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16 19: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叙事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士一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己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一).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
1.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
2.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 看社戏前的波折。
4.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5. 去赵庄看社戏。
6. 归航偷豆。
作者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乐趣和童年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二).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恰当。
虽然《社戏》中直接描写社戏的篇幅相对较少,但标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 象征意义:社戏不仅仅是一场具体的演出,更代表了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回忆与向往。
2. 情感纽带: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通过对社戏的期待、观看和回忆,串联起了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场景。
3. 文化背景:反映了特定的乡村文化背景和民间生活,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突出主题: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作者的重要性,以及对故乡和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从这些方面来看,“社戏”这个标题是恰当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且,全文通过对与社戏相关的人和事的描写,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丰富了社戏这一主题的内涵。
(三).文章是如何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突出社戏这一主题的?
1. 小伙伴们:描写他们的热情、善良和能干,如帮忙借船、划船等,展现了乡村少年的淳朴和友好。他们的存在为社戏增添了欢乐和温馨的氛围。
2. 六一公公:他的宽厚、好客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体现了乡村人民的淳朴和善良。他与“我”的互动,进一步突出了社戏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交流。
3. “我”:对“我”的心理、语言和行为的描写,表现出“我”对社戏的期待、兴奋和喜爱,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社戏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4. 母亲:尽管着墨不多,但母亲对“我”去看社戏的支持,也从侧面强调了社戏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写,文章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社戏,更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人情味儿和温暖。人物与社戏相互映衬,突出了社戏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回忆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与珍视。
(四).社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那夜社戏和相关经历的深切怀念。
虽然从客观上看,社戏可能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对于作者来说,那夜的社戏具有特殊的意义:
1. 独特体验:那晚的经历是独特而难忘的,包括与小伙伴一起看戏、偷吃豆子等,这些美好的记忆让作者难以忘怀。
2. 童年回忆:与童年时期的快乐和纯真紧密相连,成为了作者心中珍贵的回忆。
3. 环境氛围:周围的自然环境、乡村的淳朴气息以及人们的热情友好,共同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
4. 情感寄托:是作者对故乡、对童年、对美好时光的情感寄托。
“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这句话强调了那夜的独特和珍贵,即使后来可能有其他的看戏经历或吃到更好的豆子,也无法替代那夜的特殊意义。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五)“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 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六)找出看戏途中表现“我”心情变化脉络的语句。
1. 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看社戏。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2.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5.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6.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些语句展示了“我”在看戏途中心情的起伏变化。
(七).品味景物的美。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
动词妙用:“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回望戏台……满被红霞罩着了。”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难以忘怀,因而借“社戏”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八)整体感知,把握作者旨意:
《社戏》作者的旨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怀念童年: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那段纯真、快乐时光的深深怀念。
2. 赞美乡村生活: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情世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3. 歌颂人性美:文中的人物形象都充满了善良、淳朴、热情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歌颂。
4. 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社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5. 表达对故乡的眷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成为作者心中难以割舍的部分。
6. 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中的美好回忆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总之,作者的旨意是多层面的,既包含了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涉及对乡村生活、传统文化和人性美的思考与赞美。五、教学反思:
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的切入点都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如果将他们的理解放在一起碰撞,必然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本设计意在将独立阅读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