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武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16 15:30:55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D
【分析】分析图解:甲图表示食物链,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小球藻是生产者,其余4种是消费者;乙图为碳循环示意,由于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之间为双箭头,并且所有生物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图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则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A、湖泊中,河蚌捕食水蚤,水蚤与河蚌都以小球藻为食,故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A错误;
B、乙图为碳循环示意,由于生产者和大气二氧化碳之间为双箭头,并且所有生物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图A是大气二氧化碳库,B是生产者,则C是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
C、食物链中没有D分解者,C错误;
D、水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小球藻同化的能量,故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这种情况下,细菌和真菌的能量直接源于第一营养级小球藻同化的能量,D正确。
故选D。
2.D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基本为10%~20%,各营养级之内,所有输入的能量等于输出的能量,各营养级中,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详解】A、各营养级之内,所有输入的能量等于输出的能量,在植食动物中,输入(14+2)=输出(4+9+0.5+流入肉食动物),可以计算出流入肉食动物的能量为2.5×103kg·m-2·a-1;肉食动物输入(2.5+补偿输入)=输出(2.1+5.1+0.05+0.25),可以计算出肉食动物补偿输入的能量为5×103kg·m-2·a-1,A正确;
B、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热能散失=(14+2)-4=12×103kg·m-2·a-1,B正确;
C、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0.25/(2.1+5.1+0.05+0.25)×100%≈3.3%,C正确;
D、根据图中数据,营养级越高,需要补偿输入的能量越大,在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越大,D错误。
故选D。
3.B
【分析】分析图一可知,图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②为生产者的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分析图二可知,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①表示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②③④表示消费者,②为第二营养级,③为第三营养级,④为第四营养级。
分析图三可知,表示能量流经图二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甲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乙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丁表示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详解】A、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乙是生产者,丙代表各级消费者,丁是分解者,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一共有3条食物链,乙→A→B→D;乙→A→D;乙→A→C,A正确;
B、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100=400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00÷3125×100%=12.8%,B错误;
C、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甲为同化量,丙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甲=乙+丙,故乙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所以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的遗体残骸和第三营养级的粪便中的能量,D正确。
故选B。
4.B
【分析】分析表格: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表中戊的能量最多,是第一营养级,乙、丙能量相差不大,不在10%~20%之间,因此乙、丙同属第二营养级,其次是甲、丁。
【详解】A、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种群戊处于第一营养级,种群乙和丙处于第二营养级,种群甲处于第三营养级,种群丁处于第四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各个营养级的消费者都有能量流向分解者,但其比例无法推算,因此该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总能量无法计算,A错误;
B、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依次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为[(12.80+10.30)/226.5]×100%≈10.20%,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为[3.56/(12.80+10.30)]×100%≈15.41%,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为(0.48/3.56)×100%≈13.48%。丁种群增加1kg,需要消耗戊种群1/(13.48%×15.41%×10.20%)≈471.96kg,B正确;
C、种群乙和丙处于同一营养级,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相同的部分,存在相互排斥,但不可能完全相同,C错误;
D、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种群戊和甲虽不存在直接食物关系,但也有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B。
5.C
【分析】从题中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详解】A、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土壤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正确;
B、1、2组进行对照实验时,自变量为是否灭菌,无关变量为土壤湿度等,B正确;
C、1和3组都进行了灭菌,自变量为土壤湿度,因此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则1和3组不能形成对照,1和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灭菌,可形成对照,C错误;
D、1、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因此预期1、3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D正确。
故选C。
6.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详解】①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可存在多种生物,某生物的位置可以被其他生物取代,①错误;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错误;
③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③正确;
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固定而输入到系统里,保存在有机物中。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任何生态系统要正常运转都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④正确;
⑤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的,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⑤正确;
⑥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见,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⑥正确。
综上,①②错误,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B
【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限度的;
2、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详解】A、由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
B、由题意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不仅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污水中的能量,B错误;
C、分析图可知,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的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C正确;
D、分析图可知,BC段含碳有机物在减少,说明有机物被大量分解,产生NH4+等无机盐离子,使藻类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B。
8.D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生物多样性还具有许多目前人们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
【详解】A、香菇草、石菖蒲等能净化水质是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正确;
B、选择合适的植物净化污水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和自生原理,B正确;
C、据图可知,CK组的总氮质量浓度也降低了,推测与污水中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等有关,C正确;
D、香菇草和石菖蒲混种组的生物多样性最高,但香菇草单独种植组对氮的净化能力最强,D错误。
故选D。
9.C
【分析】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为基础,遵循着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A、自生原理是指通过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有助于生态系统维持自生能力,湿地生态工程中,移除河流中的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来降低水体污染,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体现了自生原理,A正确;
B、“无废弃物农业”指的是生态农业中一些物质被循环利用,没有直接作为废弃物抛弃而污染环境,这一成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将人、畜的粪便等用来肥田,改善土壤结构,体现了循环原理,B正确;
C、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力,体现了整体原理而非协调原理,C错误;
D、整体原理是指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优化结构和功能,体现了整体原理,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1、制作泡菜的注意事项:(1)盐水煮沸,一是为了消除杂菌,二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气,冷却再用是为了避免高温杀死坛中蔬菜表面的乳酸菌;(2)加水密封是为了阻止外面的空气再进入泡菜坛,为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创造无氧的环境条件。若此过程中进入大量氧气,可能导致乳酸菌死亡而好氧菌大量繁殖,使菜腐烂;(3)菜料只能装八成满的原因:初期会有气体产生;要往坛中加盐水没过菜料,所以不能加菜料太满。
2、制作果酒和果醋的注意事项: (1)发酵瓶和榨计机都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2)葡萄要先冲洗再去枝梗,以免去枝梗时葡萄破碎,增加被杂菌污染的风险;(3)瓶中留有1/3空间为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提供氧气。果酒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导致瓶内气压升高,需拧松瓶盖放气,但不要完全打开,否则可能会被杂菌污染。
【详解】A、制作果酒时,果酒中除了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微生物;乳酸菌可能分解果酒中的糖、甘油、酒石酸等,从而使果酒变质;可通过控制发酵的温度、发酵液的pH等措施降低乳酸菌使果酒变质的概率,A正确;
B、利用酵母菌酿制果酒时,初始阶段可往装置中通入一定量空气,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再密封发酵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错误;
C、泡菜发酵时,发酵初期酵母菌等的活动会产生气体,使体积膨胀,故泡菜坛装八成满可防止发酵液溢出,乳酸菌只进行无氧呼吸(乳酸发酵)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
D、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酵母、曲霉和毛霉 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通过分泌脂肪酶和蛋白酶将豆腐块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D错误。
故选A。
11.A
【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培养乳酸菌时,所用培养基还需要额外添加维生素。
【详解】A、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无氧条件下不能存活,而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存活,所以醋酸菌与乳酸菌在同一容器中发酵时,不能同时产生醋酸和乳酸,A错误;
B、抗酸性高的酵母菌适应于酸性环境,所以达到一定酸度的麦汁需经熬煮、冷却后才可接种,B正确;
C、酒精发酵需要酵母菌,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所以后期发酵产生酒精时,应将发酵温度控制在18~30℃范围内,C正确;
D、发酵一定时间后,观察到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酒精发酵停止,即发酵基本完毕,D正确。
故选A。
12.D
【分析】分析题图:①为淤泥取样进行稀释,②为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上,③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以A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④为挑取单菌落接种,⑤在以A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进一步筛选出高效降解A的菌株。
【详解】A、实验时,要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A的细菌菌株,则图①为淤泥取样进行稀释,可以取淤泥加无菌水制成菌悬液,淤泥中有菌种,因此不能进行灭菌处理;盛有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③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到以A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上,因此乙为固体培养基,需要加琼脂和物质A等,为了提高准确度,实验需设平行重复实验,且需要另外设置空白对照,检测培养基配制是否合格,B错误;
C、③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工具是涂布器,但是不能用涂布器蘸取菌液,应该将菌液用微量移液管加入到培养基中,用涂布器进行均匀涂抹,C错误;
D、若乙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平均为240个,假设稀释倍数为a,根据摇瓶M中1mL菌液中细菌数为2.4×108个,在每个平板上涂布0.1mL稀释后的菌液,则有240×a÷0.1=2.4×108,则稀释倍数a=105,D正确。
故选D。
13.C
【分析】图示表示科研人员从被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的主要步骤。培养基甲和乙中加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作为唯一碳源,其目的是筛选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
【详解】A、该研究的目的是从被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所以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A正确;
B、为了能筛选出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防止杂菌污染,在进行步骤①培养的接种操作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B正确;
C、步骤②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并分离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菌株(目的菌),应先用微量移液器从甲中取0.1mL菌液滴加到培养基乙的表面,再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的表面,C错误;
D、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越大,说明目的菌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效果越好,因此步骤③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菌株并培养,D正确。
故选C。
14.D
【分析】分析题图所示过程从土壤中筛选能降解蛋白质的细菌,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将稀释液涂布到以奶粉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挑选能生长的菌落→鉴定。
【详解】A、细菌中的芽孢杆菌较为耐高温,70~80℃水浴10分钟的目的是杀死非芽孢菌,A正确;
B、为防止杂菌污染,在酒精灯火焰旁将样品用无菌水稀释并涂布接种,B正确;
C、蛋白酶降解培养基中的蛋白质可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奶粉富含蛋白质,以奶粉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起到选择作用,C正确;
D、通过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大小,可对产蛋白酶芽孢杆菌降解蛋白质的能力进行比较,D错误。
故选D。
15.A
【分析】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步骤。
【详解】①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从而提高柠檬酸的产量,①正确;
②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对人类有用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酶及菌体本身,②正确;
③根瘤菌肥作为微生物肥料,可以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肥量,促进植物生长,③正确;
④啤酒发酵的过程分为主发酵和后发酵两个阶段,但酵母菌的繁殖、大部分糖的分解和代谢物的生成都在主发酵阶段完成,主发酵结束后在低温、密闭环境下储存一段时间属于后发酵,因此酒精主要在主发酵阶段产生积累,④错误;
⑤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都能够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状,进而可以从中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并进行扩大培养,⑤正确;
⑥单细胞蛋白即微生物菌体,不需要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⑥错误;
①②③⑤正确。
故选A。
16.(8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属于第二营养级
(2)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2分)
(3) ①. 小于 ②. 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沉水植物处于第一营养级,但处于第二营养级的不只有草食性鱼类(2分)
(4)实现能量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2分
17.(11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第三、四 某种生物的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取代(2分)
(2)流向分解者和卷尾鬣蜥(2分)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3)①②
(4)对比A区域,B区域卷尾鬣蜥出现后,沙氏变色蜥的种群数量降低,网蜘蛛的种群数量增加(2分) 因为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卷尾鬣蜥出现后,区域沙氏变色蜥因为新增了捕食者而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而沙氏变色蜥是网蜘蛛的唯一捕食者,当沙氏变色蜥种群数量下降时,网蜘蛛被捕食的概率下降,使得网蜘蛛的种群数量增加(2分)
18.(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醋酸菌是好氧细菌(2分) 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 ℃(2分)
(2)18~30 ℃ 不需要通入空气 (2分)
(3)重铬酸钾 灰绿
(4)pH试纸检测流出液的pH(2分)
19.(12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 碳源、氮源 特殊营养物质 被苯磺隆严重污染的土壤(2分)
(2) 增加样品中目的菌的浓度(2分) 灼烧
(3) 稀释涂布平板 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2分)
(4) 缺乏对照而无说服力(2分)
20.(12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1)以MG为唯一碳源 选择培养基 Ⅰ、Ⅱ、Ⅲ 在超净台完成、在火焰旁完成、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等(2分)
(2)使目的菌充分接触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 (2分)
(3)分离微生物、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2分) 1.54×108
(4)有透明圈的细菌,原因是目的菌株通过降解MG来生长,使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变透明,出现透明圈,而不能降解MG的细菌不会产生透明圈(2分)高 2025 届 2023-2024 学年春期第二次月考
生物试题
(时间:7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单选题
1.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 和碳循环示意
图(图乙) ,图中 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水蚤与河蚌的关系是捕食
B.图乙中的 C 属于第二营养级
C.甲图含有乙图中 B、C、D 三种成分
D.水蚤的粪便能被细菌分解,该情况下细菌获得的能量来源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2.下图为某自然灾害后的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单位:
103kg·m-2·a-1)其中补偿输入是指人工饲喂各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为 5000kg·m-2·a-1
B.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 12000kg·m-2·a-1
C.能量在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3.3%
D.据图中数据可知,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答案第 1页,共 8页
3.图 1 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
B、C、D 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 2 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
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 3 为能量流经图 2 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
的单位为 kJ,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 1 表示碳循环,图中一共有 3 条食物链
B.若图 2 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
率是 16%
C.分析图 3 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乙
D.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第二营养级的遗体残骸和第三营养级的粪便中的
能量
4.某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五个种群。已
知该生态系统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在 10%~20%之间,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
养级。调查得知,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值【J/(cm ·a)】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A.该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总能量为 199.36J/(cm2·a)
B.若丁种群个体增加 1 kg 重量,则大约需消耗戊种群 471.96 kg
C.种群乙和丙利用的资源和空间完全相同,存在相互排斥
D.种群戊和甲不存在直接联系,二者之间不存在反馈调节
5.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 5cm 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
宜温度下对落叶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组 2 组 3 组 4 组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答案第 2页,共 8页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与土壤湿度的关系
B.1、2 组进行对照实验时,无关变量为土壤湿度等
C.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 1 组和 3 组
D.预期结论是 1、3 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2、4 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有几项( )
①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③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
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7.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河流轻度污染后具有自我净化能力,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流入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AB 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藻类减少和需氧型细菌的大量繁殖
D.BC 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无机盐,水体富营养化
8.为探究香菇草、石菖蒲对富营养化池塘污水中总氮质量浓度的净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设
答案第 3页,共 8页
计了如下 4 组实验:香菇草单独种植组(T1)、石菖蒲单独种植组(T2)香菇草和石菖蒲混
合种植组(T3)、不栽植物的水样组(CK)。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
A.香菇草、石菖蒲等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选择合适的植物净化污水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和自生原理
C.CK 组的总氮质量浓度降低与污水中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等有关
D.香菇草和石菖蒲混种组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对氮的净化能力最强
9.下列关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工程中,通过移除富营养化沉积物和有毒物质,创造有益于水生生物生存
的环境,体现了自生原理
B.“无废弃物农业”将人、畜的粪便等用来肥田,改善土壤结构,体现了循环原理
C.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也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系统
的影响力,体现了协调原理
D.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比例,优化结构和功能,体现了整体原理
10.我国早在 9000 年前就可以运用发酵技术获得产品,为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制作果酒时,可通过控制发酵的温度、发酵液 pH 等措施降低杂菌使果酒变质的概

B.利用酵母菌进行传统酿酒过程中,需一直保持无氧的条件
C.泡菜坛装八成满可以防止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乳酸菌等产生的 CO2 使发酵液溢出
D.腐乳鲜美的味道主要由曲霉分解蛋白质产生的小分子肽和氨基酸引起
11.用“麦汁酸化”法酿造的酸啤酒既有麦芽清香,又酸甜适口。它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将麦汁
答案第 4页,共 8页
中的麦芽糖和其他糖类转化为醋酸和乳酸,再结合酒精发酵制作而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前期利用醋酸菌和乳酸菌在同一容器中同时进行醋酸和乳酸发酵
B.达到一定酸度的麦汁需经熬煮、冷却后才可接种抗酸性高的酵母菌
C.后期发酵产生酒精时,应将发酵温度控制在 18~30℃范围内
D.酒精发酵时发酵罐内液面不再有气泡产生,说明发酵基本完毕
12.某种物质 A(一种含有 C、H、N 的有机物)难以降解,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只有某些
细菌能降解 A.研究人员按照如图所示流程从淤泥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 A 的细菌菌株。
图中③将 M 中的菌液稀释一定倍数后,取 0.1mL 涂布到平板上,初步估测摇瓶 M 中 1mL
菌液中细菌数为 2.4x108 个。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时,淤泥及盛有培养基的摇瓶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B.乙中需要加琼脂和物质 A 等,实验需设平行重复实验,无需另外设置空白对照
C.③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涂布时用涂布器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平板上
D.若乙平板上菌落数平均为 240 个,则接种的菌液的稀释倍数为 105
13.工业污水中含有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仅含 C、H 元素)会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研究人
员按照如图所示的流程从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分离得到能高效降解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细
菌菌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培养基中应以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为唯一碳源
B.步骤①接种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步骤②中应用涂布器从甲中蘸取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乙表面
D.步骤③中应从降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进行挑选
14.细菌中的芽孢杆菌较为耐高温,是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蛋白酶降解培养基中的蛋白质
可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如图是筛选蛋白酶高产菌株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答案第 5页,共 8页
A.70~80℃水浴 10 分钟的目的是杀死非芽孢菌
B.在酒精灯火焰旁将样品用无菌水稀释并涂布接种
C.以奶粉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起到选择作用
D.通过透明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大小可对产蛋白酶芽孢杆菌进行鉴定
15.下列对发酵工程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生产柠檬酸需要筛选产酸量高的黑曲霉
②发酵工程的产品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物及菌体本身
③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根瘤菌肥作为微生物肥料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④啤酒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酒精的产生积累主要在后发酵阶段完成
⑤可用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等方法选育出性状优良的菌种并进行扩大培养
⑥用单细胞蛋白制成的微生物饲料,可通过发酵工程从微生物细胞中提取
A.4 项 B.3 项 C.2 项 D.5 项
16.(8 分) 下图是某地生态鱼塘的物质循环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一个自然生态鱼塘中的所有草食性鱼___________________(填“组成种群”、“组
成生物群落”或“属于第二营养级”)。
(2)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能量流入第一营养级后,除了
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外,另一部分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2 分 )。
(3)若鱼塘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沉水植物的同化量为 M,草食
性鱼类的同化量为 N,则 N/M 的值 (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1/10,原因是 。( 2 分)
(4)该生态系统利用有机废弃物养螺蛳,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
答案第 6页,共 8页
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
17. (11 分)生态学家对某岛进行了考察,绘制了该岛生态系统食物网(图 1)。过了几年后,
生态学家再次到该岛考察,发现该岛某一区域内出现了卷尾鬣蜥。观察发现,该卷尾
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为了解卷尾鬣蜥对该岛生态的影
响,生态学家选择了 A、B 两块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区域,其中 A 块区域内无卷尾鬣
蜥分布,B 块区域内则有卷尾鬣蜥分布,开展卷尾鬣蜥对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种群影
响的研究。跟踪考察两年后,得到的结果如图 2 所示。
(1)在图 1 所示的食物网中,沙氏变色蜥属于 营养级。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
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原因是 。(2 分)
(2)在 B 区域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中,沙氏变色蜥所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最终去向
包括 (2 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通常不会超过 5 个营养级的原因
是 。
(3)下列①~④中,能正确表示生物之间信息传递关系的有 。
① 较大的飞行草食动物→较小的飞行草食动物 ② 网蜘蛛→沙氏变色蜥 ③ 沙氏变色蜥
→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 ④ 沙氏变色蜥→.卷尾鬣蜥
(4) 卷尾鬣蜥的存在对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种群数量影响是 (2 分 ),
原因是 (2 分 )。
18.(12 分)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制作果酒、果醋就是生活中常见的
例子,如图是制作果酒、果醋的发酵装置,分析回答:
(1)在果醋发酵过程中,要向发酵瓶中通入空气,原因是 (2 分),制果醋的过程中,
将温度严格控制在 30~35 ℃,原因是 (2 分)。
(2)如果将该装置进行酒精发酵,则温度应该控制在 ,此时装置需要修改的地方
是 ,果酒制果醋的反应式为 (2 分)。
(3)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 来检验,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
应呈现 色。
(4)在果醋发酵过程中,用 (2 分)证明是否有醋酸生成。
答案第 7页,共 8页
19.(12 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 2 分)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强效除草剂,长期使用会严
重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种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
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都应该含有的成分有水、无机盐和 四类,此外,培养基
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pH、 以及氧气的要求。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
之称,为了获取能降解苯磺隆的菌种,选择的土壤样品应来自 (2 分)。
(2)图甲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 (2 分);在划线纯化操作时,划线工具使用前后
都要进行 灭菌。
(3)若要检测土样中的细菌含量,应采用 法进行接种。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
往往比实际值偏小,原因是 (2 分)。
(4)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作图乙所示实验,该
实验设计不合理之处是因为 (2 分)。
20. (12 分)孔雀石绿(简称 MG)是广泛使用的有机染料,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容易引
起土壤污染,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从土壤中分离和筛选出高效的 MG 降解菌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已知 MG 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 MG 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图中Ⅰ ~Ⅲ
是操作过程。
(1)配制用于 MG 降解菌富集的培养基其成分特点是 ,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过程Ⅰ ~Ⅲ中需要无菌操作的是 ,在无菌操作中,为避免被杂菌污染,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2 分)(答出 2 点即可)。
(2)MG 高效降解菌株的富集:如图所示,将 1.0g 土样接入含上述配制好的培养液的
三 角 瓶 中 , 将 三 角 瓶 置 于 30℃180r/min 摇 床 中 振 荡 培 养 1~2 天 , 此 操 作 的 目 的
是 。( 2 分)
(3) MG 高 效 降 解 菌 株 的 分 离 和 纯 化 : 过 程 Ⅲ 所 利 用 的 接 种 方 法 可 以 用
于 。(2 分)在过程Ⅱ中重复次数为 3 次,在过程Ⅲ中三个培养基长出的菌落
数量分别是 145、163、154,则推测 A 中细菌的数量为 个/mL。
(4)MG 高效降解菌株的鉴定:将纯化获得的菌种接种于含过量 MG 的固体培养基(其他
营养成分等适宜)上,鉴定目的菌的方法及原因是 。( 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