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课题1 碱的化学性质
1.化学课中老师给同学们变“魔术”:向浸过酚酞溶液的白色纸花上喷了某种无色溶液后,白花瞬间变成了红花,老师喷的溶液可能是
A.水 B.稀盐酸 C.石灰水 D.氯化钠溶液
2.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B.分别滴加稀盐酸
C.分别滴加酚酞试液 D.分别测定溶液的pH
3.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 氧分子变小,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
B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C 湿衣服能晾干 分子不断运动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4.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铝原子比铁原子难失去电子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溶液中能解离出的阳离子不同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少量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N2 O2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B CuO C 隔绝氧气高温加热
C CO C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D MnO2 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验证NaOH能吸收CO2 D.探究橙汁是否能导电
A.A B.B C.C D.D
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1)在土壤中加入 可以改良土壤酸性,利于农作物生长。 (2)在树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等的 ,保护树木,防止 ,防止害虫生卵。 (3)厨房清洁剂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钠,生活中用它来除油污的原理是 。 (4)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 。
8.开展如图实验探究。
对比①④可探究: 。对比 (填序号,以下同上)可探究:饱和NaOH溶液对CO2的吸收效果更好。对比 可探究:CO不与NaOH反应。给出检验①中生成物的一种方法(只写出操作) ,写出验证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
9.氨气(NH3)是一种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把分液漏斗内的水注入装有氨气的锥形瓶中,然后关闭活塞,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倒流入锥形瓶中。
(1)烧杯中溶液倒流入锥形瓶的原因是 ,同时观察到锥形瓶中溶液变成 色。
(2)如果把锥形瓶中的氨气换成二氧化碳,分液漏斗中的水换成 ,可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10.氧化钙俗名生石灰,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叫 。
(2)如果要用实验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可以选择 (填序号)进行实验。
①稀盐酸 ②酚酞溶液 ③CO2④NaCl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溶解)后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则白色固体的物质名称是 。
11.某校同学选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在常温下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2)装置C在实验中具有多种用途。用作收集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应将 放在导管口a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3)已知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装置D中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当看到 (填写化学式)褪色时,说明有二氧化硫生成。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的作用是吸收 (填写化学式),防止空气污染。
12.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一种以FeCO3为原料制备K2FeO4的流程如下:
已知:Na2FeO4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1)“酸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氧化”时FeSO4与NaOH、NaClO反应转化为Na2FeO4。
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该过程中需加入过量NaOH,其目的是 。
(3)“操作”的名称是 ;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
(4)K2FeO4净水时生成的胶状物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可 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1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1)实验A现象是 ;实验B:打开开关,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示A、B实验装置的设计,在原理上的共同点是 。
(2)实验C、D方案: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连接仪器和传感器设备,小何和小汤两位同学相约同时用注射器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同时用传感器测定集气瓶中压强的变化,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并绘制图象如图所示,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①a点时同时用注射器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b点时两条曲线没有一样高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即可)。
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曲线是 (填“abef”或“abcdf”)。
③c点时,可能的操作是 。由d 点变为f点的可能原因是 。
(3)请说明实验C和D比实验A、B更能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理由 。写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水是生命之源,水和溶液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为了检验运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向其中加入 。
(2)水是常见的溶剂,固体X和Y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①N点表示时X的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
②时,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③将接近饱和的Y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一定不变
B.溶剂质量可能变小
C.溶液质量可能变大
D.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饱和溶液进行电解水实验(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后灯泡发亮,两个石墨电极上均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附近产生大量白色浑浊物。
【发现问题】正极附近为什么会产生白色浑浊物,白色浑浊物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
①可能是通电过程中水的减少导致析出。
②可能是通电过程中水温升高导致析出,理由是 。
③可能是电解产生的氧气与石墨电极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的结果,请写出生成的反应方程式 。
【进行实验】
实验(1):将饱和石灰水恒温蒸发,出现少量白色浑浊物。
实验(2):测通电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观察到水从室温升高至30℃时产生少量白色浑浊物。
实验(3):用铂丝(不与氧气反应)代替石墨电极重复溶液导电性实验,白色浑浊明显减少。
实验(4)兴趣小组将实验中产生的浑浊液体进行过滤,把分离出的固体分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并取上层清液, (填合适的操作),试液变红;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 。
【实验结论】猜想(1)(2)(3)均正确,且白色浑浊的物质是混合物。
15.若集气瓶中的CO2共0.88g,要将其完全吸收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多少g?(写出计算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课题1 碱的化学性质
1.化学课中老师给同学们变“魔术”:向浸过酚酞溶液的白色纸花上喷了某种无色溶液后,白花瞬间变成了红花,老师喷的溶液可能是
A.水 B.稀盐酸 C.石灰水 D.氯化钠溶液
【答案】C
【详解】往浸过酚酞溶液的白色纸花上喷了某种无色溶液后,白花瞬间变成了红花,根据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可知老师喷的溶液呈碱性。
A、水呈中性,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是酸溶液,酸溶液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C、石灰水即氢氧化钙溶液,其是碱的溶液,碱的溶液呈碱性,符合题意;
D、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鉴别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A.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B.分别滴加稀盐酸
C.分别滴加酚酞试液 D.分别测定溶液的pH
【答案】A
【详解】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出现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故A选项符合题意;
B、盐酸虽然都可以与氢氧化钠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但是没有明显现象,不能鉴别,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酚酞遇碱变红色,氢氧化钠和澄清石灰水都是碱,不能鉴别,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和澄清石灰水都是碱,溶液显碱性,pH均大于7,不能鉴别,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3.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A 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 氧分子变小,液氧分子是淡蓝色的
B 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
C 湿衣服能晾干 分子不断运动
D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构成不同
A.A B.B C.C D.D
【答案】A
【详解】A、氧气降温加压可以变成淡蓝色的液氧,是因为氧分子间隔变小,氧分子本身没有变,选项解释不正确;
B、氨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氨水显碱性,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选项解释正确;
C、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子不断地向空气中运动,选项解释正确;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一氧化碳由一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4.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铝原子比铁原子难失去电子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溶液中能解离出的阳离子不同
【答案】A
【详解】A、铝制品比铁制品更耐腐蚀,不是因为铝原子比铁原子难失去电子,而是因为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制品抗腐蚀性强,故选项微观解释不正确;
B、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选项微观解释正确;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由于分子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微观解释正确;
D、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有差异,是因为溶液中能解离出的阳离子不同,故选项微观解释正确。
故选A。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少量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N2 O2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
B CuO C 隔绝氧气高温加热
C CO C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D MnO2 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C与CuO隔绝氧气在高温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与一氧化碳不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通过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可得到二氧化锰,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6.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探究分子在不断运动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验证NaOH能吸收CO2 D.探究橙汁是否能导电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一段时间后,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B、该实验的溶质和溶剂的种类都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U型管中的红墨水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即右边压强变化较大,说明NaOH能吸收CO2,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可得出橙汁是否能导电,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1)在土壤中加入 可以改良土壤酸性,利于农作物生长。 (2)在树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等的 ,保护树木,防止 ,防止害虫生卵。 (3)厨房清洁剂中主要含有氢氧化钠,生活中用它来除油污的原理是 。 (4)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 。
【答案】 熟石灰 石灰浆 冻伤 油污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易溶于水 乳化作用
【详解】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属于强碱,其可以与土壤中酸性物质反应,使得土壤酸性下降,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在树木上涂刷含有硫磺粉的石灰浆,可保护树木,防止害虫生卵,防止冻伤,硫粉可以防止虫卵、石灰浆可以防止冻伤;
油脂可以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钠盐和水,钠盐易溶于水,故其可用去油污;
洗涤剂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较大油珠,使油和水不再分层,即乳化作用。
8.开展如图实验探究。
对比①④可探究: 。对比 (填序号,以下同上)可探究:饱和NaOH溶液对CO2的吸收效果更好。对比 可探究:CO不与NaOH反应。给出检验①中生成物的一种方法(只写出操作) ,写出验证生成物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①② ①③ 加入稀盐酸(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Na2CO3+2HCl=2NaCl+H2O+CO2↑(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详解】①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明显变小,气球膨胀;④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内气压变小,气球膨胀较小,因此对比①④说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①中为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气球膨胀较为明显;②中为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消耗的二氧化碳质量较少,气球膨胀较小,故对比①②可探究:饱和NaOH溶液对CO2的吸收效果更好。①中为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气球膨胀较为明显;③中氢氧化钠和一氧化碳不反应,气球无明显变化,故对比①③可探究:CO不与NaOH反应。①中生成物为碳酸钠,检验碳酸钠可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生成物为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9.氨气(NH3)是一种没有颜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化学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把分液漏斗内的水注入装有氨气的锥形瓶中,然后关闭活塞,打开止水夹,观察到烧杯中溶液倒流入锥形瓶中。
(1)烧杯中溶液倒流入锥形瓶的原因是 ,同时观察到锥形瓶中溶液变成 色。
(2)如果把锥形瓶中的氨气换成二氧化碳,分液漏斗中的水换成 ,可观察到同样的现象。
【答案】(1) 氨气极易溶于水,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红
(2)氢氧化钠溶液(或KOH溶液,合理即可)
【详解】(1)烧杯中溶液倒流入锥形瓶的原因是氨气极易溶于水,锥形瓶内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氨气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2)如果把锥形瓶中的氨气换成二氧化碳,分液漏斗中的水换成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可观察到同样的现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锥形瓶内压强减小,生成的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
10.氧化钙俗名生石灰,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离B中难溶物的操作Ⅰ叫 。
(2)如果要用实验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可以选择 (填序号)进行实验。
①稀盐酸 ②酚酞溶液 ③CO2④NaCl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全部溶解)后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则白色固体的物质名称是 。
【答案】(1) CaO+H2O=Ca(OH)2 过滤
(2)②③
(3)氢氧化钙
【详解】(1)A中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操作Ⅰ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其操作名称为过滤,故填:CaO+H2O=Ca(OH)2;过滤;
(2)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没有明显现象,氯化钠不会与氢氧化钙反应,因此可用酚酞溶液、二氧化碳可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故选②③;
(3)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操作Ⅱ是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出现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钙,故填:氢氧化钙。
11.某校同学选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在常温下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2)装置C在实验中具有多种用途。用作收集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应将 放在导管口a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3)已知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装置D中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当看到 (填写化学式)褪色时,说明有二氧化硫生成。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的作用是吸收 (填写化学式),防止空气污染。
【答案】(1) 2H2O22H2O+O2↑ A
(2)带火星的木条
(3) S+O2SO2 KMnO4 SO2
【详解】(1)实验室在常温下制取氧气,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该反应属于固液常温型,选择的发生装置为A,故填:2H2O22H2O+O2↑;A;
(2)氧气具有助燃性,装置C用作收集装置: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a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故填:带火星的木条;
(3)装置D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SO2,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当看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时,说明有二氧化硫生成;二氧化硫有毒,直接排放会污染大气,因此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故填:S+O2SO2;KMnO4;SO2。
12.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一种以FeCO3为原料制备K2FeO4的流程如下:
已知:Na2FeO4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易分解。
(1)“酸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氧化”时FeSO4与NaOH、NaClO反应转化为Na2FeO4。
①Na2FeO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该过程中需加入过量NaOH,其目的是 。
(3)“操作”的名称是 ;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 。
(4)K2FeO4净水时生成的胶状物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可 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
【答案】(1)
(2) +6/+6价 中和过量的硫酸,防止Na2FeO4分解
(3) 过滤 漏斗
(4)吸附
【详解】(1)由流程图可知,“酸浸”时的反应为碳酸亚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①Na2FeO4中钠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铁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1)×2+ x+(-2)×4=0,得x=+6价,故填:+6或+6价;
②由题中信息可知,Na2FeO4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易分解,所以需加入过量的 NaOH ,中和过量的硫酸,提供碱性环境,防止 Na2FeO4分解,故填:中和过量的硫酸,防止Na2FeO4分解;
(3)“操作”可以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其操作名称为过滤;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故填:过滤;漏斗;
(4)K2FeO4净水时生成的胶状物具有疏松多孔的网状结构,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故填:吸附。
13.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1)实验A现象是 ;实验B:打开开关,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图示A、B实验装置的设计,在原理上的共同点是 。
(2)实验C、D方案: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连接仪器和传感器设备,小何和小汤两位同学相约同时用注射器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同时用传感器测定集气瓶中压强的变化,用数据采集器记录并绘制图象如图所示,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①a点时同时用注射器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b点时两条曲线没有一样高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条即可)。
②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曲线是 (填“abef”或“abcdf”)。
③c点时,可能的操作是 。由d 点变为f点的可能原因是 。
(3)请说明实验C和D比实验A、B更能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理由 。写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塑料瓶变瘪 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进入圆底烧瓶中形成喷泉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压强减小
(2) 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比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更多 abcdf 振荡集气瓶 打开瓶塞,压强与外压相等
(3) 实验A、B中,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够导致压强减小;实验C、D对比并排除了水的因素 2NaOH+CO2=Na2CO3+H2O
【详解】(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会减小,实验A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实验B中打开开关,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后,装置内的气压会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被压入导管中,在圆底烧瓶中形成喷泉。图示A、B实验装置的设计,在原理上的共同点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压强减小。
(2)①a点时同时用注射器加入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b点时两条曲线没有一样高的原因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比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消耗的二氧化碳更多,导致压强减小得更多。
②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压强的变化较大,故表示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曲线是abcdf。
③ cd 段压强降低幅度更大,说明在c点时,进行了振荡集气瓶的操作。由d 点变为f点,压强又恢复至大气压,说明此时打开瓶塞,压强与外界气压相等。
(3)实验C和D比实验A、B更能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原因是实验A、B中,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也能够导致压强减小;实验C、D对比并排除了水的因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点睛】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是素质教育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而能力的考查又逐渐成了中考重点和热点,但是,该内容也是学习难点,应重点练习,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我自我设计实验的习惯。
14.水是生命之源,水和溶液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1)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为了检验运河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向其中加入 。
(2)水是常见的溶剂,固体X和Y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
①N点表示时X的 (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
②时,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
③将接近饱和的Y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一定不变
B.溶剂质量可能变小
C.溶液质量可能变大
D.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饱和溶液进行电解水实验(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后灯泡发亮,两个石墨电极上均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电极附近产生大量白色浑浊物。
【发现问题】正极附近为什么会产生白色浑浊物,白色浑浊物是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
①可能是通电过程中水的减少导致析出。
②可能是通电过程中水温升高导致析出,理由是 。
③可能是电解产生的氧气与石墨电极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的结果,请写出生成的反应方程式 。
【进行实验】
实验(1):将饱和石灰水恒温蒸发,出现少量白色浑浊物。
实验(2):测通电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观察到水从室温升高至30℃时产生少量白色浑浊物。
实验(3):用铂丝(不与氧气反应)代替石墨电极重复溶液导电性实验,白色浑浊明显减少。
实验(4)兴趣小组将实验中产生的浑浊液体进行过滤,把分离出的固体分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并取上层清液, (填合适的操作),试液变红;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 。
【实验结论】猜想(1)(2)(3)均正确,且白色浑浊的物质是混合物。
【答案】(1)肥皂水
(2) 不饱和 20% BC
(3)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O2+Ca(OH)2=CaCO3↓+H2O 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有气泡产生
【详解】(1)检验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加入肥皂水,振荡,产生泡沫多浮渣少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的是硬水。
(2)①N点在X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故N点表示t2℃时X的不饱和溶液 。
②t1℃时,X物质的溶解度为25g,根据某一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可知,t1℃ 时,X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0%。
③A、将接近饱和的Y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采用增加溶质Y的方法,则溶质的质量会变大,故A选项说法不正确;
B、将接近饱和的Y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采用恒温蒸发水的方法,则溶剂的质量会变小,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将接近饱和的Y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采用增加溶质Y的方法,则溶液的质量会变大,故C选项说法正确;
D、将接近饱和的Y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若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C。
(3)[提出猜想]②做出猜想2的理由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电解过程中温度升高,导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溶液中析出氢氧化钙固体。③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进行实验]实验(4)兴趣小组将实验中产生的浑浊液体进行过滤,把分离出的固体分于两支试管中,根据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于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向一支试管中加水溶解并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钙;根据结论中固体中含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碳酸钙。
15.若集气瓶中的CO2共0.88g,要将其完全吸收至少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多少g?(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6g
解:需要NaOH的质量为x
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6g;
答: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16g。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