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课题1 酸碱的腐蚀性及安全使用
1.有一种中间有凸起小囊区的创可贴(如图),使用时按贴伤口的同时,小囊区内的水和一种物质被挤破混合,使温度降低,能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该物质是
A.NH4NO3 B.NaOH C.NaCl D.H2SO4
【答案】A
【详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利用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且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故B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C错误;
D、硫酸溶于水放热,且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故D错误;
故选:A。
2.在实验室中制作叶脉书签,将树叶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叶肉变黄时取出,洗刷干净后制成叶脉书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腐蚀叶肉
C.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不需用量筒
D.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
【答案】C
【详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能腐蚀叶肉,制作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能腐蚀叶肉,说法正确;
C、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需量取水的体积,需用量筒,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说法正确。
故选C。
3.化学使我们拥有了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B.古代烧制陶瓷
C.霓虹灯发光 D.制叶脉书签
【答案】C
【详解】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古代烧制陶瓷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霓虹灯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D、用NaOH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是利用了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树立安全意识,掌握科学知识。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酒精洒出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立即涂上稀氢氧化钠溶液
D.煤气中毒时,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院
【答案】C
【详解】A、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应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直接用水浇灭,防止触电,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不能涂抹氢氧化钠溶液,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符合题意;
D、煤气中毒是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接触,故轻度的,应移病人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使其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通常要使用到氢氧化钠溶液。下面是配制5%的NaOH溶液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取用NaOH B.称量NaOH
C.量取所需的水 D.读取水的体积
【答案】C
【详解】A、取用氢氧化钠时,瓶塞应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称量纸上称量,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用量筒量取液态时,刚开始直接倾倒,量筒倾斜,试剂瓶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该选项操作正确;
D、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C。
6.下列与制作叶脉书签项目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NaOH溶液可以腐蚀叶肉 B.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C.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 D.NaOH固体存放处应张贴如图所示标志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能腐蚀叶肉。A正确;
B、制作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直接排放污染水体,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C正确;
D、NaOH固体存放处应张贴腐蚀品标志,不能张贴爆炸品标志。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D。
7.学会妥善应对实验安全问题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必备素养,下列应对措施不正确的是
A.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C.浓碱液流到实验台上,先加稀硫酸然后用水冲洗,最后用抹布擦干
D.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C
【详解】A、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故选项措施正确;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故选项措施正确;
C、若不慎浓碱流到实验台上,先加稀醋酸,酸碱中和,再用水冲洗,最后用抹布擦干,而不能使用稀硫酸,因为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故选项措施不正确;
D、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选项措施正确。
故选C。
8.装有浓硫酸化学药品的包装箱上要张贴的标识是
A.爆炸品 B.有毒品
C.腐蚀品 D.易燃气体
【答案】C
【详解】A、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爆炸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腐蚀品标志,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易燃气体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稀释浓硫酸 C.称量NaOH固体 D.蒸馏实验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握住试管,装置中的温度升高,气体膨胀,会从长颈漏斗逸出,则不会观察到气泡,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氢氧化钠易潮解,且具有腐蚀性,称量时不能放在称量纸上称量,要放到玻璃器皿中称量,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泡放在支具管管口,且为了使冷凝效果更好,冷凝水应下进上出,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10.化学上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
A.可燃性B.吸水性C.溶解性D.酸碱性E.腐蚀性等等(填字母代号)
(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 。
(2)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3)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 。
(4)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
(5)使用氢氧化钠时一般要戴上护目镜,是因为它有 。
【答案】(1)B
(2)A
(3)D
(4)C
(5)E
【详解】(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有吸水性,故选:B;
(2)氢气常用作燃料,是因为它有可燃性,故选:A;
(3)石蕊、酚酞可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故选:D;
(4)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可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C;
(5)使用氢氧化钠时一般要戴上护目镜,是因为它有腐蚀性,故选:E。
11.如图是称量固体质量装置图,请回答:
(1)通常使用 (填“图1”或“图2”)称量物质质量。
(2)用图1称量5g食盐,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时,这时应 。
(3)用图2装置称量5.2克食盐时(1克以下用游码),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______。
A.4.8克 B.5.2克 C.5.0克 D.5.1克
(4)改正图3中的错误 。(注:氢氧化钠是腐蚀品)
【答案】(1)图1
(2)减少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3)A
(4)应该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玻璃器皿)中称量
【详解】(1)使用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2中药品和砝码位置放反了,图3中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该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玻璃器皿)中称量,故通常使用图1称量物质质量;
(2)用图1称量5g食盐,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时,说明此时药品质量偏多,这时应减少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3)使用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用图2装置称量5.2克食盐时(1克以下用游码),图2中药品和砝码位置放反了,则有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5g-0.2g=4.8g,即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4.8克 ,故选A;
(4)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该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玻璃器皿)中称量。
12.填空:
(1)浓硫酸有吸水性,可做部分气体 ,用电吹风给滴有稀硫酸棉布吹风,不一会儿发现棉布变黑了,分析可能原因是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在 。
(2)如图是两种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两幅图中,稀释浓硫酸操作正确的是 (填序号)。
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中玻璃导管的作用是 。中锥形瓶内产生的现象是 。
【答案】(1) 干燥剂 浓硫酸能使棉布脱水生成黑色的碳 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 A 搅拌散热 平衡锥形瓶内的压强 水滴在浓硫酸中酸液飞溅
【详解】(1)浓硫酸有吸水性性,可做部分气体干燥剂;用电吹风给滴有稀硫酸棉布吹风,不一会儿发现棉布变黑了,是因此在此过程中稀硫酸失水逐渐变为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能使棉布脱水生成黑色的碳;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容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扩散,B中方法会造成酸液飞溅,不安全,故选:A;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促使热量飞快散失,防止酸液飞溅;由于浓硫酸溶解时放出了大量的热,瓶中空气受热膨胀,气压增大,使水难以滴下,玻璃导管可使空气排出,平衡锥形瓶内外气压;浓硫酸溶解于水,要放出大量的热,且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会浮于硫酸上,热量不能散失,使水沸腾,造成酸液飞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课题1 酸碱的腐蚀性及安全使用
1.有一种中间有凸起小囊区的创可贴(如图),使用时按贴伤口的同时,小囊区内的水和一种物质被挤破混合,使温度降低,能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该物质是
A.NH4NO3 B.NaOH C.NaCl D.H2SO4
【答案】A
【详解】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利用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且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故B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故C错误;
D、硫酸溶于水放热,且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故D错误;
故选:A。
2.在实验室中制作叶脉书签,将树叶放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叶肉变黄时取出,洗刷干净后制成叶脉书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B.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腐蚀叶肉
C.配制氢氧化钠溶液不需用量筒
D.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
【答案】C
【详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能腐蚀叶肉,制作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能腐蚀叶肉,说法正确;
C、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需量取水的体积,需用量筒,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说法正确。
故选C。
3.化学使我们拥有了改变世界的神奇力量,为我们展现了物质变化的无穷魅力。下列各图所示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B.古代烧制陶瓷
C.霓虹灯发光 D.制叶脉书签
【答案】C
【详解】A、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参与了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古代烧制陶瓷过程中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霓虹灯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
D、用NaOH溶液制作叶脉书签是利用了氢氧化钠的腐蚀性,此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树立安全意识,掌握科学知识。下列有关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酒精洒出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立即涂上稀氢氧化钠溶液
D.煤气中毒时,轻度的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院
【答案】C
【详解】A、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应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直接用水浇灭,防止触电,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不能涂抹氢氧化钠溶液,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符合题意;
D、煤气中毒是因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气接触,故轻度的,应移病人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使其呼吸大量新鲜空气,严重的要立即送医,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通常要使用到氢氧化钠溶液。下面是配制5%的NaOH溶液的部分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取用NaOH B.称量NaOH
C.量取所需的水 D.读取水的体积
【答案】C
【详解】A、取用氢氧化钠时,瓶塞应倒放,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称量纸上称量,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用量筒量取液态时,刚开始直接倾倒,量筒倾斜,试剂瓶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手心,该选项操作正确;
D、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C。
6.下列与制作叶脉书签项目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NaOH溶液可以腐蚀叶肉 B.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
C.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 D.NaOH固体存放处应张贴如图所示标志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能腐蚀叶肉。A正确;
B、制作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正确;
C、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直接排放污染水体,制作完成后废液需回收处理。C正确;
D、NaOH固体存放处应张贴腐蚀品标志,不能张贴爆炸品标志。D错误。
综上所述:选择D。
7.学会妥善应对实验安全问题是进行实验探究的必备素养,下列应对措施不正确的是
A.药液溅入眼睛,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C.浓碱液流到实验台上,先加稀硫酸然后用水冲洗,最后用抹布擦干
D.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C
【详解】A、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故选项措施正确;
B、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故选项措施正确;
C、若不慎浓碱流到实验台上,先加稀醋酸,酸碱中和,再用水冲洗,最后用抹布擦干,而不能使用稀硫酸,因为硫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故选项措施不正确;
D、浓硫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选项措施正确。
故选C。
8.装有浓硫酸化学药品的包装箱上要张贴的标识是
A.爆炸品 B.有毒品
C.腐蚀品 D.易燃气体
【答案】C
【详解】A、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爆炸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有毒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腐蚀品标志,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应该张贴腐蚀品标志,该标志为易燃气体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稀释浓硫酸 C.称量NaOH固体 D.蒸馏实验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检查该装置气密性时,用手握住试管,装置中的温度升高,气体膨胀,会从长颈漏斗逸出,则不会观察到气泡,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氢氧化钠易潮解,且具有腐蚀性,称量时不能放在称量纸上称量,要放到玻璃器皿中称量,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D、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泡放在支具管管口,且为了使冷凝效果更好,冷凝水应下进上出,该选项操作正确。
故选D。
10.化学上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
A.可燃性B.吸水性C.溶解性D.酸碱性E.腐蚀性等等(填字母代号)
(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具有 。
(2)氢气作为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3)石蕊和酚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 。
(4)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
(5)使用氢氧化钠时一般要戴上护目镜,是因为它有 。
【答案】(1)B
(2)A
(3)D
(4)C
(5)E
【详解】(1)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它有吸水性,故选:B;
(2)氢气常用作燃料,是因为它有可燃性,故选:A;
(3)石蕊、酚酞可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故选:D;
(4)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依据气体的溶解性,可溶于水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选:C;
(5)使用氢氧化钠时一般要戴上护目镜,是因为它有腐蚀性,故选:E。
11.如图是称量固体质量装置图,请回答:
(1)通常使用 (填“图1”或“图2”)称量物质质量。
(2)用图1称量5g食盐,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时,这时应 。
(3)用图2装置称量5.2克食盐时(1克以下用游码),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______。
A.4.8克 B.5.2克 C.5.0克 D.5.1克
(4)改正图3中的错误 。(注:氢氧化钠是腐蚀品)
【答案】(1)图1
(2)减少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3)A
(4)应该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玻璃器皿)中称量
【详解】(1)使用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2中药品和砝码位置放反了,图3中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该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玻璃器皿)中称量,故通常使用图1称量物质质量;
(2)用图1称量5g食盐,发现指针向左偏转时,说明此时药品质量偏多,这时应减少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3)使用托盘天平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用图2装置称量5.2克食盐时(1克以下用游码),图2中药品和砝码位置放反了,则有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5g-0.2g=4.8g,即所称食盐的实际质量为4.8克 ,故选A;
(4)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该把氢氧化钠放在小烧杯(玻璃器皿)中称量。
12.填空:
(1)浓硫酸有吸水性,可做部分气体 ,用电吹风给滴有稀硫酸棉布吹风,不一会儿发现棉布变黑了,分析可能原因是 。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在 。
(2)如图是两种稀释浓硫酸的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两幅图中,稀释浓硫酸操作正确的是 (填序号)。
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中玻璃导管的作用是 。中锥形瓶内产生的现象是 。
【答案】(1) 干燥剂 浓硫酸能使棉布脱水生成黑色的碳 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 A 搅拌散热 平衡锥形瓶内的压强 水滴在浓硫酸中酸液飞溅
【详解】(1)浓硫酸有吸水性性,可做部分气体干燥剂;用电吹风给滴有稀硫酸棉布吹风,不一会儿发现棉布变黑了,是因此在此过程中稀硫酸失水逐渐变为浓硫酸,浓硫酸具有腐蚀性,能使棉布脱水生成黑色的碳;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容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扩散,B中方法会造成酸液飞溅,不安全,故选:A;图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促使热量飞快散失,防止酸液飞溅;由于浓硫酸溶解时放出了大量的热,瓶中空气受热膨胀,气压增大,使水难以滴下,玻璃导管可使空气排出,平衡锥形瓶内外气压;浓硫酸溶解于水,要放出大量的热,且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会浮于硫酸上,热量不能散失,使水沸腾,造成酸液飞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公众号:初中化学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