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训练 “三农”工作新方向(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训练 “三农”工作新方向(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6 15:11:23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训练 “三农”工作新方向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全文共6个部分,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要引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主线,将贯穿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贾伟表示,文件提出“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千万工程”发轫于21年前的浙江,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浙江“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举措实、成效好,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领,各地都可学可鉴。
【以“两个确保”为底线,打好保障粮食安全组合拳】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文件要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据介绍,今年还将多措并举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种子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在耕地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文件明确,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要进一步落实财政、金融、土
地、人才、对口帮扶等倾斜性支持政策,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
【统筹“三个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此次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明确为重点。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文件明确,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村发展潜能】
文件明确提出“两个强化”,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乡村振兴要靠创新驱动增动力、添活力。“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中央农办负责人说,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扭住种子这个要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
2024年将是农业产业迎来全面升级、重大变革的关键之年。国家将加大支持力度,振兴种业,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农业从业者,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这些重大利好将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形式多样、设问新颖,主要从小尺度区域的农业问题入手,深入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等。农业问题的考查也多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进行设问。
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热量、水分、光照、温差、地形、河流等)和人文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人口密度等)。学生在作答时需注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并时刻不忘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热点集训10 “三农”工作新方向
选择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为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河谷、半山、高山地带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仍保持着半农半牧的农业生产模式。早期果蔬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半山台地上种植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成都等地。左图示意嘉绒藏人分布,右图示意高山峡谷地带农牧业立体布局。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嘉绒藏人多聚居在半山地带,原因不包括( )
A.台地地形平坦开阔 B.半山腰处降水丰富
C.土壤肥沃适合农耕 D.不受洪涝灾害侵扰
2.该地区农业保持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
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③增强了市场适应性 ④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A 2.C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半山地带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扰,且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半山腰海拔不是很高,温度适宜,受地形抬升,降水较为充沛,且植被较好,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农耕和居住,BCD正确,不符合题意;半山地带坡度较陡,不平坦,A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
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适宜半农半牧,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条件,半农半牧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安排农牧业生产,市场适应性强,半农半牧方式因地制宜,不过度开垦,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①③④正确;种植业生产效率较高,半农半牧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排除②。C对,ABD错。故选C。
浙江省耕地资源禀赋不足。该省平原区耕地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转为果(茶)园地,造成“耕地上山、林果下山”等农业空间错配问题突出。近年来,该省推动“耕地下山、林果上山”试点,通过陡坡农用地(非
林地)和平原林地置换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下图为浙江某地通过置换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浙江省平原区的耕地过去几十年间大量转为果(茶)园地,主要原因是种植果(茶)( )
A.对土壤肥力要求低 B.经济收益高
C.需要投入劳动力少 D.生态效益好
4.浙江省推动“耕地下山”、“林果上山”试点是为了( )
A.优化农地空间布局 B.扩大耕地面积
C.增加农业就业人口 D.适应市场变化
【答案】3.B 4.A
【解析】3.据材料可知浙江省耕地资源禀赋不足。但是该省平原区耕地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转为果(茶)园地,主要原因是种植果(茶)的经济效益比发展种植业来的高,B正确;耕地、果(茶)园地都需要肥沃的土壤,A错误;需要投入劳动力少、生态效益好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4.据材料“该省平原区耕地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转为果(茶)园地,造成“耕地上山、林果下山”等农业空间错配问题突出”可知“耕地下山”、“林果上山”是为了因地制宜,优化农地空间布局,A正确;“耕地下山”、“林果上山”不一定会使耕地面积扩大,不一定能增加农业就业人口,BC错误;适应市场变化应该是增加或者减少耕地或者林果用地的比重,D错误。故选A。
酵素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其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位于浙江山区的箭岭村自2017年起使用酵素种植大米、果蔬等农产品。该村的许多酵素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较高,往往在刚种下时就被预定一空。目前,酵素农业在我国发展较快,但还属于“小众”农业。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箭岭村发展酵素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土壤板结状况 B.丰富农产品的种类
C.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减少生活垃圾污染
6.酵素农业的规模化推广面临的困难有( )
①单产水平较低②酵素液产量不足③劳动力成本高④产品价格较高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5.D 6.C
【解析】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厨余垃圾经分类回收可用作农业生产的肥料,可减少垃圾的排放量,减少生活垃圾污染,D正确;增施有机肥可以缓解土壤板结状况,但未获取该地土壤板结的相关信息,A错误;酵素浇灌不能增加产品种类,B错误;农业生产效率指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酵素浇灌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影响不大,C错误。所以选D。
6.该地位于浙江,水热条件优越、土壤肥沃,单位面积产量较高,①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酵素液原料主要来自厨余垃圾和植物鲜垃圾,且需要经过发酵三个月以上才能产生酵素液,所以酵素液的产量不足,②正确;浙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较高,③正确;根据材料信息“该村的许多酵素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较高,往往在刚种下时就被预定一空。”可知,虽然产品的价格较高,但市场需求量较大,产品价格不是影响酵素农业规模的主要因素,④错误。所以选C。
每年六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阳历六月一般为阴历五月),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五月雨”期间温度高、湿度大,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对水稻生产等农业活动有重要影响。下图为6月29日21时东亚局部地区天气形势图(单位:bpa)。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虚线可以表示此时“五月雨”出现位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有些年份“五月雨”持续时间特别长,其原因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和位置与正常年份相比( )
A.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北 B.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北
C.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南 D.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南
【答案】7.B 8.C
【解析】7.由材料可知,每年6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读图可知,图中虚线乙为高压脊(丙线)北侧的低压槽线,属于冷暖气流辐合的降水带位置,此时位于日本南部,即“五月雨”出现位置,B正确;甲、丁
位于日本西部海上,不是“五月雨”出现位置,AD错误;丙位于高压脊控制下,以晴朗天气为主,C错误。所以选B。
8.“五月雨”其形成和发展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图中高压中心位置偏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比正常年份偏南导致雨带在南方徘徊。从移动速度方面分析,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4、5月向北移动速度较快,使日本南部“五月雨”开始时间提前;且7、8月时,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导致夏季风(东南季风)比平常年份偏弱,会使“五月雨”长时间滞留日本的南部地区,从而形成漫长的雨季,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气象学上把我国华西地区在9-11月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连续阴雨天气,称为华西秋雨。图为华西秋雨天气形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如图所示,华西秋雨形成时期,闽粤地区最可能( )
A.因气压骤变而台风频发 B.因锋面滞留而阴雨连绵
C.因气流下沉而气温偏高 D.因持续降温而发生凌汛
10.华西秋雨对其影响区域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是( )
A.光照条件变差,影响收获作物晾晒 B.积温热量不足,导致早稻灌浆欠佳
C.增大昼夜温差,减少有机物质积累 D.缓解伏旱天气,提供农田灌溉水源
【答案】9.C 10.A
【解析】9.如图所示,华西秋雨形成时期,闽粤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气温偏高,天气晴朗,不属于锋面滞留区,B错误,C正确;华西秋雨持续时间较长,形成时期气压较稳定,因气压骤变而台风频发的可能性很小,A错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较高,且高于0°,不会发生凌汛,D错误。故选C。
10.华西秋雨是持续时间较长的连续阴雨天气,在9-11月出现,是农作物收获季节,此时光照条件变差,影响收获作物晾晒,A正确;早稻生长在春夏季,此时是秋季,B错误;阴雨天气昼夜温差较小,C错误;伏旱天气主要在7月份,此时是9-11月,并不能缓解伏旱天气,D错误,故选A。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一般在降水较少的旱作农业区施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下图示意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甘肃省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
A.降水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12.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每年开始覆膜的最佳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
①土壤及时增施长效有机肥料 ②加强垄上作物间的杂草清除
③垄上覆膜打孔促进雨水下渗 ④加强废旧农膜有效回收利用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1.A 12.C 13.B
【解析】11.地膜覆盖有两种作用:保温和保湿。播种农作物在膜外,所以与保温无关,与改善热量条件无关,B错误;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全地面覆盖地膜后,人为增加了集雨面积,可使有限的降水通过垄的分水作用、地膜的良好阻渗作用,汇集到种植沟,并沿播种孔入渗到作物根部,变成有效降雨,大大提高了耕层土壤水分含量,A正确;作物生在膜外,并未对光照条件进行改善,C错误;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并未改善土壤条件,D错误。故选A。
12.根据题干信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于降水较少的旱作农业,甘肃位于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段,本地区降水较少,多集中于夏季,为最大限度的减少水分蒸发每年开始覆膜时间应该在雨季过后(此时土壤水分依然较多),即秋季就开始覆膜,减少水分蒸发,充分保障土壤墒情,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3.根据题干信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需要注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①正确;同时该技术在作物收获后会有大量废旧农膜产生,需要及时进行回收再利用,避免造成土壤污染,④正确;对于杂草清除需求并没有那么明显,垄上覆膜打孔会导致汇流到垄沟的雨水减少,使作物的生长条件变差,排除②③。因此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大小,是指一个生物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利用资源的多样化程度。它反映了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用来衡量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研究发现增加生态位宽度有助于农业发展,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完成下面14-16小题。
14.影响生物的生态位宽度的直接因素是( )
①环境变化②竞争对手③个体数量④地形障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增加生态位宽度的措施是( )
A.专一化作物种植 B.高密度水产养殖
C.使用化肥和农药 D.土地间作和套种
16.近年来,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态宽度拓宽的自然因素最可能为( )
A.技术进步 B.气候变化
C.市场需求 D.自然灾害
【答案】14.A 15.D 16.B
【解析】14.根据材料“它反映了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用来衡量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可知,影响生物的生态位宽度的直接因素有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①②正确;生态位宽度更多地与个体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多样性有关,而不是数量的多少,③错误;河流和山脉等地形障碍的隔离可能限制物种的分布范围,但并不一定直接影响生态位宽度,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根据材料可知,引入多种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可避免单一作物的过度依赖,这样可以增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为不同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D正确;大量种植或养殖单一物种会减少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使得生态位宽度变窄,AB错误;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可能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进而降低生态位宽度,C错误。故选D。
16.随着气温升高可能使一些原本不适宜种植的作物在该地区生长,从而拓宽农业生态位,B正确;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带来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都属于人为因素,AC错误;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态宽度拓宽,D错误。故选B。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读京津冀都市圈示意图,完成下面17-8小题。
17.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的优势有( )
①资金②土地资源③资源环境承载力④科技、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方向是( )
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工业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C.加快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
【答案】17.D 18.B
【解析】17.京、津是我国的直辖市,两地都有充足的资金、科技和人才,①④正确;两地土地资源有限,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小,是两城市的劣势,②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在京津冀都市圈中,河北较京、津地区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完善等,今后应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不能盲目迁入重工业,A错误;发挥地区的生态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B正确;加快科技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而不是赶超京津地区,C错误;河北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无金融服务的优势,应依托人力资源,发展适合当地经济的产业,D错误。故选B。
耕地系统弹性反映耕地在受到外部扰动时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响应,其强弱表征耕地对农业灾害的缓冲及适时释放外部压力的能力,由通过自我调节以维持现状的抵抗力、施加干预以治理弹性的适应力、淘汰脆弱性以优化弹性的转型力组成。下图示意耕地系统弹性内涵解构。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影响耕地系统抵抗力的甲因素有( )
①粮食商品率 ②耕地生产力 ③水土保持力 ④生物多样性维护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下列地区中,耕地系统弹性最强的是( )
A.东北农场 B.华北平原耕地 C.绿洲灌区 D.珠三角边缘耕地
【答案】19.B 20.D
【解析】19.耕地系统抵抗力是指耕地通过自我调节以维持现状的能力,粮食商品率不会影响耕地的自我调节能力,①错误;耕地生产力、水土保持力、生物多样性维护力代表耕地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的恢复能力,影响耕地自我调节能力,②③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B正确。
20.区域认知耕地系统弹性反映耕地在受到外部扰动时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响应,珠三角边缘耕地农业生产
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耕地系统抵抗力、适应力较强,靠近经济发达地区,耕地系统转型力较强,D正确;东北农场、华北平原、绿洲灌区耕地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受热量、水分条件制约,耕地系统抵抗力较差,且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转型相对较难,耕地系统弹性较弱,ABC错误。故选D。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温室气体,下图为2007年-2020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组成及排放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关于湖南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和强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是因为技术进步
B.农资投入碳排量少且稳定,说明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高
C.农田土壤利用碳排量占比大,是由于种植面积大产量多
D.畜禽养殖碳排量减少且占比低,是因为畜禽养殖效益差
22.降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最合理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封山育林 C.提高机械使用 D.发展生态农业
【答案】21.C 22.D
【解析】21.结合农业碳排放强度可知,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下降,并非逐年下降,A错误;农资投入碳排量少且稳定,说明农资投入带来的碳排放量较少,例如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较少,并不能说明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提高,B错误,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占比大,说明碳排放量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且产量多, C正确;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增多,畜禽养殖的效益并没有变差,而碳排放量减少且占比低,主要是受到养殖规模、饲料类型、管理水平(例如粪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D错误。故选C。
22.降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最合理的是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等带来的碳排放, 种植碳排放量较少的农作物,D正确;由图可知,湖南省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农田土壤利用,故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对于降低农业碳排放量作用不大,AB错误,提高机械使用,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对整体的碳排放量影响相对较小,且机械使用过程中也会排放碳,C错误。故选D。
陆家未来智慧田园位于陆家镇吴淞江畔,其智能测控系统是中国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技术平台,主要包括小气候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虫情测报系统、智能孢子分析系统、作物苗情检测系统以及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智慧大田指挥决策中心平台,对输入的智能农情感知装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天空地感知大数据的快捷处理,打造出了全种类智能农机统一的系统级指挥决策平台。完成下面23-25小题。
23.陆家未来智慧田园属于( )
A.绿色农业 B.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精准农业
24.智慧大田指挥决策中心平台主要利用的信息技术是( )
A.BDS B.GNSS C.RS D.DSS
25.与传统农田相比,智慧田园的特色是( )
①旱涝保收②水土资源利用率高③产出率高④投入劳力多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23.D 24.D 25.A
【解析】2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陆家未来智慧田园是利用智能化手段,对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智能灌溉的方式,属于精准农业,D正确。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关键在于减少污染,是农产品达到绿色生态食品的卫生标准,AB错误;有机农业指不采用基因工程,不使用化学合成农业等,C错误。故选D。
24.结合所学知识,智慧大田决策中心平台主要是处理分析,主要利用的是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 D正确;BDS(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功能在于定位和导航,RS(遥感)的功能在于监测,ABC错误。故选D。
25.结合所学知识,智慧田园属于高标准农田,具有旱涝保收、水土资源利用率高、耕地产出率高的特征,依托于智能化技术,可实现“无人”农场,劳动力投入少,①②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山东兰陵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近年来在兰陵,蔬菜产业正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并成为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把温室大棚变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山东省规模最大、唯一被命名为国家农业公园的生态农业旅游庄园。下图左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地理位置,图右示意智慧农业机器人种植蔬菜。完成下面26-27小题。
26.兰陵成为国家农业公园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多平原地形,土壤肥沃
④位于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 ⑤交通便利 ⑥靠近东部大城市,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7.兰陵蔬菜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并成为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其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智慧农业提高了兰陵蔬菜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B.兰陵蔬菜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C.兰陵蔬菜发展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D.兰陵蔬菜发展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答案】26.D 27.A
【解析】26.由材料可知,山东兰陵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无法说明农业生产经验丰富,①错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与多平原地形,土壤肥沃属于自然条件,②③错误;山东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兰陵交通便利,便于产品的运输,靠近东部大城市,市场广阔,④⑤⑥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7.由材料可知,智慧农业是机器人种植蔬菜,故智慧农业提高了兰陵蔬菜生产效率,但不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A符合题意;兰陵蔬菜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兰陵蔬菜发展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兰陵蔬菜发展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广州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高,其城市空间框架突破了“云山珠水”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山城田海”的新格局。在新的城市空间格局中,“田”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要改变传统空间格局中农田的地位和作用却面临许多困境。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图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8-30小题。
28.中心城区设计立体农业建筑有利于( )
①节约土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②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空气质量
③加强科技发展,利于科研发展④缩短农产品运输距离,确保新鲜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休闲农业公园贯穿城市的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推测其分布特征是( )
A.中心城区分布集中规模最小 B.远郊区分布分散规模最大
C.近郊区主要以旅游景点形式呈现 D.远郊区多以农田、果园和农业设施形式呈现
30.为了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B.遥感技术(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答案】28.A 29.D 30.C
【解析】28.由于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有限且用地成本高,立体农业建筑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使用面积,进而达到降低用地成本的效果,①正确;这样的设计模式可以减少农产品从远郊区或其他地区的运输,从而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同时减少运输产生的碳排放,④正确;立体农业建筑还能够提供绿色空间,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空气质量,②正确;该设计模式将农业和科技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还可以提供教育和研究的机会,③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形成一个个的农业孤岛,农业公园分散且规模最小,A错误;远郊区通常拥有较为广阔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布局大面积的标准化农田,适合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分布较为集中,多以农田、果园和农业设施形式呈现,B错误,D正确;近郊区主要以休闲林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的形式呈现,C错误。故选D。
3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AD错误;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不能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B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用于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C正确。故选C。
二、综合题:共3小题。按照每小题的要求,完成作答。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资金缺乏,莫桑比克农业发展落后。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位于莫桑比克南部,该项目采取“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农田开发工作、生产技术培训及提供种子和生产设备,农户负责种植并出售给中国公司。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产量提高,该项目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是保障当地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
材料二:莫桑比克局部区域图(图1)及赛赛市气候资料统计图(图2)。
(1)从气候角度,评价当地水稻生产条件。
(2)分析“公司+小农户”模式在当地得以推广的原因。
(3)分析与中国公司合作对于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的意义。
【答案】31.(1)有利:年均温高,水稻生长期长,可一年三熟;雨季降水较多,水源充足。不利:存在明显的旱季,降水少且蒸发旺盛,水源条件差;降水季节变率大,旱涝灾害频发;飓风灾害多发。
(2)当地农户缺乏资金、生产技术,该模式减少农户的资金投入;产品出售给中国公司,保障了产品的销路,降低生产风险;中国公司利用当地廉价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降低了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中国公司负责土地开发,可以增加当地耕地面积;通过技术培训及引进管理模式,提升当地水稻生产技术水平;中国公司提供生产设备,可提高当地粮食生产效率;引进优质水稻品种,提升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减少粮食进口。
【解析】(1)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包括气温(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年温差、气象灾害等,评价需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展开分析。读图可知,有利:该地位于热带地区,年均温较高,水稻可全年生长,生长期较长,可一年三熟;雨季降水丰富,水源充足,利于水稻的种植。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6-11月降水较少,多晴朗天气蒸发旺盛,水源条件较差;降水季节变率大,雨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旱季降水少,易发生干旱;旱涝灾害频发;该地雨季时,飓风灾害多发,风力大,降水丰富。
(2)本小题应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公司+小农户”模式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由材料可知,莫桑比克资金缺乏,生产技术技术较为落后,“公司+小农户”经营模式中,公司负责农田开发工作、生产技术培训及提供种子和生产设备,可以减少农户的资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农户负责种植并出售给中国公司,农产品出售给中国公司可以保障产品的销路,增加收入,利于降低生产风险;中国公司收购当地粮食,即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3)粮食安全可从耕地数量及质量,粮食类型、产量、质量,粮食供需矛盾等角度展开分析。据材料可知,公司负责农田开发工作、生产技术培训及提供种子和生产设备,中国公司负责土地开发,有利于增加当地耕地面积,提高当地耕地质量;中国公司的技术水平较高,通过技术培训及引进管理模式,利于提升当地水稻生产技术水平;中国公司提供生产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当地粮食生产效率;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产品出售给中国公司,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减少粮食的进口。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方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起初为荒无人烟的干旱黄土台塬,塬边无泉眼排泄,亦未发生过滑坡。后因修建刘家峡水电站,库区居民移民至此。人们抽取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长期漫灌致使黑方台上出现了落水泂、黄土沉降,塬边出现众多泉眼,发生了数百次山体滑坡。图为黑方台某处台塬边缘滑坡失稳模式图。
(1)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台塬边缘饱和黄土层泉水出露的过程。
(2)结合图,分析台塬边缘黄土滑坡的成因。
(3)列举两项黑方台滑坡治理的农业措施,并说明理由。
【答案】32.(1)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黏土层阻碍地下水下渗,使下层黄土层水分饱和;受重力(水压)影响,地下水在台塬边缘出露为泉。
(2)台塬边缘,坡度较陡;黄土中垂直裂缝发育,易产生滑动面;地下水增多,黄土稳定性下降。
(3)农业措施:发展节水农业(或答:推广喷灌、滴灌技术);优化农业结构(或答:种植耐旱作物,控制种植规模等);理由:减少灌溉用水,控制下渗量,维持黄土稳定。
【解析】(1)据材料可知,人们抽取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长期漫灌致使黑方台上出现了落水泂、黄土沉降,塬边出现众多泉眼。因此其过程为:大水漫灌,地表水增多,黄土台塬地形较平坦,地表水下渗;读图可知,基岩上方有粘土层,黏土层阻碍地下水下渗,使下层黄土层水分饱和;受重力(水压)影响,地下水在台塬边缘薄弱处出露为泉。
(2)台塬边缘,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黄土中垂直裂缝发育,沉积过程中受重力作用影响,土粒间的上下间距变得愈来愈紧密,而土粒间的左右间距却保持原状不变,易产生滑动面;长期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多,黄土稳定性下降,形成台塬边缘黄土滑坡。
(3)黑方台滑坡的人为原因主要与长期的大水漫灌有关,使得黄土稳定性下降,因此农业措施的治理应减少大水漫灌,具体农业措施可从灌溉措施和农业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发展节水农业,例如推广喷灌、滴灌技术;优化农业结构,种植耐旱作物,控制种植规模等;理由:节水农业和耐旱作物可减少灌溉用水,控制下渗量,维持黄土稳定。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其优势产业是农业,为非洲第二大鲜花出口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被称为“鲜花之城”。花卉产业集群区是以鲜花产业为依托,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工业品依赖进口,97%的进出口货物通过吉布提港运输,该港口运力已近饱和,该国计划增加从柏培拉港进出的货物量。2023年,该国开始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即以本地产品替代进口产品,首先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纺织和服装等轻工业。下图为埃塞俄比亚简图。
(1)从产业链角度,说明亚的斯亚贝巴对花卉集群产业区发展的作用。
(2)分析埃塞俄比亚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原因。
(3)与吉布提相比,从促进埃塞俄比亚工业发展的角度,评价柏培拉港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33.(1)亚的斯亚贝巴距集群区近;工业较发达,提供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产业基础好,提供技术支持;经济较发达,提供资金;人口较多,消费市场广阔;航空运输便利,利于鲜花出口。
(2)人口多,轻工业产品市场大;农业为其提供原料;多廉价劳动力,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轻工业对科技水平要求较低。
(3)有利:柏培拉运力充沛,运费低;距东部地区近,可以带动东部地区工业的发展。
不利:无铁路连接,海陆联运条件差;远离主要工业园区,运输距离长。
【解析】(1)亚的斯亚贝巴距集群区近,工业集聚效应明显;工业园区较多,工业较发达,提供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亚的斯亚贝巴为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产业基础好,提供技术支持;经济较发达,提供资金;人口较多,消费市场广阔;有机场分布,航空运输便利,利于鲜花出口。
(2)由材料可知,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人口多,轻工业产品市场大;其优势产业是农业,农业为其提供原料;人口稠密,多廉价劳动力,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较为落后,轻工业对科技水平要求较低。
(3)评价方面的题应从利弊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有利:柏培拉作为港口运力充沛,运费低;地处本国的东部,距东部地区近,可以带动东部地区工业的发展。不利:由图可知,无铁路连接,海陆联运条件差;且从图上信息可得,距离主要工业园区较远,运输距离长。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训练 “三农”工作新方向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意见全文共6个部分,包括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今年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要引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主线,将贯穿到乡村全面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贾伟表示,文件提出“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千万工程”发轫于21年前的浙江,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浙江“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举措实、成效好,被当地农民群众誉为“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最受欢迎、最为受益的一件实事”,不仅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引领,各地都可学可鉴。
【以“两个确保”为底线,打好保障粮食安全组合拳】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文件要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据介绍,今年还将多措并举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种子上,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形成突破性进展。在耕地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和质量,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文件明确,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地区,要进一步落实财政、金融、土
地、人才、对口帮扶等倾斜性支持政策,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
【统筹“三个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此次一号文件将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明确为重点。
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文件明确,要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优化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深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推进“两个强化”,激发农村发展潜能】
文件明确提出“两个强化”,即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是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重点是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好。
乡村振兴要靠创新驱动增动力、添活力。“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各类要素潜能和主体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中央农办负责人说,要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扭住种子这个要害,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
2024年将是农业产业迎来全面升级、重大变革的关键之年。国家将加大支持力度,振兴种业,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农业从业者,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这些重大利好将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形式多样、设问新颖,主要从小尺度区域的农业问题入手,深入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以及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等。农业问题的考查也多选取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进行设问。
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地理基础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热量、水分、光照、温差、地形、河流等)和人文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水平、人口密度等)。学生在作答时需注意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并时刻不忘人地协调观这一核心价值观的主导作用。
热点集训10 “三农”工作新方向
选择题:共3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为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河谷、半山、高山地带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仍保持着半农半牧的农业生产模式。早期果蔬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半山台地上种植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成都等地。左图示意嘉绒藏人分布,右图示意高山峡谷地带农牧业立体布局。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嘉绒藏人多聚居在半山地带,原因不包括( )
A.台地地形平坦开阔 B.半山腰处降水丰富
C.土壤肥沃适合农耕 D.不受洪涝灾害侵扰
2.该地区农业保持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 )
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 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③增强了市场适应性 ④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浙江省耕地资源禀赋不足。该省平原区耕地在过去几十年间大量转为果(茶)园地,造成“耕地上山、林果下山”等农业空间错配问题突出。近年来,该省推动“耕地下山、林果上山”试点,通过陡坡农用地(非林地)和平原林地置换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下图为浙江某地通过置换建设的永久基本农田。据此完成下面3-4小题。
3.浙江省平原区的耕地过去几十年间大量转为果(茶)园地,主要原因是种植果(茶)( )
A.对土壤肥力要求低 B.经济收益高
C.需要投入劳动力少 D.生态效益好
4.浙江省推动“耕地下山”、“林果上山”试点是为了( )
A.优化农地空间布局 B.扩大耕地面积
C.增加农业就业人口 D.适应市场变化
酵素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其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位于浙江山区的箭岭村自2017年起使用酵素种植大米、果蔬等农产品。该村的许多酵素农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较高,往往在刚种下时就被预定一空。目前,酵素农业在我国发展较快,但还属于“小众”农业。据此完成下面5-6小题。
5.箭岭村发展酵素农业的主要目的是( )
A.缓解土壤板结状况 B.丰富农产品的种类
C.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D.减少生活垃圾污染
6.酵素农业的规模化推广面临的困难有( )
①单产水平较低②酵素液产量不足③劳动力成本高④产品价格较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每年六月日本南部都会有“五月雨”(阳历六月一般为阴历五月),其形成和发展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移动速度密切相关。“五月雨”期间温度高、湿度大,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左右,对水稻生产等农业活动有重要影响。下图为6月29日21时东亚局部地区天气形势图(单位:bpa)。据此完成下面7-8小题。
7.图中虚线可以表示此时“五月雨”出现位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有些年份“五月雨”持续时间特别长,其原因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移动和位置与正常年份相比( )
A.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北 B.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北
C.4、5月移动速度快且7、8月时位置偏南 D.4、5月移动速度慢且7、8月时位置偏南
气象学上把我国华西地区在9-11月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连续阴雨天气,称为华西秋雨。图为华西秋雨天气形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9-10小题。
9.如图所示,华西秋雨形成时期,闽粤地区最可能( )
A.因气压骤变而台风频发 B.因锋面滞留而阴雨连绵
C.因气流下沉而气温偏高 D.因持续降温而发生凌汛
10.华西秋雨对其影响区域农业活动造成的影响是( )
A.光照条件变差,影响收获作物晾晒 B.积温热量不足,导致早稻灌浆欠佳
C.增大昼夜温差,减少有机物质积累 D.缓解伏旱天气,提供农田灌溉水源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一般在降水较少的旱作农业区施用的农业生产技术。甘肃省利用该技术,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下图示意甘肃省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完成下面11-13小题。
11.甘肃省利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 )
A.降水 B.热量 C.光照 D.土壤
12.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每年开始覆膜的最佳季节为(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
①土壤及时增施长效有机肥料 ②加强垄上作物间的杂草清除
③垄上覆膜打孔促进雨水下渗 ④加强废旧农膜有效回收利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大小,是指一个生物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利用资源的多样化程度。它反映了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用来衡量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研究发现增加生态位宽度有助于农业发展,确保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完成下面14-16小题。
14.影响生物的生态位宽度的直接因素是( )
①环境变化②竞争对手③个体数量④地形障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增加生态位宽度的措施是( )
A.专一化作物种植 B.高密度水产养殖
C.使用化肥和农药 D.土地间作和套种
16.近年来,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生态宽度拓宽的自然因素最可能为( )
A.技术进步 B.气候变化
C.市场需求 D.自然灾害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努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读京津冀都市圈示意图,完成下面17-8小题。
17.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京、津的优势有( )
①资金②土地资源③资源环境承载力④科技、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方向是( )
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工业 B.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C.加快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D.依托人力优势,提升金融服务
耕地系统弹性反映耕地在受到外部扰动时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响应,其强弱表征耕地对农业灾害的缓冲及适时释放外部压力的能力,由通过自我调节以维持现状的抵抗力、施加干预以治理弹性的适应力、淘汰脆弱性以优化弹性的转型力组成。下图示意耕地系统弹性内涵解构。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影响耕地系统抵抗力的甲因素有( )
①粮食商品率 ②耕地生产力 ③水土保持力 ④生物多样性维护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下列地区中,耕地系统弹性最强的是( )
A.东北农场 B.华北平原耕地 C.绿洲灌区 D.珠三角边缘耕地
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较多温室气体,下图为2007年-2020年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组成及排放强度变化图,完成下面21-22小题。
21.关于湖南省农业生产碳排放量和强度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是因为技术进步
B.农资投入碳排量少且稳定,说明生产过程机械化水平高
C.农田土壤利用碳排量占比大,是由于种植面积大产量多
D.畜禽养殖碳排量减少且占比低,是因为畜禽养殖效益差
22.降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最合理的是( )
A.植树造林 B.封山育林 C.提高机械使用 D.发展生态农业
陆家未来智慧田园位于陆家镇吴淞江畔,其智能测控系统是中国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智慧农业技术平台,主要包括小气候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虫情测报系统、智能孢子分析系统、作物苗情检测系统以及智能灌溉控制系统。智慧大田指挥决策中心平台,对输入的智能农情感知装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现天空地感知大数据的快捷处理,打造出了全种类智能农机统一的系统级指挥决策平台。完成下面23-25小题。
23.陆家未来智慧田园属于( )
A.绿色农业 B.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精准农业
24.智慧大田指挥决策中心平台主要利用的信息技术是( )
A.BDS B.GNSS C.RS D.DSS
25.与传统农田相比,智慧田园的特色是( )
①旱涝保收②水土资源利用率高③产出率高④投入劳力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山东兰陵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南菜园”。近年来在兰陵,蔬菜产业正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并成为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把温室大棚变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形成山东省规模最大、唯一被命名为国家农业公园的生态农业旅游庄园。下图左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地理位置,图右示意智慧农业机器人种植蔬菜。完成下面26-27小题。
26.兰陵成为国家农业公园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①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多平原地形,土壤肥沃
④位于人口大省,劳动力充足 ⑤交通便利 ⑥靠近东部大城市,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7.兰陵蔬菜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并成为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其意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智慧农业提高了兰陵蔬菜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B.兰陵蔬菜从第一产业变成第二产业,延长了农业生产的产业链
C.兰陵蔬菜发展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有利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
D.兰陵蔬菜发展独具风格的第三产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广州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高,其城市空间框架突破了“云山珠水”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山城田海”的新格局。在新的城市空间格局中,“田”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要改变传统空间格局中农田的地位和作用却面临许多困境。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图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8-30小题。
28.中心城区设计立体农业建筑有利于( )
①节约土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②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空气质量
③加强科技发展,利于科研发展④缩短农产品运输距离,确保新鲜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9.休闲农业公园贯穿城市的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推测其分布特征是( )
A.中心城区分布集中规模最小 B.远郊区分布分散规模最大
C.近郊区主要以旅游景点形式呈现 D.远郊区多以农田、果园和农业设施形式呈现
30.为了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B.遥感技术(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二、综合题:共3小题。按照每小题的要求,完成作答。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资金缺乏,莫桑比克农业发展落后。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位于莫桑比克南部,该项目采取“公司+小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农田开发工作、生产技术培训及提供种子和生产设备,农户负责种植并出售给中国公司。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产量提高,该项目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是保障当地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典范。
材料二:莫桑比克局部区域图(图1)及赛赛市气候资料统计图(图2)。
(1)从气候角度,评价当地水稻生产条件。
(2)分析“公司+小农户”模式在当地得以推广的原因。
(3)分析与中国公司合作对于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的意义。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方台位于甘肃省永靖县,起初为荒无人烟的干旱黄土台塬,塬边无泉眼排泄,亦未发生过滑坡。后因修建刘家峡水电站,库区居民移民至此。人们抽取黄河水发展农业生产,长期漫灌致使黑方台上出现了落水泂、黄土沉降,塬边出现众多泉眼,发生了数百次山体滑坡。图为黑方台某处台塬边缘滑坡失稳模式图。
(1)从水循环角度,说明台塬边缘饱和黄土层泉水出露的过程。
(2)结合图,分析台塬边缘黄土滑坡的成因。
(3)列举两项黑方台滑坡治理的农业措施,并说明理由。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1亿,其优势产业是农业,为非洲第二大鲜花出口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被称为“鲜花之城”。花卉产业集群区是以鲜花产业为依托,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区。
材料二 埃塞俄比亚工业品依赖进口,97%的进出口货物通过吉布提港运输,该港口运力已近饱和,该国计划增加从柏培拉港进出的货物量。2023年,该国开始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即以本地产品替代进口产品,首先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纺织和服装等轻工业。下图为埃塞俄比亚简图。
(1)从产业链角度,说明亚的斯亚贝巴对花卉集群产业区发展的作用。
(2)分析埃塞俄比亚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原因。
(3)与吉布提相比,从促进埃塞俄比亚工业发展的角度,评价柏培拉港的社会经济条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