所以该实验说明蜡烛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C。
3.(2024上·江苏苏州·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甲 乙 丙 丁
A.用方案甲探究空气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B.用方案乙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
C.用方案丙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分解速率的影响
D.用方案丁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
【答案】A
【详解】A、图中实验,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第二支试管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的铁钉没有生锈,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故选项A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温度不同,溶剂溶质种类相同,可用于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故选项B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相同,催化剂种类不同,通过气泡产生速率,可用于探究不同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选项C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根据熔化的快慢,可以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属的熔点高低,故选项D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4.(2024上·河北唐山·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根据实验证据进行的推理,不正确的是
A.硝酸铵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可推测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
B.食用油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可推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加热高锰酸钾时产生氧气,可推测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
D.向盛满CO2的软塑料瓶内倒入水,塑料瓶变瘪,说明CO2和水发生反应
【答案】D
【详解】A. 硝酸铵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可推测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此选项正确;
B. 食用油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可推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此选项正确;
C. 加热高锰酸钾时产生氧气,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测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此选项正确;
D. 向盛满CO2的软塑料瓶内倒入水,塑料瓶变瘪,不能说明CO2能和水发生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的,此选项错误。
故选D。
5.(2024上·河北唐山·九年级统考期末)如图下列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或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
B.乙:通过该实验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丙:通过丙图中两校铁钉的生锈情况对比,可知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D.丁:根据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
【答案】C
【详解】A、图中装置密闭,无论红磷是否足量反应前后总质量都不变,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选项说法正确;
B、乒乓球碎片先燃烧,滤纸碎片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选项说法正确;
C、左边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生锈,右边铁钉与水接触,不生锈,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选项说法错误;
D、溶质相同,溶剂不同,碘能溶于酒精,不溶于水,该实验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选项正确。
故选C。
6.(2024上·湖南衡阳·九年级校考期末)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探究分子不断运动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D.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答案】D
【详解】A、铜片上的白磷接触了氧气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可以得到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酚酞变红,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能使酚酞变色,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向等量的水和汽油中加入等量的碘,碘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溶解形成溶液,可用于探究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性,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D、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说明铁比银活泼,但不能证明铜和银的活动顺序的强弱,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7.(2024上·江苏南京·九年级统考期末)天气闷热时,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养鱼池里的鱼总是接近水面游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B.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减小
C.水中的含氧量降低,这里的“氧”指的是氧元素
D.利用水泵把养鱼池中的水喷向空中,可增大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答案】A
【详解】A、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则氧气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符合题意;
B、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则氧气的溶解度会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不符合题意;
C、水中溶有氧气,含氧量降低是指氧气,不符合题意;
D、向空气中喷水,水与空气的接面积增大,溶于水的氧气含量增加,而没有改变氧气的溶解度,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2024下·九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溶质析出
B.20℃时,向饱和的糖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则食盐不能溶解
C.3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30克蔗糖,则3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30克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答案】D
【详解】A、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溶质析出,如氢氧化钙饱和溶液降温后会变为不饱和,说法错误;
B、20℃时,向饱和的糖水不能继续溶解糖,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则食盐能溶解,说法错误;
C、3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30克蔗糖,无法判断溶液是否达到了饱和状态,故无法确定30℃时,蔗糖的溶解度,说法错误;
D、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是微溶物,故氢氧化钙溶于水所形成的饱和溶液浓度较小,说法正确;
答案:D。
9.(2024上·山东青岛·九年级统考期末)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植物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B.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不慎洒出少量,不会影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且静止不动
D.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答案】B
【详解】A、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没有形成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不慎洒出少量,不会影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正确;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中,但溶质中的分子或离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0.(2024·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表示均一稳定 B.B表示溶剂
C.C方法可为蒸发溶剂 D.D方法可为增加溶质
【答案】C
【详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表示均一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B表示溶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C、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D、增加溶质,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2024上·河北石家庄·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 。
(2)图乙为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中错误的设计是 。
(3)图丙是高锰酸钾加入水和汽油中的现象,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 软塑料瓶变瘪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使用20℃水
(3)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详解】(1)向一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导致塑料瓶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了,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铜片上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没有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图乙为燃烧条件的探究中,可燃物都不能燃烧,实验中错误的设计是使用20℃水,应使用温度超过白磷着火点的热水;
(3)向水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观察到固体溶解,溶液变成紫红色;向汽油中加入高锰酸钾固体,观察到固体不溶解;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不同。
12.(2024上·河北沧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若测得的实验结果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乙是“探究影响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实验①②中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应 (选填“相同”或“不同”);实验②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比实验①快,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红磷不足(合理即可)
(2) 相同 温度越高,溶质的溶解速率越快
【详解】(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若结果小于五分之一,可能原因为:红磷少量,氧气没有完全消耗,或装置漏气,有气体进入集气瓶中,或未冷却就打开弹簧夹,气体受热膨胀,进入的水的体积偏少等。
(2)对比实验中,要控制变量,则实验①②中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应相同;
实验②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比实验①快,说明分子越高,溶质的溶解速率越快。
13.(2024上·河南安阳·九年级统考期末)实验帮助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
(1)为了探究Zn、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图一试管C中需要补全的一组试剂是 。
(2)图二中A、B实验不能验证铁生锈的条件,需要补充C实验,请简述C实验的操作 。
(3)图三实验发现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而碘几乎在水中不能溶解,说明 。
【答案】(1)FeSO4和Zn或Fe和ZnSO4(答案合理即可)
(2)把一只铁钉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塞上橡胶塞
(3)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详解】(1)A中锌能与硫酸铜反应,则说明锌比铜活泼;B中铁能与硫酸铜反应,则说明铁比铜活泼,为了探究Zn、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则还需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即将锌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或将铁放入硫酸锌溶液中等;
(2)铁与氧气和水共同接触会发生锈蚀,A中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会发生锈蚀,B中铁钉只与水接触不会锈蚀,AB对比只能说明铁钉生锈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验证铁钉生锈需要与水接触,则C实验为把一只铁钉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塞上橡胶塞,铁不会发生锈蚀,AC对比说明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
(3)图三实验发现高锰酸钾能溶解在水中,而碘几乎在水中不能溶解,溶质不同,溶剂相同,说明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14.(2024·湖北·模拟预测)中国古代典籍中记录了很多化学知识,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1)《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主要流程如图所示:
①方案一中“烹”的过程中,胆矾(CuSO4 5H2O)首先转变成水和无水硫酸铜,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反应。
②写出“铁釜”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天工开物》记载的“生铁、熟铁连续生成工艺”,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是现代冶金工艺的雏形。其流程图如下所示:
①熔炼过程中,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搅拌过程中,向生铁中“充氧”可降低生铁的含碳量,此过程体现氧气的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宋代《开宝本草》中记载了KNO3的提纯方法:“……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提纯中不涉及到的实验方法是 (填序号)
A.溶解 B.蒸发 C.结晶 D.吸附
【答案】(1) 分解
(2) 氧化性
(3)D
【详解】(1)①胆矾转变成水和无水硫酸铜,是一种物质分解产生多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②“铁釜”中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方程式是;
(2)①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搅拌过程中,向生铁中“充氧”,氧气与生铁中的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从而降低生铁的含碳量,此过程体现氧气的氧化性。
(3)“扫取以水淋汁”涉及到溶解,“乃煎炼而成”涉及到蒸发结晶,没有涉及吸附;故选D。
15.(2024下·安徽合肥·九年级校考开学考试)某工厂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FeSO4和CuSO4,为减少污染并变废为宝,工厂计划从该废水中回收FeSO4和金属铜,流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①中加入足量试剂⑦的目的是 。
(2)在工业废水中加入足量试剂⑤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⑥与⑧的操作方法是 ;此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写一种)。
(4)滤液②、④合并后经蒸发浓缩、 、过滤、洗涤、干燥即获得FeSO4 7H2O晶体。
【答案】(1)除去过量的铁粉
(2)
(3) 过滤 烧杯/漏斗/玻璃棒
(4)降温结晶
【详解】(1)该流程的目的是回收硫酸亚铁和金属铜,废水中含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故可加入过量的铁,即试剂⑤为铁,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可除去硫酸铜,结合流程图,①中应含过量的铁和反应生成的铜,故试剂⑦应是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可除去铁,故目的是:除去过量的铁粉;
(2)由以上分析可知,试剂⑤是铁,发生反应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⑥与⑧均实现了固液分离,是过滤;
过滤所需的玻璃仪器是:烧杯、漏斗、玻璃棒;
(4)要想得到FeSO4 7H2O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滤液②、④合并后经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即获得FeSO4 7H2O晶体。
16.(2024上·河北邯郸·九年级校考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磷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 。若测得的实验结果偏小,其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条即可)。
(2)乙是“探究影响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实验①②中所取氯化钠的质量应 (选填“相同”或“不同”):实验②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比实验①快,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 产生大量白烟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合理即可)
(2) 相同 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溶解速率越快
【详解】(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如果红磷的量不足,集气瓶内的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测量结果会偏小;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集气瓶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测量结果会偏小;
(2)乙是“探究影响溶质溶解速率的因素”的实验,应控制变量,实验中的变量为温度,故所取氯化钠质量应该相同;
实验②中氯化钠的溶解速率比实验①快,可得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越高,氯化钠的溶解速率越快。
17.(2023上·黑龙江大庆·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实验帮助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
(1)图1实验中,食用油溶解于 中。该实验表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
(2)图2试管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为了探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图2试管C中需要补全的一组试剂是 。
【答案】(1) 汽油 溶剂种类
(2) 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3)锌、硫酸亚铁溶液合理即可
【详解】(1)食用油能溶于汽油中,但不能溶于水中;
图1中,水和汽油均为溶剂,则说明溶剂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铜为紫红色金属,硫酸铜为蓝色溶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溶液,则现象为铁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中,锌能与硫酸铜反应,则说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B实验能说明锌比铁强,则还需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即将锌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或将铁放入硫酸锌溶液中等。
18.(2024上·河北邢台·九年级统考期末)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1)甲是粗盐提纯实验中的过滤操作。若过滤后所得溶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 。
(2)乙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都是可燃物),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得出物质燃烧所需的条件是 。该实验利用了铜片的 性。
(3)丙是验证温度对溶解速率影响的实验,两只烧杯中加入的溶剂应满足的条件是 。
【答案】(1)滤纸破损(答案合理即可)
(2) 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碎片先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导热
(3)不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溶剂
【详解】(1)若过滤后所得溶液仍然浑浊,可能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2)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都与氧气接触,在加热过程中,由于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较低,首先燃烧起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实验利用了铜片的导热性;
(3)丙是验证温度对溶解速率影响的实验,需要控制温度不同,其它变量相同,即不同温度、相同质量的同种溶剂。
19.(2024上·山东临沂·九年级统考期末)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请根据下图实验回答。
(1)图1探究溶解性比较实验。观察到碘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 有关;
(2)图2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观察到A中白磷燃烧,B中红磷不燃烧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把B试管充满CO2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不燃烧,与A试管中现象比较,可以证明燃烧需要的另一个条件是 ,同时还能证明CO2气体的性质是 。
(3)图3探究CO2的性质实验。图中a、c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小纸花,b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花。缓慢通入干燥的CO2一段时间。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答案】(1)溶质种类
(2) 燃烧需要有空气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c纸花先变红,a纸花后变红
【详解】(1)碘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两个实验的变量为溶质种类,所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
(2)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若把B试管充满CO2气体且把红磷换成白磷,则B试管中白磷不燃烧,所以说明燃烧需要有空气,同时能证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又因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所以图中c的纸花先变红,然后a的纸花变红,b的纸花因为是干燥的,所以不变色。
20.(2024上·福建泉州·九年级统考期末)打开汽水(主要配料:水、二氧化碳)瓶盖时,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学习小组同学根据现象,结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压强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室温下,向注射器中吸入30mL汽水,注射器针头插入橡皮塞中形成密闭体系,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1)向上拉活塞,针筒内体积变大,压强 (填“变大”或“变小”)。
(2)根据针筒内产生气泡的数量,得出的结论是 。
探究二:温度对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影响
如下图,向试管中分别加入30mL汽水,大烧杯中加入不同温度的水。
(3)根据试管中产生气泡的数量,请解释人们喝汽水喜欢加冰块的原因: 。
(4)小组同学认为也可把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根据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三:比较二氧化碳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性
室温下,在烧瓶中收集250mL气体,分别加入50mL不同液体,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充分振荡后瓶中气体的压强,实验结果如下所示。
(5)设计“A”装置实验的目的是 。
(6)该实验的结论是 。
(7)请设计实验方案,比较二氧化碳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大小: 。
【答案】(1)变小
(2)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
(3)温度越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越大
(4)
(5)作对比
(6)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小苏打溶液中溶解能力最强,在稀盐酸中溶解能力最弱
(7)室温下,在烧瓶中收集250mL气体,别加入50mL不同溶剂(如水、酒精、汽油等),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充分振荡后瓶中气体的压强。
【详解】(1)向上拉活塞,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故针筒内压强变小;
(2)由图可知向上拉活塞产生的气泡变多,说明压强变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变小;
(3)由图可知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越小,在汽水中加入冰块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析出;
(4)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方程式为:;
(5)设计“A”装置实验的目的是与B、C、D作对比,氮气难溶于水,将50mL的水注入盛满氮气的瓶内产生的压强数据,即注入50mL液体,气体不溶时压强值;
(6)根据实验数据可知,三种物质中,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在小苏打溶液中溶解能力最强,在稀盐酸中溶解能力最弱;
(7)根据探究三的设计思路,可以在室温下,在烧瓶中收集250mL气体,别加入50mL不同溶剂(如水、酒精、汽油等),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充分振荡后瓶中气体的压强,来探究二氧化碳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