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茂名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茂名滨海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16 16:06:30

文档简介

滨海华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 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 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国并立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2. 《汉书》载:吕后欲封吕氏族人为王,右丞相刘陵当廷提出强烈反对,最终吕后撤除刘陵的丞相之位,才得以实施自己的计划。田蚧于武帝时为丞相,对其所奏之事,武帝“皆听”。材料表明
A. 丞相拥有最高行政权 B. 相权增强,君权削弱
C. 皇帝与丞相矛盾尖锐 D. 丞相辅佐皇帝,位高权重
3.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材料表明明朝内阁( )
A. 可统率六部百司 B. 参与机要事务的决策
C. 是法定行政机构 D. 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4.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州(府、军、监)和县两级制,清朝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派以革命手段取得的,但它又不是确认革命政权并由革命政权来保证其实施的.而是被革命派作为箍圈,期待它来约束反革命的。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制定实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B.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C. 没有革命政权来保证其实施 D. 具有因人设法和人治的色彩
6. 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第一次选举由下而上逐步展开,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汉奸外,不分阶级,都有选举权”。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推动国民大革命 B.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 表明阶级对立已被消除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冬奥会、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充分彰显,汇聚起强大力量,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这反映出中国文体事业发展( )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承载着文明交流与民族复兴
C. 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D. 推动了世界格局调整与发展
8. 1950—1953年春,土地改革共没收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了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至70%。这( )
A. 表明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有利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新生政权
C. 彻底结束了我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 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9. “两害相较取其轻”曾是中国某时期外交政策的原则。中国领导人根据这一原则采取的外交活动是( )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D. 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0. 如表所反映的现象( )
时间 中国白银与铜钱的比价
1820年之前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000枚铜钱
1827年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300枚铜钱
1838年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600枚铜钱
1845年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2200枚铜钱或更多一些
A. 导致了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加剧了中国民众的贫困
C. 促使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1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计每艘中号者,不过二万金以内……计百艘不过二百万金,再以十万金造火轮舟十艘,以四十万金造配炮械,所费不过二百五十万,而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由此可见,魏源( )
A. 主张反抗侵略 B. 反对学习西方 C. 强调发展工业 D. 具有强军思想
12. 国民大革命给中共深刻教训是必须( )
A. 反对国民党右派 B. 和农民结成联盟
C. 要团结大多数阶层 D. 掌握革命领导权
13. 2014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文章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是( )
A. 《警告青年》 B. 《狂人日记》
C.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 《敬告青年》
14. 有学者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国共产党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一方面,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化计划。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材料主要表明( )
A. 国防需求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 B. 新中国工业化基于特殊的国际环境
C. 朝鲜战争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D. 新中国工业发展受到苏联模式影响
15. 据考古发现,大麦、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水稻、粟和大豆最早出现在南亚和中国,甘薯、玉米则最早出现在中南美洲。据此可知( )
A. 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兴起 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 农业是文明诞生最显著的标志 D. 早期人类文明已出现农耕分工
16.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17. 下表所示是古代亚欧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挑战时采取的措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在人类发展面临共同挑战时 古代美洲人的解决策略 古代亚欧文明的解决方法
如何解决群落的生存和生产问题 培育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驯化羊驼 培育大小麦、水稻和粟,饲养羊、猪、狗
如何解决记事、统计、传递信息、时间管理 多神崇拜,祭祀神灵,创造文字、太阳历,发明了20进制 祭拜太阳、天,创造文字,发明了历法,创造数字和进位制
如何治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家 集权,划分政区,建立税收、道路系统,迁移人口 实行君主专制,建立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政治制度、道路系统、税收系统
A. 古代文明发展具有共通性 B. 早期各个区域文明同时产生
C. 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 D.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18. “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上述材料可以( )
A. 研究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 证明王权合法性的来源
C. 反映祭司拥有绝对权威 D. 说明国家治理程序规范
19.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打断了另一个人的骨头,那么人们可以打断这个人的骨头;如果一个人打断了其下人(奴隶)的骨头,那么他要赔偿一个米纳的银子。”该规定( )
A.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带有明显的封建专制色彩
C. 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法制化 D. 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20. 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共约110座,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相当于40层大厦的高度。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5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人们需要将这些大石块沿着金字塔内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运,然后逐层堆砌才能建成。据此可知古埃及( )
A. 宫殿修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B. 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C. 实现了滑动运输方式的飞跃 D. 胡夫利用神权来统治民众
21. 中世纪后期,印度穆斯林士兵多迎娶居住在城市的纺织工家庭女子,其后代多信仰伊斯兰教、实行集团内婚、以纺织为生,成为新的亚种姓——朱拉哈。像这样因职业地域而分化出来的亚种姓在印度多达几千个。这说明( )
A. 笈多帝国时期社会秩序稳定 B. 种姓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
C. 种姓制度推动印度社会转型 D. 印度形成了新的国家认同
22.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定居于特斯科科湖沼泽地区的一个岛屿上,面对不便利的地形,阿兹特克人从湖底挖掘出肥沃的淤泥,在湖中建成一块块“浮园”,用来种植玉米、番茄等作物,有时耕种者每年甚至可以从浮园中收获七次。“浮园”的发明( )
A. 体现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 B. 得益于海外物种的引入
C. 巩固了印加帝国的经济基础 D. 有利于种植园经济发展
23. 8世纪末,加纳的版图包括西非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这些地域因西非对北非的 贸易兴盛而繁荣。阿拉伯商人运来盐、织物、杂货、贝壳,换去黄金、奴隶、象牙。商道附近兴 起瓦格拉、廷巴克图和加奥等城市。这反映出加纳的兴起( )
A. 加速了桑海帝国走向衰落 B. 源于自身拥有丰富资源
C. 因为其控制了西非的商路 D. 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兴盛
24. 西德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其著作中曾写道:“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 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阿拉伯人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C. 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 D.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5. 如图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看出( )
A. 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 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C. 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 D. 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题16分,共计38分
26. 【古代地方政府基本职能】
材料一 西汉初年,农村人口以自耕小农为主,基于这种情况,控制与保护小农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户籍制与乡里制是当时国家控制小农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把分散的小农纳入帝国官僚体系,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国家同时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防止小农分化和农民流散逃亡,如假民公田、赋民公田、赈灾、防灾,加强水利建设等。而对土地兼并尽管从晁错到董仲舒都大声疾呼,从汉武帝到王莽都力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土地兼并仍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东汉初年度田失败以后,国家就放弃了这个方面的努力。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唐朝土地兼并加速发展,自耕农比重逐步下降,佃客比重上升。随着这种比重的变化,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转变为对农民进行控制和协调。
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协调自耕农、佃客、地主、国家几个方面的关系。至于原来主要由政府直接负责亲自办理的赈灾、水利和修路等社会事务,往往是由政府出面号召而由民间操办。有些是官督民办,有些则径直由地方或宗族操办。地方政府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成为重要的内容。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地方政府履行基本职能成效。
(2)根据材料一、二、阐述汉唐时期地方政府基本职能的变化,概括其共同点。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世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部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正式接触与频繁往来始于唐代。公元8-9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关系已逐渐形成,政治、经济势力达到全盛时代,科学文化也有巨大成就。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沟通彼此之间的干道是著名的呼罗珊大道,这条大道直达中国边境,再与中国境内的交通路线相连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海外贸易商来到中国。
——摘编自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中古时期是亚洲封建制度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东方的朝鲜与中国相邻,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颇受中国影响。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同唐朝开展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朝鲜“颇受中国影响”的具体表现。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获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差异的原因,并谈谈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三、论述题12分
29. 对欧洲的中世纪,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认为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学者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围绕“欧洲中世纪”,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滨海华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 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之际”的政治变革是
A.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 从内外服制度到封邦建国
C. 从内外服制度到郡国并立
D.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殷朝是商代,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正确;A是夏朝政治特点;郡国制度是西汉时期实行,故C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D错误。
2. 《汉书》载:吕后欲封吕氏族人为王,右丞相刘陵当廷提出强烈反对,最终吕后撤除刘陵的丞相之位,才得以实施自己的计划。田蚧于武帝时为丞相,对其所奏之事,武帝“皆听”。材料表明
A. 丞相拥有最高行政权 B. 相权增强,君权削弱
C. 皇帝与丞相矛盾尖锐 D. 丞相辅佐皇帝,位高权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太后作决策被丞相否决,汉武帝请丞相议事并接纳其建议等,表明汉初丞相辅佐皇帝,位高权重,D项正确;丞相参与国家决策,统帅百官,但掌握最高行政权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表明君权与相权的消长,B项错误;皇帝决策时听取丞相建议不能说明皇帝与丞相矛盾尖锐,C项错误。故选D项。
3.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材料表明明朝内阁( )
A. 可统率六部百司 B. 参与机要事务决策
C. 是法定行政机构 D. 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体现了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D项正确;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能统率六部百司,排除AC项;材料体现了明朝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故选D项。
4.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州(府、军、监)和县两级制,清朝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 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汉时期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州(府、军、监)和县两级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多次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代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国家疆域不断扩大不是材料所述中国古代中央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原因,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排除C项;我国古代历代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而不是为抵御少数民族,排除D项。故选A项。
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派以革命手段取得的,但它又不是确认革命政权并由革命政权来保证其实施的.而是被革命派作为箍圈,期待它来约束反革命的。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制定实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B.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C. 没有革命政权来保证其实施 D. 具有因人设法和人治的色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它又不是确认革命政权并由革命政权来保证其实施的,而是被革命派作为箍圈,期待它来约束反革命的”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复杂性和矛盾性,A项正确;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强调人治色彩,D项错误。故选A项。
6. 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第一次选举由下而上逐步展开,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除汉奸外,不分阶级,都有选举权”。这一做法( )
A. 有利于推动国民大革命 B. 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 表明阶级对立已被消除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193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在选举之日,年满16岁的,无男女、宗教、民族、财产、文化的区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所学可知,陕甘宁边区对群众的民主权利进行明确规定,这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边区政权的群众基础,适应了民族战争的形势需要,B项正确;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阶级对立已被消除”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冬奥会、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充分彰显,汇聚起强大力量,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这反映出中国文体事业发展( )
A.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承载着文明交流与民族复兴
C. 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D. 推动了世界格局调整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2年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充分彰显,汇聚起强大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大体育赛事体现了文明交流,彰显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是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C项;D项夸大了中国文体事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50—1953年春,土地改革共没收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了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约占农业人口的60%至70%。这( )
A. 表明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 有利于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新生政权
C. 彻底结束了我国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 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0—1953年春,土地改革共没收了地主阶级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和大批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分给了约3亿无地少地和缺少生活资料的农民”和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成立有关,排除A项;此时我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性质,排除B项;土改在这一时期,只是将地主土地私有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也是一种私有,此后通过三大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9. “两害相较取其轻”曾是中国某时期外交政策的原则。中国领导人根据这一原则采取的外交活动是( )
A. 参加日内瓦会议 B. 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D. 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两害相较取其轻”可知意思是,把两项坏事进行比较,选取其中较轻的一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孤立封锁新中国的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因此,中国领导人根据这一原则采取的外交活动是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C项正确;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不能体现“两害相较取其轻”,排除A项;“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我国有利,不存在“两害”比较,排除B项;“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也不存在“两害”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10. 如表所反映的现象( )
时间 中国白银与铜钱的比价
1820年之前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000枚铜钱
1827年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300枚铜钱
1838年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1600枚铜钱
1845年 每两(约36克)白银约值2200枚铜钱或更多一些
A. 导致了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 加剧了中国民众的贫困
C. 促使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出现了银贵钱贱,这主要是因为白银外流导致国内银价上涨,而明清时期赋税以白银为基本单位,普通民众持有的主要是铜钱,银价上涨加重百姓赋役负担,加重了中国民众经济的贫困,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的日益解体,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加剧阶级矛盾,并非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计每艘中号者,不过二万金以内……计百艘不过二百万金,再以十万金造火轮舟十艘,以四十万金造配炮械,所费不过二百五十万,而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由此可见,魏源( )
A. 主张反抗侵略 B. 反对学习西方 C. 强调发展工业 D. 具有强军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四十万金造配炮械,所费不过二百五十万”可知,魏源对战舰、枪炮的造价进行了估算,主张设置厂局制造舰炮,创建海师等,这说明魏源具有强军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反抗侵略,排除A项;魏源主张“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将西方的“长技”发展为中国的“长技”,而不是反对学习西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发展工业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国民大革命给中共深刻的教训是必须( )
A 反对国民党右派 B. 和农民结成联盟
C. 要团结大多数阶层 D. 掌握革命领导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和领导权的重要性,D项正确;“反对国民党右派”是表面认识,不是其根本认识,排除A项;“和农民结成联盟”是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方针,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要团结大多数阶层”是中共的统战方针,不是国民大革命给中共深刻的教训,排除C项。故选D项。
13. 2014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纪念日。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文章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是( )
A. 《警告青年》 B. 《狂人日记》
C.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 《敬告青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李大钊1919年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C项正确;《警告青年》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B项;《敬告青年》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所写的发刊词,发表于1915年,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有学者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国共产党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一方面,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化计划。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材料主要表明( )
A. 国防需求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 B. 新中国工业化基于特殊的国际环境
C. 朝鲜战争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D. 新中国工业发展受到苏联模式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朝鲜战争时期中国、苏联、朝鲜。据材料可知,朝鲜战争一方面使得中国领导人意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得苏联意识到帮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可见新中国的工业化计划和朝鲜战争当时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B项正确;国防需求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材料主要表明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计划与朝鲜战争密切相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和当时的国际环境紧密相关,材料没有体现朝鲜战争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到建国初期苏联愿意帮助中国发展工业,材料不能直接体现新中国工业发展受到苏联模式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据考古发现,大麦、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水稻、粟和大豆最早出现在南亚和中国,甘薯、玉米则最早出现在中南美洲。据此可知( )
A. 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兴起 B. 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 农业是文明诞生最显著的标志 D. 早期人类文明已出现农耕分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南亚和中国以及中南美洲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分别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说明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兴起,A项正确;题干中还提到了中南美洲,因此不能得出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排除C项;题干中未提及农耕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
A.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 D. 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人类社会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规律,是地理气候、技术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的结果,B项正确; “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史实表述错误,排除A项;农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早期人类各文明基本是独立发展,并没有密切的联系,D项正确。故选B项。
17. 下表所示是古代亚欧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共同挑战时采取的措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
在人类发展面临共同挑战时 古代美洲人的解决策略 古代亚欧文明的解决方法
如何解决群落的生存和生产问题 培育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驯化羊驼 培育大小麦、水稻和粟,饲养羊、猪、狗
如何解决记事、统计、传递信息、时间管理 多神崇拜,祭祀神灵,创造文字、太阳历,发明了20进制 祭拜太阳、天,创造文字,发明了历法,创造数字和进位制
如何治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集权,划分政区,建立税收、道路系统,迁移人口 实行君主专制,建立对地方直接控制的政治制度、道路系统、税收系统
A. 古代文明发展具有共通性 B. 早期各个区域文明同时产生
C. 美洲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 D.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从材料中看出古代美洲人和古代亚欧文明在解决生存问题时都有培育作物、饲养牲畜,在面临记事等问题时,都有文字,在面临治理广阔国家时,都有对地方的管理,因此可以得出古代文明发展具有共通性,A项正确;B项“同时”说法错误,文明的产生不是同步的,排除B项;古代美洲文明是独立发展的,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D项只是涉及材料中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8. “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上述材料可以( )
A. 研究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B. 证明王权合法性的来源
C. 反映祭司拥有绝对权威 D. 说明国家治理程序规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并结合所学,古巴比伦宣扬君权神授,该仪式反映了在古巴比伦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B项正确;祭祀抽打、推搡国王的行为,也是为加强王权服务的,无法得出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排除A项;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祭司没有绝对权威,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家治理”和“具体的治理过程”,无法得出“国家治理程序是否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打断了另一个人的骨头,那么人们可以打断这个人的骨头;如果一个人打断了其下人(奴隶)的骨头,那么他要赔偿一个米纳的银子。”该规定( )
A. 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带有明显的封建专制色彩
C. 实现了社会治理的法制化 D. 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巴比伦王国)。从材料可以看出,该规定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具有报复权力。但这种报复权力并不是绝对平等与民主的,对于统治者相对宽容而对奴隶却不公正,“下人”(奴隶)生命并不值钱,因此这一规定有明显的阶层区分,有利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D项正确。A、C项夸大了对材料的理解,排除A、C项;当时古巴比伦仍属于奴隶制时代,排除B项。故选D项。
20. 埃及迄今发现的金字塔共约110座,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相当于40层大厦的高度。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5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人们需要将这些大石块沿着金字塔内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运,然后逐层堆砌才能建成。据此可知古埃及( )
A. 宫殿修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B. 具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
C. 实现了滑动运输方式的飞跃 D. 胡夫利用神权来统治民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埃及)。从材料看到,古代埃及能够组织起庞大的人力物力来建造金字塔,说明古埃及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B项正确;材料陈述的是金字塔修建要求,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并非是宫殿修建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排除A项;根据材料“人们需要将这些大石块沿着金字塔内部的螺旋上升通道往上拖运,然后逐层堆砌才能建成”可知,当时古埃及人运输石块的方式是螺旋拖动,而非滑动,排除C项;通过材料并不能看出胡夫统治民众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1. 中世纪后期,印度穆斯林士兵多迎娶居住在城市的纺织工家庭女子,其后代多信仰伊斯兰教、实行集团内婚、以纺织为生,成为新的亚种姓——朱拉哈。像这样因职业地域而分化出来的亚种姓在印度多达几千个。这说明( )
A. 笈多帝国时期社会秩序稳定 B. 种姓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
C. 种姓制度推动印度社会转型 D. 印度形成了新的国家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后期(印度)。朱哈拉是在印度原有的种姓制度基础上出现的新种姓,原因在于穆斯林士兵和城市纺织工家庭女子结婚,形成信仰伊斯兰教、实行集团内婚、以纺织为生的新群体,即按照职业地域划分出新的种姓类型,这说明种姓制度也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演进,即种姓制度适应了社会发展,B项正确;亚种姓出现在中世纪后期,而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前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种姓制度和印度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种姓制度强调差异性,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定居于特斯科科湖沼泽地区的一个岛屿上,面对不便利的地形,阿兹特克人从湖底挖掘出肥沃的淤泥,在湖中建成一块块“浮园”,用来种植玉米、番茄等作物,有时耕种者每年甚至可以从浮园中收获七次。“浮园”的发明( )
A. 体现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 B. 得益于海外物种的引入
C. 巩固了印加帝国的经济基础 D. 有利于种植园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知,阿兹特克人因地制宜,在湖中建成“浮园”,用来种植农作物,体现了人类适应自然能力增强,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海外物种的引入,材料主要反映了阿兹特克人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排除B项;材料与印加帝国无关,材料涉及阿兹特克文明,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种植园经济,材料反映的是阿兹特克人极强的适应自然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
23. 8世纪末,加纳的版图包括西非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这些地域因西非对北非的 贸易兴盛而繁荣。阿拉伯商人运来盐、织物、杂货、贝壳,换去黄金、奴隶、象牙。商道附近兴 起瓦格拉、廷巴克图和加奥等城市。这反映出加纳的兴起( )
A. 加速了桑海帝国走向衰落 B. 源于自身拥有丰富资源
C. 因为其控制了西非的商路 D. 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8世纪末加纳。材料反映出加纳控制的西非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因贸易兴盛而繁荣,D项正确;桑海帝国兴起于14世纪,而材料所述时间为8世纪末,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加纳因对外贸易兴盛而繁荣,材料不能反映出加纳自身拥有丰富的资源,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加纳的兴起得益于对外贸易的兴盛,材料不能反映加纳的兴起是因为其控制西非商路,排除C项。故选D项。
24. 西德史学家赫伯特·格特沙尔克在其著作中曾写道:“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或者说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得那么早。”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
A. 阿拉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B. 阿拉伯人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C. 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 D. 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中史学家对阿拉伯语重要性的强调:其“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带来的媒体作用”“如果没有阿拉伯语这个媒介,得到这些知识是不可想象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传承世界科技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表现为该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但是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对科学知识的传承,排除A项;“阿拉伯人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阿拉伯文化具有兼容性创新性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5. 如图是高丽王朝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此可看出( )
A. 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 B. 中华文化圈已基本形成
C. 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 D. 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高丽王朝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仿效中国的典章制度,建立的制度与唐朝没有太大差列一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地方上分为十道等,D项正确;材料主旨“中国的官制对于高丽王朝的影响”,而“中国儒学影响高丽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中华文化圈基本形成于秦汉时期,但是高丽王朝的时间为公元918年—1392年,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高丽政治制度仿效中国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增加了“都兵马使”与“式目都监”等机构,“朝鲜照搬了中国的官制”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0分,27题12分,28题16分,共计38分
26. 【古代地方政府基本职能】
材料一 西汉初年,农村人口以自耕小农为主,基于这种情况,控制与保护小农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户籍制与乡里制是当时国家控制小农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把分散的小农纳入帝国官僚体系,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国家同时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防止小农分化和农民流散逃亡,如假民公田、赋民公田、赈灾、防灾,加强水利建设等。而对土地兼并尽管从晁错到董仲舒都大声疾呼,从汉武帝到王莽都力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土地兼并仍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东汉初年度田失败以后,国家就放弃了这个方面的努力。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唐朝土地兼并加速发展,自耕农比重逐步下降,佃客比重上升。随着这种比重的变化,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转变为对农民进行控制和协调。
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协调自耕农、佃客、地主、国家几个方面的关系。至于原来主要由政府直接负责亲自办理的赈灾、水利和修路等社会事务,往往是由政府出面号召而由民间操办。有些是官督民办,有些则径直由地方或宗族操办。地方政府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成为重要的内容。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地方政府履行基本职能的成效。
(2)根据材料一、二、阐述汉唐时期地方政府基本职能的变化,概括其共同点。
【答案】(1)成效: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地方控制,保证了赋役的征派;无力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2)变化:由重视保护自耕农到重视协调农民、地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由亲自办理社会事务到出面号召民间操办。由职能丰富到纯粹政务机关,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成为重要内容。
共同点:控制农民与土地,保证国家赋役的征派;重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由材料“西汉初年,农村人口以自耕小农为主,基于这种情况,控制与保护小农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户籍制与乡里制是当时国家控制小农的主要形式。”及所学可得出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把分散的小农纳入帝国官僚体系,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及所学可得出加强了地方控制,保证了赋役的征派;由材料“而对土地兼并尽管从晁错到董仲舒都大声疾呼,从汉武帝到王莽都力图解决这个问题,但土地兼并仍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可得出无力抑制土地兼并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唐时期。第一问变化:由材料一“西汉初年,农村人口以自耕小农为主,基于这种情况,控制与保护小农是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材料二“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协调自耕农、佃客、地主、国家几个方面的关系。”可得出由重视保护自耕农到重视协调农民、地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由材料“至于原来主要由政府直接负责亲自办理的赈灾、水利和修路等社会事务,往往是由政府出面号召而由民间操办。”可得出由亲自办理社会事务到出面号召民间操办;由材料“”地方政府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成为重要的内容。可得出由职能丰富到纯粹政务机关,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成为重要内容。第二问共同点:由材料一“户籍制与乡里制是当时国家控制小农的主要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把分散的小农纳入帝国官僚体系,负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和材料二“唐朝土地兼并加速发展,自耕农比重逐步下降,佃客比重上升。随着这种比重的变化,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转变为对农民进行控制和协调。”及所学可得出控制农民与土地,保证国家赋役的征派;由材料一“国家同时采取各种保护性措施,防止小农分化和农民流散逃亡,如假民公田、赋民公田、赈灾、防灾,加强水利建设等。”和材料二“地方政府成为纯粹的政务机关,解决民事、刑事纠纷成为重要的内容。”可得出重视社会事务,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世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部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正式接触与频繁往来始于唐代。公元8-9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关系已逐渐形成,政治、经济势力达到全盛时代,科学文化也有巨大成就。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往来和贸易关系日益密切,沟通彼此之间的干道是著名的呼罗珊大道,这条大道直达中国边境,再与中国境内的交通路线相连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海外贸易商来到中国。
——摘编自马树德《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中古时期是亚洲封建制度发展和成熟的时期,东方的朝鲜与中国相邻,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颇受中国影响。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同唐朝开展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古时期朝鲜“颇受中国影响”的具体表现。
【答案】(1)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政府政策开明;丝绸之路的影响;经济繁荣;商人的推动等。
(2)表现:创造出谚文;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在朝鲜传播;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阿拉伯帝国和中国。条件:根据材料“阿拉伯世界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部位”“阿拉伯帝国的封建关系已逐渐形成”“再与中国境内的交通路线相连接,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和波斯海外贸易商来到中国”和所学可知,可从地理位置优越、政府政策开明、丝绸之路的影响、经济繁荣及商人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朝鲜。表现:根据材料“长期以来相互交往频繁,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颇受中国影响”和所学可知,可从创造出谚文、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在朝鲜传播及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等角度进行分析。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获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1)根据材料指出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中世纪欧洲和两宋城市差异的原因,并谈谈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
【答案】(1)不同之处:城市文化主导阶层不同:古代中国是士大夫;中世纪欧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阶级。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国是专制政治;中世纪欧洲是法律。城市文化内涵不同:古代中国是儒家思想影响下雅俗文化互相渗透和对立;中世纪欧洲是商业文化。城市文化层级不同:古代中国是封建等级;中世纪欧洲是平等、单一层级。城市文化发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国是传承性;中世纪欧洲是创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国是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欧洲是促使现代欧洲文明成型。
(2)原因:中国: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科举制度繁荣;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欧洲:西欧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王权的加强;罗马法复兴;市民的斗争。
理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表现,应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创新的源泉。
【解析】
小问1详解】
不同之处:本题为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可知,城市文化主导阶层不同,古代中国是士大夫;中世纪欧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阶级;根据材料“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可知,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国是专制政治;中世纪欧洲是法律;根据材料“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可知,城市文化内涵不同,古代中国是儒家思想影响下雅俗文化互相渗透和对立;中世纪欧洲是商业文化;根据材料“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可知,城市文化层级不同,古代中国是封建等级;中世纪欧洲是平等、单一层级;根据材料“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可知,城市文化发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国是传承性;中世纪欧洲是创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国是巩固封建统治;中世纪欧洲是促使现代欧洲文明成型。
【小问2详解】
原因: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政治层面分析,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从选官制度看,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繁荣;从经济角度分析,古代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工商业逐渐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王权的加强;根据材料“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可知,罗马法复兴、市民的斗争。理解:本题为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表现,应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基石;文化多样性是交流、创新的源泉等方面分析。
三、论述题12分
29. 对欧洲的中世纪,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中世纪”的概念,最早是由15世纪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提出的。他认为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教会禁锢了人的思想,人民生活在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中世纪早期被人文主义学者称为“黑暗时代”。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学者以及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中世纪并不黑暗,中世纪中期以来,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它对人类文明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根据材料,围绕“欧洲中世纪”,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中世纪是“黑暗时代”。论证: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总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混乱、压抑的年代,许多因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欧洲中世纪。题目要求是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首先,根据设问及材料信息提炼观点,根据材料“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古代史的结束,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期,即中世纪,它的历史绵亘千年,至14世纪初文艺复兴时代的来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可知,中世纪的历史是黑暗的。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提炼的观点“:中世纪是“黑暗时代”,对“黑暗”进行论述,如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总之,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混乱、压抑的年代,许多因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