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4-16 15:16:3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考点01 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生态破坏所属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不属于③④环节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台风造成重大损失 C.伦敦烟雾事件 D.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1.A 2.B
【解析】1.根据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可知,图中①表示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②表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③表示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影响;④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生态破坏属于人类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属于①环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图中④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台风是环境自身的演变,不属于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B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伦敦烟雾事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都属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CD错误。故选B。
【点睛】人类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反之,环境的任何改变也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环境是和谐共处的关系。
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3-5小题。

3.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优生优育 D.物质资料生产
4.图示反映的环境观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矛盾的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5.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公众参与 D.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答案】3.A 4.D 5.A
【解析】3.结合图中内容及箭头的指向,可判断出①表示物质资料生产,②表示改善环境质量,③表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表示人类与环境统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既不是依附或顺应的关系,也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AC错误;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错误;人类应在尊重和善待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D正确。故选D。
5.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口问题所致,因此要从根本上协调人地关系,首要任务是控制人口规模,A正确;转变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转型;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内容之一,公众参与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但这都不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BCD错误。故选A。【点睛】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考点02 环境问题的表现
对流层的臭氧主要来源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在合适的气象条件(温度、风速、湿度、光照等)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下图示意2014—2016年六个典型城市的年平均臭氧浓度水平。据此完成下列6-7题。
6.影响广州、成都臭氧年平均浓度较低的最主要气象因素是( )
A.温度 B.风速 C.湿度 D.光照
7.2014—2016年银川臭氧浓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平均气温升高 B.光照时间增加
C.大气污染加剧 D.沙尘天气增多
【答案】6.D 7.C
【解析】6.广州位于南部沿海,降水丰富,雨季长,光照时间较短;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多阴雨天气,光照时间也较短,所以两城市的光照条件不利于形成臭氧的光化学反应,D正确;与温度、风速、湿度有关,但不是最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7.2014--2016年,特别是在2015-2016年,银川臭氧年平均浓度升高最快,不可能是气象条件短时间明显变化,应该是人为原因导致的,其中人为排放的污染物质是主要原因;向大气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臭氧生成的物质基础,而沙尘天气中的大颗粒物会削弱太阳辐射,抑制光化学反应,导致臭氧浓度降低,C正确,D错误;平均气温、光照时间变化不大,AB错误。故选C。
【点睛】对于某地区的大气污染而言,其污染状况的严峻程度既与人类活动有关,也与自然条件有关。就人类活动而言,人类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排放的废气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就自然条件而言,地区地形的封闭程度、空气的流通性等会影响大气的自净能力。同时,盛行风向也会促使大气污染物发生区际转移。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分布。读图完成下面8-9小题。

8.图中区域与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土地盐渍化 B.②—环境污染
C.③—石漠化 D.④—森林资源破坏
9.下列有关图中④区域发展的方向,正确的是( )
A.封沙育草,禁止砍伐,保护野生动物 B.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湿地环境
C.以森林保育为核心,适当开展农业经营 D.开垦耕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业
【答案】8.D 9.C
【解析】8.图中①区域位于三江平原地区,其主要环境问题是湿地破坏,A错误;②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其主要环境问题是石漠化,B错误;③区域位于黄土高原,其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C错误;④区域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其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破坏,D正确。所以选D。
图中④区域主要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封沙育草是治沙措施,不是林区的发展措施,A错误;该区域以林地为主,湿地较少,应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林区环境,B错误;该区域以森林保育为核心,可适当开展农业经营,C正确;该区域以保护林区为主,不能大规模发展种植业,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我国主体功能区分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四大类,其中限制开发区包含两种: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供给为主要任务,也可进行适当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必须将保护和修复环境放在首位。限制不等于不可以,可以适当地进行开发建设。
近年来,大气污染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下表示意我国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下图为某时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图。据此完成下面10-11小题。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以上
空气质量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10.图示时刻,下列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 )
A.广州 B.太原 C.杭州 D.兰州
11.该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的人为原因可能是( )
A.降水较多 B.燃煤量大 C.空气干燥 D.全球变暖
【答案】10.D 11.B
【解析】10.对照表格可知,空气质量指数越大,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读图可知,兰州的空气质量指数大于250,属于重度污染,空气质量最差,D正确。故选D。
11.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人为原因,降水属于自然原因,且降水较多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沉降,不会导致空气质量较差,A错。空气干燥以及全球变暖等均不属于人为原因,CD错。由于燃煤量大,排放大量粉尘以及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导致空气质量较差,B正确。故选B。
【点睛】大气污染的一般成因: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 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如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 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
酸雨;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澳大利亚科幻电影《极地寒流》展示了未来的某个时间,因为人类过度的活动,澳大利亚附近上空的臭氧层出现漏洞,臭氧层上方的冷空气倾泻而下,造成近地面出现极端低温,人类面临灭绝的风险,从而展开自救的故事。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臭氧层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酸性气体的过度排放 B.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
C.氟氯烃化合物的过度排放 D.森林的过度砍伐
13.臭氧层出现漏洞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C.人类得皮肤病的概率增加 D.酸雨出现的概率增加
【答案】12.C 13.C
【解析】12.酸性气体的过度排放会产生酸雨,A错误;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造成全球变暖,B错误;氟氯烃化合物的过度排放会破坏臭氧层出现臭氧层漏洞,C正确;森林的过度砍伐,会造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D错误。故选C。
13.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遭紫外线辐射的伤害。臭氧层出现漏洞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进入地球的紫外线增多,人类得皮肤病的概率增加,C正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B错误;臭氧层出现漏洞,臭氧层上方的冷空气倾泻而下,造成近地面出现极端低温;全球变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酸雨是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造成的,与臭氧层出现漏洞关系不大,A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光谱的99%以上在波长 0.15~4.0微米之间。大约50%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可见光谱区(波长0.4~0.76微米),7%在紫外光谱区(波长<0.4微米),43%在红外光谱区(波长>0.76微米),最大能量在波长0.475微米处。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至2013年底,开展了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世纪80年代,受到林业开放政策的影响,南方部分林区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增长量,出现“森林赤字”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地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展科学造林行动,使森林资源逐渐得到恢复。下图为这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我国不同林种面积所占比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14-16小题。

14.下列关于我国不同林种面积变化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连续下降
B.特用林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C.第三次清查时各林木中薪炭林面积所占比例最大
D.防护林面积所占比例变化趋势与用材林大致相反
15.20世纪80年代,南方部分林区受“森林赤字”现象的影响,最有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 )
A.酸雨 B.土壤重金属超标 C.土地红漠化 D.土壤盐碱化
16.近年来我国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②大规模的砍伐
③自然灾害的破坏④用材林被调整为防护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4.D 15.C 16.B
【解析】1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并非连续下降,A错误;题图反映了不同林种面积所占比例变化,并非面积变化,B错误;第三次清查时各林种中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最大,C错误;防护林面积所占比例整体呈增加趋势,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两者变化大致相反,D正确。故选D。
15.“森林赤字”现象即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增长量,易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南方林区主要位于丘陵、山地地区。基岩以红色砂岩为主,森林覆盖率降低易导致水土流失,形成红漠化,C项正确;酸雨的成因主要是人们大量排放酸性气体,A项错误;森林覆盖率降低不会引起土壤重金属超标,B项错误;土壤盐碱化与森林覆盖率关系不大,D项错误。故选C。
16.将部分用材林划入自然保护区或调整为防护林,会使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下降,①④正确;近年来,我国森林保护力度加大,用材林不会被大规模砍伐,②错误;自然灾害会对用材林产生一定的破坏,但这并不是其所占面积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③错误。综上可知,B项正确。故选B。
【点睛】狭义的荒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全球每年70%的中重稀土产自赣州,“稀土王国”成为江西赣州的鲜明标签。“几十年来,赣州稀土基本处于无序开采状态,最高峰时稀土矿点多达1035个”。粗放的生产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自然终于开出“罚单”:山上到处是“白色沙漠”。“雨季一来,山上的尾砂沿着山谷冲刷下来,河床抬高、河水泛滥,村里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有时甚至绝收”。据此完成下面17-18小题。
17.“白色沙漠”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生态破坏 B.资源短缺 C.环境污染 D.地质灾害
18.复绿,成为治理的关键一环,“由于土壤呈酸性,植被很难存活”。目前改良矿山土壤难度较小、成本相对较低、适宜推广的方法是( )
A.石灰中和 B.施有机肥
C.将外地运来的泥土进行回填 D.加入颗粒土,提高它的通透性
【答案】17.A 18.C
【解析】17.依据材料信息,“白色沙漠”应是稀土开发破坏地表面留下的尾砂,不属于环境污染,C错误;“白色沙漠”的出现反映出地表的破坏及水土流失的风险,因而属于生态破坏,A正确;“白色沙漠”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不是地质灾害,D错误;“白色沙漠”是稀土不合理开采造成的,并不能反映资源短缺,B错误。故选A。
18.将外地运来的泥土进行回填,难度小,成本相对较低,且能满足植被生长所需的土壤养分要求,适宜推广,C正确;因为矿山面积较大,石灰中和,施有机肥,加入颗粒土的难度较大且人工成本、原料成本比较高,不适宜推广,A、B、D错误。故选C。
【点睛】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但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也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下图为重金属污染产生及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下列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 )
①种植水稻②煤炭燃烧③铜矿冶炼④饲养家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轻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是( )
A.工业达标排放 B.穿特制防护服 C.植物性饮食 D.饮用山泉水
【答案】19.B 20.A
【解析】19.读图可知,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有色金属矿产的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选项中煤炭燃烧和铜矿冶炼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②③正确;而种植水稻和饲养家禽都不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①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读图可知,化石燃料燃烧和有色金属矿产冶炼产生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而环境中的重金属元素直接被人体摄取或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危害,所以减轻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工业达标排放可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A正确;让所有人日常生活都穿特制防护服不是可行的办法,B错误;若附近有污染源存在,蔬菜和山泉水也有可能受到重金属污染,植物性饮食、引用山泉水不能减轻对人体的危害,CD错误。故选A。
【点睛】目前由于在重金属的开采、冶炼、加工过程中,造成不少重金属如铅、汞、镉、钴等进入大气、水、土壤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如随废水排出的重金属,即使浓度小,也可在藻类和底泥中积累,被鱼和贝类体表吸附,产生食物链浓缩,从而造成公害。
21.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答案】C
【解析】生产规模适当就要求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①是人口增长速度适中;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认识自然的能力提高,科学生产,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②是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增长
速度适中,有利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生产规模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④是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于69个自然保护地的1340只大熊猫连成一片;通过恢复栖息地植被、建设大熊猫廊道等措施,为大熊猫相互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2-23小题。

2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的原因是( )
A.地震频繁 B.森林破坏 C.气候异常 D.近亲繁殖
23.与碎片化的栖息地相比,整体国家公园可以使大熊猫( )
A.种群数量增加 B.监控难度降低 C.生活习性改变 D.获得专属空间
【答案】22.B 23.A
【解析】22.地震频繁会使大熊猫栖息地受影响,但不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原因,排除A;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活动区域扩大,森林破坏,使得大熊猫栖息地在空间上隔离开来,出现破碎化,B符合题意;气候异常变化影响的空间范围较大,不会导致局部地区栖息地出现破碎化,排除C;近亲繁殖是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D。故选B。
23.整体国家公园促进了大熊猫种群的交流,避免近亲繁殖,使大熊猫存活率上升,种群数量增加,A符
合题意;整体国家公园范围较大,大熊猫活动范围较之前扩大,对大熊猫的监控难度会增加,排除B;整体国家公园不会使大熊猫生活习性改变,排除C;整体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包括公园内所有的动植物,不是大熊猫的专属空间,排除D。故选A。
【点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大熊猫栖息地被国道和铁路修建割裂,致使大熊猫分割成多个相互隔离的种群,部分小种群由于基因交流受阻而灭绝。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它们最后的避难所,但其仍受人类利益蚕食,动物保护专家联合呼吁,要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人口2000余万。工厂3.5万家,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完成下面24-25小题。
24.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是(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25.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答案】24.A 25.A
【解析】24.光化学烟雾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在太阳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致,因此本题应从氮氧化物等的排放、聚集以及较强的太阳辐射方面来考虑。墨西哥城属热带草原气候,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份为干季,降水少,晴天多。墨西哥城市分地势低洼的盆地中,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并且谷地容易出现逆温加剧污染物聚积。人口众多,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大;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升高,与该光化学烟雾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气旋会带来阴雨天气,影响太阳辐射。故选A。
25.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露危害的措施首先应从光化学烟雾的气体来源入手,结合材料可知:控制城市人口,限制汽车尾气排放,治理工厂废气。A正确;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不符合实际情况,实际操作难度太大,B不合理;严格禁止私人汽车出行和工厂的生产活动不现实,C不合理;大力发展城市道路设施的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可能会增加汽车数量,增加排放量,D不合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光化学烟雾是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在太阳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致,与氮氧化物等的排放、聚集以及较强的太阳辐射,逆温有关。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只成年象一天要吃掉30到60千克的食物,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与食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亚洲象寿命较长,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近几十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象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变成生态孤岛,同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亚洲象和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形成“人象混居”的现象。下图示意近年来云南省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
(1)描述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3)说明云南亚洲象栖息地演变成生态孤岛的过程。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答案】(1)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
(2)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沟谷地带较开阔且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
间和水源;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
(3)毁林开荒,原生植被迅速减少,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分割、破坏栖息地,导致栖息地破碎化,阻隔种群交流。
(4)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保护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成立基金,使当地居民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解析】该题以云南亚洲象栖息地变化为背景考查人地协调发展,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
(1)比较图中2014年与1975年云南亚洲象的分布范围,从面积、分布情况等方面描述其变化。根据图示信息,1975年亚洲象栖息地范围大并且连片分布,到2014年分布范围减小并且出现碎片化,故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是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2)结合亚洲象的生活习性,从食物、水源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吃掉30到60千克的食物,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采寻食物,可判断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有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同时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干扰少也是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3)亚洲象栖息地演变成生态孤岛属于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起的。毁林开荒破坏原始森林,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分割栖息地。根据材料信息,近几十年来,为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象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变成生态孤岛,故生态孤岛的演变过程与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有关,毁林开荒,原生植被迅速减少,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水电站、高速公路等建设分割、破坏栖息地,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阻隔种群交流,形成生态孤岛。同时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森林大面积锐减。
(4)根据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缩小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亚洲象首先应该保护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具体做法是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同时保护亚洲象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管理,具体做法有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27.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A表示 ,B表示 。
(2)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C表示 系统的反馈作用,D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 。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
①乱采滥用石油等资源②燃油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排放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⑥酸雨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
A. ;B. ;C. ;D. 。
【答案】(1) 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
(3)环境污染
(4) ②③ ①④ ⑥ ⑤⑦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区域可持续发展,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1)读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A箭头由人类系统指向环境系统,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当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B箭头由环境系统指向人类系统,当人类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就会出现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问题。由于人类过度索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且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因而出现了环境问题。
(2)人类的不同活动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用于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反馈于人类。C表示环境系统对人类的反馈作用;D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对环境的影响。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环境污染(水污染、大
气污染)。
(4)根据上题解析可知,A表示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因此燃油产生的烟尘和工业“三废”排放都属于人为原因,②③符合条件;B表示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乱采滥用石油等资源和过度抽取地下水属于过度使用资源,故①④符合条件;C由环境指向人类系统,表示环境反作用于人类,⑥酸雨符合条件;D表示人类系统对环境系统的正向作用,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⑦水利工程有利于缓解水资源时空间题、⑧环境保护都符合条件。
28.阅读“PPE怪圈”的有关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指“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1)从①④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成因。
(2)从③⑤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试分析如何走出“PPE怪圈”。
【答案】(1)随着人口增加,在人类现有的开发能力下,能利用的资源和环境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便导致生活贫困和环境问题。
(2)贫困导致人们眼前的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恶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加剧贫困。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合理规划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解析】本题以“PPE怪圈”的有关材料为载体,主要涉及环境问题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
息的能力。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④表示人口增长引起环境恶化,在人类现有的开发能力下,人口数量的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增大,不足以满足从们的需要,导致生活贫困,同时人口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增大,排放的废弃物也增加,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导致环境退化。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③⑤表示贫困与破坏环境的恶性循环,生活贫困导致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的环境保护,最终导致加重环境破坏,环境不断退化。环境恶化又影响土地的生产力,从而加重贫困。(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导致“PPE怪圈”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所以要走出“PPE怪圈”应首先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着手,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提高环境质量;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考点01 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
下图为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完成下面1-2小题。

1.生态破坏所属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不属于③④环节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台风造成重大损失 C.伦敦烟雾事件 D.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3-5小题。

3.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优生优育 D.物质资料生产
4.图示反映的环境观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对立矛盾的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5.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公众参与 D.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考点02 环境问题的表现
对流层的臭氧主要来源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在合适的气象条件(温度、风速、湿度、光照等)下发生的光化学反应。下图示意2014—2016年六个典型城市的年平均臭氧浓度水平。据此完成下列6-7题。
6.影响广州、成都臭氧年平均浓度较低的最主要气象因素是( )
A.温度 B.风速 C.湿度 D.光照
7.2014—2016年银川臭氧浓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平均气温升高 B.光照时间增加
C.大气污染加剧 D.沙尘天气增多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限制开发区域分布。读图完成下面8-9小题。

8.图中区域与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土地盐渍化 B.②—环境污染
C.③—石漠化 D.④—森林资源破坏
9.下列有关图中④区域发展的方向,正确的是( )
A.封沙育草,禁止砍伐,保护野生动物 B.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改善湿地环境
C.以森林保育为核心,适当开展农业经营 D.开垦耕地,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种植业
近年来,大气污染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下表示意我国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下图为某时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图。据此完成下面10-11小题。
空气质量指数 0-50 51—100 101-150 151—200 201—300 300以上
空气质量级别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空气质量状况 优 良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10.图示时刻,下列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差的是( )
A.广州 B.太原 C.杭州 D.兰州
11.该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的人为原因可能是( )
A.降水较多 B.燃煤量大 C.空气干燥 D.全球变暖
澳大利亚科幻电影《极地寒流》展示了未来的某个时间,因为人类过度的活动,澳大利亚附近上空的臭氧层出现漏洞,臭氧层上方的冷空气倾泻而下,造成近地面出现极端低温,人类面临灭绝的风险,从而展开自救的故事。完成下面12-13小题。
12.臭氧层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酸性气体的过度排放 B.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
C.氟氯烃化合物的过度排放 D.森林的过度砍伐
13.臭氧层出现漏洞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C.人类得皮肤病的概率增加 D.酸雨出现的概率增加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至2013年底,开展了八次森林资源清查。20世纪80年代,受到林业开放政策的影响,南方部分林区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增长量,出现“森林赤字”现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地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展科学造林行动,使森林资源逐渐得到恢复。下图为这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我国不同林种面积所占比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14-16小题。

14.下列关于我国不同林种面积变化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连续下降
B.特用林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C.第三次清查时各林木中薪炭林面积所占比例最大
D.防护林面积所占比例变化趋势与用材林大致相反
15.20世纪80年代,南方部分林区受“森林赤字”现象的影响,最有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 )
A.酸雨 B.土壤重金属超标 C.土地红漠化 D.土壤盐碱化
16.近年来我国用材林面积所占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保护区的建设②大规模的砍伐
③自然灾害的破坏④用材林被调整为防护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全球每年70%的中重稀土产自赣州,“稀土王国”成为江西赣州的鲜明标签。“几十年来,赣州稀土基本处于无序开采状态,最高峰时稀土矿点多达1035个”。粗放的生产方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自然终于开出“罚单”:山上到处是“白色沙漠”。“雨季一来,山上的尾砂沿着山谷冲刷下来,河床抬高、河水泛滥,村里的水稻产量逐年下降,有时甚至绝收”。据此完成下面17-18小题。
17.“白色沙漠”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生态破坏 B.资源短缺 C.环境污染 D.地质灾害
18.复绿,成为治理的关键一环,“由于土壤呈酸性,植被很难存活”。目前改良矿山土壤难度较小、成本相对较低、适宜推广的方法是( )
A.石灰中和 B.施有机肥
C.将外地运来的泥土进行回填 D.加入颗粒土,提高它的通透性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但威胁着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也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下图为重金属污染产生及影响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19-20小题。

19.下列会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 )
①种植水稻②煤炭燃烧③铜矿冶炼④饲养家禽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减轻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危害的是( )
A.工业达标排放 B.穿特制防护服 C.植物性饮食 D.饮用山泉水
21.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示意图,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导致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2021年,我国宣布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原分属于69个自然保护地的1340只大熊猫连成一片;通过恢复栖息地植被、建设大熊猫廊道等措施,为大熊猫相互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22-23小题。

22.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破碎的原因是( )
A.地震频繁 B.森林破坏 C.气候异常 D.近亲繁殖
23.与碎片化的栖息地相比,整体国家公园可以使大熊猫( )
A.种群数量增加 B.监控难度降低 C.生活习性改变 D.获得专属空间
墨西哥城位于19°N,在海拔约2250米的盆地中(如下图),该市人口2000余万。工厂3.5万家,约有300万辆汽车。据此完成下面24-25小题。
24.墨西哥城每年11月至次年4~5月多发生严重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主要原因是( )
A.该期间天气晴朗。光照强:且盆地地形,多逆温
B.受温室效应影响
C.汽车尾气和生产、生活废气排放量小
D.该期间多气旋活动,影响污染气体的扩散
25.下列有关解决该城市光化学烟雾危害的措施,合理的是( )
A.控制人口,限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治理工厂废气
B.注意对同一季节不同排放标准的控制
C.禁止使用私家车
D.大力发展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汽车通行能力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亚洲象是草食性动物,一只成年象一天要吃掉30到60千克的食物,每天会长途跋涉寻找水源与食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剧烈变化。亚洲象寿命较长,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近几十年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迅速发展,亚洲象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变成生态孤岛,同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亚洲象和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甚至形成“人象混居”的现象。下图示意近年来云南省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
(1)描述云南亚洲象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3)说明云南亚洲象栖息地演变成生态孤岛的过程。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27.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A表示 ,B表示 。
(2)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C表示 系统的反馈作用,D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 。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
①乱采滥用石油等资源②燃油产生的烟尘③工业“三废”排放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⑥酸雨⑦水利工程⑧环境保护
A. ;B. ;C. ;D. 。
28.阅读“PPE怪圈”的有关材料,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指“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
(1)从①④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成因。
(2)从③⑤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3)试分析如何走出“PPE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