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化学学科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18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第I卷 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
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B. Na2O2能与CO2反应,可用作供氧剂
C. 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D. SiC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2. 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天宫二号”空间运行的动力源泉——太阳能电池帆板,其核心材料为晶体硅
B. “天问一号”火星车使用的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C.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商代的铜人铜像填补了我国考古学、青铜文化史上的诸多空白。青铜器的出土表明我国商代已经掌握冶炼铜技术
D. “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北斗芯片中的半导体材料为二氧化硅
3. 下列有关酸雨及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pH小于7的降雨通常称为酸雨
B. 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C. 大量含硫化石燃料燃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4.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属于氮的固定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断开1mol C-H键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D. 液氨汽化时需要吸收大量热,可用作制冷剂
6.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NO2与水反应:
B. Fe与盐酸反应:
C. 铜与稀硝酸反应:
D. S与铁反应:
7. 可利用下列实验流程除去粗盐中的、、以及泥沙等杂质(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第②步过滤出的滤渣主要是泥沙
B. 第④步中不能用替代
C. 第③、④、⑤步添加试剂的顺序还可以是:、、
D. 第⑦步中加入盐酸目的是除去和
8. 只用一种试剂,将NH4Cl、、Na2SO4、NaCl 4种物质的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A. NaOH溶液 B. AgNO3溶液 C. BaCl2溶液 D. 溶液
9. 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A. 图①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
B. 图②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C. 图③中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
D. 图④中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
10.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图A是制备氯气
B. 图B是制备并检验SO2气体性质
C. 图C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图D是收集NO
11. 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为防治该污染,某工厂设计了新的治污方法,同时可得到化工产品,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可得到化工产品
B. 该工艺流程是除去煤燃烧时产生的
C. 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为Fe和S
D. 图中涉及的反应之一为
12. 根据“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 烧瓶充满氯气,胶头滴管和烧杯中加入浓碱溶液也可能形成喷泉
C. 向烧杯中滴加适量酚酞,形成红色喷泉说明氨水显碱性
D. 烧杯中换成其他液体无法形成喷泉
13. 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固体变黑膨胀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吸水性
B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现象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C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SO2 溶液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D 向浓HNO3中加入红热的炭 产生红棕色气体 炭与浓HNO3反应生成NO
A. A B. B C. C D. D
14. 将12.8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后产生NO和混合气体的体积为3.36L(标准状况),其中NO的物质的量为
A. 0.025mol B. 0.06mol C. 0.09mol D. 0.125mol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8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58分。)
15. 在化工生产中,硫资源应用广泛,利用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有利于实现硫资源的综合利用。下图为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图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任写两种)。
(2)写出Cu和Z的浓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将Y通入品红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处理废气时,通过步骤IⅡ和步骤w将Y转化为CaSO4再利用。
①实现步骤I的转化所加试剂是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②实现步骤Ⅱ转化可选择______试剂(填序号)。
A.O2 B.KI C.H2O2 D.Na2S
(5)欲制备Na2S2O3,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 Na2S+S B. Na2SO3+S C. Na2SO3+Na2SO4 D. SO2+Na2SO4
(6)将H2S与SO2混合,可生成淡黄色固体。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16. 能源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原动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I.人们常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人类服务。
(1)化石燃料是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不断地寻找更多新能源,例如:______、______(任意书写两种新能源)。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CH4燃烧 ②C与CO2反应 ③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
④氯化铵晶体和混合搅拌
Ⅱ.已知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
(3)上述变化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常温常压下,白磷与红磷更稳定的是______。
Ⅲ.如图是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
(5)由图可知,该反应是______(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6)已知1molH2与1mol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能量,则1gH2与足量完全反应,放出______kJ能量。断开1molH—H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299kJ,则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______kJ。
17. 结合实验室制备H2的反应,某实验小组猜想Zn与浓硫酸反应的气体生成物中含有H2杂质。该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1)装置A中盛有浓NaOH溶液,混合气体通入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
a→ → → → →b→c→i
(3)如果混合气体中含有足量的H2,则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C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
(6)若装置E的球形干燥管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则可推断出Zn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混合物中含有H2。
(7)实验中产生H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装置E中U形管里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某研究小组为“变废为宝”,将一批废弃的线路板简单处理后,得到含Cu、Al及少量Fe的混合物,并设计出如下制备硫酸铜和硫酸铝晶体的路线。
(1)固体A、固体C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能否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_______(填“能”或“否”)。
(3)为了将Fe2+氧化成Fe3+且不引入杂质,氧化剂A最好是_______(填化学式)。
(4)若步骤②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步骤②中可通过控制H2SO4和HNO3的量,让尽可能转化为气体逸出,则溶液B的溶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则从溶液B获得硫酸铜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云南省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
化学学科试题卷
(全卷两个大题,共18个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u-64
第I卷 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
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氨气
B. Na2O2能与CO2反应,可用作供氧剂
C. 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
D. SiC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浓硫酸与氨气发生反应,A错误;
B.Na2O2能与CO2反应生成氧气,可用作供氧剂,B正确;
C.SO2具有漂白性,可用于漂白纸浆,C正确;
D.SiC是共价晶体,熔点高,可用作耐高温材料,D正确;
故选A。
2. 化学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天宫二号”空间运行的动力源泉——太阳能电池帆板,其核心材料为晶体硅
B. “天问一号”火星车使用的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具有丁达尔效应
C.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商代的铜人铜像填补了我国考古学、青铜文化史上的诸多空白。青铜器的出土表明我国商代已经掌握冶炼铜技术
D. “北斗系统”组网成功,北斗芯片中的半导体材料为二氧化硅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天宫二号”空间运行的动力源泉——太阳能电池帆板,其核心材料为晶体硅,故A正确;
B.纳米气凝胶属于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
C.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商代的铜人铜像,表明我国商代已经掌握冶炼铜技术,故C正确;
D.北斗芯片中的半导体材料为晶体硅,故D错误;
故选D。
3. 下列有关酸雨及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pH小于7的降雨通常称为酸雨
B. 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C. 大量含硫化石燃料燃烧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D. 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酸雨是指pH<5.6的降雨,A错误;
B.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会与SO2反应,减少废气中SO2的量,B正确;
C.含硫化石燃烧会产生大量SO2,经过系列变化会形成酸雨,C正确;
D.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硫最终转化为硫酸,有化合价的变化,D正确;
故选A。
4.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Fe与Cl2反应,一定生成FeCl3,A错误;
B.S与O2反应,生成SO2,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B错误;
C.N2与O2反应生成NO,NO与O2反应生成NO2,C正确;
D.CaCl2与CO2不会反应生成碳酸钙,复分解反应中弱酸不可制备强酸,D错误;
故选C。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属于氮的固定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 断开1mol C-H键要放出一定的能量
D. 液氨汽化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氮的固定是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A错误;
B.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例如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不需要加热,B错误;
C.断开1mol C-H键要吸收一定的能量,C错误;
D.液氨汽化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作制冷剂,D正确;
故选D。
6.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NO2与水反应:
B. Fe与盐酸反应:
C. 铜与稀硝酸反应:
D. S与铁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 NO2与水反应:,A错误;
B.Fe与盐酸反应:,B错误;
C.铜与稀硝酸反应:,C正确;
D.S与铁反应,没有在溶液中进行,只能写化学方程式:,D错误;
故选C。
7. 可利用下列实验流程除去粗盐中的、、以及泥沙等杂质(用于沉淀的试剂稍过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第②步过滤出的滤渣主要是泥沙
B. 第④步中不能用替代
C. 第③、④、⑤步添加试剂的顺序还可以是:、、
D. 第⑦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粗盐中含有可溶性的 CaCl2 、 MgCl2 、 Na2SO4 以及不溶于水的泥沙,所以第②步过滤出的滤渣主要是泥沙,故A正确;
B.除去NaCl中的杂质,不能引入新杂质,所以第④步中不能用 KOH 替代 NaOH,故B正确;
C.第③、④、⑤步添加试剂的顺序若改为:NaOH 、 Na2CO3 、 BaCl2,则最后加入的BaCl2溶液引入的新的杂质Ba2+无法除去,BaCl2溶液应在Na2CO3溶液之前加入,可以用后加入的Na2CO3除去过量的Ba2+,故C错误;
D.过滤后,滤液中还有杂质OH 、,所以第⑦步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 OH 和 ,故D正确;
故选C。
8. 只用一种试剂,将NH4Cl、、Na2SO4、NaCl 4种物质的溶液区分开,这种试剂是
A. NaOH溶液 B. AgNO3溶液 C. BaCl2溶液 D. 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加入Ba(OH)2溶液并加热,只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是NH4Cl,既有气体产生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H4)2SO4,只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Na2SO4,无明显现象的为NaCl,其余各项不符合条件,只有D正确;
故选D。
9. 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A. 图①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
B. 图②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
C. 图③中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
D. 图④中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A.温度计的水银柱不断上升,则中和反应放出热量,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Zn 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氢气可使针筒活塞向右移动,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选项C符合;
D.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说明装置内压强增大,温度升高,反应为放热反应,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C。
10.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 图A是制备氯气
B. 图B是制备并检验SO2气体的性质
C. 图C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 图D是收集NO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图A缺少加热装置,故A错误;
B.浓硫酸具有氧化性,与Cu在加热下生成SO2,SO2具有漂白性,可用品红溶液检验其性质,故B正确;
C.该装置是长颈漏斗,空气从漏斗上逸出,不能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C错误;
D.收集NO应用排水法收集,即NO气体从导管短进长出,故D错误;
故选:B。
11. 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物,为防治该污染,某工厂设计了新的治污方法,同时可得到化工产品,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中可得到化工产品
B. 该工艺流程是除去煤燃烧时产生的
C. 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为Fe和S
D. 图中涉及的反应之一为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工艺流程所示可知:该工艺中硫酸亚铁在酸性溶液中被氧气氧化为硫酸铁,Fe2(SO4)3和H2O吸收SO2生成FeSO4和H2SO4,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为Fe2(SO4)3+SO2+2H2O=FeSO4+2H2SO4。
【详解】A.根据工艺流程所示可知反应可以得到化工产品H2SO4,A正确;
B.该反应过程中反应消耗SO2,因此该工艺流程是除去煤燃烧时产生的SO2,防止大气污染,B正确;
C.根据图示可知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有Fe和S、O三种元素,C错误;
D.该工艺中Fe2(SO4)3和H2O吸收SO2生成FeSO4和H2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SO4)3+SO2+2H2O=2FeSO4+2H2SO4,D正确;
故选C。
12. 根据“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实验证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B. 烧瓶充满氯气,胶头滴管和烧杯中加入浓碱溶液也可能形成喷泉
C. 向烧杯中滴加适量酚酞,形成红色喷泉说明氨水显碱性
D. 烧杯中换成其他液体无法形成喷泉
【答案】D
【解析】
【分析】氨气极易溶于水,胶头滴管内的水挤入圆底烧瓶后,圆底烧瓶内气压下降,打开止水夹,则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内滴有酚酞的溶液进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氨水显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据此回答。
【详解】A.据分析,该实验证明NH3极易溶于水,A正确;
B.氯气能和碱反应,故烧瓶充满氯气,胶头滴管和烧杯中加入浓碱液也可能形成喷泉,B正确;
C.酚酞遇碱变红,故得到红色喷泉可得氨水显碱性,C正确;
D.换成酸溶液也会和氨气反应,吸收氨气,导致烧瓶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烧杯内的水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D错误;
故选D。
13. 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固体变黑膨胀 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吸水性
B 常温下将Al片放入浓硝酸中 无明显现象 Al与浓硝酸不反应
C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SO2 溶液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D 向浓HNO3中加入红热的炭 产生红棕色气体 炭与浓HNO3反应生成NO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可以得出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吸水性,A正确;
B.常温下,Al和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在铝表面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阻碍反应的进行,B错误;
C.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SO2,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SO2与NaOH反应使OH-浓度减小,体现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C错误;
D.炭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不是NO,D错误;
故选A。
14. 将12.8g铜与140mL一定浓度的硝酸反应,铜完全溶解后产生NO和混合气体的体积为3.36L(标准状况),其中NO的物质的量为
A. 0.025mol B. 0.06mol C. 0.09mol D. 0.125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12.8g的铜的物质的量为0.2mol,标准状况下3.36L的NO和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5mol。设NO的物质的量为x mol,的物质的量为y mol,根据氮元素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可得:x+y=0.15、3x+y=0.2×2,解得x=0.125、y=0.025;
答案选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8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58分。)
15. 在化工生产中,硫资源应用广泛,利用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有利于实现硫资源的综合利用。下图为硫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图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有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任写两种)。
(2)写出Cu和Z的浓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将Y通入品红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处理废气时,通过步骤IⅡ和步骤w将Y转化为CaSO4再利用。
①实现步骤I的转化所加试剂是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②实现步骤Ⅱ的转化可选择______试剂(填序号)。
A.O2 B.KI C.H2O2 D.Na2S
(5)欲制备Na2S2O3,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 Na2S+S B. Na2SO3+S C. Na2SO3+Na2SO4 D. SO2+Na2SO4
(6)将H2S与SO2混合,可生成淡黄色固体。该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答案】(1) ①. S ②. SO2
(2)
(3)品红溶液褪色 (4) ①. CaO ②. AC (5)B
(6)1:2
【解析】
【分析】根据硫及其化合物的“价一类”二维图可知,X是S单质,Y是SO2,Z是H2SO4,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分析解答。
【小问1详解】
从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图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应该处在S的中间价态,可以为S、SO2;
【小问2详解】
浓硫酸与Cu在加热条件下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CuSO4、SO2、H2O,化学方程式:;
【小问3详解】
SO2有漂白性,所以通入品红溶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品红溶液褪色;
【小问4详解】
①根据图示可知:步骤Ⅰ可以是SO2被Ca(OH)2溶液吸收反应产生CaSO3沉淀和H2O,Ca(OH)2属于碱,SO2也可以与CaO反应产生CaSO3,CaO属于碱性氧化物;
②根据图示可知:步骤Ⅱ是CaSO3转化为CaSO4,在该转化过程中S元素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因此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加入氧化剂,则:
A.CaSO3与O2反应产生CaSO4,A符合题意;
B.KI具有还原性,不能使CaSO3转化为CaSO4,B不符合题意;
C.CaSO3具有还原性,H2O2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使CaSO3与H2O2反应产生CaSO4、H2O,C符合题意;
D.CaSO3、Na2S都具有还原性,二者不能反应产生CaSO4,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C;
【小问5详解】
Na2S2O3中硫的化合价为+2价,需要化合价高于+2价含硫的氧化剂和低于+2价含有硫的还原剂,只有B满足,故选B。
【小问6详解】
H2S与SO2混合,可生成淡黄色固体,方程式为:SO2+2H2S=3S+2H2O,其中SO2为氧化剂,H2S为还原剂,则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16. 能源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原动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I.人们常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为人类服务。
(1)化石燃料是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不断地寻找更多新能源,例如:______、______(任意书写两种新能源)。
(2)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CH4燃烧 ②C与CO2反应 ③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
④氯化铵晶体和混合搅拌
Ⅱ.已知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
(3)上述变化属于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常温常压下,白磷与红磷更稳定的是______。
Ⅲ.如图是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
(5)由图可知,该反应是______(填“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6)已知1molH2与1mol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能量,则1gH2与足量完全反应,放出______kJ能量。断开1molH—H键、1mol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299kJ,则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______kJ。
【答案】(1) ①. 氢能 ②. 风能
(2)②③④ (3)化学
(4)白磷 (5)放热反应
(6) ①. 5.5 ②. 151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石燃料是人类利用最多的常规能源,为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不断地寻找更多新能源,例如:氢能、太阳能、风能等;
【小问2详解】
①甲烷燃烧属于放热反应,①错误;
②碳与一氧化碳的反应为吸热反应,②正确;
③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制生石灰为吸热反应,③正确;
④氯化铵晶体和Ba(OH)2 8H2O混合搅拌,属于吸热反应,④正确;
故选②③④;
【小问3详解】
白磷与红磷是两种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小问4详解】
31g白磷变为31g红磷释放能量,说明白磷能量高,能量越低越稳定,则红磷稳定;
【小问5详解】
由图可知,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反应为放热反应;
【小问6详解】
①1molH2与1molI2完全反应生成2molHI会放出11kJ的能量,1gH2为0.5mol,则放出5.5kJ能量;
②根据方程式可知,设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xkJ,根据,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436+x)kJ,放出的总能量为598kJ,则598-436-x=11,则断开1molI—I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151kJ。
17. 结合实验室制备H2的反应,某实验小组猜想Zn与浓硫酸反应的气体生成物中含有H2杂质。该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1)装置A中盛有浓NaOH溶液,混合气体通入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
a→ → → → →b→c→i
(3)如果混合气体中含有足量的H2,则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C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
(6)若装置E的球形干燥管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则可推断出Zn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混合物中含有H2。
(7)实验中产生H2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装置E中U形管里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NaOH+SO2=Na2SO3+H2O
(2)g→h→e→f (3)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4)验证SO2是否除尽
(5)浓硫酸 (6)无水CuSO4由白色变为蓝色
(7)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H2
(8)除去空气中的水,防止水进入E干扰水的检验
【解析】
【分析】Zn和浓H2SO4发生反应:Zn+2H2SO4(浓)=SO2↑+ZnSO4+2H2O、Zn+H2SO4=H2↑+ZnSO4,混合气体为H2和SO2,装置组成为:除SO2,检验SO2是否除尽,干燥,检验H2,据此回答。
【小问1详解】
SO2为酸性氧化物,装置A为浓NaOH与SO2发生反应,2NaOH+SO2=Na2SO3+H2O;
【小问2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a→g→h→e→f→b→c→i;
【小问3详解】
装置B中发生反应为:,现象为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小问4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装置D中品红用于验证SO2是否除尽;
【小问5详解】
根据分析可知,装置C为干燥装置,试剂为浓硫酸;
【小问6详解】
装置E的目的检验产生的水,无水CuSO4由白色变为蓝色,则可推断出Zn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混合物中含有H2;
【小问7详解】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为稀硫酸,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H2;
【小问8详解】
空气中含有水进入E中会干扰水的检验,装置E中U形管里碱石灰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水,防止水进入E干扰水的检验。
18. 某研究小组为“变废为宝”,将一批废弃的线路板简单处理后,得到含Cu、Al及少量Fe的混合物,并设计出如下制备硫酸铜和硫酸铝晶体的路线。
(1)固体A、固体C的化学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中能否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_______(填“能”或“否”)。
(3)为了将Fe2+氧化成Fe3+且不引入杂质,氧化剂A最好是_______(填化学式)。
(4)若步骤②中有红棕色气体生成,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步骤②中可通过控制H2SO4和HNO3的量,让尽可能转化为气体逸出,则溶液B的溶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则从溶液B获得硫酸铜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1) ① Cu ②.
(2)否 (3)
(4) ①. ②. ③.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解析】
【分析】含Cu、Al及少量Fe的混合物加入稀硫酸酸溶过滤得到滤液A为硫酸铝、硫酸亚铁溶液,加入氧化剂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到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铜沉淀C,固体A为Cu加入稀硫酸和稀硝酸氧化,通过控制H2SO4和HNO3的量,让尽可能转化为气体逸出得到硫酸铜溶液,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的硫酸铜晶体;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判断固体A为Cu,固体C为Fe(OH)3;故答案为:Cu,Fe(OH)3;
小问2详解】
步骤1中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Fe+2H+=Fe2++H2↑;步骤1中不能用盐酸代替否则制的硫酸铝晶体中含有氯化铝或氢氧化铝杂质;故答案为:否;
【小问3详解】
氧化剂能氧化亚铁离子,但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可以加入过氧化氢或氧气;故答案为:H2O2;
【小问4详解】
步骤②中可通过控制H2SO4和HNO3的量,让尽可能转化为气体逸出,反应是铜在酸溶液在被硝酸氧化为铜离子得到溶液B硫酸铜溶液,步骤②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步骤②中可通过控制H2SO4和HNO3的量,让尽可能转化为气体逸出,则溶液B的溶质是CuSO4,从溶液B获得硫酸铜晶体的方法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故答案为:;CuSO4;蒸发浓缩,冷却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